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金特》的读后感大全
《培尔·金特》是一本由亨利克·易卜生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页数:2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尔·金特》精选点评:
●白日做梦,碌碌无为。丢失自我的人,就像葱头一样,剥到最里层,发现什么都没有。晚矣。
●1612
●重新认识易卜生。易卜生应该是国内被误读最严重的作家吧。
●哭了
●有谁敢说一辈子不自私?所以,我也只想,过自己开心,顺道让他人也幸福的日子,谁也不比谁高尚。我最近走高端大气上档次风,欣赏下高雅艺术,无奈高估自己,幸好抱着向萧乾老师学习的心态,强忍着瞌睡看完了。
●妈呀易卜生写时嗑药了吗太飞太跳跃了,魑魅魍魉得简直当代小剧场。驸马骑肥猪、我是一支笔快拿刀割我、死的是那个土耳其人,自我还在这里!培尔金特剥洋葱,一层一层又一层,敢问自我在何方。唯一缺点是嘲讽起来口吐莲花而歌颂时却有点不知所措对说的就是索尔维格。ps山大王为人哦为妖不错有自己的哲学哦
●现实主义魔幻
●关于这部剧的最佳评论,应该是罗 洛梅的《祈望神话》。其中关于人性、感性的论述,以及人性的不可缺失,以及树立的培尔金特是全世界男人的梦想的神话形象,都是无比出彩。详情可以参考那本《祈望神话》
●不喜欢最后一幕。培尔这样的浪子内心总有隐忧,他妈和他的互动萌。就戏剧来说并不算一流,浮泛
●还是看《玩偶之家》吧……这个总觉得有点恶心……
《培尔·金特》读后感(一):一部真正的神作。
读这本书让我有被看穿的感觉。 他的身上体现着一种追求,一种完全被误导的、一种寻找自我而又无法找到自我的追求,这是因为他只是无休止地在他实践性的自我之上堆积尽可能多的东西,以此给自己一点表象的、随时可能消失的价值,如同先知的大衣。随着理性不断失去意义,他愈发通过他人的赞叹来提高自己的价值,来不断积累他那实践的自我。 自我永远不能通过他者实现,如果错误使用理性那么就必然会用它来消解掉一切自我。这种对于理性的使用是自以为是的崇高,是纯粹的虚荣心,是不掺一丝杂质的恶。 人的精神与感觉不可分割,任何不是出于道德感的对感觉的否定都是极度的虚荣。我们是需要否定的精神,但不是对一切的否定,不是对生活的否定,不是对意义的否定,更不是对生命的否定。这是极端个人主义和自我恶性膨胀的后果。 最后说一句,易卜生真乃神人也!
《培尔·金特》读后感(二):《培尔·金特》第一遍——关于病态灵魂和信仰
前阵子读魏宁格《最后的事情》,第一篇文章就是他对易卜生这部诗剧长篇幅的书评,他称这部剧作比莎翁最盛时的剧作也不遑稍让。为了不至于不知所言,就在孔夫子上买了这本四川人民出版社83版的《培尔·金特》,萧乾译本(先生还译有《尤利西斯》,看来对意识流作品情有独钟呐)。
诗剧本身并不晦涩,甚至读起来相当轻松,我想一口气读完也不会花上半天的时间,然而没读完就有了要多读几遍的冲动。这样一部蕴藏丰富的著作,读一遍就试图作解读式的书评,未免有些不自量力,所以这篇书评的目的,只记录我初读的观感,以免时久遗忘,糟蹋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培尔·金特》读后感(三):一枚纽扣
培尔的一生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平庸利己,有一些罪恶,但到底算不上什么大罪,所以最后的归宿只能是到铸勺里成为一枚纽扣!而可怜的培尔还是个没窟窿眼的残次品,需重新回炉,和废铁熔在一起。培尔一生都惯行“为自己就够了”,成了一个如假包换的山妖。他用真心对待的,只有两个女人,一位是他的母亲奥丝,一位是他的精神之爱索尔薇格。也只有这两个女人能让他褪去山妖的犄角和尾巴,回到“保持自己真正面目”的人。奥丝就像大多数母亲那样,嘴里对培尔骂骂咧咧,心里又对他万分牵挂,为他祈祷。奥丝临终前,培尔冒着被捕入狱的危险赶回家见奥丝最后一面,并带着奥丝赴了一场假想中的华丽宴会。培尔年少时就有的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也算是得到其母奥丝的真传了。奥丝死后,培尔告诉圣彼得,要尊重奥丝,把她当上宾接待,因为他们再也找不到像奥丝那样诚实的灵魂。再说培尔心中的白月光——索尔薇格,他初见索尔薇格,简单的自我介绍,邀请索尔薇格一起跳舞。索尔薇格对劣迹斑斑的培尔没有丝毫成见,当培尔自嘲像个流浪汉时,索尔薇格回答“不,我不这么认为”。当培尔走投无路,被迫困在森林里时,索尔薇格抛弃一切,前来陪伴,并称来到培尔身边,就是“回家”。培尔欣喜若狂,以为终于等到了他的公主,只要索尔薇格和他同住,他的茅屋就是圣洁的了。