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青铜时代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青铜时代读后感摘抄

2020-11-18 03:25: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青铜时代读后感摘抄

  《青铜时代》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5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铜时代》精选点评:

  ●讲个啥?一般般吧~总觉得这人的东西读起来麻烦~

  ●这书有点卡尔维诺的意思

  ●谁是历史的脐带

  ●超爱!太有趣啦!特别喜欢 红拂夜奔 里面的红拂和李靖都太可爱啦!想像力与各种场景描写都太棒了!aweeeeesome!超享受嘚!

  ●终于看完这本大砖头了。这本书真心看的我纠结死了,想弃了但又强迫着自己强迫看完。实在不明白作者写这么几篇又臭又长的长篇的意图何在?为什么我看来看去怎么就这么扯淡…造诣不够?总之,这本是看王小波著作以来最不能忍受的。还是喜欢他的杂文。

  ●可怜的某同学想学你,只是留其形式去其精华

  ●显然王小波的文字不是读几遍就能读懂的。相较而言,我更喜欢他的中短篇。读他的长篇文字的时候,不太好把握连贯性,他似乎想在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字里都体现自己的思想光芒。所以读起来会很累。但是王小波的魅力在于,即使累你也有阅读的快感,即使读不懂你还会接着读。

  ●最后没有仔细看

  ●前卫是前卫,有趣是有趣,但通篇抖机灵真的很烦。

  ●这是我接触王小波的第一个版本。但是不太喜欢这个出版社对其作品的编辑整理,所有的作品全部放在了一起,小说、戏剧、杂文、书信,看起来太乱了。但王小波的作品本身无疑是最大的美。

  《青铜时代》读后感(一):自由反动分子

  当一切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

  读小说的时候常会有强烈的代入感。读着读着竟会冒出,跟红拂一起夜奔的莫非是我吧?这样荒诞的想法来。

  李靖是有趣的,红拂是有趣的。十七岁插队时看到紫色天空的王二是有趣的。哪怕生活毫无寓意可言,在其中也能自得其乐地寻找一切新鲜乐趣。倒也是对自由最好的向往。

  《万寿寺》里自由派和学院派差异明显。《红拂夜奔》里领导上在幕后总揽大局。《寻找无双》让人忘了找的是人还是记忆。然而归根结底,也只是眼前的规律人生,远不及心中所想的天空来得诗意。

  想到王小波也曾做过程序员,不知当年他敲代码时,是否也会像我们一样吟起几首诗,纪念纪念这个操蛋的人生呢?

  自由可贵。热爱生活吧。

  《青铜时代》读后感(二):《寻找无双》读后感

  《寻找无双》读后感

  王小波在这部小说的引子里写到,“本书是一本关于智慧,更确切地说,关于智慧的遭遇的书”。我抱着“对作者不敬”(源自他说过“我以为如果没有精力就读一本书,那是对作者的不敬”)的态度读完本书,在意犹未尽中寻找是否缺了纸少了页,最后不幸地发现自己还真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完了——“关于智慧,关于智慧的遭遇”,跟不上节奏的我迟迟没能理解(或者说可能有一种虚无缥缈的不真不切的理解吧,我也不明就里)。

  于是,我只能挤牙膏般地写这篇硬指标式的读后感,当然这硬指标是自己给自己下的。由于读完这个故事已经有好几天了,再加上精力远远不够的缘故,到现在想这故事竟已有些模糊。隐隐地记得山东大汉王仙客几进宣阳坊寻找表妹无双,在与“诸君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先是被那一大群人搞得开始不敢相信自己,甚至开起了二的平方根证明自己,后来又在酉阳坊找到了无双的侍女彩萍,在发家致富后骑着高头大马再次进入宣阳坊,这一次,不仅诸君子对他的态度大有改观,他也得到了一系列真实存在的信息——无双在家破人亡之后被卖进宫中。我本以为王仙客会如愿以偿,找到无双并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可故事结尾的话给我来了个当头棒喝——“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难重重。所以我估计王仙客找不到无双。”我难以接受,内心迟迟无法平静,更痛心的是——说好的智慧呢?它的遭遇究竟如何?结局究竟怎么样,我竟全然不知!

