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雨夜莊謀殺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雨夜莊謀殺案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26 03:4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雨夜莊謀殺案的读后感大全

  《雨夜莊謀殺案》是一本由林斯諺著作,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 2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夜莊謀殺案》精选点评:

  ●氛围塑造的可以,机关设置也还行,就是出场人物都比较极端,没一个正常人

  ●华文推理的杰作,凶手的设定是我打五星的主要原因,非常特别。|密室诡计似乎是沿袭前人的了。感觉林斯谚是个很会运用诡计但不擅原创诡计的作者。

  ●充满意外性的作品

  ●还行

  ●还是蛮有意思的....呔,这不是以杯具为卖点的书么!

  ●读林斯谚的小说,对他的文笔,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说得好听叫做“文笔华丽”,说得简单就是磨叽。遇到什么都要感怀一下,什么虚无、缥缈,什么魔幻、忧郁,都要拿来用一用,比喻、象征什么的全给用上,那真叫一个华丽了得。可这样的文句读着却感到十分地累。岛田庄司长于描写,但长于的是景、情描写,而林更多的则是心理层面。读着还以为是女作家,后来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个男的,心想你男的作家能不能文笔干脆利落些,别这么磨叽。

  ●被泄底的时候,我还单纯地当做那货逗我。

  ●稍微有点啰嗦 既然真相是这样,何必要死四个人呢

  ●总体不错 稍嫌罗嗦

  ●暴风雨山庄、四个不可思议的密室命案、还有一点叙述性诡计,林斯谚的野心还是很好的,但最终解谜归结于巧合,而且短短时间三个巧合,真是把人雷晕了。而且,最后的告白中还有那么多的漏洞,在无人掩盖罪证的情况下,台湾的警察们居然侦办不出,真是让人无语。

  《雨夜莊謀殺案》读后感(一):逻辑漏洞一大堆,推理的可执行性根本就是作者的臆想

  推理的就是一坨屎,我猜作者甚至连范达因跟诺克斯是谁都不知道。搞到最后居然全是意外,这就是推理小说?侦探脑袋被驴踢了?三尸案居然就那样被作者寥寥数字给结案了,这尼玛最后凭空冒出个婴儿跟DV录影带?你当读者是傻子吗?还是把PC都当做傻子呢?而且全文的推进,特别僵硬,让你感觉整本书都是巧合。恰巧路过,恰巧经过那间房,恰巧发现了DV。这尼玛能在巧点吗?

  ☆——————强烈不推荐阅读——————☆

  《雨夜莊謀殺案》读后感(二):《雨夜庄谋杀案》读后

  《雨夜庄谋杀案》读后

  在接触本作之前,我只看过林斯谚的一个短篇——《圣诞夜奇迹》。看完后,我对这部短篇并不感兴趣。觉得密室不过如此,到是温馨的气氛让人觉得不错。不过在当时,我便知道了,这个作家写了一本能够媲美《魔法妄想症》的杰作——《雨夜庄谋杀案》。

  虽然久副盛名,但我一直都没有购买,原因是我害怕它和同样饱受赞誉的《天人菊杀人事件》一样令我失望透顶。前些时候,偶然在网络上下载到了此书的电子版,闲来之时,便专心阅读了起来。

  全文给人一种沉闷的基调,一起发生在暴风雪山庄中的连续密室杀人事件在林斯谚那带着女性味的笔调下进行着。其实就谜面而言,文中的密室都趋进于完美的状态了。终于,熬到了解答章。作者借侦探林若平之口讲出了那两个字——

  可以说,我当时立即想到了江户川乱步和雾舍巧,如果我没看过此二人的作品,那么《雨夜庄》惊人的宏大构造一定会震撼得我头皮发麻。不过,同类型的诡计在此我已经是第三次见到了。所以当真相揭晓的那一刹那,我可以说是几乎一点感觉都没有。可惜啊,可惜••••••总之,就诡计而言,我的感觉是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然后,我想谈谈阅读过程。《雨夜庄》谋杀案改变了我的一个想法。此前,我一度认为,侦探小说的进展过程要让读者觉得好看,那么作者的文笔是关键中的关键。我也认为如《鸦》、《雾越邸杀人事件》那沉长的过程之所以读起来不觉得累,主要是归功于作者极佳的文笔。但是,读过《雨夜庄》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等等”(人名)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好的过程必须具备极强的故事性。

  的确,林斯谚的文笔绝对优美,但是在案件进展的过程中,不禁使人感到一丝乏味。整个故事靠着诡计撑起,中间加入的是各人的表层心理描写。让我觉得作品实在太过空泛(当然,比起有栖川先生等人的作品,这本还是要好很多)。再想想Dickson•Carr、东野圭吾甚至是国内的杜撰等人的作品,他们许多时候并没有许多惊艳的诡计(东野的有些书甚至没有诡计),而且结局也时常令我感到失望。可是为什么每次读他们的作品时,都不会感到乏味呢?这就是故事的魅力!所以,侦探小说发展至今,在大家都厌倦了传统探案的模式的时候,故事性便体现得越来越重要了。

  总的来说,《雨夜庄谋杀案》虽然没有震撼到我,不过一想起在海峡对岸的中国推理人士已经能够有胆写出如此宏大的诡计(如果他是抄袭,那我就彻底无语了),我也不免有一丝兴奋感。而在内地,能够有胆量写出宏大诡计的人,也开始出现了。相信只要有一个好的环境,“真正的神话作品”绝对会在中国诞生的!

