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锦集

2020-11-24 02:3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锦集

  《激进意志的样式》是一本由[美]苏珊·桑塔格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进意志的样式》精选点评:

  ●这是俺觉得和安兰德有一拼的激进的女哲学家。这些女性。

  ●她,致力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

  ●有意思

  ●也许没有按照她的作品编年体来阅读,也许先看了一些她比较后期的作品,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这本书似乎不那么精彩。在某一个什么地方看到对sontag的评论对她文字的评价是,她的每个字都象枪打出来的。我当时在想,oh,太贴切了吧。这本书呢,我觉得是退化到弹弓打出来的。这仍然是sontag开始崭露头角的作品,和反对阐释同一时期,60年代。这本杂文集里面由三部分组成(怎么又是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sontag一些艺术概念思维,第二部分对电影包括里面专门两篇对伯格曼和戈达尔的影评,第三部分是政论主要是sontag在60年代美越战争时对北越的一次访问后的总结。这三部分里我喜欢第二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艺术评论一向是她的拿手好戏,但这本里对静默之美学,对色情文学的正面分析,我没有感受到被枪打中的感觉,那种“嘣”--心被打烂的痛快。我多期待啊~没等到就遗憾变恨。然后最后一个部分的政论,是我最讨厌的东西,我总觉得所有和政治有关的东西,不论在当时是多么令人痛快发泄,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东西到最后会变得很蠢。政治太无聊!

  ●色情之想像

  ●艺术本身是一种被神秘化的形式,一直承受着被非神秘化的危机。喜欢《静默之美学》中她所提到的第二种神话:艺术和思想的关系复杂且带有悲剧性。它否定艺术就是思想的一种表达,认为艺术体现了心灵对自我疏远的需求和能力。艺术本身不是思想,它不再被视为思想的表达。从而间接的肯定了其自身。因此艺术必然是倾向于反艺术的,是对“主体”(或“客体”“意象”)的消解。在普遍提倡艺术的静默的时代,喋喋不休的艺术作品却日渐增多,这是静默的两种取向:纯粹的静默,与喋喋不休的静默。后者类似于福柯所说的“以语言消弭自我”。“我们承认静默的力量,但还是继续说话,当我们发现没什么可说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地来说出这一情况。”也喜欢《色情之想象》中提到的,性满足与个人满足的不同或是相对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的,不管我们喜欢与否。

  ●看得既兴奋又绝望。她四十年前写的字,已经……高山仰止了。一个女人的强大缜密天才的思维。不知道四十年后有人再看会不会更绝望。

  ●“每个时代都必须再创自己独特的'灵性(spirituality)'”

  ●重要的是她提供了一种思维样式,她的激进尽管不可避免带有判断和偏见,但总体来说是一种审慎而严肃,经过严密思考的激进;但是智性的激进,不可避免带有某种概念化和抽象的色彩。

  ●桑塔格在我看来不是犀利而是“冲”,有点悲壮的意味。她推崇的”静默之美“将当代艺术的策略与部分特质说得太剔透,但她也看穿了这其中蕴含的危险,可惜这是没有答案的评断,难免落入概念化了。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一):只是因为太有观点

  这究竟是不是好事

  习惯的是——我觉得

  你去看吧

  没有观点的已上稀奇动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也许我才是真小人,因为我的观点得不到重视

  抑或是我根本就没有观点

  昨天又偷着去买碟

  遇到一个新来的帮手

  很主动地帮我介绍,帮我引荐

  这个这个很不错

  应该是文艺青年来的人

  所以你不死是因为你有同类

  我却几乎说我正在读书

  其实那时候我正在忙着找碟

  不聪明的人做事就是背劲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可究竟做个什么

  文艺青年才有文艺腔

  专业人士都很有观点

  所谓主流的和个人的

  要有观点,要有怜悯和恻隐的心

  但怎么能留在那里招老鼠,你是最后一个

  却没有真正权威的

  一语道破的

  一语中的

  也有说是一嘴蹲屎上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则终日在忙这个

  识到了,即是幸是福

  但囿在其中,毕竟还不十分像人

  还要有点东西,才叫活着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二):静默之否定

  作为一个作家,最关注的就是世界,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动向。但是,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似乎什么都能被记者抢先一步。所以,作家们更多的要从中抽丝剥茧,看看能在人的心里面找到些什么。来创造“灵性”——用苏珊的话来说,灵性即是力图解决人类生存中痛苦的结构性矛盾,力图完善人之思想,旨在超越的行为举止之策略、术语和思想——在我看来,桑塔格在鼓励我们做原始人,在绝对无知中寻找一个方向,一个能够让人类进步的方向。

