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六講》读后感1000字
《孤獨六講》是一本由蔣勳著作,聯合文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35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獨六講》精选点评:
●台版的裝禎也是醉了。算了 我們看的是內在!
●作者挺能扯的,什么多能扯到孤独上去。。除了说人家口才好,我没别的评价。。
●有一讲的表述没那么喜欢 想要陷于孤独之中的感觉+_+
●牵强的孤独。 有感触的一段话: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孤独是一种圆满",很有共鸣。
●很感谢阴差阳错读了台版,全书最震撼的部分是“革命的孤独”和“暴力孤独”这两部分,我想内地版一定是有所删减的。很多人写过孤独,孤独是一个成熟社会人的常态。蒋老师的孤独很难得的跳出了小我的框架,从“情欲孤独”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看孤独,发人深省。
●秋瑾,徐锡麟;热带太潮热难以产生哲学家,故,请用吸湿器先干燥你的书房再思考。 大陆版会不会对某些句子进行修改,有待比对。
●值得回味与深思的书。推荐。
●听的音频,应该算原版,出的书可能有后期编辑。所谓孤独,就是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深受启发的一点是思辨的过程,很多时候我看帖子没有耐心,直接找结论,想来是不好的。改之
●兴许是因为根据讲稿整理的缘故,总会有没挠到痒处的感觉,刚摸到边手又收回去了。大概孤独一事本就该交给自己去咀嚼,本书更多的是引导人们如何在孤独中思考,如何审视自我以及孤独本身,这对思维是大有裨益的,于我,“伦理孤独”一节就受益匪浅
《孤獨六講》读后感(一):孤独六讲
此书让我受益良多,它打开你的眼界的同时也引发你深思。
我认为一种良性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读者在接收作者的文字观点后,更重要的是自我思想的发酵和碰撞。如果只有阅读和学习,没有自我的思考和审视,那你应该是一台kindle。
很幸运能阅读到此书,让我重新认识孤独,接纳孤独,安顿孤独。愿我余生与它相依相存。
《孤獨六講》读后感(二):柔软中的刺
蒋勋的书来得恰到好处,事因最近一直在思考,“煽动”独立,是作者的勇敢还是软弱。我们往往可能见到一个声称“但为自由故”的作者,在他的实际生活中确是一头俯首帖耳的绵羊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中,英雄没有准备好出现,看到现实而无能为力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虚弱和困窘,便声称是英雄们在以前、一段现在偶尔闪现在记忆和对话中的光辉岁月中死绝了。现在留下来的人体内没有那种东西了,于是又转而去抬高正视这一问题的作者,说他们说得好,有风骨,有立场。可是说到底,心内的火焰借由笔端喷射出来,其本质也是一种逃避罢了。表达也有表达的艺术,不能直接全盘否定,不然在第一步就要出问题,遑论传播。所以说人们要满意自身孤独的状态,孤独之后便为清醒,清醒之后便为不忿,不忿之后便为……歇着。有社会责任感、理想主义的人和孤独的人事实上存在竞品的关系,倘若他是孤独的,就只能成为现实世界的堂吉诃德,“我是我自己的神”;倘若他不是孤独的,便成为了作者口中“没有安全感”而不完整的人了。这一心口不一的“荒谬”,蒋勋说到的absurd,不就是他自己参与创造的吗?孤独的英雄必然失败,作者赋予这种英雄失败的美感。但看清楚吧,美感是来自于其精神,而非失败。成功的精神,在尚未变质的时候,曾几何时亦有那份美感。——只是后人不愿去咀嚼变质的成功,惟愿欣赏失败的陈酿罢了。
《孤獨六講》读后感(三):好生聒噪
2014-12-08
好生聒噪
此时早已过了尖峰时刻,下午3点左右,车厢里基本都坐着。
每个人都在拼命说话,用上自己最高的分贝,向走道对面的人“咆哮”着说话,和身边的人聊着八卦,情侣间的废话,透过喉咙和手机发散出去,使任何阅读、听音乐和遐想几无可能。
我能做的只有深呼吸,无视旁边那妞有关面子的探讨:咱俩谁好面子,我觉得你比我好面子,昨天晚上公司聚会我喝多了,你才好面子.............so on and so forth,能在如此聒噪中入定,得有多安详静定的心。
想起我在台湾时,地铁里安静得很,不得已接电话或者聊天的人也都小小声,而且长话短说,更没人吃东西喝水。我的手机都调成了静音,看书,看风景,胡思乱想,都不受干扰。
如今在京城想寻点安静的角落真是难上加难,到处都喧嚣浮躁,无数的声音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地铁,咖啡厅,忙着说话,顾不上倾听。我见过在星巴克三个女人拼命炫耀自家老公对自己如何如何好,这样的谈话结束之后,会不会更加茫然虚惘?
