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往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往事》读后感100字

2022-03-11 10:40: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往事》读后感100字

  《中国往事》是一本由伊沙著作,远方出版社出版的28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往事》精选点评:

  ●讀起來非常過癮!

  ●有点儿意思~~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以小见大,用索索的成长反映社会的发展(好官方的评价啊),看的书越多,我越不知道怎样评定一本作品的好坏。《中国往事》、《狂欢》恰是如此,伊沙的作品鲜少涉及宏大的场面,语言也多偏通俗,但是巴金的《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不也是这样吗,用文字来记录一个个故事,仅仅是记录,没有高深的思想,也不需要高深的思想,让从未经历过的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这个故事或者故事所发生的时代产生兴趣,继而去思考、去琢磨这个时代,这应该就达到小说的功能了吧,毕竟小说不是理论专著。

  ●性启蒙,看得我脸红心跳的

  ●残酷成长,剥去伪装,又不乏温情。

  ●那样戛然而止的结局,令我难以接受

  ●孩童视角下的70年代平民生活缩影,初衷或想以小见大,中国往事之名怕难以负荷实际。往事悠然,记忆鲜活,底层百姓在勉强应付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的同时,也难免有亲人死亡家庭破裂前途无望的困局。童心难泯,看似夸张幽默的笔触,保留着一份观察上的纯真,也正是因为这份纯真,才有更加接近真相事实的距离与角度,小地方底层民众的面对道德、利益、欲望、地位时难以掩饰的态度与行为,或许也正是一种个体生命以及群体生命的张力体现吧。而在小朋友群体间的博弈与友谊,也渐渐沾染着一份世故势利,但也总能见到特有的一份执着一点真实。峰回路转,主要人物的命运在文革结束后逐渐变好,有名副其实也有苦尽甘来,给人以朝气与希望。细琐小事组成的小人物生存画面,历史感颇强,厚重而又真实。

  ●六零末七零初的北方城市长大的男骇会有许多共鸣,拍成电影应该比<阳光灿烂的日子>还要精彩!

  ●09.2

  ●开始以为还没看过,但是看到开头几页就知道这书是去家暑假看的了。

  《中国往事》读后感(一):都好

  暑假就看了这一本书,从整个雨季里,看着窗外从树叶的掉下雨滴的过程里,从歌声里,看完中国往事。

  索索他爸评价的朋友关系,一语中的,虽然使我心酸,但却却真实的很。在这个时光年景里能有这样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实属不易。从文革开始的人生注定会经历沧桑,主人公的名字就叫文革,但很吃惊的是知道自己姓名的时候已经7岁了,后来有很平静,那个时候人除了斗争与游戏,没有那些精神享受。

  人除了生活,就是拥有精神。继续下去。

  《中国往事》读后感(二):我90年的“索索”

  这本书让我细细品尝了好几日,是美妙的几日。读完这本书,我就在想着我的童年,回想着我的美好回忆。

  虽然我生于90年,可我的童年却和索索的成长类似,父母忙于生意,由奶奶一手带大。在大杂院长大,在城市的最底层生活过,打过架,捡过垃圾,偷过窥,也经历过身边人的死去。也是在我小学毕业,父母的生意也有了一定的规模,终于搬走了住了好多年的大宅院,有了一个大大的新家。和索索一样,生活更加殷实了,此书也是完结与此。

  可以说,看书的同时,也是自己又走过自己的童年一样,多么美好。现在的我即将大学毕业,可是回忆这有限的几年,自己最难忘的还是在童年的那一段日子,时常流淌在我的血液。每每想起,总会扬起幸福的滋味。

  谢谢作者伊沙,又让我重拾我最值得想念的那些时光。也希望大家都去读一读,读懂曾经的你。

  《中国往事》读后感(三):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一個索索

  這是一個不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故事,卻又是與我們這一代人息息相關的故事。因為,這是屬於我們叔叔阿姨輩分的人們的故事。

  那些似幻而真,從來只能在書中、電視電影中了解到的不屬於我的生活,突然全部展現在我的面前,讓我應接不暇。索索是在北方內陸地區長大的孩子,而我,卻從未離開過濕熱近海的南方。他的童年,是我可望不可及的夢境。儘管不是同一個年代的人,可是孩子都是一樣的吧?從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多彩又虛幻。那些大人以為我們不懂的事情,我們總是懂得得比他們想象的快很多;那些孩子心裡的小算盤、小原則、小標準,原來是放之四海皆准,而且是跨越年代時空地相似。

  孩子總是在被動中長大,那個火紅的年代,那些淳樸簡單的人們其實并不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光鮮和道德。什麽時代都有陰暗的角落,只是大人們從來怯于面對,可是藉助孩子的口和眼,卻比較容易道出那些晦澀又灰暗的事實。

  我看到一個神話突然粉碎,那個整齊美好標準的年代,變得更加模糊和遙遠。唯獨是那個頑皮聰明又早熟的索索,硬是從那本我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卻如虛如幻的書中走出來,讓我重新回到現實的世界。讓我看到,其實我并非是那處處懷疑、陽奉陰違的少數。

  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一個索索。只是有些索索,會經歷意外成為劉虎子;有些索索,會被大人們改造成為馮紅軍習小羊刁衛國之類的“好孩子”、“小大人”;而有些,則會一直是那個我行我素,坦率直白的可愛孩子。

  屬於你的索索,還在么?

