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福岛50死士》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福岛50死士》观后感100字

2020-11-25 06:4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福岛50死士》观后感100字

  《福岛50死士》是一部由若松节朗执导,佐藤浩市 / 渡边谦 / 吉冈秀隆主演的一部剧情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岛50死士》精选点评:

  ●煽情很会,但是讲故事过于流水账了。然后就是,不要用拍鬼片的手法来给我拍灾难片

  ●之前核废水排到太平洋,去年闹洪水又故意让核废渣被洪水带走,一千几百袋废渣最后只找回来个位数,皆大欢喜,厉害了我的倭

  ●家庭关系的煽情以及灾难所带来的恐惧感会比较好哭,尤其是预估海啸高度6米,核电站的人觉得只要没超过10米就没事结果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大海啸那一段确实感觉挺难过的。但是内容有点偏流水账,不过毕竟是纪实性的电影按照时间顺序来也没办法,然后强行把美国人的援助加塞其中有点夹带私货的突兀与不适,感觉不是很好,但毕竟主体受众是日本人,肯定还是有宣扬日美友好的意思在里面。对于情感的描写太多,夫妇亲子和朋友都有描写,最突兀的还是美国人的日本记忆那一段。没有很细节的去写东电和政府踢皮球的剧情因为原作也是没有写的,但一开始是对这方面的剧情有点期待的。对于现场慌乱的状况感觉也还行,比较好的能科普当时四台机组的具体状况是啥样,确实得感叹一下二号机组没爆确实是奇迹。

  ●日式主旋律,可贵的是依然注重以人为本,包括年长者坚守让年轻人走,危险的事抢先去做,以及不管怎样,最重要的是活下来。核能,真的是美好未来的能源吗?

  《福岛50死士》观后感(一):东亚主旋律

  国庆,看点主旋律总是应景。讲真,除了抗日神剧,福岛50死士 是听到八嘎牙路最多的电影,阿基米德大战 都没听过这么多。可见在粗口上,中日主旋律是一致的而且日本明显落后中国至少50年。 现代主旋律是最难拍的,除了那些不戴口罩伸着脖子喊USA的红脖子会欣赏3K党余孽大战外星人外,至少在东亚三国,每个国家的主旋律都有避讳的嫌疑。 日本也避讳啊,明知道是天灾人祸,却把人祸的锅全部扔给东电一个企业的三号人物,轻描淡写描述了一下内阁是群猪,总理大臣还不是上映时的安倍。 至少在人际关系的划分上 福岛50勇士 做到了儒家文化里不指着鼻子骂的境界。让总统背锅是韩国电影的格局,反正韩国总统进去了好几个,只是韩国不敢骂财阀。 电影总得要反派,一个东电的三号人物肯定背不动这个锅,剩下的只能扔给大自然,不知道大自然惹谁了。 同样倒霉的是我们 烈火英雄 里那个市长,但 烈火英雄 其实不是国产主旋律集体英雄的代表作,倒是可以忽略。至于 家乡 里各种片尾来一段找补的,构成中国主旋律的特色小聪明。 主旋律体现着国家意志,不敢说举国之力,肯定有一些优惠,不骂出钱甲方肯定是东亚儒家文化的共识。只是选真实题材,没有反派是件头疼的事。 或者如复联一样骂骂外星人?

  《福岛50死士》观后感(二):“死士”一说带来一些误会但气氛确实到位

  

