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蜘蛛女之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锦集

2020-11-21 00:1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锦集

  《蜘蛛女之吻》是一本由(阿根廷)曼努埃尔·普伊格等著作,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5 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蜘蛛女之吻》精选点评:

  ●“到了夜晚 万物都呈现出银色 因为胶片是黑白的。”

  ●独特的形式

  ●无论何人都希望得到关爱。王小波的《东宫西宫》有点像模仿它。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读一个故事的时候也是在读很多故事

  ●用文字构筑影像世界,语言转述电影的文字蒙太奇。(原以为里面的电影都是编的,但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电影) 每每读最后一章的幻像都十分难过:你不是金钱豹女人,而是用温柔的网捕获男人的蜘蛛女,但胸口捆着的男用衬衫却出卖了你,男人爱你,但他认为爱上的只是你的面具,你的网最终只捕获了你自己。

  ●吖 好爱莫利纳

  ●形式很特别,全部是对话反而让人更好奇言外之意和身处环境,而莫利纳步步升温的感情让人唏嘘不已。唯一遗憾的是,可能限于出版年代,我对翻译中对同性恋的偏见不得不摇头。有机会一定看看最新的译本

  ●超赞!有助思想开化==

  ●用一个个电影故事作为暗线去提示人物内心的表述方法很特别。

  ●最喜欢的书之一。这个版本错字很多,但没有影响我喜欢它,因为太喜欢还给它包了书皮。同样屠孟超译的,后来又买了一本译林的精装版收藏。文字略有修改了,我是能看出来的。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一):钻石眼泪

  很喜欢的作品

  之前是在学校的阅读课上老师发下来的

  粗粗浏览了一回就深深的喜欢上了

  后来又自己重新去买了一本

  不知为什么记忆里对这本书最深的就结尾的那段对白

  “她说什么?”

  “不,她哭,她笑,她流眼泪。”

  “眼泪像钻石一样?”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二):最棒猎杀者的失手记录

  在最后时刻充满吗啡味道的海滩上呀

  连接吻的气息也是那么潮腻

  记得新嫁娘初到海岛上的兴奋吗

  甘蔗、香蕉、椰子和咸腥的海风都是情欲的化身

  密集的鼓点却并不一定代表欢庆

  不安的黑影噬暗了新婚之夜的圆月

  在翻转的缱绻中投下悄然无声的条带

  在最后时刻听不甚分明的枪声中呀

  连吻过的嘴角也充满火药的味道

  还记得豹女人在动物园闲逛时的矫捷吗

  风衣、速写、晚餐和愤怒的火焰燃烧原始的libido

  撕咬的欲望却并不一定代表不爱

  突然的狂风卷起兽性的画作

  随她一起回到一片漆黑的山岗和原野

  强权 强权 温情天真幻想的毒药 逢场做爱的春药

  不要对自己的蛛网太自信 不要相信虚幻的吻

  最棒猎杀者的失手记录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三):落空的吻

  从昨天开始写那个话剧剧本,赶进度,

  今天写了一万四千字。

  已经不是夸耀码字速度的年纪,

  其实很想慢慢的写,精致的写。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用自己心的速度。

  这可耻的卖文的生涯。

  中间有一阵子,大概是下午五点,

  我实在是累了,心累得慌,就拿出一张新买的碟,

  是《蜘蛛女之吻》。

  好几年前,我在我们家乡的图书馆,看到一本,

  那本书叫《蜘蛛女之吻》,我实在是太喜欢了,

  忍不住做了一个坏人——我没有把那本书还回去。

  在自由受到囚禁,肉体极其痛苦,信仰难以伸张,爱情一片荒凉的监狱里,

  一个政治犯,一个同性恋,他们被关押在一起。

  漫漫长夜无从打发,他们在一起说话,说什么?

