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酒精旅行读后感摘抄
《无酒精旅行》是一本由赋格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29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酒精旅行》精选点评:
●不单单是游记。
●毫无疑问,赋格成了我目前学习的最好榜样
●经由博客识其文,曾震惊于其博学,据闻还是博学的GAY。此书经联合书店折扣拾回,环绕地中海,主要为中东、南欧、北非一带的游记,散淡、机智的书写,很张爱玲的感觉,此类文字多了也倦了。
●旅途是心靈修養。
●没兴趣看你描写那镌刻着阿拉伯回纹图案的屋檐和柱廊,弯折了,卷曲了,明净地在水里沉浮荡漾,除非你先告诉我那阿拉伯回纹图案到底是什么样子,写作要有诚意。
●对游记散文都比较有爱0.。0
●无根的东西,有点记者出身的人的通病。文字缺少锤炼。但是,仍然再次被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还有混乱的高棉缅甸泰国诱惑了。各有各的丰富,各有各的空虚。
●行走有时 书写有时
●为什么不排一下版本?理一理头绪
●这样的行走有很多故事可以讲
《无酒精旅行》读后感(一):慢慢好~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读者内心却是不同的图景。或许赋格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一个读者,用他的书来疗伤。因为一次经历,一度恐惧旅行、旅游如此类似的字眼。不敢看,不敢想,不敢回忆。遇见便躲开。逃避记忆,逃避痛苦。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的不堪和迷失。人总是这么强大,能够战胜所有。我从书店里买回这本《无酒精旅行》开始自己对自己的治疗过程。闲时读书。断断续续的读。不能平静时,便暂时放在一边,看看搞笑的美剧;心态好时,便读读书,畅游在赋格笔下的各色国度里,伤感于南泰的战乱,偷笑笔者在异国车站的经历。慢慢重拾起丰满的内心。一本书,也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来月来没读完,但心态始终还是在变好。开始给自己计划下一次的旅行,开始对相关的文字不再恐惧,开始慢慢好起来。多好。呵呵。
《无酒精旅行》读后感(二):一蓑烟雨 无方色相:闲看《无酒精旅行》
我不是合格的读者,尤其不是合格的随笔读者。
初时读《荒人手记》囤下施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看HBO剧集《罗马》囤下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而此时读赋格BLOG几篇,囤下《无酒精旅行》——哪晓得得意忘言,初初许下的诺言都不做数——总好过前两本的命运,一本白书在手,添了三两黑印,总还是读完了。
不需要读奈保尔“印度三部曲”那样备好地图、辞典、百度搜索,也不需要读妹尾河童顽皮却极认真的文字那样不敢漏一个字;读《无酒精旅行》,可以漏字、漏词、漏句,像极旅行时备下的读物,随行程在疾缓之间摆荡:昨夜雨疏风骤,试读古都罗马,尤瑟纳尔的千年一梦,永恒与一日;今时晓风残月,慢船下蒲甘,色相渐行近,读何?又有电影、文学,互文、参差,如是,读己所欲读,弃己所不欲。知否,知否,都是行进惹的祸,与我无干。
竹杖芒鞋轻胜马。旧时版图里到岭南便是海角天涯,王守仁瘗旅人,兔死狐亦悲,没有铁鸟飞行,行路何艰难;看看长短文章,羡煞古人堆——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由我观物,才留下千古悲情;不似职业旅行,以过客看过客——好在峰回路转,且看他有样学样当众蹲点,谁怕?
西出阳关无故人。写游记也要祭起文本细读的法器,试探朱天文与施特劳斯,比较卡尔维诺与施特劳斯,“我们是日落之后到日升之前产卵的海生闪光虫,一片闪光亮白曾经让哥伦布以为那是陆地”,“一块密密麻麻色调班驳的古老织毯,五千年来不断地脱线掉色,同时又被无数只粗糙的手反复缀补着”。意义反刍,反客为主。知晓哪只大手一掌乾坤?窃笑读游记也要按图索骥,前一段,《忧郁的热带》,三联书店,2000年4月北京第一版,P156;后一段,《荒人手记》,时报文化出版,2003年3月5日二版十二刷,P66。
影徒随我身,行乐须及春,醉后各分散,相期邈云汉。
旅行与记忆。朱天心《古都》开篇即喝:“难道,你的记忆都不算数……”。如醒世恒言,当头棒喝。
他且说,记忆不算数,以旅行志日。
01/01/08
《无酒精旅行》读后感(三):这就是“文艺腔”
终于读完了《无酒精旅行》,距离那本《上海不插电》已经半年多。相同的感受,相同的受罪,相同的在豆瓣上打两颗星,只是不舍得买书的银子,才变态的让自己读完这本书。不过为了减轻痛苦,它只是放在车上,用来等人的时候消磨时光。
游记写成这样,无聊也就罢了,读时更感觉像吃了只苍蝇一般难受。通篇都是堆砌词藻,故弄玄虚,再加上炫耀卖弄。还喜欢夹杂一些英文、意大利文的单词,罗列人名地名书名电影名。刚在豆瓣上瞄到作者简介——赋格,60年代末生于上海,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个故作有品位,夸夸其谈,吹嘘自己的经历骗小姑娘的40多岁半老男人形象。
摘抄两段文字恶心一下大家:
