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摘抄

2020-11-21 00:52: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摘抄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是一本由(美)肯•贝恩著作,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精选点评:

  ●理论用于实际,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美国的大学教师研究,多面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把智力发展看做是:理解一大堆材料;学会如何学习(扩大理解),如何凭证据来推理,如何运用各式各样的抽象概念,如何参与关于那种思维的谈话(包括写出那种思维的能力),如何问些尖端高深的问题;运用所有这些能力的心理习惯。而个人发展则指了解自己(个人的历史、情感、素质、能力、悟性、局限、偏见、自负,甚至各种感觉)以及做人的含义,也指对自身责任感和其他方面的培养(包括道德培养),还指运用同情的能力以及理解、运用个人情感的能力。它也意味着养成保持和运用这些发展的心理习惯。

  ●我认为全书最关键的建议,就是鼓励大学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当然在中国的大学课堂里实施起来难免水土不服,多年受填鸭式教育和单一评价体系荼毒的中国学子很难快速适应不同的方式,动辄上百人的大班教学也让教师无心无力开展课堂改革。虽然现在也用上了很多工具、尝试了好些新的教法,但还是换汤不换药。中国的大学要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优秀孩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等有教学经验后再读一遍

  ●米国的教育书比中国的板着面孔说师德说师风强多了

  ●作为一个大学生,这不是一本合适的书……但是读了必然有好处,如果你能放好角度。

  ●要推荐学校买

  ●这是一本严谨的教学方法论

  ●khl.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一):教书育人并不只是教师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卓越的知识输出者

  早起读完<<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说这是一本好书,关于教育或者被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感受过,也在感受着,无论学校、家庭、公司还是任何场所,不仅仅对于孩子需要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的教育,成人也需要,让人们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单纯的分数更重要,但是在中国可能么。另外,感觉这本书对于从事培训行业的人员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育和培训有太多的相似与重叠。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二):在大学教书的几点心得

  教书两年,或是大班上课或是单独教导,在学生身上花了不少时间。结合教书两年来的自己的做法、体会再读此书,写点心得,和大家共勉。

  1. 老师首先要对其授课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当然这是前提),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简化和解释复杂的学科,如何以令人振奋的洞察力切中事物的本质。就是我们在教书时要用简单的方法陈述复杂的道理。

  2. 老师不应该简单地让学生存储学科知识(但有些知识是必须记忆),应当帮助学生努力掌握基本概念以此建立学生自己对相关知识的观点。我觉得真正掌握的知识是融入骨髓的,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少。接触过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都考得很高,但是基本的概念却掌握得很糟糕,更别提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仅仅做一些填空、计算这样的训练,没有对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缺乏深度学习,往往考完试之后就忘记了。

  3. 老师应当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甚至为学生营造犯错误的条件。应该让学生在一个你可以控制的环境下去自主获取知识。例如布置一些具有探索性性质的任务,在不引起学生过分失落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探索。因为离开学校之后,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自行解决,这种方式可以提前让学生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抗压能力。

  4. 老师除了教授知识点,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应当坦诚以待,甚至用自己的经历,包括抱负、成功、挫折、失败等经验,引导鼓励学生。我的几位老师对我的教导就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的言行,我想这样的教育作用是最直接有效的。

  5. 最后一点是关于课堂教学的技巧。老师应当适当训练自己的语言技巧,把课讲得生动幽默一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我自己感觉适当准备一些小的笑点对活跃课堂氛围是很有帮助的。

  2015.05.24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三):以此书为镜,可知自己还差多少

  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和比较试验,结论很有说服力。描述了大学老师在教学者方面最优秀的一批人是什么样的理念和做法。

  教育的目标:

  1. 对原有思维方式的挑战。通过知识构建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对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培养内心的探索精神,而非依靠外来的奖励(例如,分数)来操纵注意力。

  教育方法:

  ‘构建一个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自然’的遇到问题,‘批判性’的思考问题。

  1. 每堂课自然的引出一个问题,最好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以常识开场,一步一步探问( 苏格拉底的方法)。

  2. 把复杂问题简化为模型,帮助大家认识到隐含的假设条件。

  3. 列出已知的东西,通过大量的问答方式开始一步一步的推理。

  4. 教书是关于如何控制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by Michael Sandel)。 每节课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煽动性的难题,从未想过的角度提出一个论点,或者刺激性的个案研究。但是,一般注意力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需要控制好节奏。

  其他观点:

  1. 以学生为中心与否,课堂讨论的多少等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2. 师生关系:共同探索者。学生可以选择是否探索,但是一旦选择就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则。

  3. 重点在思维方式,但是仍然要记住大量的知识。通过思维方式的训练来记忆。

  学习者的类型:

  1. (顶级)深度学习者。应对挑战,掌握知识,深入学科,努力理解所有复杂性。独立思考着,重视接触到的新思维方式,并加以运用。

  2. (中级)策略学习者。善于竞争,只对高分感兴趣,不愿用新知识改变自己的观念。学习结束后即从头脑中删除以便容纳新的知识。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利益。

  3. (下级)防范者。 不愿投入精力学习,做事情的主要是避免失败。思考如何考试能过 。

  书中提到的最让我诧异的实验结论是:有的人即使遇到与原思维模式相反的事实也会拒绝改变。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四):好老师,坏老师!——Leo鉴书96