  就目前而言,我心目中的华文推理NO.1仍旧是既晴的《魔法妄想症》。不过,过不了多久,一定会有能够超过这部作品的神作出现的。我坚信!

  《雨夜莊謀殺案》读后感(三):林斯谚阅读周——向这位锐意进取的推理作家致敬

  对于中国原创的推理小说,我个人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够多读到优秀的原创推理小说,另一方面自己又不太愿意看原创的推理小说,因为大部分小说都感觉味同嚼蜡。这是一个矛盾,而我似乎还没有试图从这种矛盾中走出来的想法。不过,海峡那边的推理作品,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看的,原因大约起源于对《魔法妄想症》的好感。《雨夜庄谋杀案》据说是可以和《魔法妄想症》齐名的推理小说,因此我格外留心。看完后,觉得林斯谚真是不错,于是一鼓作气看了他的其它作品,演变成了林斯谚阅读周。

  我手头上林斯谚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系列与非系列。系列是指侦探林若平的破案的经历,有《雨夜庄谋杀案》、《羽球场的亡灵》、《雾影庄杀人事件》、《钢琴里的爱情》、《冰之刃》、《圣诞夜奇迹》、《向日葵挽歌》、《褪色的爱》。而非系列作品有《爱的交点》、《残冬》、《床鬼》、《恋爱密码》、《眼中的杀意》、《看不见的密室》。接下来长篇长评,短篇短评,做一个综述吧。

  《雨夜庄谋杀案》——推理从来就喜欢巧合

  首先是长篇《雨夜庄谋杀案》,算得上是比较有新意的“暴风雪山庄”模式。这种模式的推理小说,在我看完《雪地杀机》之后就觉得很难有根本性的创新了,《雨夜庄谋杀案》在创意上比不上《雪地杀机》,但是最后的结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一栋很有意思的建筑,从天空俯视下去,雨夜庄恰好呈现为“雨”字,如此得名。这栋宅子似乎带有很强的不详意味,因为一年前在这里发生过三人被杀的诡异案件,而这个寒假,同样也在这座宅邸,发生了连续杀人案件。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孩接连惨死在宅子里面。房间皆为密室,进入房间后的短短时间之内,活生生的人就变了尸体。怎么看来这也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但是最后谜底揭晓时,结局真的是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一边感受到宏大谜团的不可思议性,一边我也在想,林斯谚最后究竟要怎么来圆这个谎?会不会也想岛田一样,最后用极其繁复的推理来解释之前的一切。可是当我看到最后结局时,我傻眼了,这种感觉,如果把书比作一座高山的话,读书的过程就是逐渐攀上山顶。可最后快攀上山顶的时候却突然莫名其妙地坠落到山脚,接着有人告诉你其实根本就没有我臆想中的山顶,登山路径的终点就是山脚。我虽然很想问一句:“开玩笑吧?”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这也是一项比较合理的解释,只是没有我预料的那么宏大罢了。一般人在读推理小说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预测诡计,当然很多时候不一定能猜中。只是如果开篇时的场景宏大,我们就会理所应当地认为结局的场景自然更加令人叹为观止。诚然,大多数优秀推理小说都做到了这个标准,大多数没有做到这个标准的推理小说我们都不认为其优秀;不过雨夜庄是个另类。最后的诡计解说真是一点就破,但是整篇小说仍然相当优秀。我细细地想了想原因,作者在写作的时候应该也意识到了主诡计本身的推理成分较少,所以添加了几个颇有嚼头的副诡计,弥补了主诡计的不足,而且这中间居然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叙述性诡计,算得上是一个彩头吧。另外在语言下,作者也狠下了一些功夫。就文笔来说,本书比《魔法妄想症》要好很多,语言叙述相当流畅。尽管在人物内心的发掘上还稍显不足,但我已经觉得作者很了不起了。

  推理从来就喜欢巧合,所以看完本书后不要抱怨巧合太多。从某种角度说,小说就是把生活中的不寻常事迹用文字方式展现的工具。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性,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区别,所以读书的时候也就不必抱怨为什么基本上所有的富家子弟都无恶不作,或是女主角一般都很漂亮;只需要明白作品和生活的差别即可。总的来说,这部《雨夜庄谋杀案》也算是可读性较强的暴风雪山庄模式吧,还是值得一读的。

  《雾影庄杀人事件》——或许暴风雪山庄是多余的

  这个短篇是第一届人狼城推理文学奖的佳作,推理部分极耐咀嚼,短短的篇幅内竟然出现了三重解答。虽然整篇感觉稍显仓促,不过仍然值得一读。只是刻意营造出一个暴风雪山庄模式,似乎有些多余。

  《羽球场的亡灵》——似曾相识的诡计

  这个短篇是第二届人狼城推理文学奖的首奖,颇有点安乐椅侦探的味道。看似不可能推翻的现场和供述,在侦探的眼中却变成了另外的巧妙诡计。通俗易懂,也很有意思,不过这个诡计我好像在哪儿看过?