  主要是描述电影。

  倒不是多高深多艺术的电影,全是那个同性恋喜欢的电影,

  肉麻的浪漫的老套的甚至有些庸俗的爱情片。

  他赞美女人,赞美爱情,赞美原始的力量,赞美光灿的痛苦。

  他们无聊的时候谈论电影。

  他们疼痛的时候谈论电影。

  他们饥饿的时候谈论电影。

  他们温柔的时候谈论电影。

  他们敌视的时候谈论电影。

  他们信任的时候谈论电影。

  他们匮乏的时候谈论电影。

  他们希望的时候谈论电影。

  小说大概描述了这样四到五部电影。

  单纯是描述电影,居然成为叙事的一部分,这让我喜欢极了。

  政治,性,电影,这三样最强烈的东西,被稳妥的错综的打磨在一起,毫无痕迹。

  小说深处,有一种极柔顺极善良极卑微的爱,曾那样打动了我的心。

  大概因为我太累了。

  看这部多年来我高高的供奉在内心深处的电影,居然并没有战栗的感觉。

  我的眼睛极其疲劳,手指和脚踝极其疲劳,我的心,也疲劳极了。

  我躺在沙发上,任由电影播放,音乐流淌,

  对白从空白的墙壁上投影而过。

  这是一个落空的吻,

  因为我,浪费了一个吻。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四):失敗者的絮語 – 從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看《蜘蛛女之吻》

  這個只是之前的閱讀筆記,並不是什麼論文,請不要複製。如有引用或下載,請先通知本人。

  《蜘蛛女之吻》與曼努埃爾‧普伊格

  《蜘蛛女之吻》最早出版於西班牙1974年,一開始在阿根廷被禁。之後於1976年出版。1985年電影版是由阿根廷出生的巴西人Héctor Babenco,威廉赫特與劳尔•朱莉娅主演。為此William Hurt也得到奧斯卡獎,電影故事也帶到更廣的觀眾層。1985年英國倫敦也有其話劇在Bush Theatre。於1993年有百老匯音樂劇,贏得最佳音樂劇的獎項。由此可見故事成功又普及。中文譯本是1988年由屠孟超翻譯。

  普伊格1932年出生在布宜諾斯省的赫內拉爾維列加斯 General Villegas。父親本地商人,母親是搞化學,同時又是一個電影愛好者。普伊格是她最小的兒子,常常一起看戲。即使到長大後,普伊格常常與母親放下晚上的工作與母親一起看電影。他們通常看來自好萊塢的電影而非阿根廷本土的電影,也是好萊塢B級電影、浪漫喜劇、僵屍電影、音樂劇。這些電影同時可以為普伊格帶來某種的逃避,尤其他是一個生活於種種政治社會充滿壓迫的同性戀青年。電影帶來某種的幻想與想像。他尤其喜歡女明星Marlene Dietrich, Hedy Lamarr, Greta Garbo and flame-haired Rita Hayworth。1955年到羅馬讀電影,畢業後從前不同的工作,從語言指導員到助理編導。然而拍攝的經驗使他對電影沒有任何的幻想,只有赤裸裸的沒有化妝的明星、早開工、假佈景。因而他決定當編劇。1968寫了第一本帶自傳性的小說《麗泰海華斯的背叛》(Betrayed by Rita Hayworth), 旋即獲法國《世界報》選為年度最佳外國小說。《蜘蛛女之吻》是他第四本小說,講述阿根廷監獄裡的兩位主人公如何從對話和叙述電影來思考政治、性別、人性等議題,雜大眾文化與文學於一身。