  《中国往事》读后感(四):《中国往事》伤在了第三部的越过底线

  文:阿冈

  说实话,个人感觉,《中国往事》远不如《人间正道》和《人民的名义》,人物有点单薄,故事也不全都有新意,还有一些背景设置和人物设定的bug。

  人物最丰满的应该是第一部的玉钏和徐福海这对妓女配土匪,人物细节和故事都有自己不同一般的地方。

  第二部让人心疼的不是笔力最多的南如琳,竟然是笔力不多、人物略显单薄的大少爷。

  第三部比较败笔,原因有三:

  于婉真和朱明安这对相差6岁的亲姨甥的乱伦恋写得越过正常人的底线了。文学史上不是没有乱伦悲剧,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作者预设命运,但人物极尽努力地躲避命运安排,却最终越逃越陷入命运安排,这是三大古典悲剧地位的地基。曹禺先生的《雷雨》虽然也有兄妹乱伦,但全篇对这个孽缘情节设置极尽隐忍隐晦,直到最后设置了极端的情境并用最快的速度揭伤疤,ha让四凤快速死去,想尽办法抵消观众的心理不适感。但周老师在第三部对于、安二人乱伦情爱无节制的渲染和刻画,最大限度地一片挑战了读者心理底线。两人哪怕是表姨甥也会好点呀,血亲乱伦到今天也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底线呀!不知情是无奈,知情还肆无忌惮地追求,那真的超越了底线。

  第二,第三部的女主于婉真的命运,不像第一部的玉钏和第二部的南如琳那么无奈和别无选择,故事发生在郑督军死后,她有别墅有遗产,可以追求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男人,但她却放任自己的贪婪和跟自己亲外甥的乱伦恋,而且颇有窃喜和自得的意味,那么最后的下场就一点都难于生出同情之心,特别最后的收尾,真让人觉得这女人不倒霉那才叫没天理呢!人设关系和情感的创新,还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坚守基本的底线,否则剑走偏锋就会成为致命毒药。

  第三我在书中阅读批注中写过,第三部的背景设定在1920、21年的北伐之前,失真了。那时候全球股票都是新兴事物,直到1929年全球股灾才冒出“黑色星期五”,非要突破这一基本金融常识,有点画虎不成啊!相比较,曹老先生的《日出》把背景设在1930年的大上海,既在1929年全球股灾后,又在北伐之后九一八之前的民国黄金十年开初,更让人信服和入戏。

  综上所述,《中国往事》就周老师本人的作品比较起来,最多也只能算二类作品,算不上一流,第一部张大导要改成电影,没准能拍出一部大红灯笼和三枪的混血儿,但全书要改成一部连续剧,需要翻天覆地的大装修工程啊

  《中国往事》读后感(五):去年写过的书评,那时觉得非常不错,甚至尝试过翻译

  读懂人世间-评伊沙《中国往事》 (2007-08-05)

  判断小说的优秀不仅在于其可读性,更多的要看它是否在发现和揭示人世的真相。只有具备可读性和不回避真实的小说才是到读者所需,因为让我们一直徘徊在文学周围的原因是从这里可找到最真实的声音,虽然有着很多粉饰或披有文学外衣的虚假品,但为了偶尔能找到的几块宝石一直乐不思蜀。

  不要忘了赏真是何等快事啊,再加上童心的作者其小说的趣味是可见一斑。在浩瀚的书海中找出这样一本书是靠缘分和运气。最近有幸读到这样一本书很想与人分享,就是伊沙的《中国往事》。

  事情多以大人八卦的形式传入到小男孩耳中,很多柴米油盐之事、男女之事更甚特殊年代的独有悲剧、还有那个时代也存在的心理变态。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我们总被这些小事左右着神经或担忧或兴奋或算计着。生活有时又那么无聊,无法拒绝八卦别人来获得心理安慰的"乐趣",就是这样一本小说让我找到了一把通往我父母亲、我自己小时候岁月的钥匙。那么真实那么有趣,原以为物质信息贫乏的年代也有跟今日一样的人情冷暖,不仅有政治的压抑更有人性的温暖.........想起了我们的生活是这样延续过来的,那种人性的温暖才是我们坚持任何艰苦年代的力量,如此以来这也是属于我们的一段动人的年代。

  而对于没有母亲的小男孩心中最让他感觉神秘而向往的是女性,父亲在外进行地质工作常被寄养在别人家中的孩子,随着境遇不同常打斗、捡破烂、踢球或被认为神童,这些不同境遇中保持着对于女性却存着敬畏又想亲近的朦胧感情,伴随着一个小男孩到少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小说有着细致生动的描写。

  往事只是在历史长河里的零碎片断,片断抓准了会是历史的要害处,让人明白历史的来龙去脉。小说没有太多个人情绪的渲染和价值判断,有的是小孩的找乐子看热闹,从那写作距离中看到了作者写作态度的淡泊理性,细节处理的高超和情节的自然流畅中透出的难以阻挡的趣味让人感叹怎样的写作理性和天分才能达到如此水平,写作的理性和感情的节制相结合最终通过小说那个特殊年代的独有诗意在我们心中跃然而上。

  小说的品质来自于作家内心,书中小男孩索索对于人人回避的心理变态卢师傅不变态度、对于自己敌人冯红军的母亲错以为地震而裸奔时的挺身救助等读后让人忍俊不住后又莞尔...如此多的阅读乐趣中看到了一个童心、温暖、不失血气的作者,让我们通过作品走近这样的一个作家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