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匠与杰作读后感100字
《巨匠与杰作》是一本由[英]毛姆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巨匠与杰作》精选点评:
●在了解作家生平的同时,也为普通读者品鉴小说提供了很多个切入点,而且译者对毛姆的文学评论态度很是赞赏,我没怎么读过文学评论的书籍,但是也觉得毛姆的笔锋确实犀利。
●应当立法禁止毛姆造谣。这本书的情节之严重,足以让人将其尸体挖出来绑T34上(荷马style)拖着绕特拉法加尔广场一周。
●只把关于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的部分看了,其他作家不熟啊
●俺当年狠狠读的书。
●从这本书里,我更加认识了托尔斯泰、菲尔丁、陀思妥耶夫斯基、司汤达、简奥斯丁、麦尔维尔、巴尔扎克、狄更斯、福楼拜和艾米莉·勃朗特,知道为了金钱写作是没有什么值得可耻的,知道作家的才能和人品不一定俱佳(这个早已知晓),知道如《包法利夫人》《白鲸》等杰作在出版前,被作者的朋友全面否定或为此担忧,知道许多伟大的巨匠在年轻的时候都像一个傻逼。这些给了我许多信心。
●大师吐槽大师真是笑死
●没有想象中那么八卦,只是看到这些大师们无比混乱艰苦不道德的一生后,越发清晰地感受到对于创作的热情热爱往往才是产生杰作的关键,跟作者本人的品性没有必然联系。
●巨匠与八卦。想来毛姆应该也是很喜爱奥斯汀的罢。
●小说家看小说家,毛姆很看重作家个性的影响,个性作为审视世界与文学虚构的视野。由此造成的缺陷亦是特色。也就作家会如此关注情节、人物的可信度了。翻译有若干错误
●读起来实在是太流畅了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一):巨匠与污点
名为《巨匠与杰作》,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巨匠们随处可见的黑材料,可能只有生平不大为人所知的简·奥斯汀幸免于难,即使另一位女士勃朗特也被插上不少利箭。毛姆似乎假设所有人都对这十位作家及其代表作的伟大之处心知肚明,将笔墨着重放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那些必然招来非议的地方。
如果把这部书与茨威格的《三大师》、《三作家》一起读,会发现两位作者对前辈以及文学的态度截然不同。茨威格将这些伟大的前辈作家作为偶像,放在很高的层次仰望,以至把伟大作品散发出的光芒当成作家本人的写照。毛姆则多少报着“文学不过如是”的态度,将这些作家从万神殿里拉回到人间,就像与他们同时代的那类不怎么熟悉的朋友,通过日常冷峻观察得来的印象,呈露这些文学巨匠现实生活的缺点乃至现在难以接受的道德污点:托尔斯泰让他的私生子给自己的婚生子赶马车;陀思妥耶夫斯基好赌成性,以至把妻子和孩子急需用的钱全部输光;而巴尔扎克“思想平庸而肤浅”,认为“对金钱的渴望、贪欲是人类行动的主要动力”。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二):想必这些巨匠们曾经深深地冒犯过毛姆大人
书名取得恭恭敬敬,作势要向巨匠们致意;但除此之外,全然是鞭尸的架势。
全书重点在于作者(而非作品),尤其是他们羞于见人的龌龊事,毛姆大人写得津津有味;他们尴尬、笨拙的情史,更是重中之重,文字之外,也大可感受毛姆大人还意犹未尽呢。
至于作品分析,虽在其次,但对于作品缺陷,倒不吝笔墨;对于优点,多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比如司汤达一心要做伟大的情人,可惜上帝赐予的先天装备差劲得要命——难看、笨拙、结结巴巴,《红与黑》中于连在爱情上大胆的进攻实则取材于司汤达在现实中一次拙劣的失败。
福楼拜比司汤达还惨,少年时候无可救药地爱上一位迷人少妇,弱冠时表白又遭拒绝,临死还念念不忘的美人儿,却在文章结尾处从某个疯人院缓缓走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
其余诸匠,也不比他俩好到哪。总之就是些智力上稀疏平常、道德上极为可疑、心理上病入膏肓、行为上鬼鬼祟祟的家伙,不明就里地涂鸦了一番,虽说这些小说毛病远多于优点,但莫名其妙地就大红大紫,举世闻名了。
您若是预备着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便远离这些杰作,或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培养对这些巨匠的厌恶情绪,您不妨找来一本,从头至尾细细拜读一番,多半不会令您失望。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三):不刨根问底会死星人如何写评传
毛姆像一架如影随形滴水不漏的摄像机一样,从作家的出生开始,观察他们的家庭,观察他们的生活,观察他们的想法,捕捉他们的经历。从哪里去到哪里,因为什么事情而产生什么想法, 遇到什么人,讲些什么话,有什么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样的交际,干过什么工作,怎样谋生,一缕不差地被扯了出来。不仅如此,毛姆还浸入了作家们的脑袋里,试图打探他们所有行为举止的动机和奥妙——为什么要这么想?出于怎样的心态在掩盖着什么事?写作癖好的目的又是什么?
