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蜘蛛女之吻》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蜘蛛女之吻》的读后感10篇

2018-08-12 05:4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蜘蛛女之吻》的读后感10篇

  《蜘蛛女之吻》是一本由[阿根廷] 曼努埃尔·普伊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一):金钱女人正义

  关键词:牺牲-玷污

  女性魅力-恐惧和男权危机

  魔鬼-美好噩梦

  中世纪-性压抑

  勇敢-力量的强化

  女性变成一个扩音器. 魔鬼之吻让村里最勇敢的女人拥有自由抒发情感能力, 女人变成了金钱豹, 力大无穷.

  因为不清楚男性爱抚有多少成分柔情, 有多少成分是欲望, 而欲望意味压迫和暴政. 女人有了金钱豹的自卫能力, 男人的欲望被迫阉割.

  成为金钱豹女人并不可悲, 金钱豹女人只是有了强大的力量并转化为保护自己手段. 可悲的是仍然想用欲望来压迫女人的男人, 和逼迫女人变成金钱豹的男权社会.

  把女性魅力和男权危机联系起来是非常可悲的一种丑化女性的手段. 把女性和性联系起来也是一种非常可悲的潜移默化思想.

  因为天使是没有性别的, 女性或者男性或者同性恋都绝对资格拯救人类.

  勇敢的女人愿意牺牲自己, 拯救村庄. 却在与魔鬼的接触中, 牺牲变成了污点. 仿佛要用某种美好品质丑恶交换似的. 除了偏见流言, 女人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本不应该被牺牲损害, 而应该被牺牲放大美好.

  可是, 一切正常情爱都被压抑了, 情爱出现异性的身上已然成为压迫和控制代名词, 不论其中的柔情多浓, 浪漫多美...女权和同性恋永远站在一条战线. 这个质疑异性恋的声音有意思, 也很值得思考.

  如果还有真正的男性, 必然忧伤的, 优雅的, 像<哭泣游戏>里的蝎子--善良是一种天生的品质, 就像蝎子载青蛙过河时忍不住蛰了青蛙一样, 是本性难移的产物.

  毕竟, 天使没有性别, 也没有腿. 天使之间如果要进行行为, 应该是不存在压迫和控制的含义的, 仅仅是充满爱意的互相抚慰.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二):爱在网中央

  是在说爱情吗,是,也不是。是在说政治吗,是,也不是。

  如今有谁敢说,理解那些曾为共和国解放牺牲的人们,抛开宣传的那些个说辞,有几人理解赵一曼,方志敏等那些坚如磐石的信仰以及为此付出代价。如果一开始就知道必死的结果仍旧飞蛾扑火,若不是太理想化,一定也如疯子癫狂。所以,莫利纳看着瓦伦丁的眼神应该像看怪物一般,不是不了解,而是不在一个世界

  《蜘蛛女之吻》这部政治隐喻性太强的小说,今天读起来,仍旧不能释怀,革命是个太沉重字眼,意味着牺牲,意味着背叛,意味着残酷和血腥,还意味着误解和永远没有回报

  革命+同志题材在如今的潮流里盛行,只是换到40年前就变成禁书。我庆幸赶上一个清明时代,却也只能做出别样体会,也许早已违背作者初衷。曾想抛开了政治,只看爱情,可是不行,这样浅薄观感有违这份厚重情怀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激情别离,出场的两个人,一个聊着电影,自顾自的沉溺在角色里,一个用心倾听偶尔插言不乏犀利深刻。抛开牢房这个布景,倒也和谐

  莫利纳不过是普通人,没信仰,没目标,混吃等死,话唠,况且是gay,对于同性的爱慕渴望却不敢指望。瓦伦丁是坚定的革命者,站的高度决定事物深度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人开始短暂的斗争之旅,目的显然各自不同