  她要说的这个方向,就是作为“艺术”的表达,用静默,看似冷酷的方式。看了这本书后,很怀疑先前所学的美学观点。书中的当代“艺术”有了个“神话”的外壳,神话的创造者,是艺术家,他们追求艺术,却反对被大众所接受,就像《荷马史诗》中山上的诸神们;对于艺术本身,他们更愿意把它作为“思想的解毒剂”,而非思想的直接体现。这让我想起了一些文艺片和一些无法理解的诗歌,阿巴斯的长时间对焦,村上春树的短篇作品中虚幻的“自然”结尾(没人知道为什么,这件事还是发生了)。他们认为艺术本身就存在,自己只是个路过的,既然人类无法用形式之外的超自然表达,那么就顺其天意,用不加修饰的最自然的,加上一点原始人都会有的动物式的想象的方式呈现。

  这样做的后果,也许就如书中所讲的,会产生一次静默的大集会,用简朴或者极端的方式进行阐释。简朴的艺术家,他们会选择静默的退出,特根斯塔去医院当勤杂工,杜尚沉醉于国际象棋。荣耀?依旧。权威?你们说呢?极端的艺术家,同样以另一种方式来述说这个世界,他们的思想是反对历史中出现的既有事物,反对时间与空间的逻辑式的结合,反对人性。我觉得,事情应该是这样的,既然自然界压根就不是人类管辖,我们是“后来者”。那么对于历史的一切观点都可以否定,对于空间和时间自然也想象一番,对于人性,也当然可以毫不迟疑的否定(世界上有成堆的好人,也有成堆的坏蛋,而且他们都是人)。但是,这样做是不被人接受的,所以他们也需要静默的力量伪装自己,把自己的阐述想象成“虚空”,只是在嘈杂背景中,被周围的声音穿过的时间片段,敏锐的人发现了,粗心的人错过了,这个片段却一直带着静默的力量存在着。例如,《老无所依》中那个猥琐的变态杀手,最后带着伤静静的离开了。《Mr.Brooks》重Brooks先生在双重性格下选择了为家庭(象征着平静)牺牲。《卡拉狄加》中有点懦弱的波塔尔,虽然还没拍完,估计结局也不很抢镜头。这种静默的艺术“提供了创造这种幻想的、非历史性状况的方式。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一部分艺术家的观念转变呢?桑塔格把其归结为语言的堕落和历史的奴役。那些作家保持“静默”的状态,这可以让他们随时过滤开放或者说潮流的思想,力图超越于语言的粗糙和随意性。这一点,维特根斯坦或许会有发言权。

  2008.08.28

  旧文一篇,当时的自己有好多幼稚的观点- -!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三):静谧的美学

  言说泛滥、文字成灾的今天,我们需要静默的美感。这是约翰•伯格和苏珊•桑塔格分别在《抵抗的群体》和《激进意志的样式》两本书中要讲的。虽然一个讲可见背后的不可见,一个讲有声背后的无声,但二人殊途同归,都是谈艺术,基于人生情趣和严肃感的艺术。都在试图言说真实,那种实际永远无法用言说来表达的真实。在真实的状态中,物我都能保持开放的状态,连礼貌都显得多余,因为那不过是言行无法遵从内心实感时的权宜之计。