  女性主義與酷兒理論

  當我們說到女性主義的時候,我們不是在說單純女人的研究,女性的消費,而是勃興於60年代的歐洲,承繼幾乎兩百年的女權運動。女性表面上好像很有權力,但女性的問題沒有完全的解決。流行於60年代歐洲的革命,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治議題,即奪取政治權力為訴求。60年代的歐洲革命主題是民權和亞文化群體,例如青少年群體、民主運動。然而這些運動的參與都是相對弱勢的群體。當中一個脈絡就是女權運動,經歷了幾乎兩百年的女權運動,女性才在文化場域浮出水面。女性主義有其三大的階段,一.女性形象研究,突破女性的正反面的形象,(善良對邪惡),認指女性形象在大眾文化的元社會沒有其結構的主體位置,女性的設置為男性服務,服務元社會的設置。女性角色通常相對男性角色比較單一,而且類型化。大地之母=革命的母親,只會奉獻,擁有生命力、蕩婦=誘惑性的,令男人失去權力。例如妓女的面具,背後是大地母親,是慾望、同時又是撫慰的形象,都是相對男性的功能而存在。貞女=貞潔的,不能侵犯的,放在神台上的,被犧牲的,承受社會的恐怖、壓迫。女巫=神秘而邪惡的,從蕩婦變邪惡。種種形象關鍵是如何被元社會所結構,所賦予功能,而非簡單的正反面人物。二. 精神分析理論,佛洛伊德研究男人與非男人,雖然被人詬病,但女性主義卻認為仍然很重要,因為它撕開了基督教的偽善,把性別作為研究議題。母親形象的分析,天使母親=男性戀母,兒子與母親永遠在一起,母愛與魔鬼母親=女性是殘廢,不斷索求男根,陽具的忌妒,把兒子胎化,永遠不使其長大離開,使兒子沒有性能力。天使母親常被借重,魔鬼母親也有拯救社會主流元素,要為男人負擔代價,讓女人去受罪、犧牲而替男人得救。簡單說說,根據Laura Mulvey的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我們看電影有兩種愉悅。一種是偷窺,另一種是自戀。女性在種種男性的凝視(male gaze)所物化。因為女性作為一個缺男根的威脅形象,男性為了克服這種恐懼,便需要放逐、凝視可怕的、神秘的女人,甚至把神秘的女人化為罪惡的,在好萊塢的電影比比皆是。電影的叙列,更提供了男觀看女的主體位置。因此不僅是男主人公看別人,也是我們作為觀眾也在電影院偷看他們一樣。我們很容易從電影當中得到男性的主體位置,得到男主人公的認同,分享想像慾望。

  三. 性別研究,女同性戀者可以不認同男性主體位置嗎?還有第三性位置嗎?酷兒理論已經不是研究何為同性戀,gay lesbian,正等於女性主義也不單單研究女人。Judith Bulter的《性別麻煩》說明性別是一種行動聲明的、言有所為的, “如果性別的屬性與行為,身體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或生產其文化含意,是一種言有所為(performative),那麼就沒有先存在的身份認同可以衡量行為與屬性。因而沒有對與錯,真與歪的性別行為,以及真正的性別身份的假定應被視為規律性的虛構。” (Bulter, 180)Queer Studies並不等於同性戀研究,長期被壓抑的弱者。隱形的他者使結構得以存在,但被放逐卻內在的他者視野。因此男性與女性不是生而來,而是成長建造而來的。

  叙事與話語空間

  故事以兩個失敗的男主人公的對話而展開,但同時兩人又南轅北轍,一個是同性戀者,一個是政治犯。空間是局促不安的監獄。這個牢房的空間是產生電影的,因為在這煩悶不安的時空。莫利納為瓦倫第講述不同的電影解悶,由最初鄙視莫利納的同性戀傾向、庸俗的審美、只會逃避幻想世界,到最後自身反而依靠這樣的夢而得到安慰。因此電影在這裡產生,它是反動的,都是好萊塢叙述模式的種種搬演,因為叙述/想像故事的只有莫利納,接受者是瓦倫第。

  故事結構以種種對話來完成,包括以意識流和註腳。因而它的叙事又會呈現出種種的叙事手法,告訴給你知道這只是在叙事,是元小說,元叙述的話語。所有的對話以及意識流都是莫利納與瓦倫第這兩個失敗者的。這樣的安排表明了話語空間的爭奪,語言除了是象徵性,也同時是言有所為,有其生產性。因此失敗者的絮語,恰恰表明了他們在公共空間的話語權的缺失。當他們在公共空間的表述,只有公文、跟蹤報告的呈現,而他們是沒有任何的主體位置,因為他們都是被監視。例如第十五章是講述莫利納出獄後的生活,但全都是以監視/凝視報告形式出現,沒有任何的能動性可言。大他者的局長是從沒有出現,只有權力的代言人如處長、副處長和獄卒。唯一真實的、確切的空間只有牢獄之中的生活。其他的如不同電影的場景、意識流、外面的公共空間都只是轉述。意識流與長篇的註腳也志於解釋、引證故事中性、政治壓抑的表述以及同性戀的討論。其效果不無破壞線性的叙事序列,也拒絕給讀者直接的認同。