为了把剧透部分从预览冲下,先来八一八责任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不但不是本片的缺陷,反而是我欣赏之处,因为作为观众并不需要电影将标准答案告诉我,甚至说被灌输到创作者的观点才是让人吃不消。事情的起源,每个人的反应的行动,带来各种后果的因由和过程,都已经清清楚楚了,个人心中自有答案,谁的责任。影片也没有回避地在结尾谈到主要当事人的反省。虽然也不全面,但毕竟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样才是真实自然的。我只是想看一个好故事,并不是受害者,不想要看到谁道歉或是检讨。

~~~~~~~~~~~~~~~~~~~~~~~~~~~~~~~~~~~~~~~~~~~~~~~~~~~~~~~~~~~~~~~~~~~~~~~~~~~~~

貌似有 一点小剧透,本片的一大悬念确实是男主下场如何。从整个情节和造势来看,不止我一个人期待着舍生忘死,一个人拯救全世界的老梗吧?

但最后却是以写实取胜。因为情绪代入过多,反而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的美中不足了。在看之前有正确的预期的话,应该会更享受吧。

经典的灾难片,难得的非常少个人英雄主义,政治宣传,道德说教,爱与家庭的各种煽情种种影响,可以说是非常的入戏的体验了。比较耐人寻味的乱入日美友好桥段,我倒是觉得过于生硬,而且怨气的成分占多。毕竟在各种紧急催促之下,最后的行动仅仅是尘埃落定之后,才姗姗来迟地送来几箱物资。

考虑到场景基本是乏味的大型办公室和黑暗厂房,我觉得导演的功力实在是深厚了,光是坐在观众席也快急出汗来。喜欢这一类型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福岛50死士》观后感(三):总理辛苦了

  

首先是期待已久的电影憋了个大招结果只是看了个皮毛的失望感。但毕竟2个小时要把很多细节都说清楚也是不现实的。当年学近代史的时候,光切尔诺贝利和苏联解体就能讲一个学期。而电影起码能把整件事情大致的重现出来了,也算是至少有个及格分了吧。

然后不得不说背锅的总理,一是视察现场导致排气延后,二是下令不许原发骨干撤退。

实际情况是东电方面也有各种状况导致排气延后,这在电影里就都甩锅给总理,媒体也在电影上映后指出总理被甩锅,并质疑是不是有政治目的。当然电影只是艺术,只是现实的部分缩影,想完全还原还是去看几十小时的那种纪录片。

然后针对不许下令撤退,也是还原了时任内阁总理大臣菅直人的原话,"撤退是不可能的",菅直人在自己的网站上说,"当时下令不许撤退是我人生最大的决断"。对于他和其他参与福岛核泄漏的决策者们来说,任何一个决断都背负着千万条性命,承受着莫大的压力。菅直人同年9月任期未满就退下内阁总理大臣的位子,野党是不会放过这种机会发起不信任案的,这就是政治。

电影里总理说不许撤退的时候,吉田本部长故意漏屁股对着总理,总理再次背锅,说得好像总理拿现场的人当炮灰一样。而现实里现场的人也没打算撤。

而关于日本毁灭的说法也是还原当时的,如果当时决定撤离了,哪怕之后再回来对应核泄漏,整个东日本都要撤离,形同日本毁灭。时隔9年后想想扔令人后怕。

所长最后说,我们没有考虑到高达10米的海啸。其实人类历史上重大的航空空难都是人为的,却不是故意的。仅仅只是因为我们是人而已,是人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是人就会有误解和意识的段差。福岛同其他人类史上的灾难一样,是一连串的偶然的结果。所以,福岛不会是最后一场灾难。

  《福岛50死士》观后感(四):从《福岛50勇士》看福岛核事故

  这是一个核能行业从业者写的观影材料:

  https://m.toutiaocdn.com/i6846334900568588811/?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4040954&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706210914010014047041060907A8&group_id=6846334900568588811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把原著和电影都看了,《福岛核事故真相》中文版出版于2015年,今年刚发行的电影根据此书改编。不知道大陆会不会上映,据说日本本土上映反响很好,我下的是无字幕版,日语也听不懂,如果不是因为先读了原著,估计很难看出前因后果来。 整体来说,书和电影都很不错,原著作者门田隆将是日本纪实文学作家,其作品以细腻翔实著称,屡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此书采访了90多位当事人,上到首相菅直人,下到福岛被迫背井离乡的居民,真实还原了整个事故的发展过程,记录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透过当事人的事后反思,剖析了事故一度走向失控的深层原因。 根据此书改编的电影也极有大片水准,不仅尊重事实高度还原了事故的各种灾难场景,也丝毫不隐晦大人物的各种丢人现眼,刻画人物形象非常成功。下面我就结合书和电影谈谈人类史上最严重的福岛核事故,不过事先需要声明的是,电影和书都难免艺术再加工,不是百分百事实重现,这个需要读者自己甄别,同时,此文严重剧透,谨慎享用。

  《福岛50死士》观后感(五):真实的~还在延续的“灭国级”灾难片,该怎么玩?

  

时间关系,先简单说几点。

(不含具体剧情透露)

这部电影是2个多月前看的。

当时没敢马上来豆瓣写影评… 原因有三:

1、估计叫骂声会不少,不想看这些带有严重狭隘思维的文字,污了自己的眼睛;

2、估计会有一堆人出来借题发挥,给切尔诺贝利事件洗地…

3、估计可能会有人觉得,灾难片不该这么拍。

现在来看,自己的预估么,稍稍有点过于“低估”豆瓣上的素质了…“低估”,指的是,想不到比这更惨!

一堆人只带着情绪打个2★、1★的分数就完了,没什么人能说明白什么。

呵呵。

要知道,倘若这部片子实在中日蜜月期上映的话,那很有可能成为票房黑马。

OK~

