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锦集

2020-11-21 03:25: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锦集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是一本由[英]约翰·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精选点评:

  ●无聊

  ●不怎么样,忽慢忽块忽跳地读完了。

  ●讲的是拉丁字母诞生之前的语言史,从古代的图像,巴比伦和埃及人的文字到腓尼基人的改革,希腊人的字母,还顺带介绍了中国和朝鲜的文字体系。这种题材的书难写,写得好了会非常好看。

  ●乱七八糟的

  ●印象: 1.以色列人和圣经的可能历史 2.罗马真正的来历--伊特鲁斯坦 3.自私的文字-meme理论 4.现代蒙古文字的西方来源 5.朝鲜 世宗文字 其他: 1.翻译太差 2.西方古典内容太繁杂,不易理解 3.推测部分太多

  ●太乱 弃了

  ●缺少西方文化背景,读起来会比较吃力。

  ●题材很有趣,但好像被写渣了

  ●当时居然理出了英文字母发展的小逻辑。(学期纪念,想到那几周各种事情凑一块儿,累疯了。顺利完成了大课老师的作业,嗯,心态要摆正,不能崩。)

  ●混乱的一本书。作者似乎是想通过对古代史的叙述讲清字母系统的发展过程,但是他把太多笔墨用在历史背景上(《圣经》那章里废话太多了!),反而相对忽略了对字母本身发展变化的介绍。至于他对中文的看法嘛,呵呵。译者的工作也一般。这书是这套书里比较坑的一本……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一):有点痒

  有点失望。翻译得不错,怪原作者水平不够,注水了很多杂七杂八的历史,关于字母的正史却总是欲说还休,点到为止,有点失望。

  ,看后对比周有光的《世界文字发展史》,觉得进步不小。作为汉语拼音的发明者,周对于西方字母发展史似乎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认识,见木多过见林,一些典故及专有名词的音译,对比《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一书,都相当存疑。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二):最近的生活

  这本还不错 但是没看过原著

  译作不错 能看懂

  我大学时候的教科书 语言学的 辗转反侧也是让你完全不懂

  还是文学小品好看

  比较浅显也有趣味

  我注定不是大家 研究什么的

  但是就是浅显如我 也在这里面找回一点大学时候吃书的那些舊时光

  现在的生活真好

  我又找回了阅读的时间

  最近我神奇地发现

  我开始读书了

  很久没有的自由感觉

  这种感觉曾经出现在小学的暑假

  我可以选择自己阅读的对象

  真开心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三):珍惜生命,远离烂书!

  本来是看了梁文道推荐的《伟大的字母》,后来阴差阳错的买了《改变》,糊里糊涂的读完了第一章之后发现非常空洞,言不及义!

  首先翻译就一塌糊涂的外行。翻译出太多的偏正短语,冗长的定语是中文的首敌,老吊着尾巴最后加个不切题的名词主体语。英语可是有定语从句的,爱多长定语就加多长定语,再不就可以逗号上一个补语的形式,反观中文的精粹在于动词,能够不入名词化就尽量少用名词化,哪怕重复使用动词。

  书中的事例过于滥竽充数,文不切题。第一章中作者举了一例关于他的老师的,说来说去都不入主题,具体内容忘了,书不在手边;而且非常丰富的题外话,觉得是凑字数所为。说个重话,或者作者对于写作的修养不够,而未能作出良好的表达。

  好素材也要配上好作者和好翻译,否则就会浪费了素材,也就浪费了读者的时间与金钱。珍惜生命,远离烂书!

  另,《伟大的字母》还行,起码有主题有灵魂能够感到作者的用心,尽管烂翻译俯拾皆是。倘若豆瓣能够发起一个抵制烂译活动,果真功德无量!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四):两个模式文明间如何开展沟通?

  如果第一次和陌生朋友见面,我们会主动向对方介绍自己:叫什么,来自某个行业/公司/地方,希望交流什么。但如果对方是太空中某个未知空间的未知文明,我们又该如何向对方介绍“我是地球上的人类,来自太阳系,我正在探索太空”这样的基本信息呢?在对方的文明程度、通信手段、交通工具等完全无知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我们传递的信息能被正确解读?有没有办法使得我们可以和另外一种智能以书写的形式沟通?这些基本问候信息,就是当初“旅行者号探测器”希望向无穷宇宙发送的“人类讯息”,如何把它们用简明、通用的形式表达出来,也让科学家们煞费苦心。