  阅读的背景是Ry Cooder的吉他音,也透着一种静谧的力量,呼唤一种圆满与超越的状态。当你解决不了善恶的问题时,你至少还可以直面美丑。因为同前者相比,后者更私人更内在,只要你严肃以对,美好就会呈现,在那静穆之地,产生无声而巨大的共鸣。一切约定俗成的藩篱,你都可以轻松穿越。没有肯定,没有否定,只有美妙的享受与体验。谁说执着与超越不能并存的?当豁然以美好为追求,一切不再是告白与呈现,不过是一种经验的过程,你知我知不必多言。我有时候在想,知识归根到底是叫人摆脱自己进而能够上升到一个中立情感的状态中,你不必时时处于那个状态,但至少你知道有那个状态存在。你懂得忘我,你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消解自己消融于他人或物之中,这样超越体验极难抵达,却对人的精神活动有着致命的诱惑。所谓极致快感也莫过于此了,所谓是法平等,不分高下。关键不在于是什么法,而在于是不是法。言说行动是一码事,知道自己在言说行动是另一回事。

  人生活在语言当中,语言表达沉默注定是一个终极无解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在眼下越来越成为当务之急。纵然语言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还是需要做出积极的尝试,做复杂而成熟的言说,让人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严肃而清新的气息,进而走出道德上的困境。就算真理被淹没在陈词滥调当中,可二者也始终泾渭分明。不容我们随意言说。但是,稍微一想,悖论随即出现,你可以保持思想的清晰度和严肃性,你也可以保证表达的明确和清楚,你却不能说出你想的,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对言说和书写甚至绘画、塑形的不满。形成个人与他者之间的鸿沟,保持个人清醒的手段和维护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间存在着一道不可见的落差。这时候,你就更会明白,永恒其实是存在的,只消我们认真经历并努力超越,他跟日常的欢爱琐碎并不冲突,他甚至让所有的日常生活得到升华,简约活泼却也深沉。

  我从来不觉得知识与学历是多大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广泛而细致的心理准备,任何体验和思想的扩展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有害的”,我觉得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问题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知识的质量,在于你的驾驭能力。在于你是否敢于冒险,就让你的意识彻底地放任自由地发展。坚守真诚的生活和智性的行为,即便现实不存在完美,但却没有人知道通向完美的限度在哪里。都是在解释之路上乐此不疲的行者。真正言说出来的,就不是健全、幸福、优雅、独立、自由的真实意义了。但说到底,生活其实是简单的,勇敢而淡定地过活也是简单的。有些个东西,是不能拒绝背弃的,是你在生命与生活、存在与生存的二元对立间必须抉择的,不是什么大不可的事,只是,你希望过的不止是个人的生活,你希望过的就是生活本身,希望在这样的体验中目击生活的真相,以一种自始至终“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存在,优游在探索内心与认识外在之间。“要平静地去爱,毫不含糊地信任,毫无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动,以无穷的力量之源来承担艰巨的任务,是不简单的。”我非常赞同桑塔格这句话。但我更坚信,虽不简单,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四):【读品•品•色】张斌璐:关于色情的色情

  符号泛滥的结果就是想象力的丧失,这是20世纪世界文化不断发生溃退的根源。技术上的进步掩盖了人们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的贫乏,尽管这个世界以愈加光怪陆离的事物来宣称历史仍然在前进,但是这场严重的精神危机也不断在历史的节点上展示出其病态的创伤。战争和革命是最显著的标志,乔治•巴塔耶认为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耗费过程,而耗费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在这种意见看来,1960年代的法国文化浪潮则仅仅构成了后工业时代文化的衰退前奏,成为某种历史哲学的产物。政治革命和先锋文化涨涨落落,像证券和期货般永无宁日。也许很多人并不会赞同这一类黑格尔式的历史哲学,后者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布朗基式的革命工作,用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悲观来掩盖他们对历史的无条件服从。在这些人的名字中,会有马尔库赛、会有戈达尔、格利耶、会有福柯,会有罗兰•巴特。

  但是,会否有苏珊•桑塔格呢?这个美国女人在1969年刚刚出版了她的第二部文集,继第一部《反对阐释》之后,这部《激进意志的样式》再一次表明了她的先锋立场。如其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样,苏珊仿佛并不愿意成为一名沉着深思的女哲学家,在这方面迥异于和她齐名的汉娜•阿伦特。在写作方式上,似乎她的同胞安•兰德和她更加接近。介入性的写作是她的典型风格,这得益于她对事物的广泛兴趣,同时也在于她对于人类状况的关怀。在她笔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辨认出一名来自于68精神的先锋女青年的身影,而这种痕迹即使在30多年后也不曾改变。(苏珊的《关于他人的痛苦》作于2002年,在那部关于摄影的文化评论中,苏珊对人类残酷状况的关注始终没有消减。)