而对于作品,他考虑作家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作品的哪些部分是成功的,又有哪些是失败的,角色如何塑造,意图如何实现,作者的感想如何投射进作品,作者自己的说法和旁人的看法,以及围绕作品发生的事件。他分析对于某些段落作者的安排,某些段落引起读者兴致勃勃却体现出角色的厌恶情绪,作者的文体如何,作者如何要写好文章和措辞,作者如何取材……分析了方方面面,讲起来头头是道。如果实在没话可说,就换一本再度讲起。
他就像一把尖利的刀锋,在纸本搭起的手术台上将描写对象的人生开膛破肚,如刨坟掘墓般地挖出了这些文学巨星的私生活并写成了内容详尽的电器指导书,但愿死者能够原谅他。不知被讲述者的真实生活有多少成分被他所还原,又有多少成分属他推测,他构建出了一张张崭新且不为人知的鲜活形象的相片,从这些相片中,我们得以窥见了使得传记描写能言其尽的秘密。
不过,这本不吝其言的传记书单其实正适合对这些作家或作品有一定了解的人的口味。说实话,如果你对他们一无所知,指望通过看这本书来对某部著作产生兴趣,那毛姆这种不厌其烦的絮叨可顶难教人兴致冲冲地去找原作来读。
《巨匠与杰作》读后感(四):毛姆论司汤达
前几天浏览了毛姆的评论集《巨匠与杰作》(说是评论集,倒不如说是作家轶事集来的贴切),重点看了他写司汤达与《红与黑》的部分。真没想到毛姆能把司汤达的性格与经历说得如此不堪。因为毛姆对司汤达的了解并不来自直接阅读司汤达的日记、书信等,而是来自我恰好阅读过的美国记者约瑟夫森的《司汤达传》,我的惊讶就愈发强烈了——毛姆和我在同一本传记里获取的印象竟有着如此惊人的差别。
按照毛姆的说法,司汤达的性格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所以才会把自己青少年时期遭遇的完全称不上不幸的小小挫折放大并牢记一生,还终生保持对权威的夸张反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毛姆的批评似乎有点过于严厉了。司汤达的性格无疑是敏感,甚至过于敏感的,但是由此断言他没有受到过什么真正的挫折——对于司汤达这样重于内心感受的人来说感情上的伤害恰恰可能属于最严重的挫折——则有些武断。由于司汤达始终没有同大众的习惯和观点达成一致、不能对既定的一切习以为常而说他终生怀有“偏见”则是一个更可疑的论点。我当然承认社会化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这是否意味着个人对群体的全然妥协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它关系到如何看待司汤达这样终身保持着较为强烈的个性的人。你可以像毛姆一样将他视为自恋自负的怪胎,也可以像我一样将他视为一个性格上很有特点的常人。我不禁想到,有多少在成年后仅仅膜拜金钱的人将怀有非功利理想的少男少女视为傻子,将自己早年对理想的追求看成是不成熟时踏上的一条“弯路”。不幸的是,司汤达正是一个到死也没有“纠正”此类“偏见”,从没踏上过“正路”,在心理年龄上始终处于热情的青年时代的人。由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司汤达笔下的人物都是不满30岁的年轻人,因为作者终身都是这些人物的同龄人嘛。
欧洲的文学研究者倾向于将《红与黑》称为一部“成长发展小说”(Bildungsroman),黑格尔在《美学》中正是调侃了这类小说中主人公通常必须经历的走向庸俗的过程:“今天的年轻人与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法律和职业作对,仿佛要打破这个秩序,改变或改良这个世界。但过了不久他们磨去了自己的稚气和锋芒,开始与存在妥协,开始遵守各种理性规范。到最后,人人都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姑娘和一份好工作,娶妻生子,成了庸俗的市民。”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过程最终没有在于连身上实现(也没有在司汤达第一部小说的主人公奥克塔夫和最后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拉米埃尔身上实现),于连最终另类地选择了保全自己的理想主义,同这个社会彻底决裂。也许正是由于司汤达身上这种强烈的反叛者的气质,毛姆才会对他的性格做出这么低的评价。但是我不厚道地想到:理想主义者似乎很少批评实用主义者庸俗,但是实用主义者却时常指责理想主义者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