  在莫利纳开讲金钱豹女人的故事时,瓦伦丁一阵见血指出,豹女其实是怕爱,怕付出。同时对于莫利纳对爱情的向往和沉迷有不屑,从瓦伦丁的自述(他很少谈自己)可以看出,革命者不需要懦弱感情,任何有损于事业想法都一概被摒弃。

  但是瓦伦丁也试着理解莫利纳,从“纳粹女人”这个故事开始,对莫利纳的敌意和不屑开始溶解,随着莫利纳对自己的照顾和了解,牢狱里的两个人结成奇怪纽带,说奇怪,是莫利纳爱上了瓦伦丁,瓦伦丁的大男人气概,远见卓识,以及不屈不挠个性都使莫利纳倾慕,在瓦伦丁那里,他并没有因自己是同而受到歧视,虽然开始时瓦伦丁并不能理解同。人格上的平等让莫利纳一次次违背卧底的初衷,转而一次次利用当局为瓦伦丁谋取一点点好处,比如,食品

  受当局胁迫的莫利纳悄悄的照顾着瓦伦丁,并借助“索比人”的故事向瓦伦丁暗示“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思维。但却知道自己在受难…….人们见他们干活时,热泪盈眶”莫利纳不矛盾,他早就选择过了,只是没办法向瓦伦丁说出口,眼见自己与瓦伦丁相处剩日无多,假释前对瓦伦丁讲了最后一个故事“我从来未想到你会使我如此钟情…我从未相信噢嘛呢会窃取我的心……无论白天黑夜,我都像美好的乐章,牢记着你……”一遍又一遍,对着瓦伦丁,是告白,也是告别。

  聪明如瓦伦丁,怎会不明白,当局的目的显而易见,长期的谨慎怎会不懂莫利纳拒绝捎信又同意,这里我认为他在利用莫利纳,这是最后的契机,他几乎可以确认莫利纳对自己的爱和成功几率。瓦伦丁不爱莫利纳,但却吻了他。因为他的信仰,他的组织绝不允许这种感情的泛滥。瓦伦丁也有脆弱时候,在生病时,在写信(莫利纳代写)又毁掉时,在得知莫利纳死讯时。

  瓦伦丁也是爱的,只不过深藏起,只不过牺牲掉。对家人,对女友,对战友,深爱无声。对莫利纳之死,瓦伦丁深深愧疚,在书的最后表达的很明确,但只能牺牲掉。个人的荣辱安危大义面前都微不足道。这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党某个信仰而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蜘》对爱对生命热忱,对美对真理的不锲追求寓意在莫利纳的故事里。当女歌手爱上纳粹军官并为之而死,恰恰是莫利纳的反证。在不同时空上演的相同深情。金钱豹女人逃避害怕陷入,其实畏惧的是被征服被占有,而不怕爱不怕输的蜘蛛女最后才粉墨登场,也是一种呼应。爱情是网,莫利纳苦苦挣扎,瓦伦丁也同样;革命是网,瓦伦丁甘愿献身,莫利纳也是,信仰是网,瓦伦丁从不迟疑,而莫利纳,我想是“信仰生活信仰你”……

  我们不愿意为他人的选择评头论足,是我们有太多的不理解。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在暗夜里他们相依的温暖,相拥的笑容

  书中详尽穿插作者关于同性恋现象种种理论供读者辨析。这里楼主单独提取一段“尽管列宁在苏联实行性自由很关切----他拒绝立法反对同性恋……”看了这段,叹服伟人就是伟人,对事物的看法永远走在世人前面。

  拉美的魔幻之风一脉相承,在虚虚实实间,为我们翻开生活,揭露现实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三):《蜘蛛女之吻》:死亡的捕获