  鏡像與子宮囚牢

  與其說這個小說是關於同性戀的激進的立場,或者是性別的顛覆,倒不如說它是一個關於自戀的鏡像撫慰。從莫利納的錯認、莫利納與瓦倫第的俄狄浦斯情結的再現、電影的情節等等都表現了牢獄不但沒有苦,反而是比外面充滿政治迫害的世界更飽滿而安全,更像是一種子宮的空間。莫利納把自己錯認為充滿陰柔的女人,但同時瓦倫第也錯認自己是一個熱血的革命者,充滿男子氣慨的男性。莫利納在小說中轉述給讀者的電影有六套「金錢豹女人」、「納粹政治片」、「女僕與風行員故事」、「賽車手與婦女社長」、「与僵尸同行」、「記者與明星之戀愛」。每一套都與異性戀的愛情有關,而且當中愛情所受的挑戰都是外在的,如傳說、政治敵方、前總管、巫術、大亨等等。莫利納所認同的都是與當中的浪漫情節,而不是批判當中跟他切身有關的性別結構。瓦倫第也因為其政治立場,不能表示任何軟弱的一面,也批評莫利納太過多愁善感。早期的對話,瓦倫第鄙視莫利納,甚至鄙視他對電影的認同,以及壓抑自己對前女友瑪爾塔的思念。因為他生怕失去情緒的控制便會像女人一樣軟弱,不能繼續革命,所以他說:「只要存在着鬥爭-它興許會耗我一生的時間-我就不應該培養自己的享樂思想」(P.27)。這種享樂恰恰是有條件的,即革命完畢後才可以有的,一種保守,甚至是資產階級式的愉悅。因此他因為吃了有毒的食物的時候,不停疼痛所表現的不但是生理上的折騰,也是心理上受侮辱。儘管莫利納質疑過兩性的定形:「心腸像女人那麼軟,這又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一個男子漢,或者是別的什麼,比如一隻公狗,或一個搞同性戀的男人,想這樣想時就不能多愁善感?」(P.28)莫利納不認為像女人一樣軟弱是壞事,但他所辯護的是只是社會性別大於生理性徵,而不是為同性戀、雙性戀等等而辯護。他仍然認為如果丈夫是一個發號施令的人才是一個正常的家庭。他們都沒有對性別的定形進行顛覆的準備,因為他們完全認同各種的subjectivity,阿爾杜塞意義上的subject,尤其是莫利納表現一貫的母性照顧人的、女性陰柔的形象。

  正如瓦倫第所說,囚房內沒有鬥爭,不需要戰勝什麼,也不受任何人的拘束,也沒有壓迫者。現代的權力是非直接的,也是以一種可見的暴力而進行。而「愛」或者以「愛之名」的權力是現代的權力的一種模式。因為愛是要求別人的回報,甚至為他人進行填補職責的義務。因此我們可以見到現代的種種暴力是說,為了你的健康、安全、財物、關係的和諧,而禁止你能動的範圍。子宮監獄最終完成了,也打破了這個愛的權力行為。因為莫利納不要求回報,同時因為莫利納經常佯裝出去跟母親見面而帶回來很多美食給瓦倫第,又替他擦身、換床單等照顧,瓦倫第受了感動,最終與莫利納發生性行為。發生性行為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瓦倫第所說:他覺得莫利納對他慷慨,可自己又不想這樣對他慷慨。恰好莫利納想到自己沒有什麼知心好友,以及患病母親,悲從中來,瓦倫第想到自己多方面受到他的照顧(電影、食物、嘲笑對像),便以感激的心去跟他發生性關係。而莫利納在做愛後卻認為他自己已經不是自己了,他已經是瓦倫第的了。莫利納從來都只是一個等待被填補、被命名的空位,沒有批判的,有陽具的女人。在莫利納說完最後一個故事,快要離開的時候,他們再一次做愛。瓦倫第命名莫利納是蜘蛛女人,用自己的網捕獲男人。在子宮監獄裡,這個網是電影的自戀與逃避,能指與所指想像地合一,因為這個子宮只是符號界的幻象,或者是暫時的幻象。因此,故事的結局,瓦倫第在打了嗎啡後的意識流裡出現的瑪爾塔(一個以瑪爾塔出現的莫利納)說出:瓦倫第永遠不會失去她,「因為這個夢雖短,卻是幸福的」(P.262)。

