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观后感摘抄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一部由谢尔盖·爱森斯坦 / 迪米特里·瓦西里耶夫执导,尼古拉·切尔卡索夫 / 尼克拉·奥赫洛普科夫 / 安德烈·阿布里科索夫主演的一部动作 / 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精选点评:
●冰湖大战俨然普罗科菲耶夫大型MV
●冰湖之战不错。
●#SIFF2016#条顿骑士的头盔是亮点……普罗科菲耶夫的配乐非常跳戏。火炬照亮沙场的镜头很美。其它的嘛…,完全是政治高压的产物。
●3.5吧 有拍得很好的地方,比如4:3的画面拍出了波澜壮阔的场面,场景的气氛营造也留下深的印象。但打斗和情节表现上就逊色很多。
●七年后重看居然是在Philadelphia Orchestra的现场. You never know where life will lead you.
●只见男主手拿斧头,左一下,右一下,砍了几十分钟!你真以为是你家柴火啊?累不累?
●古早的用钱堆出来的战争大片。
●形式感真强;满眼都是人;看不到个人。
●作为主题先行的宣传电影,它帮助爱森斯坦和普罗柯菲耶夫走出了多年的沉沦,重回苏联主流艺术家的行列,但随着苏德条约签订它又被打入冷宫,爱森斯坦用歌剧般的笔触改写了内夫斯基王子的故事,商业上大场面广角镜头、特写动作交叉剪辑和战争中爱情戏都极具史诗性,可是在热血中却透着悲悯
●3.5 還在找尋平衡?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观后感(一):略记 |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1938年拍摄,斯大林统治,二战蓄势待发,不难看出这部讲述13世纪亚历山大王子的卫国战争史诗有着极其明显对应的现实指向:扛着俄罗斯不败的大旗,挥戈斩灭野心勃勃的日耳曼民族,在当年无疑就是鼓舞士气的军歌。 大概也是出于宣传的需要,电影对人物的复杂性格不做深究,布景和表演都有浓厚的舞台味道,昂首挺胸的一腔热血和反复呼喊的口号,都让人想到同样社会主义风味浓厚的十七年及样板戏电影。 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还是好看的。 一来是舍弃华丽繁琐的宫宇戏服,却利用精致的构图及大景别,给人以天苍地芒的质感,真若在另一时空的13世纪,无处不在的风、火、十字架带有强烈的俄罗斯宗教意味,真比老塔还要带感; 二来作为爱森斯坦的有声片实验,这部影片的声音运用也是极具特色,苏联杰出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配乐赋予影片歌剧风格,爱森斯坦的流畅的镜头运动配合音乐生成一种律动感,但除了贴合,爱森斯坦又放弃了写实或夸大的音效,刀剑挥舞、戳刺、投掷火盆的尖叫都隐于无声,倒另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更强大力量。 看俄罗斯史诗,我选爱森斯坦。 (待查:此时的极简形式真是不如战舰波将金那时候煽动繁复。盖与形式主义批判有关?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观后感(二):吐槽加一些背景
硬伤还是蛮多的,不过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技术手段也不能强作要求。简单谈谈大致印象:条顿骑士戴桶盔被拍成了桶之条顿骑士;骑士团的持盾轻步兵应该是小孩子吧,都那么矮,还一直不敢摘头盔;条顿骑士的冲锋仿佛步兵,只是让马驮着走到了跟前;要去掉自然的影响,所以不是骑士团冲锋时掉落水中,而是逃跑时落水,但是那个时候那么多骑兵其实俄国人更有可能落水。影片中骑士团主教的帽子上已经直接画上了第三帝国的斜万字;骑士团当时去的是立窝尼亚分团长,电影里演成了大团长。
这里需要简单说下背景:蒙古人西征过后,普鲁士的条顿骑士和罗斯故地实际上都受到了冲击,不过罗斯因为是被征服了,所以没缓过劲来。这时展现在欧洲人面前的是一个彻底废掉的罗斯,所以想积极的参与对罗斯的瓜分。