  第一次听说“蜘蛛女之吻”这个书名,是在晓东的现代文学史课上,我已经完全忘记了当时是讲到了哪里、因为什么原因提到了这本书,只是这个名字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中,于是在时隔两年半之后我终于翻开了它。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作者掌握节奏的能力非常强,小说的大部分情节发生在一间牢房中,两个犯人之间的对话撑起了小说的大部分内容。这种几乎完全依靠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方式让这本小说看起来十分像剧本,两个男人共处一间牢房的基本设定令我快速联想到了南非戏剧家富加德的《孤岛》(1972)。二者的相似之处还不止于此,《孤岛》中采用了戏中戏的方式融入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而《蜘蛛女之吻》(1976)则在对话中叙述了五部电影的情节,无论是《安提戈涅》还是五部电影都与戏剧/小说本身的主线情节有着重要的互文关系。《蜘蛛女之吻》的作者曼努埃尔·普伊格学电影出身,后转战文坛,在这本小说中他巧妙地将两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在一个大的文本框架下串联起五部电影的基本情节,这种做法增添了情节本身的丰富性,以文字来呈现影像尝试充分调动了阅读者的想象力

  小说的主要情节并不复杂,政治犯瓦伦丁和因同性恋获罪的莫利纳被关进同一间牢房,但实际上莫利纳是被安插在瓦伦丁身边的卧底,他的任务是从瓦伦丁那里套取情报。随着对话的进行,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却逐渐发生了变化,莫利纳非但不再为了出狱而试图从瓦伦丁那里得到什么信息,还决定为他赌上性命完成任务。

  以如今的目光再看莫利纳的同性恋身份恐怕已经觉得平常,但在小说出版的年代同性恋依旧是个敏感话题。莫利纳不仅认定自己是个“疯女人”,甚至还认为自己应作为一个女人在男人面前感到低下被动,在和男人拥抱的时候应感到一丝恐惧。莫利纳讲述的第一个电影是有关一个和男人亲近就会变成金钱豹的女人,尽管她渴望爱,也希望和男人亲近。实际上小说中出现的每个电影都对瓦伦丁或莫利纳的人生有所影射,因此每个电影讲完之后二人都会交流一些想法,透露一点与个人生活、情感有关的信息。金钱豹女人的情感压抑不仅存在于莫利纳身上,瓦伦丁显然也受着此种煎熬。

  第二个电影故事实际上预示了小说的结尾,这不过这部电影出现在小说的前三分之一处,不读到最后就无法发现二者的内在关联。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公雷妮与一位德国纳粹军官相爱,法国地下组织“马基斯”用她的弟弟威胁她,要求她为“马基斯”提供情报,值得注意的是,雷妮的纠结并不在于爱情和国家之间,而始终只关乎个人的判断,她只关心这个德国军官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人,她的纠结点实际上在于这个男人值不值得爱。莫利纳对瓦伦丁的情感与之十分相似,从自保到不愿伤害对方到为对方牺牲自己,莫利纳的选择从来无关乎立场,而只与情感相关。

  莫利纳在给瓦伦丁讲第三、第四部电影的过程中也在同时照顾他的身体,因为他吃了监狱提供的有问题食物,莫利纳知道这是上级为了摧垮瓦伦丁的身体,磨损他的意志而做的事情,但是莫利纳在照顾瓦伦丁的过程中已经对他产生了情感,因此他设法从上级那里弄到食物,让瓦伦丁的身体逐渐恢复起来。

  最后一部电影有关一个青年人和一个女歌手之间悲剧爱情故事,女歌手在优渥的生活与真正的幸福之间选择了后者,但在她得到真正的爱情的时候也失去了它。除了五部讲出来的电影之外,小说中还有一个莫利纳默想的电影,有关两个真心相爱却面容丑陋的人在彼此眼中变得貌美的故事。所有的电影都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有所暗示,但具体是何种程度上的对应则见仁见智,小说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种松散的关联之中,两种形式之间的切换和对应依赖于读者自己的填充。