  假如把她和上述的欧洲知识分子并列,她是否会如同那些人一样把自己的先锋热情化作一种哲学式的革命诗歌呢?关于这一点,我赞同文化批评家王晓渔的见解,在上海译文版桑塔格文集封底上的那段文字“致力于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完全不是桑塔格本人的话语风格,诸如“自由思想”、“真理”等观念也许恰恰是苏珊将予以驳斥的概念。在《激进意志的样式》文集中《静默之美学》一文用本雅明式的表述来展现了艺术的内在冲突,关于形式和静默之间不可调和的张力同时也见证了世界存在本身的悖论。这种悖论在一切事物的内部产生,瓦解着古典的真理观念。

  这就是《反对阐释》中的“艺术色情学”。不过带有调侃意味的是,在《激进意志的样式》里,苏珊直接将色情当成了谈论对象。“色情”一词,一度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出现,这里又再一次被具体化,似乎作者的兴趣又集中到了萨德、《O的故事》、《眼睛的故事》这一类文学类型上去,在这里她发现的是人类智性的另外一面。而随着《色情之想象》一文的叙述进展,“色情文学”的意味又被隐括成了先锋艺术的精神,“色情”的意义再度遭到转移,这看来同样可以构成一部“色情史”。对苏珊来说,用“色情”的方式来展现世界的“色情”乃是她最乐于使用的书写话语,同法国式的解构截然不同,也许这才是苏珊笔下最重要的关键语汇。无论面对国际政治还是先锋艺术,苏珊的“色情写作”总能将其化作优美却尖刻的浪漫诗歌,只有沉重是她始终拒绝的价值。

  能够阅读苏珊•桑塔格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莫大幸福,然而她的存在也是世界本身疾病的征候之一。医生和疾病是不可调和的悖论,如同善恶的古老对立。当苏珊在文字间表演自身才华之时,各地的艺术创造力也在发生着迅速的溃退。不仅仅想象在溃退,色情亦在溃退,只有色情的幻影和想象的残渣在引诱着现代的人。现在的观众看到戈达尔的《精疲力尽》时还能唤起艺术迷恋或是震惊吗?这看来并不仅仅是机械复制和灵韵的问题,亦非单纯的政治经济学或者哲学领域可以回答的。一旦人们的“激进意志”(Radical will)连“样式”(style)也荡然无存,那只有回忆和苦难在等待着我们。

  [美]苏珊•桑塔格著:《激进意志的样式》,何宁、周丽华、王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8月,21元。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五):桑塔格的思想肖像

  印象最深的是北岛写的苏珊•桑塔格。那是一次酒会上,桑塔格一进门,立即成了众人的中心,“闪光灯追赶着黑发中的一绺绺白发”。对这个细节印象尤为深刻是因为时隔一年我又读到了桑塔格年轻时候的样子,她刚下飞机,“围着羊皮领,身着仿鹿皮短裙,足蹬靴子。她摘下蓝镜片的墨镜,站在出口处的门廊下,十分的引人注目”。你能把她年轻时候的时髦女郎的模样和北岛笔下的桑塔格联系到一起么?这就是那个被誉为“当今最智慧的女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桑塔格么?对我来说,总习惯于从文本的想象中建构出人物肖像,而桑塔格给我的印象一向是深刻,睿智,尖锐,桀骜不驯。但是在记者贝拉米的笔下,桑塔格神态率直,毫不做作,像个顽皮的孩子。哪个肖像更为真实?我也不知道。

  读上海青年学人王晓渔撰写的《中国独立阅读报告》,其中提到说桑塔格的论著他见一本买一本。不禁会心一笑。迄今为止,上海译文出版社从2003年底出版桑塔格的第一本论著《反对阐释》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疾病的隐喻》、《重点所在》、《关于他人的痛苦》、《在土星的标志下》,再加上我新近拿到手的,2007年7月刚出版的《激进意志的样式》,已经是第六本论著了。其实,《激进意志的样式》是桑塔格继《反对阐释》之后的第二本批评文集,而不是现在中文版看到的第六本。据桑塔格坦言,她从小做的是作家梦,七岁的时候已经开始动笔写作了。她最喜欢的是虚构文学,也就是说,她最喜欢的还是写小说。她的第一本小说《恩人》成书于1962年,而后在准备创作第二本小说的间隙,“从小说创作中漫溢出来而进入批评的那种能量,那种焦虑”,使她鬼使神差的拿起了笔开始书写那些批评性的文字,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位著名的文化批评家。我们虽然知道她是一个作家,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欣赏她还是因为她书写的那些批评性的文字。