可是绿衣女人(山妖公主)找来了,还带着一个瘸腿的丑男孩,谎称是培尔的孩子。培尔心中的宫殿一瞬间坍塌了,他再也配不上索尔薇格了。他决定按照勃格说的,“绕道而行”,这次一别,再相见时就是培尔生命垂危之际了,而索尔薇格在那间小茅屋里等了培尔一辈子。作者易卜生是将精神之爱和肉欲之爱完全分开的,培尔对三个牧牛女,绿衣女,安妮特拉都只有肉欲之爱,他为达到目的,在她们面前都披上了伪装,在三个牧牛女面前假装山妖,在绿衣女面前假装王子,在安妮特拉面前假装先知。只有在索尔薇格面前,他才是培尔,培尔·金特。即使英格丽德有黑格镇农庄做陪嫁,在培尔心中也比不上索尔薇格分毫。而索尔薇格,如此圣洁的女人,为何会喜欢上不着边际,浪荡不羁的培尔呢?(可能是因为,人总是会被自己的反面所吸引。)
《培尔·金特》读后感(四):回归
我是谁?恐怕不会有太多人能够自信如勃格,答道我是我自己。培尔·金特正是那不断迷失自我的人,直到他扮演的某个角色露出破绽时,培尔才得以一窥自己的真实面目。
索尔薇格大概是那纤尘不染的纯真,培尔穷其一生才最终到达,通往纯净归宿的途中,究竟会受到多少魔鬼的牵拌。绕路而行,再次绕路而行,在十字路口,总有魔鬼跳出来大喝一声,跟着我走!一绕再绕,怎知竟就花去了一生,险些无法到达离灵魂最近的终点。依东方哲人的观点是人之初性本善,世间自然有千般诱惑万样罪恶,要么洁身自好要么被物质吞噬,或许作者并不欣赏所谓的性善论,但培尔冥冥之中,却是向着光明去的,他在一次次迷失与被救赎中,渐渐能从混沌中辨出真理。在爱人的歌声里,得到了回归。
培尔可以说是矛盾的集合体,读剧本时突然想,他的灵魂和肉体一旦相遇,大概彼此都感到陌生,他无法摆脱肉体上的欲望,无论罪恶的或者无足轻重的,他会为着物质追求不可自已地违背精神的指引,为了欲念他和粗俗的牧牛女鬼混,为了财富他安上了屈辱的尾巴,他的欲望没完没了地膨胀,他说这金特式的自我代表一连串的意愿、憧憬和欲望,是种种幻想、向往和灵感的汪洋大海。这些都在他胸襟中澎湃着,他有了堆积如山的金子却大嚷着不够阔,叫嚣着要做宇宙间的金特,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不惜任何代价。而他的内心又会不断地去排斥当下所为,“不祥的预兆,狂诞不羁的念头,笑在眼里,泪水在喉咙里!”为了满足肉体他付出了灵魂的自由,“像是紧攥着一道烧得通红的圈带!”他的话把肉体和灵魂的冲突描摹得如此充分,他的矛盾他的徘徊他的挣扎,都缘自于这精神的激烈交战。
正因为他的挣扎,我不愿将他界定成恶棍,流氓之流,培尔的价值观,道德观其实是非常健全的,“我还不如回家去呢,他们准是在背后讥笑我呢”“他们嘁嘁喳喳说得那些话会像一块烧红的烙铁一样烫我的心”“冷嘲热讽像锯齿一样在我心头磨来磨去”。由这不难看出培尔有着何其强烈的羞耻心,连那阿Q似的憧憬反映出的也是他超出人们的想象的自尊。
他对灵魂的洁净始终渴望着:“洗去通身所有的罪恶,一直到灵魂洁净无垢为止。”更重要的是,他对洁净灵魂的尊重和爱,让人为之动容,他要把索尔薇格抱得不贴近他的身体,这决不是一个流氓能说出来的话,世上最动人的情话也不过如此。直到最后,对他而言,世上没有一种诱惑能比肩索尔薇格的爱情。
然而,如培尔所说,从他那没有直通到索尔薇格那里的路,没有一个人指引他。“得要好多年才能走通这条路,险恶的思想还会紧紧跟着我,我得绕道而行,找自己的路子,不是为了得失,而是想办法从这肮脏思想中脱身,把它们永远从我心中驱逐干净。”他只为把爱人抱起来再放下,她依然像以前那么纯洁。与其说他要远行,不如说那每一步每一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那就是他的回归之路。
在这一路上,有万千魔鬼阻挡,可培尔知道“只要相信上帝就行了”,“上帝对我真像一位慈父”。心灵在信仰中得到寄托,他明白他是不断被赦免的。
人太容易迷失自己,每个十字路口都等待着魔鬼,以为保持着真实的本来面目,竟已一次次“让魔鬼钻了空子”。培尔沉醉在他不可一世的故事里,历经了高位厚禄,伴随着欺骗侮辱和三场模棱两可的爱情,牧牛女渴望的是肉欲,绿衣女爱慕的是地位,安妮特拉追求的是财富,最后,培尔一贫如洗,两手空空,又回到最初的地方。边回顾自己浪费掉的生命边剥着洋葱,剥下的每一层代表了自己曾经扮演过的一个角色。但是剥到最后,他发现中心却没有一个芯,他不禁怀疑起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终于,他又一次站在了爱人门前,答案渐渐明晰,他已经结束了全程旅行,到达的那个让他穷尽一生寻找的帝国遥不可及,却近在咫尺,它就在爱人心上。
爱人仿若母亲把他保护起来,“听了母亲的祈祷就赦免了他的那位,就是他的父亲”,上帝终像宽恕那个逃避战争的青年般宽恕了他,一切都在命运的掌心里得到平息。
《培尔·金特》读后感(五):是先失去了反抗的语言,还是先失去了反抗的精神?