这一过程中走在前列的是瑞典人,早在维京时代,斯堪的纳维亚的冒险者向西从丹麦去英国,进地中海去意大利,向东则是从瑞典出发,走罗斯去拜占庭,留里克家族本身就是这么来的。到了十三世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也基督教化了,大家现在都是“文明人”了,不好一言不合就开打,正好之前打文德人在北欧也搞出了十字军,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武力团结东正教也成了天主教的传统,所以瑞典人就在1240年搞了个十字军,要去罗斯打天下。结果就是在涅瓦河上被亚历山大打败,给了人一个涅夫斯基的名头。这一段历史有个08年的片子,叫“亚历山大,涅瓦河之战”,中文翻过来叫《全军破敌》。
骑士团这边,条顿骑士进入北欧已经比较晚了,本地前辈立窝尼亚骑士团(其实叫基督骑士团)和丹麦人已经把立窝尼亚和爱沙尼亚解决掉了。不过基督骑士团本身有些问题,一方面它是里加主教组织建立的,本身也没什么像样的宗教信仰,有点像雇佣兵,另一方面这个骑士团比较本地化,世俗化,也没什么钱,所以在征服了这一地区后教会忙着传教,骑士团忙着抢钱,所以就被告到了罗马。为了挽回形象保证自己的特权,骑士团就在1236年稀里糊涂的去打立陶宛了,结果大败而回,伤亡过半,这就连个保的人都快没了,就赶紧并入了条顿骑士团。但是骑士团还是保留了很大的自治权,分团长还可以自己选,只是要接受总团的领导。所以到了1242年的时候,亚历山大被逐出了诺夫哥罗德,组织进攻诺夫哥罗德的实际上是分团长加上一部分总部补充的骑士,人数也不会太多,分团长叫迪特里希•冯•格罗宁根,按现在的地名算应该是个荷兰人。
冰湖会战在俄国长期被宣扬为制止了德意志人的西进,所以在此基础上涅夫斯基作为信仰的保卫者被教会封了圣,但实际上德意志人其后还来过几次,准确的说会战的意义应该是没有让骑士团站稳脚跟,所以本地区没有天主教化,这个和对条顿堡(现在翻作托伊托堡)森林会战的评价比较像,罗马人也没有在那一战后就撤出日耳曼。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观后感(三):是历史电影还是现实政治?
影片讲述公元十三世纪,俄罗斯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击败西方入侵的条顿骑士团的历史。
不过,在1938年,慕尼黑条约签订的那个特殊时期,斯大林授意苏联影业拍摄这部影片,有强烈的现实政治的考虑。斯大林看清了西方和希特勒签订条约的真实意图是要东引纳粹“祸水”。为了让俄罗斯军民警惕希特勒入侵,和德国法西斯无法避免一战,需要一部起到动员作用的影片。这和列宁对苏联影业的要求是一致的,电影是当时最好的宣传机器。为此,苏联影业起用全线一流阵容,导演爱森斯坦,名角切卡索夫,还包括著名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为影片配乐(后来的配乐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经典)。
正因为具有强烈的现实考虑,所以影片中有相当多的情节影射了现实政治,譬如影片开头的东西线之争:先打鞑靼还是先打条顿——日德的威胁;战略方针之争:诱敌深入还是主动出击——国境设防的构想;一元领袖的再次确认:历史上涅夫斯基率领的是各公国联军,领导权分散,影片则一再告诫了领导权分散的危险。由此人们也可以理解,影片最后的凯旋场景,出现的大标语:谁胆敢侵犯俄罗斯,管教他片甲不留。这是斯大林对希特勒说的,可惜希特勒没能听进去。
也正因为影片所具有的现实政治背景,政治风云的变幻也会直接影响到电影的命运。1939年9月,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两大敌对集团握手言欢,瓜分势力范围,震惊世界。这部号召打德国人的影片也因为影响了“和谐社会”,没公演多少时间,就被撤下影院。打入冷宫长达两年。直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突袭俄国,斯大林措手不及。百万苏军几乎一枪不发,投诚德军。在德占区,特别是波罗的海各国、乌克兰,苏共信仰彻底破产。斯大林不得不借助多年来早已抛弃的民族主义和传统宗教资源,来动员民众。而这部歪打正着、契合形势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重新被从仓库里翻出来上映,用来激励军心民心。
苏联艺术家的幸运和不幸,由此可见一斑。
(近日把过去看的一些俄罗斯老电影整理上豆瓣,颇有些掌故可赏玩,都添加在简介中了。参见《攻克柏林》www.douban.com/subject/1790593/《斯大林格勒战役》www.douban.com/subject/1790606/《难忘的1919》www.douban.com/subject/179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