  读桑塔格的每一本书,当然也包括《激进意志的样式》,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我们为什么没有早认识她,阅读她?在阅读中我们仿佛一直都在接近她,理解她,但是读她的文字越多,越来越发现对她的理解还是那么少。她的著作中好像蕴含着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让我们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她的思想自然是反体系的,当然更无法纳入任何主义的圈子。但是正是这种吉光片羽似的思想片段,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始终处在一种思想的兴奋、刺激、碰撞、辩难、交流以及融合的过程。她著作中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都可能有让你觉得有所深思的地方。古希腊哲人有言,哲学是一门沉思的学问,始于永恒的追问。在桑塔格的著作中,这种沉思和追问无处不在。

  在《激情意志的样式》中收录了《静默之美学》、《色情之想象》、《“自省”:反思齐奥兰》、《美国现状(1966)》和《河内之行》等八篇颇具影响力的论文。其中主题涉及到艺术、文学、哲学、戏剧、电影以及政治等各方面,题材之广泛,令人咋舌。但是根据我的阅读体验,最喜欢的还是那篇《“自省”:反思齐奥兰》。虽然桑塔格在哲学素养方面颇有造诣,但是从她以前的论著看还是很少有涉及到哲学家的评价,对齐奥兰是一个例外,而对我而言则是一个惊喜。齐奥兰,出生于罗马尼亚,在布加勒斯特大学学习哲学,1937年起生活在巴黎,开始用法语写作。桑塔格说他的作品中“具有德国新哲学思想的悸动”。什么是德国新哲学思想?“格言或永恒”。19世纪之后,随着宏大的哲学体系的崩溃,“哲学开始堕落成为了思想中过时的白日梦,偏狭的精神认识,就像人类天真的童年时代”。这种哲学体系崩溃后的反响之一是意识形态的兴起;而另外一种反响则是一种“新的哲学化:个人化(甚至是自觉性的)的、警句格言式的、抒情性的、反体系化的。主要的典范包括克尔恺郭尔、尼采和维特根斯坦。齐奥兰是这一传统在当今最出色的代言人”。这就是说,传统形式的哲学话语已经随着传统哲学体系的崩溃也变得支离破碎了。留存下来的只能是一些碎片和不完整的哲学话语。而齐奥兰的哲学书写正是这种新的哲学传统的延续:用随笔的形式传递哲学思想。他的随笔“充满了沉思冥想,论述支离破碎,警句格言构成了文章的基本风格”,桑塔格如是说。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用格言形式传递深邃的思想,齐奥兰之前的尼采已经做到了,而且几乎已经写下了齐奥兰所有观点,那么——桑塔格问——为何具有如此敏感、强势思想的齐奥兰会重复大多已经说过的观点?是为了要将这些观念实实在在地变成他自己吗?还是因为,如果这些观念当初写出来时是正确的,现在就更加正确了吗?答案部分已经蕴含在了以上的问句中了,除此之外,“如同尼采想要的是道德孤独,齐奥兰想要的是深奥”,知道桑塔格为何如此欣赏齐奥兰了吗?接下来的解释已经再明显不过了,“不是说他的文章难懂,而是其中的道德含义,可以说是对深奥的不断揭示”。桑塔格从齐奥兰身上看到了他对哲学真诚的品质,而这种品质的丧失,正是哲学在现代世界不断堕落的原因。换句话说,桑塔格对齐奥兰的认同是一种道德品质认同,就如同我们通过桑塔格的著作中的智慧认同她的真实一样:她的尖锐、深刻以及桀骜不驯与她的天真的孩子气不过是她完整的思想肖像中的不同部分而已。

  思郁

  2007-9-13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

【激进意志的样式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