  然而,我的脑海中在经历了翻江倒海之后突然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王仙客的的确确没有找到无双,尽管他知道了一切,但他不得不和更多长安城里真正的君子打起交道,而这一回,结局如何?我的直觉是他又开起了某个数字的平方根,又那么无穷无尽下去;而乐观点的情况是,他不仅没有开平方根,反而找到了无双(不过这应该不合王仙客的性格吧)。所以,可能真像作者所说,“估计王仙客找不到无双”。

  按作者在书中所写,“据我所知,王仙客和我是一样的人,老是不知道眼前的世界是不是梦境,因此就不知该不该拿它当真。”我想到了多次出现的主人公王二,想到了《万寿寺》里的薛嵩,想到了《红拂夜奔》里的李靖,想到了沉浸在各个故事里并产生不少共鸣的自己(准确点说应该是在现实世界里现身的那个精神自我)。对于智慧,对于简单快乐的事情,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追寻;对于眼前的不明真假的梦境,无一例外地不知所措,而这是因为我们根本连什么时候睡着的都不知道。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经常精神崩溃,又经常缓过来,总是处处艰难。多少的人在岔路面前东瞧西看便随随便便走了出去,而我们,却注定迷失在了里面。即使有人为了挽救我们不惜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还是无动于衷,而那些高高在上挥舞着驴鸡巴棒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更是拿这样的人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即使挨操挨杀,都不会将骨子里的麻绳解开。

  所以,王仙客找不到无双,我们这样的人做什么都困难重重。至于智慧,至于智慧的遭遇,首先要看该怎么定义了,因为它完全可以定义出不同的内容,而阴阳两界对其的定义往往大相径庭,因此,这不是我一个无名小卒说了算的!

  2013年未知月于CSU

  《青铜时代》读后感(三):《红拂夜奔》读后感

  《红拂夜奔》读后感

  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青铜时代》,本来很想在读完每一部小说时写篇读后感,可惜精力有限,智慧有限,趣味也有限。我想起王小波说过,“我以为如果没有精力就读一本书,那是对作者的不敬”,不觉脸颊发烫,自惭形秽。

  其实,《红拂夜奔》这部小说在之前就看到过,那时翻了几页,便觉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尤其那个阶段我正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乐观、上进、正派、健康等词环绕的人,更觉得还是多看些可以催人奋进、让人积极向上的书才好(现在想来有“人瑞”之嫌),于是便很痛快地将其还回了书架。暑假将至,本以为精力充沛、时间充裕,便鼓起勇气借了这本厚重的《青铜时代》,打算细细拜读一番(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思维模式错得离谱,同时也因为《黄金时代》让我感触颇深)。没想到最后的结果不尽人意,我以一种对作者“不敬”的态度读完全书,最后恋恋不舍地将其合上,就仿佛置身于两个分割对立的世界,我时而沉浸于发自内心的喜悦之中,时而抵触至深,不知所措,委身于那个不可抗拒的现实世界。

  《红拂夜奔》篇幅很长,“风尘三侠”的故事一直广为人知,作者的这种写法,刚开始令人无奈甚至反感,可到现在,我不得不说,自己已经像吸了毒一样地陷了进去。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样的风格,喜欢这样的故事,更发自内心地惊喜于那些令人共鸣的东西,当然,不得不说的是,我怀疑这样下去的后果,我怕自己像别人所说成为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没有足够的才华,空有虚无缥缈的离谱,最后一无是处,为社会所淘汰。

  我觉得小说中的一句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自己现在的尴尬境遇——“身为成年人,却没有负成年人的责任,就只好往老少两端逃遁。”现在的我,时而幼稚可笑、天真呆傻,时而老气横秋、了无生气,总之就是没有成年人的活力,没有成年人的担当,缺乏一切成年人应有的品质(除了性冲动和浏览成人网站以外)。所以,我很无可奈何地置身于这样一种矛盾之中——既想随心所欲地做乐在其中的事,又不得不面对不可抗拒的现实,终日浑浑噩噩,从不曾找到一个平衡状态,也不懂得差不多就行的中庸之道。

  打心底来说,我以为洛阳城里奇形怪状的人瑞,令人费解的菜人,甚至是洛阳城本身都是不正常的存在,可是风尘三侠逃出旧的洛阳城后,进入的又是新的洛阳——尽管换了名字,可无论长安还是扶桑,本质上依旧是那个换汤不换药的旧洛阳。我觉得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想逃出洛阳的人,但其实永远也逃不出去,这样一件可怕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正常不过,甚至乐在其中(其实他们从未想过要逃出洛阳,反而爱上了洛阳,有的甚至是发自内心的爱),而我竟被困扰地惶惶不可终日。