  瓦伦丁一直是一个理性的人,对革命的坚定,对自我的控制都贯彻到了他的生命中,从小说的中部开始,开始有一些关于同性恋理论的大段注释被没什么规律地插入,这或许是瓦伦丁试图理解莫利纳的方式,然而到了最后他只告诉莫利纳他和别人是平等的,要被尊重,应该拒绝被虐待和剥削。此时所有的理论已被抛却,情感占据了他。瓦伦丁说莫利纳不是金钱豹女人,而是蜘蛛女人,用自己的网擒获男人。这样说来他仿佛是莫利纳的猎物,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最后偏偏是莫利纳自己被死亡捕获?我想二人之间完全没有等级关系,“他变成了他”是小说中隐含的一层转化,也是最接近爱之本质的表达。

  小说中关于性别、情欲、理想、政治的探讨非常精妙,它们隐藏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关系变化之中,需要细致的捕捉,我以为这也是整本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尝试在形式的融合与拼贴之中创造出新的意义,带给我们超越文本的思考。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四):感动不是爱

  一本非凡的小说。

  简洁流畅有趣是的我喜欢有趣的作品

  你可以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本中蕴含的解读,得出几个有趣的观点,是的,都可以。

  但我并不想作太多的解读,仅从故事性上来谈谈

  如果我困在监仓,但却有一个温柔的会讲有趣故事给我听的狱友,我是会哭的,感动到哭。

  想一下,这多么不容易呀,在不好可能恶劣)的环境中,还有给予和接受心情来听故事,真有趣。

  有趣的故事让人欲罢不能,所以才有:讲下去呢。

  每个故事其实都可以单独扩展成小长篇(应该也不错),但并没有这样。

  或许,长了的话就有损原来的意味了。

  但要记住,感动不是爱!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五):世界对他的唯一回应

  “是的,英雄主义作为政治命运将来的塑造者矗立着,而艺术名副其实地成为我们时代的这种精神表现共产主义艺术和未来派艺术是一种倒退的无政府主义运动。” 那么瓦伦丁应该是政治,他年轻热情,却又克制谨慎,终日捧着他的哲学书本;莫利纳是艺术,他敏感,纤细,向狱友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热爱的电影。 这样看来似乎莫利纳是极致的浪漫主义,瓦伦丁却只是一个狂热的革命分子。然而莫利纳这样问:“你老是想到明天的事,吃起东西来不会感到苦吗?” 莫利纳是个同性恋。 这是他得不到安宁的原因。然而他和那些爱上男人的男人又是不同的——他爱男人,是因为认为自己应该是女人。 “一个人心肠像女人那样软,这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个男人,或者别的什么人,甚至一只公狗或一个搞同性恋的男人,想这么做时就不能多愁善感呢?……他们都是一些畜生,但我还是喜欢他们。” 莫利纳讲的第一个故事,金钱豹女人,她无法亲吻爱人,性于她而言是禁忌,这桎梏来自于她内心的恐惧和抗拒。而莫利纳并非如此,他在渴望一份真心的同时,也向往肉体上的结合,以至于第一次和瓦伦丁发生关系后不由得梦呓:我感到自己不复存在……这儿只有你。 从这些来看,莫利纳的愿望多么朴实。然而由于他的身份,一切寻常人的幸福成为泡影,未来被一潭死水的现实推远了,拉扯成为遥不可及的梦。他不是不想去幻想,而是夙愿没有任何的寄托,他能抓住的,也就只有眼下这一点瞬间。 这时候他遇到瓦伦丁。 本来任务很简单:与狱友混熟,取得对方信任后套取情报,就能提前保释回家见母亲。然而他傻乎乎地只做了第一步。无微不至地照顾病中的瓦伦丁,给他擦拭身体,绞尽脑汁为他骗来食物,用自己的衬衫收拾他的排泄物,甚至在对方什么都还没说的时候,就把自己、自己的侍者、自己喜欢的电影说得一干二净。