一
你一眼能看出我的紧张,但对于我是什么,是一颗生锈的钉子,还是不断闪着光的玻璃,没有人能够判断。
“我爹当过贼所以我也得偷,我爹窝过赃所以我也得窝赃”,同一条车辙上人们不假思索地碾过。人的本来面目就是他被生出来交到手上的那个。违抗为他安排好的命运,他就是失败,是一块废铁。好铁废铁,是不是铁。
什么让你感到安全,什么让你勇气倍增,什么让你无忧无虑,什么让你天真无邪?
美是什么?不过是一种习俗,为某一地点某一场合铸造的钱币。你要用它来交换什么?为此,假如要变成一个无聊之人呢?
人们生活得太久了,完全忘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愁闷压垮了他们。那些没有出现在眼前的丑,一直存在他们的脑海中。绯闻,烦躁,衰老,没人记起还有“又老又丑的美人”、“皮肤白皙、端庄秀丽”这样的东西。要想知道什么是弯曲的心灵,只需要低下头,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
人们喜爱根据自己的臆断猜想,加上周围的喝彩与赞同,去果断地指鹿为马、描白为黑,赢得更多的哄笑、心有灵犀的撇嘴。
“亲爱的小友”,亲爱的小友,你要擦亮眼睛,不被侃侃而谈的先知的谎言迷惑。
那谎言听起来像雄鹰翅膀下的风一样优美,你要小心辨别其中属于禽类的腥气。
你认为你的情人能瞎胡闹,他就必然年轻,这多么草率。
你能够大声地说:可爱的太阳,我没有浪费你的光辉;可爱的地球,可爱的大地,我没有浪费你的温暖,你的营养,没有让你白白孕育我。吗?
蛆在死者身上分肥,这是所有生命故事的结尾。
现代人没有信念,没有脊骨。他的灵魂放不出光芒,他的行为没有分量。
你一生既没有值得一笑的,也没有值得一哭的,既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也没有什么可绝望的,既没什么可激怒的,也没什么可灰心的。谁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去听你一钱不值的话?
你不过是机器上挤出的一根腊肠
要是有人这么说你,你能不能像这样回答?
凭什么?瞎说八道!滚开!去你的!你发昏了!
判定生命意义的不可能是带着面具的张三李四。
得意时泛滥的称赞还容易清醒,失意时宽厚的颂扬却不容易躲得过。
节引
——你叫小海尔嘉捎信给我。还有风和沉默传达给我的消息。有从你妈妈的话里听到的消息,还有从种种梦境里得来的消息。那漫长漫长的夜晚和空虚寂寥的白昼都给我捎来消息,说我非来不可。在那边,我的生命已经没有了乐趣。我既不会流泪,也不会笑。我不晓得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我只晓得我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
——我唯一所爱,你什么罪孽也没造。
——大声把我的罪孽嚷出来吧!
——你使我的一生,成为一首优美的歌曲,你终于回来了,愿上帝祝福你,也祝福这个五旬节的早晨。
——那个真正的我,完整的我,真实的我,到哪儿去了?我额上带着上帝打的烙印,到哪儿去了?
——你一直在我的信念里,在我的希望里,在我的爱情里。
二
培尔金特——按照孙健敏的方法做第二份读书笔记 照着截图写了第一份,不满意。没有把想法表示出来。 就是三天读完,剩下了什么。 要努力想一想,等到了家。 现在先读读英语。没有软件,继续写。 鼓动内心的勇气还有吗?有被鼓动的印象,感受没有。 什么印象?抓紧时间想一想。 不假思索不折中地回复所有人的任何话。爱就是爱,骗就是骗,不用闪烁其辞来掩盖一句假话。 还有面对否定坚决有力的否定。老兄你说什么?得了吧!我自己有眼睛,也有脑子。 想呼就呼,想吸就吸,一口新鲜空气。让劝阻我走上正确的坟墓之路的人都见鬼去吧,我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满怀爱意,度过优美的一生。 折中的路不会让我一直走在路的中间,它会让我变成一个满嘴自圆其说表情冷淡的布景。 虚伪的托辞能不能骗过自己?能。 为什么被感动? 因为我软弱,对勇气崇拜,没办法自己承担。 真奇怪,我是这样的人。 就像眼睛困得睁不开却睡不着,我的意志没法完全支配我的身体。 怎么办? 没事,支配能支配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