“十五区,将使我的视觉和味觉为之一震,那种特殊的刺激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gaudy。是的,我要让高迪的巴塞罗那在这里重现,色香味俱全,Hi-Fi百分百。不必搬来那座艳异的大教堂,只要加泰隆尼亚广场往北一公里长的街段,有奇形怪状如海底龙宫的Batlló大楼,有缀满新艺术风格花窗的Morera大楼,有顶部像火山口又像达利的扭曲时钟的La Pedrera大楼,便足以使我的眼睛饱受轰炸。不,这还不够,我要搬来那条街上所有的小酒馆,让盘盘叠叠的tapas小吃不停地轰炸我的味蕾们。”
“小沙弥拽着我的手,把我拉到宣礼塔下,掏出钥匙打开小门,神情诡秘地示意我进去。我们一前一后在阴湿的楼梯间摸索了一会儿,不觉已置身于塔尖凉亭高处,整个寺院尽收眼底。嗬,这里倒是别有洞天,“安拉——阿克巴”的宣礼声就是从这儿传出的吧。
一种异样的感觉像触电一样击中了我。我反应过来:他的手……“No!”我断然挣脱,夺路而逃。就在推开他的一瞬间,召见了哑巴的眼睛,他的瞳仁里盛满了一种似乎是恐惧的东西,满的好像要溢出来。我仿佛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恐惧。
我逃逃逃,逃出清真寺,慌乱套上鞋袜,逃出老城,出了不知哪个城门,跳上“铃木”逃往民族旅社。祈祷时间到了,又听见“安拉——阿克巴”的四面楚歌。(全文完)”
你读懂了么?你喜欢么?呵呵,我读完这本书,就决定再也不轻易相信别人的推荐和因为封面影响购买。现在想来,这样的封面也是一种装B。
我一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概括这种恶心的文字,恰好晚上读到三表哥的一篇Blog 《文艺腔》,真是一语中的点中了这种文字的要害。
“我最不爱看的就是带着文艺腔调的文字,比如看出去半里地了,形容词还没说完,又把名词、动词形容词化了。人们为什么会有文艺腔呢?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人们习惯满足浅表层情感慰藉,自古以来流行的文字都是很文艺腔的或者被文艺腔了。二是文艺腔很容易散发出共鸣感,让人觉得好像就是那么回事。三是现在的文艺作品强化了人们的文艺腔概念,思维被固定在某个审美上了。”
“这就是一个文艺腔的环境,“嘤其鸣矣,回其友声。”大众审美规则就是让每个人都变成傻逼,然后在一堆傻逼圈里比比谁更不傻逼,然后我们称之为才华横溢。”
“文艺腔”的书,再也不读了,不能再变态的恶心自己了,这不活受罪么。谁要这两本书,9成新,免费赠送,不包邮。
----------------------------------------------------------
Update: 两本书已送出给 绿光 我将带着前额上的微光归来
《无酒精旅行》读后感(四):无酒精也不清醒
此书购于2008年清明节,应该在那之后不久就读完。当时知道这本书的途径,也足以证明追星是存在积极意义吧。
2010年我在这本书的豆瓣页面登记了二手转让,也因为如此,这几年有网友发来的求转让提醒着我看过这本书。
我早以为此书已转让,今年中秋前不久又有豆友发来邮件求购此书,我答复道“早转让了”。然而回家仔细看书柜,发现原来此书一直好好的躺在书柜里。
此书内的文章多写于2005年左右,出版于2007年,也就是说这书首版过后近10年,尚有人想看此书(今年竟收到两封求转豆邮),其中因由,我其实并不全然明白。
此书作者赋格,前几年突然想起,在网络上搜索过这人,但收获几无。
倒是自己偶然在lonely planet出的某本国内单省本主要作者中,看到了他的名字。
如果猜测没错的话,赋格肯定是国内最早的那批驴友之一。但是他的工作是什么呢?看书中内容,似乎有可能是记者,或者是媒体相关的从业者。
年龄来说,书中这句话可以推测:
“对于我们这一代——生于越战年代的一代人,越战大概是集体记忆里或深或浅的一道背景”(第80页)
而从书中的文字内容和遣词造句也推测,作者写此书时不大可能是20几岁的“毛小孩”,年龄应该接近35岁(2005年)。也就是到今年(2016年),赋格肯定已经过不惑之年了。
(当然也可能已过知天命之年哈哈)
自己初次读此书是在20岁不到的年龄。虽然已没有什么记忆,但书中提到的种种对当时的我肯定多数是陌生、遥远的。在那年读过此书对我带来什么明确的影响了吗?这无法回答。毕竟再看此书,真的没发现存在任何印象或回忆让人惊讶:“原来自己的某种认知来自于此书”。
也更不可能说正因为看了此书,才受启发、才有了后来一次次的出行。
而今日回头看此书,书中很多地方我确实也去过了,甚至作者提到的一些书、作者、电影我也看过或知道了。也就是说,现在看此书,带给我的新奇之感几近于无了。
此书不到8分的评分,个人倒觉得应该更高些,当然是个人观点。
它在所有旅行类书籍里还是特别的。因为它不是攻略,并没有大规模阐述“旅行的意义”,没有刻意地引经据典搬弄辞藻,也没有刻意地道理陈述。于今,它难得在文字的单纯(那时候还没有大规模得网络语言或流行语吧),也没有过多旅行途中个人情绪的带宣泄味的陈述。它是很私人的个人经历讲述;喜欢作者所表现出的、同类型作者没有的的成熟。
现在同类型的书作者年龄多不大,多是驴友文化或间隔年文化在国内兴起以后的出行,个人的论断是他们行为的本质是“消费”,而不是“创造”或“生产”。
当然也不是说作者的旅行或文字一定就是后两者,可能每位读者有不同的结论。
只是说,此书和此书作者,都是“先驱”性质的存在。
相信作者还在行走。
时光悠长没有尽头,作者怎么走到中东那些地区的?我记得我当年初读此书的时候又佩服又觉得不可思议。当然现在明白怎样一步一步去到那些地方(特别是现在仍然动荡的地区)。也就说,读过的书还是长成了身体里的血液吗?尚还在疑惑这个问题。(花生 是种子 也是果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