只要瓦伦丁一点点的鼓励和追问,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讲下去。 “这可怜的护士,运气不佳,让她护理病情最重的病人,她却不知怎么办才能使病人当晚不死去,病人不死,或许会要她的命,她会受到传染,这种危险性比任何时候都大。” 他羡慕着母亲,羡慕她拥有了丈夫和儿子,拥有过自己的人生,所以才想成为她,想成为一个女人。 他从来都不喜欢政治,不喜欢任何剥离了情感只余利益的世界。可他依然心甘情愿地爱上瓦伦丁,爱上那个从来把政治排在第一位的男人,最后无可奈何地听他低声说:“你不知道你这样做我有多高兴。” 然而我想起《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想起那个曾经的美人面色苍白如纸,赤红着一双眼睛认真地问:“你难道以为人们可以一成不变地控制他们的感情么?”这就是了,莫利纳即使已经衣衫褴褛,浑身只剩下一枚假币,他也是要把它献给瓦伦丁的。 而这个世界真的对他没有任何的回应吗? 我听到瓦伦丁在心底说:不是这样的。 他当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政客,一个心思阴狠的投机分子。不然莫利纳不会爱上他。 “我的意思是说,虽说你喜欢做女人……但你不必因此自以为低人一等。” “我的意思是,你没有必要因为你喜欢那样干而得付出什么,或给人以恩惠,或请人原谅。你没有必要……对人低三下四。” “你不想我现在就吻你?” “想,如果你不感到恶心的话。” “你别惹我生气。” “还有一件事情你要答应我……你要做到让人们尊重你,不能允许任何人虐待你,更不允许有人剥削你,因为谁也没有权力剥削他人。请原谅,我又重申了这一点,因为上次曾对你讲起过,但你不想听。” ……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改变了瓦伦丁,让这样一个直男,一个一开始满口学究气、礼貌拘谨却拒人千里之外的革命者试图走近莫利纳。除开莫利纳毫无保留的付出,我想这是因为只有眼中看得到别人的人才会真正理解别人。我相信这也是莫利纳爱上他的最重要的原因。 还有谁会这样认真地听呢? 所以只有他明白了莫利纳,明白他的身份是蜘蛛女人:“这可怜的女人……一动也不能动,因为她在原始森林最茂密处被一张蜘蛛网罩住了。哦,不是的,是她自己身上长出了蜘蛛网,从她的腰部和臀部长出了一条条丝,这些丝成了她躯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像绳索一样毛茸茸的丝让人见了都觉得恶心,虽然当你摸上去时,它们也许不知多么柔软。可是,我要是去摸一下那印象就太深刻了。”“她在微笑,但在面具的表面流下一滴滴眼泪。” 他克制着自己,告诫自己不可伸手去触摸,然而我无法不说服自己,他其实早已沦陷了,只是自己还不情愿承认。就连最后,在无人窥探的梦里,他也要坚持把对莫利纳的爱冠以前女友之名:“啊,玛尔塔,我是多么地爱你!这是我当初唯一不敢对你说的一件事。我曾害怕你对我问起这件事。这样一来,我就会永远失去你。” 所以尽管最后莫利纳为瓦伦丁而死,他却得到了幸福,得到了他一直渴求着的,自己的人生。他是为爱情死去的。就像瓦伦丁对他讲的最后一部电影的理解:“这意味着尽管女主人公已一无所有,但仍感到愉快,因为她此生中至少已得到了真正的爱情,虽说这种情缘已经终结。” 见不到表象,但能看到别的东西,看到实际存在的事物。瓦伦丁的爱情和关怀,或许是这个充满着兽性和物欲的世界给予他的唯一的回应。 而写了这么一句话后,我突然发觉,我真是太贪心了。作为一个不能掌控命运的小人物,能从风口浪尖捕捉到一份剔除了偏见的爱情,已是莫大的幸运。 我相信莫利纳是这样想的。 他身上的蜘蛛丝最终不止困住了他,也网住了他的爱人。 瓦伦丁说,他必须奔跑,才能不让脚后跟灼伤。而偏偏在这小小的牢房里,他竟得以放下一切暂得喘息。富人把金子给了穷人,他终于能安心睡觉了。 可人真的会因为诚实而失去爱吗? “我亲爱的瓦伦丁,这种情况不会发生的,因为这个梦很短,却是幸福的。”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六):一场短暂的永恒——蜘蛛女之吻