为什么不能安静下来与自己对话?
蒋勋说,这个社会重要的是善于倾听,那么写日记就是在喧嚣中沉淀自己的好方法吧。
2014-12-09
《孤獨六講》读后感(四):讲三讲四都降不去这孤独
整本书 最喜欢的一个思想 就是 不要消灭孤独 所以 这使得这本书和别的心理鸡汤之间划出了界限
“革命者往往是受到最多恩宠”(p119)蒋勋如是说。在我的既定思维中 总觉得革命者必定是因为受不了显示的重压 对生活的不满 才奋起的 但作者却说 革命者是因为得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宠爱 想要分享出去 才有了革命的 在苦中尝到了甜 就会沉迷于甜而沉溺下去 而在甜中尝到了苦 越发觉得苦涩 就有了切身的痛楚 细想 大多数成功的革命家 都是由上层社会发起的 下层民众所求的 往往是上层社会所有的 所以才会容易招安 他们只是想要稳定幸福 二上层社会的革命者 在现状之内更容易看到社会溃烂的本质 从而眺望不一样的世界
205提及媒体的思维暴力 既媒体在报道时就给出了定论 读者的思维往往跟着走 于是乎 就变成媒体说什么 民众就信什么 像是之前一直疯传的微波炉会致癌 本以为风头已过 前些天用微波炉热牛奶的时候 同住的姐姐说 因为听报纸网络上都在说会致癌 所以他们家从来不用微波炉 可见媒体影响 作为报道者 或者转报者 只是随意的一句话 却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影响民众的行为 在一个深远的程度上 微波炉的原理是 使用微波使得食物分子之间的水分子运动产生热量的原理 也没有人追究
过多的接受 忘了思考理由
“如果你希望自己受到恩宠 你自然就会放弃自己身上和他人不同的地方”在我回想自己的所作所为时 我就会想起 让对方觉得有共鸣的事情 说不定是我为了迎合他人 让自己变得讨喜 而放弃掉了那个可能会出现分歧 让别人不愿靠近的特质而促成的结果啊
《孤獨六講》读后感(五):短評寫不下……
第一次知道蔣勛先生,是在愛荷華大學讀書期間,選修國際寫作計劃的翻譯課,通過那門課認識了聶華苓老師,第一次去她家,愛荷華河邊的紅樓安寓,她帶著我們四處參觀, 無數華人作家在聶老師家留下手跡足跡影跡。蔣勛先生是和丁玲同一年秋天參加愛荷華的IWP(International Writers' Program)的。
嘉言且略過,說書中兩個錯誤:1.情欲孤獨一章里講到Logic,“邏輯(logic)一詞源于希臘文logos,就是「不同」的意思”。需指出的是,Logos不是“不同”,logos這一詞根代表”語言“”思維“; 作者將logos等同于”不同“大概是誤植了Hegel的Dialectics,他在書中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到黑格爾的thesis-antithesis-synthesis。2.”思維孤獨“一章里說“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拈花微笑”。有誤。菩提樹下是釋尊夜睹明星悟道之處。拈花微笑的出處是在一次靈山法會上,釋尊閉口不言拈起一枝優曇花,當時座下等待聽法的百萬人天大衆,舉目罔措,唯有摩訶迦葉破顔微笑。這契理契機的會心一笑,與佛陀心意相通。就此開啓了禪宗不依語言文字、以心印、教外別傳的一派。
蔣勛先生見地不俗。對Confucianism作爲一種政教意識形態的批評,很啓發人。通部書的主旨,私以爲,仍不離佛家强調的“自覺”。其對“孤獨”的一再申述,無非是呼籲大衆完就自身的人格。一個獨立自由的人、必然不爲偏見和名利所奴役,也便注定了是少數派。孤獨衹是一種存在的狀態,近乎宗教般的寂靜,與矯揉造作的情緒完全無關。
唯一讀來令人不適的地方,是這半似散文半似批評的書裏過多地引用了作者自己的小説作品。頗招王婆賣瓜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