  当我感觉到“原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东西”,正渐渐变得不行,渐渐疲软下去甚至缩回去的时候,我恐慌不安、不知所措,这时有人告诉我说这是对环境的不适应是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别人好像一下子看到了光明美好的未来,可我依旧一片迷惘。我渐渐意识到自己曾经追逐的所谓“崇高”、所谓“圣贤”不过是在装神弄鬼、挂羊头卖狗肉,可是周遭的主流体系还是在大肆宣扬着那种根本不存在的洗脑神器(这里并不是说我完全反对甚至抵制那个体系,只是感慨自己“受益太深”),当我这样讲的时候,又有不少的人觉得我这个坑爹的货在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我以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早已活在了一个无性、无智、无趣的世界之中,可别人会觉得你身在福中不知福之类的。总之,没有人愿意聆听这些连篇累牍的废话,这些拥有崇高智慧的人,我死活也捉摸不透,只能望洋兴叹、暗自神伤!

  为了让自己活在幸福之中,我们完全可以采用适用于领导上统治良民的方式——“饿的要死,渴的要死,色的要死,于是就觉得馊窝头好吃,马尿好喝,老母猪看上去比较顺眼。”如此一来,我们水平较低的现状就能一片光明,这让我想到了金三胖统治之下的朝鲜人民,相比之下,我们简直幸福的要死!我现在时不时地用这个道理来鼓舞自己,可事后总觉得想不通——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啊!那么,我也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世界上”。

  2013年未知月于CSU

  《青铜时代》读后感(四):《万寿寺》读后感

  《万寿寺》读后感

  这是第一次读完一本书(具体来说是读完一篇小说)后提笔来写读后感。尽管类似的想法曾屡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大学已经读了不下于一百本书,但自己还是觉得很浅薄、很无知,更别说要借笔和纸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这么复杂而又高不可攀的事情了,我一直都是敢想而不敢做。

  时至今日,尽管我依旧很无知、很浅薄、很不成气候,但毕竟从看过的书的数量和花去的时间上来说,我也应该算是小有收获吧!即使渺小如大海中的一滴水、如沙漠里的一粒沙,我也理应去承认它的价值所在,毕竟这是我自己的收获,是花费时间耗费精力之后得到的结果。更何况,一个人似乎不应该以别人的标准来评定自己,所以即使这篇读后感写得再浅陋、再没劲,我也要按自己脑海中的想法写完它,这也算是艰难地开一个头吧,因为以后可能还会继续写一些。我的口气依旧是如此的不确定,从来就不敢立个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

  王小波的作品,对我来说真是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爱,是因为他的文字风格、他的黑色幽默、他的直露而不做作,以及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的不少共鸣;恨,是因为我的浅薄无知和俗不可耐,从其作品中读出来的东西太少太少,总觉得自己的思维过于僵化、见识过于短浅、境界也太低下,以至于刚开始读他的小说时除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勃起和不间断的意淫外几乎一无所获,即使到现在似乎也难以真正地望其项背。

  《万寿寺》应该是我读到的第八或第九篇王的小说了吧,之前读过《白银时代》、《未来世界》、《黄金时代》等几篇,并且在读完那本收录了五篇“有共同主题”的小说的《黄金时代》后,几乎是下决心就此点到为止,以逃避这场“灾难”(罗素说,一本大书就是一个灾难,王小波的作品在我而言就有种灾难感)。然而,我又实在是经不住那些好书的诱惑,终于在这学期末徘徊于图书馆的时候又借了那本厚重的《青铜时代》(收录《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自此不得不开始承受一段时间的灾难。不过幸好,痛并快乐着,对于这些灾难的享受最起码能让我在空的发狂的大学生活中收获一些充实感,也让我在潜移默化中收获不少永恒的精神财富。