  一个因腐蚀青少年而入狱的同性恋囚犯,另一个因政治革命而入狱的囚犯;

  一个想成为女人的男人,另一个不关心儿女私情的男人;

  一个体贴入微的男人,另一个一开始总有点不近人情的男人;

  一个成天沉醉于浪漫爱情故事的人,另一个每天都必定看书学习的人;

  一个不关心政治、对政治一窍不通的人,另一个把革命斗争作为最高事业的人;

  一个每天给囚友讲电影故事的人,另一个老爱插嘴以深入事情真相的人;

  一个假装与监狱处长合作而获取食物给囚友的人,另一个逐渐被打动放松警惕的人;

  一份不被世俗接受的爱;

  一份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已经爱和被爱的爱;

  一份从恐惧死亡到迫切希望死亡的爱;

  一份临死前眼含泪水嘴角挂笑的爱;

  一部讲述两个囚犯的书;

  一部没有让我失望的书;

  一部敢于挑战争议话题的书;

  一部备受争议也曾被列为禁书的书;

  一部让我情不自禁思索的书;

  一部只有看后才知其价值的书。

  一个思想年轻的读者;

  一个被书名吸引就迫切想读下去的读者;

  一个一开始就对叙述方式感到迷惑的读者;

  一个不应持偏见的读者;

  一个被离奇诡异故事网住的读者;

  一个喜欢里面的每一个故事的读者;

  一个逐渐被深深感动的读者;

  一个熬夜看到凌晨一点半的读者;

  一个看完后思考了一宿以至于早上起床脑袋里的画面还很鲜活的读者;

  一个抛却偏见重新审视一切的读者。

  一个没有变成金钱豹的吻;

  一张网住两个男主角和作者,也网住我的蜘蛛网;

  一场场幸福的梦;

  一个个短暂的永恒。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七):禁书就是这个样子!!

  怎么办,一不小心看了本禁书!!是想让我在腐女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嘛。。

  那些乱写读书推荐的人儿你们要不要负责啊?!(严肃脸)人家明明要看关于异国文化的文学作品,为什么给我推荐了这么禁忌爱恋的男同恋爱,还爱的这么热烈深情?!(嫌弃脸)绝没有歧视同性恋爱的意思!!以前只是觉得自己八卦,但对于腐剧男男什么的还是保留一丝纯真的(虽然对夏洛克和华生爱的死去活来),现在倒好,彻底腐了!!

  首先,对于政治犯瓦伦丁和同性恋者莫利纳同处一屋,日久生情的样子,我觉得清理之中!那些爱上直男难以自拔的人们可以当做经验贴来看这本书。

  小说背景是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牢房中,共产主义革命者瓦伦丁对于妨碍社会风化罪入狱的狱友莫利纳其实是嫌弃的,觉得他见识肤浅,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而莫利纳也不怎么待见瓦伦丁,一味空想的革命家,对他所谓的抱负全然不care,但也妄图从他身上得到情报作为自己出狱的奖励。一对欢喜冤家的样子,按这个套路发展下去,是要在一起的!没错,直男弯了,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电影故事讲解中,在自己生病难受得到贴心照顾中,何况他本来就不歧视gay。理所当然的,他们发生了关系,彼此很幸福,但幸福总是短暂的!不得不说,这是个悲剧(剧透中)莫利纳为了瓦伦丁的革命理想牺牲了,瓦伦丁在生命中的最后一次酷刑中想起了他爱的“女人”~蜘蛛女。一个被蜘蛛网一点一点套住、难逃命运的、为爱勇敢的“女人”~莫利纳!