  啟蒙的失敗

  如果說瓦倫第是作為一個啟蒙者的身份出現在監獄,那麼他這個啟蒙者不但沒有啟蒙,反而是被啟蒙,以至最後的革命與犧牲都是由有陽具的女人而成就自己的事業。瓦倫第曾經對即將離開的莫利納說他從他身邊學了很多東西,思考了很多,而且又要求他不要讓人虐待和剝削。然而,儘管多日來的啟蒙也好,教育也好,對莫利納來說十分納悶而不想接納。莫利納是一種既個人又普遍,既犬儒又自戀的態度,恰恰也證明了解放的不可能。就瓦倫第本身來說,他自己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一開始的時候,他是一種政治犯,一種政治的異見人士出現。但同時,他又嘲笑、鄙視女性化的男人、同性戀、庸俗的電影情節。當他得到了莫利納的照顧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也有軟弱的一面,甚至他自己說到:「因為儘管我說了不少冠冕堂皇的話…但從內心深處,我仍然喜歡另一種…女人。在骨子裡,我與那些殺害我的同志們的婊子養的反動傢伙是一路貨…我和他們豪無兩樣。」(P.133)他在監獄裡感到無能為力,同時他又感到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戀的想像,以莫利納的思維模式去思考。然而悖論的是莫利納的思考是反動的,而且是異性戀資本主義壓制邏輯。

  瓦倫第學到的東西,不但是自己對性別差異者的忽視、犬儒的認知,也是自己作為解放者的不可能。他一方面叫莫利納要自由,要爭取自己的權利,而不要接受別人的剝削,但恰恰剝削人的是他,他吩咐/剝削莫利納去幫他出獄的時候去帶信息,完成他的任務。這裡呈現出解放作為革命的大叙事已經成為不可能,因為大叙事的崩潰,革命只會淪為一場又一場的政治權力的洗牌遊戲。因此,結局便是一種犬儒的英雄出現,由莫利納去犧牲自己,但最後什麼也做不了,瓦倫第仍然處於監獄裡,靠著以異性戀的面具去想像在他心裡留下印象的蜘蛛女,即莫利納,那種自戀想像,以及安全的電影網。故事沒有表現他們如何進行抗爭,也沒有給出我們什麼戰鬥實踐的圖景。我們盡可以說是解放的失敗但同時我們也可以說是勝利者無處不在、鋪天蓋地的壓迫。小說也許試圖證明解放不是手到拿來,革命也不是現成的,當中必然有所妥協、讓步甚至是背叛。

