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恐怖内阁》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恐怖内阁》经典影评1000字

2022-04-12 03:0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恐怖内阁》经典影评1000字

  《恐怖内阁》是一部由弗里茨·朗执导,雷·米兰德 / 玛乔丽·雷诺兹 / Carl Esmond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黑色电影 / 悬疑 / 爱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怖内阁》精选点评:

  ●虽然随蛋糕事件顺藤摸瓜掏了一窝间谍很荒唐,但出色的氛围营造和Ray Milland还是为这片增色不少

  ●拍的好富勒,但故事说的差不少

  ●黑色氛围渲染的很好但是故事欠缺足够的说服力。

  ●真很希胖风格哟~

  ●绝对被忽视的杰作,和前期的作品一样,讲述社会的荒诞性,以及人如何沦为罪恶的帮凶。而雷 · 米兰德这张纠结的脸也和饰演M的彼得 · 洛一样。这部作品比希区柯克的《擒凶记》走得更远,因为纳粹的概念被泛指,界限亦变得模糊。朗不愧为一把手术刀,总能切中要害之地。

  ●与上海小姐、双虎屠龙、西北偏北故事模式相似,主人公因为某种原因牵涉到了案情中。主人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不断地卷入到案情当中,进而破获。但是不明白,一样的套路,评分却不一样。本片中的细节处理,如最后部分的哥哥要逃走关灯,这些都还值得肯定的。

  ●即便是朗来到美国后表忠心的反纳粹影片,也有着道德感模糊的主角;除去略显鬼扯的故事,布光和构图还是很有表现主义之美。

  ●一部搞笑片....

  ●间谍们只会一个绝招:关灯。

  ●“普通人卷入间谍阴谋”其实是很希区柯克风格的故事。对原作精简了很多,难怪可以将时长压缩到九十分钟之内,医院和警方故事线的融合非常巧妙。摄影仍有着表现主义痕迹,火车戏中远方工厂有《大都会》的影子。男女主角间的感情依然单纯,对女主角的平面化正义化改编使得该角色的政治意味更重,但是感情线其实更加合理了,同时将女主角原设定里恶的一面分离,转化成一名黑色电影典型的蛇蝎美人角色。而男主角由于杀妻这条副线的精简,省略了心理活动的刻画,角色层次也浅了不少。结尾太过草率,大团圆结局不仅跳跃,而且完全丢掉了原作结尾中喜忧参半的情绪

  《恐怖内阁》影评(一):一些小点

  7.5~8分。 好莱坞工业化流水线一方面做到了雅俗共赏,一方面也抹杀了导演的个性,这也是朗在美国时期的作品不太被提及(以及很少被观看/拥有知名度)的原因。

  客观来说,这部电影制作的还是很精美(如同电影中第一个悬疑点蛋糕),整个悬念的设置,铺陈,开展,与解套也处理得引人入胜,但偏于娱乐化(必须通俗?)的设定还是让剧情和人物的描绘显得苍白。

  不过好莱坞的优势还是在如下这些细节展现的淋漓尽致:摄影,搭景,以及令人赞叹不已的室内陈列(尤其贝伦太太的房间,仿如教科书一般),单个镜头中隐藏的信息量之多,值得细细品味。

  最后射杀兄弟的那一枪也是充满创意,宛如神迹。这也是一位大师导演在大环境限制,在艺术创作低潮之时(年龄上应该属于高峰的年纪),突破枷锁的尝试。

  片头的时钟母题也具有多重意向的表达: 1,杀妻/妻子死亡倒计时 2,自由/胜利解放倒计时 3,回忆/心灵折磨倒计时 4,将被谋害/危险迫近倒计时

  《恐怖内阁》影评(二):大师的平平之作

  在朗的美国时期作品中,相对出色的的普遍带有黑色风格。比如《狂热》《猩红大街》和《狂怒》。可惜的本片不在此列。这部改编自英国著名惊悚小说作家格林汉姆·格林的同名小说的作品,从题材上看,更像接近于希区柯克式的风格:有着犯罪史的男主人公刚刚出院(精神)便误打误撞的因一块蛋糕与某间谍集团发生了矛盾和冲突。进而遭到对方的不断陷害和追杀。可是他凭着智慧勇敢,以及此类影片必不可少的红颜知己的鼎力帮助,最终赢得了警察的信任,一举捣毁了这个间谍集团。

  不知道是因为影响力有限制约了选角范围,还是出于对此类英式惊悚题材的角色特征认识不够深入,朗为本片的所挑选的演员总感觉差强人意。男主人公的扮演者雷·米兰论演技没有话说。他曾经凭借在比利怀特的《周末》中的出色演绎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但他那略带阴险的嘴角眉梢,显然更适合表现性格更为复杂的一些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如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而不是本片中的男主角。善良、无辜、被冤枉且为美女所吸引,这样的角色还是加里格兰特那种类型更为适合。女主角的扮演者就差太多。缺少明星魅力。同时,朗在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段落中,并没有给予更多感情互动。以至于我们很难理解当,米兰走投无路的时候为什么要给女主角打电话,而对方为什么真就欣然相助。

  朗电影中的图案,一直是其拥趸影迷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例如本片中出现在女巫师会客厅的墙壁上的螺旋方形图案:

  lt;图>

  类似的图案在朗的许多其他作品中也曾反复出现。

  《绿窗魔影》1944 <图>

  《狂热》1953 <图>

  按照某些影评家的的解读,图案的运用,可以追溯到朗的的德国表现主义默片时期。图案本身普遍带有某种隐喻和象征。诸如圆形象征邪恶,螺旋表示困惑迷乱等等。不过,在美国好莱坞的类型片中,它们是否真能向观众传递出导演所希望的象征意义,那就只有是见仁见智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b619801008055.html