  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与爱情的巨著,这是一部爱与性交织的禁书,标榜同性恋的人权发声书!凡夫俗子的我没有看出文章笔法有多么细腻,写作手法有多么高超,我只是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并不觉得同性恋是恶心的,他们是平等的,只是爱的人碰巧性别一样而已!他们没有歧视异性恋,我们干嘛这么受不了同?!

  书中有弗洛伊德的关于同性恋的著作选段,帮助科学理解同性恋者的生理心理原因!在寄情小说中时,还顺便科普了,挺好!不得不说,大师级的作者是蛮牛逼的:一间房,两个人,六个电影故事,基本没有情节,但你却不觉得乏味,还会像看连载似的追下去。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就发现男“女”主好搭啊,没错,就是这个样子!

  不是推荐软文,只是一点自己的随想。第一次接触同性恋的书,仿佛第一次正视这个群体一般。现在,我知道了,我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八):网

  作者在书中对同性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自我认知做了深入的探讨。不但在主角Molina和Valentin对Molina男同性恋身份的争论上暗自植入了社会压抑的环境下男同性恋的自轻心态与当时平等社会所期盼的不同身份的同等尊重的争取之间的摩擦,还通过文中的同步注释大片穿插同性恋在各个领域中的成因猜想和研究,全面地展示了男同性恋群体对自身、对“同伴”、对渴求之伴侣的普遍态度与看法。 但如果将Molina看成作者眼中的一个典型的男同性恋者,那么可以认为当时对同性恋较为理性的声音对其定义和行为解释也是模糊不清,甚至有所偏颇的。Molina扮演或寻求的是一个多愁善感、温柔体贴、惯于依附的传统女人的刻板形象,与外界周旋,照顾的同时依靠着Valentin,能为了捍卫爱和所爱而心甘情愿且幸福地牺牲自己。他认为女人在吻男人时,需要有一点点“对男人的敬畏”,“这是情趣”;而他的顺从和依赖中明显透露出,比起情趣这更多的是他内心的依附需求。

  Molina的爱是确凿无疑的,但Valentin的感情却如雾里看花,朦胧不清。

  …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九):莫利纳:我爱你,胜过爱自由

  本来看到结局,无限悲哀。

  莫利纳成了政治的牺牲品,双方都在利用他,都不会放过他。

  瓦伦丁到最后还是念着玛尔塔的名字,他心爱的女孩的名字,那莫利纳对他而言是什么?莫利纳对他的慷慨,他无以为报是么?

  可是,为什么玛尔塔会说“这是我唯一不想知道的事,也就是你伙伴们的名字”?这是莫利纳说过的话。

  我不懂瓦伦丁,更分不清梦境中的虚幻与现实。

  但后来想想,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的结局。莫利纳不会后悔他的决定,瓦伦丁亦会永远记住他。注定难以在一起的两个人,曾经共同度过十分美好却短暂的时光,已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喜欢这本小说,对话中暗藏无数玄机,他们过去的经历、爱过的人,他们对生活、爱情、政治、电影的看法,他们的心理斗争,他们背负的责任,他们对死亡的态度。

  还有那六部电影,多么精彩!

  有朝一日,我定会重读这本小说。

  《蜘蛛女之吻》读后感(十):用文字构建的奇妙影像

  很多文学著作都被改编成过影视,但是鲜少有作品能够与原作达到高度的一致,更不要说超越了,有时候文字所承载的广度很难被影像完全的再现,这点上阿根廷作家曼努埃尔•普伊格曾经被改编成电影、话剧的《蜘蛛女之吻》也不例外,但是本书却自有一种特别之处,即小说本身就好似一部画面感极强的电影,它将文学与文艺巧妙的结合,以文字捕捉镜头的触角,通过强烈的情感投入引发视觉的感官之旅,又不失文学的张力。小说的表象主题相对小众,但是藏匿其下的性情却是直通人类之根本。