  字母或者其他书写形式,就是古代人民向未来的我们发出来的“讯息”,好在大家都处在同一个星球,通过考古发掘、地理历史考据,能慢慢解读出祖先们留下来的信息。在解读过程中,如果能碰到“密码本”,就能找到打开远古信息的钥匙,比如1799年在埃及发现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因为上面刻有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通俗体文字,使得近代考古学家有机会解读出失传千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和结构。后来,“罗塞塔石碑”也被用来暗喻要解决一个谜题或困难事物的关键线索或工具。

  字母的最初构想从何而来?它如何发展成今天的书写系统?这是作者在本书中要回答的问题。按照作者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文字的发展变化,和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高度的相似性。楔形文、古埃及的象形文、古西奈语、腓尼基语、阿拉姆语、希腊语、伊特鲁斯坎语、拉丁语。它们代表着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地中海东岸、希腊文明、罗马帝国文明等的兴衰,毕竟,一个社会,资源丰富后,才会有专人记录贡品、账目、神话、死后的世界、大大小小事件。

  “旅行者号” 携带了一张镀金铜板声像片,上面记录了54种人类语言,以及一副男女裸体图案,以此来表达“我是谁”;用脉冲星模型来表达“我来自哪里”:“脉冲星是超高密度星体,旋转速度非常惊人,平均每秒两次,每一次旋转它都会发射出强大的无线电脉冲,…选了十四个本星系的脉冲星,组成一个“星爆”模式,把它们在银河系中心的方向和距离标示出来”。 2013年9月12日,美国NASA确认,“旅行者1号”已经离开太阳系。

  最近上映的电影《降临》场景里,就牵扯到两个星球文明间的沟通问题,虽是虚构,也说明语言在跨星际间的巨大鸿沟。

  《改变西方世界的26个字母》读后感(五):《圣经·新约》的作者就是耶酥本人

  “将祖先的小小迁徙行动变成史诗……把埃及视为文明与压迫的根源”。以色列人为了将自己的神显塑造得“红光亮高大全”,不惜将埃及丑恶化,事实上没有埃及文化,也不会有后来以列色人用于书写圣经的字母。而《旧约》之所以能成为某种“事实”,全赖它的书写比埃及人更先进,虽然后者的奶汁养育了它。

  “由于夏苏人的神被称为雅魏(Yahweh),所以以色列人可能是从夏苏那里获得这个名字,而圣经的作者则把雅魏放入他们的历史中。”Yahweh演变成了耶和华(Jehovah)。 列色人多部族那里借来了神,从埃及人那里借来了字母,处理过之后,就成了自己的“圣经”。

  “在公元前8世纪崇拜耶和华的人,仍然还未决定这个神的属性是到底是什么,这种子混乱就反映在圣经中。”神永远是人按想象塑造的。事实变成了传说,传说变成了神话——《指环王》中就这样讲过。

  “……乌加里特文学注入了希伯来文学。所以,乌加里特语和希伯来语是相关的语言,这种讲法可有没什么好惊讶的。不过对有些人而言,这等于公然的污蔑——旧约的根源竟然来自另一个敌对的文化,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异教文化。”难怪《圣经》上就说了“太阳底下无新事”。今天,我用超级兔子程序的“专业卸载”功能将程序本身给御掉了,这种设计也是一种“圣经式的自否”吧。

  谈到《圣经》中著名的诗篇,约翰·曼说:“显示乌加里特对圣经所产生的影响,例如《诗篇》二十九章是一首颂歌,歌颂上帝的这种自然力量……换成乌加里特的语言,这就是对巴力神(又称雷神)的描述。”曼接着写道:“希伯来诗人似乎是从某乌加里特的记载中得到灵感,又或者是剽窃而来。”

  以色列人将异族的神抢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至高之神,够荒诞了!而后来的整个西方则将一个小小部落的神作为整个西方的神,这不叫荒诞,叫历史的阴谋与骗局;至于如今的中国人相信西方的上帝,从语言、文化、民俗方面都讲不通,这叫什么?似乎没有比“愚蠢”这个词更贴切的了。

  宗教从头到尾就是阴谋与骗局,得益的是利用者,而发自内心相信的则是愚蠢者。基督教(以有此前的天主教),无疑是人类史上最残酷也最愚蠢的一种宗教。而信教,则无论何时何地,永远是愚蠢的标志。

  《周末画报》2008年10月25日报道:“意大利安莎社报道,尽管85%的被调查者声称是天主教徒,但只有32%的被调查者自称常常参加宗教活动,27%的被调查者在过去一年中根本没有读过《圣经》。”最让人开心的是:“还有14%的被调查者甚至认为《圣经·新约》的作者就是耶酥本人。”

  瞧瞧,虽然梵蒂冈还在罗马心脏地带,但西方人已经开始聪明起来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