  書寫的困難與今日阿根廷

  瓦倫第的悖論,其實也是當時政治困局的一種表徵。在戰後冷戰的世界格局,如何走出二元對立?左右派可以有什麼樣的出路?縱觀阿根廷的戰後歷史我們可見阿根廷在冷戰中的位置。從40年代末的庇隆主義、55年的軍人獨裁、58年的阿图罗•弗朗迪西上台對庇隆主義者進一步的清洗、66年阿根廷革命,又一次的軍人獨裁,到73年庇隆歸來,參與了選舉,在來自右翼和左翼工會的廣大聯盟的財力支持,再一次成為總統。直至他在1974年去世甚至之後,阿根廷沒有停止過戰爭與抗爭。庇隆從四十年代便開始實行一種和美國和蘇聯不同的 “第三種立場”,到其回歸的時候,又實行不結盟運動。在六十年代初,當美國極力孤立古巴與蘇聯的時候,阿根廷政府卻與古巴建立外交關係,簽訂了貿易協定。當庇隆去世之後,其第三任夫人Isabel繼任總統一職。為了取悅軍隊的支持,她不惜批准了反恐的襲擊,也因而帶領了一個硬右的權威國度。完全與其丈夫的意願相背,她完全接受洛佩斯‧雷加的影響。他所領導的極右團體Alianza Argentina Anticomunista攻擊所有左翼的政治運動,當中包括暗殺、綁架、行刺。在1975年受害者更包括大學系統、媒體等等。在1976年魏地拉推翻了Isabel的政府,進行了著名的「骯髒戰爭」,阿根廷又一次進入的軍政府統治,進行不合法的逮捕、拷打、殺害或強迫要求國家和平,使9,000名到30,000名的阿根廷人的強制地消失(Forced disappearance)。

  這個背景正是蜘蛛女之吻的寫作時候的歷史脈絡。蜘蛛女之網在當時的語境反而是安全、飽滿,而且極度誘惑性的,人也被它所控制、捕獲。最後的意識流中,瓦倫第所想像的「瑪爾塔」、「看護」、「流動的水」、「大海」、「帆船」、「鮮花」、「本地女人」、「床單」、「海島」、「蜘蛛女」等等,都有是指向一種母性的、女性的(feminine)莫利納。但它決不直接表現出對莫利納的思念,而是通過種種異性戀象徵(包括曾經出現過他們叙述的電影的形象、或生活的細節等)再現莫利納。同時他也通過想像的媽媽與前女友的質問來懺悔,因為他明白莫利納不是為了革命而犧牲,只是為了瓦倫第,雖然他表面說的莫利納為了革命而犧牲應該值得高興。相對瓦倫第仍然被困在監獄裡,莫利納被極端份子所殺害因而是又幸福又悲劇,因為他可以完成自己的愛情以及自戀過程,但同時他也知道他永遠不會見到自己的愛侶以及瓦倫第的愛。這個結局可以看出普伊格嘗試在種種書寫中找出裂縫。以異性戀想像,失敗者終歸失敗來結束現實的話語空間,但也打開了想像的、曖昧的,以同性戀為想像的異性戀空間。然而,普伊格不是為勝利者作任何的頌歌,而是表達在重重的壓迫地下的出路,以及把這種撫慰作為一樣暫時的夢。

  在今天的阿根廷,我們可以怎樣書寫?我們可以怎樣打破種種結構的裂縫?自1992年卡洛斯‧梅內姆掌權後,實行經濟自由化,借此搞好國際上的聲譽(因為dirty war)以及與美國的關係。他開放了國家給外國貿易和資本流動,為勞動力市場引入彈性,將國有企業和社會保障私有化,1991年比索與美元掛勾,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支持,控制通脹並為外國投資者提供安全保障。新自由主義使阿根廷在92年墨西哥產生 “龍舌蘭風暴”。到97年、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大量資本流出,外匯儲備縮水。2000年定期還款的債務額上升95億美元。 IMF 堅定反對比索貶值, 擔心帶來通脹後果, 以60億美元貸款援助了阿根廷。然而資金不斷外流。到2001年阿根廷經濟全面崩潰, 銀行體系損失了17%以上的存款(145億美元)。IMF拒絕以緊急貸款, 因為阿根廷沒有解決預算不平衡的問題。2002年1月6日前, 總統Eduardo Duhalde放棄了美元掛勾, 比索由此貶值. 而且凍結所有超過3000美元的存款賬戶, 並以同樣方式對待美元存款,存款價值降低到之前的三分之一。政治經濟精英通過銀行把160美元存戶轉移到自己手中。當全球一體化的時候,資本主義戰無不勝、上層階級形成的時候,弱勢的一面、弱勢的話語必須要顯示出來,以什麼樣式出來還是更重要的。當然我們不是要現成的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從種種症狀看出那一個戰勝了全球的資本主義邏輯已經崩壞了,我們應該以什麼的立場和出發點去看得世界與歷史記憶與革命的議題是更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