言归正传。

(为了确认资料,还特意在谷歌地球上,看了看当下的福岛核电站~及周围的现状)

首先,这不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片”。

这里有两点解释,一个是,回到当时来看,地震和海啸才是灾难,而福岛核电站在当时,只能算出了一些事故。二是,事后看,在互联网时代,像这种“大事件”的曝光度会天然的巨高! 相比互联网时代之前的大型核事故,福岛事件,几乎,但凡关注的人,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即便不是很关注的人,听说了,好奇了,维基百科一下,也能了解事态进展的80%。

而且… 福岛事件并没有真正的完结。 不像切尔诺贝利…周围直接荒废了…虽然切尔诺贝利事件也没有真的完结。

没完结!

这三个字很重要。 一般的灾难片,从头到尾,是完整的灾难过程… 可福岛事件呢? 后续的种种问题,潜在的新问题,仍然有可能成为社会民生·环保和国际关系的新闻焦点。 所以~

所以这个时候,要把事件编成非虚构类小说,并拍成电影,那…着眼点就肯定就不能是“事件·事故”的全过程,必须要换个角度才行!

要我说,其实,不论原书也好,电影也好,当下呈现出了的这个角度,极其好。 为啥? 简单! 因为人类是天生的故事动物,是天生的情感动物。 既然事件没完…

那… 暂时可以不考虑受灾人员的情感。 集中火力去讲述当时参与人的故事,讲述具体的指挥、抢救过程,这个,最能带动观众的情感。

就好像把人生中的全部戏码,都先无视掉,专门拍这个人出生前后,父母多紧张,母亲多痛苦和期盼,医生护士如何忙乱…最后这个人成功出生了,当人生中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满场鼓舞。

至于说这个人之后是好人还是坏人,啥时候升职加薪,啥时候结婚生子,啥时候又是如何去世的… 暂且不提! 等个三五十年,这个人真的可以盖棺定论了,那到时候再说。

有人说,这电影全程只有一位刻画明显的女性酱油角色… 我只能说…

呵呵!

站在霓虹社会的现实角度思考…核电站内部,男性工程师当然绝对多啊!

如果影片中有女性专业工程师,这个,反而不可想象(政治正确?)。

毕竟当下的霓虹,一般乡下还是极致的男尊女卑…小女生在乡下被大叔拍屁股,还不是天天…

十几次!?

再说了! 堆芯熔融倒计时阶段,就算指挥部、监控室内,有一堆大美女… 难道还能像某国影视剧那样?非得你侬我侬,爱恨情仇? 要不要再来个三角恋?!

有人不理解,为何总理看起来像个傻子?

也有人不理解,为何电力公司高层,没有懂技术的?

是这样,公权力和民选政府,总是不自觉的需要刷存在感。民选出来的总理,当然也必须要在关键时刻,装得像个爷们。 可在公众面前表演是一回事,背地里,各种硬知识缺乏,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总理大臣在听说马上要“排气”后,便对“高辐射”避而远之,突突突的飞走了。 说好的“要在现场指挥”呢? ๑乛◡乛๑

政治家,几乎可以理解为“极度缺乏科学常识和理性”的白痴群体。尤其是民选出来的… 所以越是这个时候,他们,便越急于表现。 进而把他们以为的哲学思辨,当成是科学知识…于是鸡同鸭讲。 最后演变成添乱,也就好理解了。

至于说…为啥高层不懂核电站的工程技术…?

嗯~ 亲~ 电力公司是股份公司啊,其根本目的是赚钱,董事长对董事会、对股东们的分红负责。 各种O(CEO/CFO)什么的,对董事长负责。 电力公司的产品是电、电网、输电线路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变现技术。 推广产品、销售、策划、规划市场战略…和与地方政府、政府相关部门打交道,这些也需要“专业人士”的操作和管理…分工不同,负责范围不同,岗位也就不同。 你把一个电站主工程师,调到COO的岗位,他一样抓瞎! 所以,当总理大臣召见公司临时负责人的时候,这个负责人,估计就是COO,运营总监之类吧,他当然对电站工程一窍不通!他当然必须只能是专业的经济运营人才!

(而这个时候,就凸显总理大臣对岗位分工概念的陌生了…总理大臣自己也一样,他只擅长喊口号,除了喊口号之外,你让他面对经济常识和科学知识,他也两眼一抹黑!)

你让COO必须具备核物理工程的专业资格,这个…会造成整体社会成本暴增,对一个人的有效工作年限,也是极大的压缩。

不得不说,当下的21世纪,但凡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比如美中日德英法…都是建立在庞大的专业分工体系之上的。

没有专业分工,也就没有现代社会~

没有专业分工,也就没有什么电影工业和互联网了…

所有豆瓣用户每天就得自己种地自己吃,还得自己劈材自己烧火,为了吃一顿饭,每天至少要打猎、耕种什么的数小时…如此这般,哪里还有时间看电影? 还写评论? 早点洗洗睡吧!

好~

暂时先写这些。

最后,还是强调一句:

核能、核电,依然是人类目前所能接触并利用的,最清洁最高效最有前景和最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没有之一。

而中国在核能技术的掌握方面,也属于世界领先。 两害相权取其轻…福岛事件真的是大自然造成的意外…毕竟在86年之后,当世界各地的核电站进入了数控时代后,都变得更为安全了。 不然,咱体恤国民的大中华,为啥还留着秦川、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呢?

不然,为啥还要在可控核聚变的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呢。

——

这就如同飞机依然是最高效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没有之一。 看起来,一次空难,好像很恐怖很严重。

可全球几十年内,把所有空难加起来,其受害的人数,都不及环球每年车祸造成的受害人多。

核事故与车祸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嘿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