  《恐怖内阁》影评(三):弗里茨·朗与《恐怖内阁》

  二战时期的弗里茨·朗,在美国名声并不算太好。他在默片时期的多部杰作,在当时的美国并不被人熟知,但他又像大部分德奥导演一样有着片场暴君的臭名,但这些都不是导致他名声受损的主要原因。在1934年,他离开了纳粹治下的德国,他对此事件的官方说法是自己在戈培尔邀请他执掌德国电影业的当晚立即跑了路,但在他死后,诸多史料证明他离开德国至少花了半年时间,中间发生的种种事情,我们不得而知。如今,他的研究者大多认为他对于戈培尔的提议是有些动心的,而当时处于战时的美国人,也自然会对这个逃难至此的德国导演心存怀疑。朗在二战期间拍摄了三部含有强烈反纳粹讯息的电影(1941年的《万里追踪》,1943年的《刽子手也会死》和1944年改编自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小说的《恐怖内阁》),其中也多少有几分向美国这片民主国度表忠心的意思。

  当人们把朗的战时电影与希区柯克的战时电影(1940年的《海角擒凶》与1942年的《救生艇》)作对比时会发现很多有趣之处。希区柯克的电影主人公是被明确定义且意志坚定的英雄,而纳粹反派则是彻头彻尾的恶棍;然而在朗的电影中我们看不到这样明确定义的角色,当你揭开他们的面具时只会发现下一层面具,他们拥有无穷无尽的面具。美国人愿意接受的道德明确性,是朗在他的好莱坞电影生涯中从未能适应的。在《恐怖内阁》里,朗表现苏格兰场警探的方式与表现纳粹的方式并无区别,以至于观众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一直以为这位警探是纳粹间谍组织派来追踪主人公斯蒂芬·尼尔(由雷·米兰德饰演)的杀手。而朗的电影中被冤枉的主人公往往受到世人的误解,最后发现反而只有在自己迎合世人对他的错误期待时,他才能洗清冤屈。人物的暧昧性也体现在选角层面,弗里茨·朗永远不会使用例如加里·格兰特这样风趣幽默的演员来饰演《恐怖内阁》,这样的演员会以智慧与身体上出众的应变能力来给予观众安全感,让观众相信他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能脱身而出。相反,朗挑选的演员雷·米兰德有一张深陷焦虑旋涡的神经质面孔,这个演员换到希区柯克的电影里,只有扮演一个因戴了绿帽而挖空心思想要害死妻子的男人的份儿(《电话谋杀案》)。而他在《恐怖内阁》中的角色斯蒂芬·尼尔曾经用安乐死的方法让妻子逃脱病痛,虽然理由正当,却还是为这个人物增添了道德上的暧昧性。

  另外,朗与希区柯克对镜头语言的使用也区别很大。希区柯克非常依赖将主观镜头与反打镜头剪接在一起,依赖视线与轴线的明确性,藉以明确人物与环境或周围人物/事物的空间关系;朗却会借用场面调度手法,刻意模糊人物与环境中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恐怖内阁》中,苏格兰场警探与斯蒂芬·尼尔一同去裁缝店与伪装成老板的间谍特拉维斯会面时,尼尔身后的镜子反射出了他眼前的景象。这样的视觉安排让人物在画面中的运动方向复杂化,从而也为观众对场景内人物关系的梳理添加了一层障碍。两种不同的调度倾向,体现的其实是朗与希区柯克之间迥异的世界观。

  Joe McElhaney认为,朗的电影不是由人物或动作推动的电影。它们更像是由几个母题在整部电影中的回响与变奏所织成的网络。《恐怖内阁》中最常出现的视觉母题,就是时钟的图形。在第一场戏中我们就看到疗养院室内墙上的钟表,后来我们在慈善集会上算命女人的室内看到十二星座呈时钟形状排列的挂图,而在贝伦太太家中的迎神会上,所有参与者也像钟表上的十二个钟点一样沿着圆桌围坐成一圈。本片中的另一个视觉母题是门,每当主人公打开一扇门之后,总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和阴谋。也难怪弗里茨·朗在拍出《恐怖内阁》的四年后,会把“门后的秘密”(Secret Behind the Door)作为自己一部黑色电影的片名。

  当今的评论界与电影学者,大多将《恐怖内阁》视为弗里茨·朗较为次要的一部作品,而在笔者看来,《恐怖内阁》算得上朗在好莱坞时期最有趣的作品之一。不追求连续性与逻辑合理性的剧情,反而为弗里茨·朗奇诡的场面调度提供了更多的游戏空间。电影中诸如迎神会与算命师之类的元素,让我们联想起朗的表现主义时期作品,而一些镜头的构图与美术设计更是令人叫绝(迎神会上怀有阴翳面容的贝伦夫人与《大都会》中的妖女机器人非常相像,老妇人给尼尔算命的屋子中形式感极强的帘幕,则让人联想到大卫·林奇的电视剧《双峰镇》)。《恐怖内阁》也许是好莱坞时期的弗里茨·朗作品中表现主义色彩最浓重的一部,以后世诸葛的角度来看,本片希区柯克式的剧情与弗里茨·朗标志性的偏执妄想影像之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此外,片中惊鸿一瞥的中国元素(迎神会上出现的龙形雕像),也与朗的表现主义时期一脉相承(他在1921年的作品《三生计》中就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中国段落)。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与黑色电影(如约瑟夫·冯·史登堡的作品)对中国形象的夸张想象,也许可以为中国电影学者对这段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一种角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