  溯回到此书的出版年代,1976年,可以想见,电影并无今日之华丽,也不会如此之滥觞,大片与烂片云集,惟独欠缺诚意之作,而观影者方面,对电影多抱有新奇之感,心态也较为纯粹,两者之间的契合是最为平衡与平等的,于是达到最好的少苛责、多享受的状态。反观阅读,长期以来,是很多人如饥似渴的取得生存之外的知识之源泉,又或者是生活消遣的不多乐趣之一,无疑,如若在那个年代阅读《蜘蛛女之吻》会为读者带来很大的冲击,更会引领很多人由阅读走向电影的无限奇幻之地,可是而今,我倒是很希望这样一本书,能够带领一些人回归传统阅读的乐趣。

  《蜘蛛女之吻》是一本有着强烈电影画面感的作品,虽然同样长于蒙太奇的营造,但是它并不像“新小说”派代表人物阿兰•罗布-格里耶那样,以全然碎裂的镜头感向传统小说宣战,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格里耶的文字之于影像的置换完全打破了故事性的叙述,使大多数人产生了阅读的障碍。而曼努埃尔•普伊格笔下的《蜘蛛女之吻》虽然采取简单的对话形式,却以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式,用完整的叙述和起伏的情节弥补了留白的缺失,既形成了空置的镜头感,又不失流畅的渐进,并不会让读者失去阅读的乐趣,恰恰相反,通过主人公精准的讲述,以及对主线的聚焦,反而剔除了观影时(特别是文艺片)许多冗长而无趣的过渡,增加了人物的鲜明性。

  小说前三分之二只有两位人物出场,并且场景只局限在一座监狱中,作为室友的政治犯瓦伦丁和同性恋莫利纳,前者代表了男性一贯的特质,理性的头脑和本性的欲望,而在曼努埃尔笔下的莫利纳却充斥着女性的敏感与细腻,这一度是被社会所不耻的,当然,时值今日,整个环境已经要相对宽容多了,可以让我们更加正面地去了解认知第三类人群,即莫利纳自喻的“蜘蛛女”,小说后半部分时而冒出来的对同性恋成因的注解更像一份精简的研究报告,而它的升级版恰是不久前央视播过的一部纪录片《子宫日记》。于是我们不难理解,这本书当年出版时缘何遭禁,当曼努埃尔试图用理论与情感的双重方式为被社会唾弃的群体寻找被接纳的出口时,必然会被社会的常态所不容,虽然当年的读者读到这本书所感受到的震撼对于今日之读者已经弱化了很多,但是当莫利纳为瓦伦丁讲述一部部电影时,当莫利纳无微不至的照顾瓦伦丁时,当莫利纳为瓦伦丁赌上性命的时候,汹涌的情感洪流依然注满了世俗与性别的沟壑,让人淹没于纯粹的大爱之中。

  在监狱枯燥而千篇一律的日子里,莫利纳为瓦伦丁讲了五部电影的片断,瓦伦丁却吝啬的只在心中重温了一部自己最爱的影片,这些故事里,有寓意深刻之作,如金钱豹女人的桎梏、索比女人的救赎和女仆的新生,也有情节引人入胜的爱情之作,如法国舞女与德国纳粹军官、被包养女星与落魄记者,而叛逆的亿万富翁之子的故事是其中笔墨较少的,也是最直白的直指政治的一篇。据说这六篇故事中有几篇是有电影原型的,虽然考证起来比较困难,但是阅读完本书,确实勾引起了我对原电影的兴趣,这点绝对还要归功于作者娴熟精妙的文字描写。

  其实这些书中的电影故事,是非常值得进一步细细体会分解的,每个读者自身的差异性显然会影响到各自的体悟,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有关同性恋的小说,但是它故事中的故事和在故事的演进中,两位主人公的对话却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理想、爱情、亲情、性别的错位、生活的方式、政治的追求、生存的意义等,而这一切都让这本作品变得超乎寻常的文艺与别致。

  平媒刊载时名为:狱中的奇妙影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