  直到1998年我自己走上讲台之前(那年我在所成人计算机学校任教),教师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充满着权威和恐怖的职业。原因有两个,我父母都是教师,一个教体育,一个教语文,在这两方面他们都没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我体育也不好,语文也不好,当然这只能怪自己了);另一方面是小学某位英语老师给我留下的伤害——这人当着全班所有同学的面羞辱我。此事已经过去了差不多30年,我仍然没有忘记,而且这成为我英语一直不好(后来好了)的诱因。

  可见坏老师给学生会带来很大伤害。与此相反,好老师可以激励我进步。我遇到的好老师都出现在高中,其中两位直接激发了我的热情和信心,能走到今天要特别感谢每一位在成长路上支持过我的人。

  开头有点儿长了(太激动),回到本书。书名叫《如何成为的大学教师》(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直译应该是最优秀的教师做了些什么),全书分享优秀教师教学中的那些优秀经验,以及他们如何让学生掌握方面而非成为知识记录工具的。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父母都有必要读下。

  任何一种老师都有自己显而易见的特点。

  坏老师把学生仅仅当成是既有强大的存储器,又从存储器中取用信息的强大能力的家伙。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为学生负太多的责任,只要充分填鸭式灌输就可以了,而且大部分坏老师还把课堂当成“炫耀专门知识的竞技场,标榜自我的分类帐”,学生能否学会与他们无关。

  好老师则认为教学是为“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思考。”此外他们还有强烈的谦卑感。“我并不是一贯共恨丹青人,我意识 到了解一个人的智力成长有很多困难,但是我的学生和我必须尽力弄懂他们自己的学习。”优秀教师真正的秘密是他们的态度。在于他们信任学生有能力取得成功,在于他们乐意认识对待学生,乐意让学生自己控制自己的教育,在于他们负责让所有的策略和做法为主一的学习目标服务,确认这些策略和做法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相协调的结果。

  书中还提到学习的四个层次和深度学习的概念,很值得我们认真阅读。

  读完这本书,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平庸和无知,知道自己离优秀老师之间的的距离,当然由此也更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许我们都在儿时受到过坏老师的伤害,也都有好老师在途中为我们助力,但无论怎样一旦有机会教导别人,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方法并尽力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有是很正确的,做好这个并不容易。有空读下本书吧。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读后感(五):【学生感言】我心目中的卓越教师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一问题的提出可谓恰逢其时。人们常常感慨,时下缺乏的不是学者,而是教师。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以及整个学术生态的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的地位一落千丈,师生关系日渐恶化,甚至有学生因为老师疏于指导而将其告上法庭。每年都有大量新“教师”涌入大学校园,但他们更多地将自己看成学者,而不是教师;他们考虑的是发文章、评职称,而不是传学问、育人才。

  不知不觉间,我在北京大学求学已满9年。在名师荟萃的燕园,我有幸遇到了很多卓越的老师。他们可敬而又可爱,每个人都是那样充满个性,以致于很难说是哪些共同之处使他们变得卓越。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我发现,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我的求学道路的老师大多属于以下3种类型:

  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术领路人。正如《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所指出的那样,好教师和好学者是可以兼得的:“毫无例外地,杰出的教师非常了解他们所教的科目,他们都是活跃的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或者科学家,杰出的教师在各自的领域内追求重要的智力和科学或艺术的发展。”上大学一年级时,给我们上历史课的刘老师来自历史系,他上课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中文系的学生没文化。”言外之意是,中文系的学生崇尚空谈,只有笔头功夫,缺乏实学。但刘老师的玩笑话并没有惹恼我们,而是刺激了大家去追求真正的学问,大家反而更尊敬他,有些学生甚至在他的指引下喜欢上了历史学,在研究生阶段“弃暗投明”,投奔史学阵营。

  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富有魅力的演说家。大学教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的人,其角色着实与古罗马的演说家或基督教中的牧师有些类似。知识能够从教师的嘴巴传递、内化到学生的大脑,不仅取决于知识的真理性,也取决于言辞的魅力。在我的老师当中,就有一位极具演说才能的老师,他不是一位以严谨著称的学者,但记忆力相当惊人,学问旁涉各家,上课口若悬河,思维触类旁通,能够从古希腊一路讲到当代中国,听他的课,得到的未必是具体的知识,但总能使人产生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遗憾的是,在现在的大学中,我们几乎找不到这样兼备口才与学识的教师了。

  卓越的大学教师应该是关爱学生的长者。今天,大学本科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学生认识老师,但大部分任课老师并不认识学生。只有到研究生阶段,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才还原为熟人之间的关系。记得刚进北京大学念书不久,一位老师满怀歉意地说:“最近老碰到同学在路上跟我打招呼,我很高兴,但遗憾的是,我不可能叫出你们每一位同学的名字。”但即便这样,教师还是能够以各种方式关爱学生的。只要教师是带着教书育人的信念来到课堂的,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一份温情。钱理群老师的课是北京大学最受学生追捧的课程之一,听众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每当踏入课堂,钱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眸子中散发出赤诚的光,而且这光是投射给每一位学生的。台下听众虽然数百,但你总能感觉到,他是在面对着你、注视着你。事实上,即便是自己不认识的学生,甚至外地的读者,钱老师也总是来信必复、有求必应。

  孟子曾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三乐”之一。传说孔子弟子三千,朱熹门生亦过千人,然而,两位圣人的学问和恩泽并没有因此而减弱,相反,几乎每一位弟子都认为自己获得了明澈的真理,感受到了厚重的师恩。我想,这就是卓越教师的最高境界。(沈文钦:北京大学博士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