  《万寿寺》整篇下来,出现的人物并不多:“我”、白衣女人、领导上、表弟、薛嵩(不知为什么在读的过程中我总是将其默念成“薛高”)、红线、老妓女、小妓女、刺客,等等。整篇小说里间断地穿插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游离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出现在不同的时空里,“记忆”似乎可以算做整篇小说的一条线索,但似乎也不一定,因为实实在在地说,我还是读的不太懂,但又好像能在一些游离或连贯呼应的文字中找到一些共鸣。字里行间,我也能体会到作者的一些沉重和无可奈何。

  李银河女士曾谈及王小波,说他的文学的全部目的,是要试着创造出一点美,而主流文学的目的却不在于此,它有太多美感之外的功能。作为一个习惯了主流文学的庸人,作为一个被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和好人教育灌输得脑袋生了锈的人,我在寻找这些“无中生有的美”的过程中,处境实在是艰难而又尴尬。这就好比让一个对挤牛奶一窍不通的人去挤一头大母牛身上的奶,其结果可想而知,挤或许能挤出一些,可是会白白浪费这大好的资源。所以,在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也只挤到了几滴牛奶,尽管可能微不足道上不得台面,但最起码可以或多或少地聊以慰藉。

  首先是“历史的脐带”和“真正的智慧”,这同时也是“学院派”和“自由派”的不同风格及其主张。这类“两个世界”式的问题,在王小波的小说中已经不止一次地写到,我觉得这应该和作者本人的生活处境有一些联系吧。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往往是那些可敬而又可笑的“学院派”,他们“严谨、认真、有很多清规戒律,努力追求真善美”,他们通过“崇高的努力”去追寻令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尚情操”,但现实告诉我们,那些个“历史的脐带”、那些个“软塌塌的鸡巴”,其实是给无知的人们开下的“最恶毒的玩笑”。就以国内的教育为例,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却充斥着分数、功利等思想,而几千年的传统更是骗普天下的人们去“存天理,灭人欲”地做一个好人、高尚完美的人,其后果就是,“极力地追逐光明却在黑暗中越陷越深”,越是遮掩越是排斥着的东西往往最后大行其道,说白了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我实在不想过多地去解释或说明什么,我只为自己终于能有此觉悟而倍感庆幸。在主流的“学院派”之外,有一个势单力薄的“自由派”,他们“主张自由奔放、回归自然、率性而为”,他们拥有“有意志的智慧”,这一类的智慧既有用,又有趣,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快感,但即使这是一种奇迹,也得不到赞美。在这个社会里,“刀把子”永远都被捏在“学院派”的手里。我想表达的是,在这样一个混沌不堪的社会里,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应该辨得清真假,对“美”与“丑”有自己的见解。即使沉重不堪,即使无可奈何,也应该坚持一些东西。

  其次是有关“记忆”和“朦胧”,我觉得小说第七章最后一段关于爬楼的描写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这类似的思想在本文以及王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只是似乎这里具体一点、直白一点。我们的人生就像小说所述的“爬楼”——第一层,对发生的一切类似人坐在屎里的情况都不能理解,觉得自己“捅大粪”、疏通下水道完全是对的;第二层,对眼前的世界完全无法理解,尽管身边人提醒我们“人家乐意坐在屎里,不干你的事”,但自己仍旧很纠结,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乐意坐在屎里;第三层,手里拿着大串的钥匙逐一往门上试着开门的时候,终于想到,是自己出了毛病,于是打开了门,生活越来越“美好”。然而这种没有记忆的朦胧生活虽然美好,却终是没有记忆的生活。这就牵扯到一个致命性问题——你究竟需不需要记忆?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上好某一型号的锁的门,你想要进去,就只能从大串的钥匙中找到那个匹配的,除非,你直接把锁换了,但是这个世界上能换得了锁的人又有几个呢?生活,似乎就是一个不断地“醉了”、“醒了”的过程,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对矛盾——“保持清醒,拥有记忆”和“醉生梦死,一片朦胧”,由此会划分出两个不同的世界,从理论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将此种矛盾有效统一,得到真正的美好,可现实却是二者往往不可兼得。所以,这可能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方向而已,我是多么想达到那种境界啊!

  小说最后一章,是这些看似支离破碎实则融会贯通的故事的结束。作者写到,“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沦为现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所谓真实,就是这样令人无可奈何的庸俗。”小说的最后一句是,“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我不知道作者结束全篇时内心什么想法,于我而言,感受到的只是沉重无力和无可奈何。

  看看时间,我也该从这场灾难中走出,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2013年未知月于CSU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