  《钢琴里的爱情》——错过并不真的是错过

  很温馨的一篇爱情推理。林若平在这里只是担任了故事的助推剂,看透诡计之后,主人公还面临着更为重要的抉择。

  《冰之刃》——颇有新意的叙述性诡计

  文字游戏+函数法则,构成了这篇《冰之刃》。不过最后我认真翻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小说中存在台湾与大陆的差异,大陆人读这篇小说,或许无法识破。小说的结尾,居然还有一段小小的温馨,没有让故事完全流于形式,不错。

  《圣诞夜奇迹》——温馨的谎言

  这个短篇应该说是诡计和温馨并重了吧,可惜最后我没能感动。诡计或许之前也有人用过,但是这种包装倒是很能打动人。

  《向日葵的挽歌》——大胆的推理

  诡计很不错,推理也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读。只是作品的原名《暴力教室》让我觉得很囧。我保证,不黄不暴力。

  《褪色的爱》——太过平淡

  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推理成分不是很强,比较一般。

  《爱的交点》——不必当成推理

  严格说来,是带有推理意味的爱情小说,更像是一篇习作而不是创作。当成一种怀念来读吧,每个人都曾年轻过。

  《残冬》——独特的书信体推理

  小说就是由电子邮件组成的,推理也是安乐椅模式。结局浮现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相当出色。

  《床鬼》——逆转与恐怖

  结局之后还有结局,虽然最后的解答略显牵强,不过气氛营造很真实。

  《恋爱密码》——新颖的暗号推理

  这篇中又体现出了台湾和大陆的差异,所以读暗号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来。

  《眼中的杀意》——恐怖多于推理

  严格说来,这是一篇恐怖悬疑小说,几乎没有推理成分。

  《看不见的密室》——看成玩笑吧

  整篇作品就好像是被开了个大玩笑,游戏之作。

  如果要从推理角度推荐的话,我个人推荐《雨夜庄谋杀案》、《雾影庄杀人事件》、《钢琴里的爱情》、《冰之刃》、《向日葵的挽歌》、《残冬》。如果不止着眼于推理,《爱的交点》也是值得一读的。说起来林斯谚笔下的女性都给人一种很纯情的感觉,所以作品格调显得很清新,绝对适合少男少女看。再说一点题外话,林斯谚作品中分号频率过高,很多地方完全可以改成句号的。

  最后,再次向这位锐意进取的新生代推理作家表达我最热烈的致敬!

  《雨夜莊謀殺案》读后感(四):《雨夜庄谋杀案》--或许只是开端

  花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很流畅的看完了这部作品。之前总是被圈里的朋友神秘的推荐着。最近因为杂事太多,也很久没有看书。即使看了,也没有太有感觉的作品。恰好最近震撼到我的作品,居然都是原创的,包括台湾的和大陆的。

  从网上抄下一段作者的简介。

  林斯谚,(1983年— ),生于台湾嘉义县新港乡,台湾新生代的代表性推理作家,因其质量俱精的作品而迅速在台湾推理界窜红。作品特色为文笔华美、注重故事的逻辑性、谜团的复杂度与意外性,恪守古典推理典范却又时常有创新尝试。于2003年以〈雾影庄杀人事件〉拿下第一届人狼城推理文学奖佳作(首奖从缺),来年以〈羽球场的亡灵〉拿下第二届人狼城推理文学奖首奖。〈羽球场的亡灵〉被改编为学生同名电影,于2007年5月于台北诚品信义店放映。喜欢推理小说胜于一切文类。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三种感情是亲情、爱情、友情,三者缺一不可。活跃于推理圈,常于《推理杂志》、《野葡萄文学志》发表推理小说。是新世代中最让人期待的推理作家。

  以上字数皆为剽窃,嘿嘿。让大家宏观上对林斯谚同学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长久以前,大陆和台湾的圈子联系看似不紧密,却息息相关。最早既晴的台大电机推理论坛是我们大陆第一代评论者成长养料的重要来源,接着是遍地开花的blog,恐怖的人狼城以及Blue的推理文学院。台湾推理的译介在持续的走高,而台版推理也从遥远的虚无,渐渐成为我们身边不可缺少的东西。(虽然还是很昂贵……)

  当然,随着经典作品的不断出版,本地的推理创作欲望自然水涨船高。大陆近几年来的原创作品层次有了飞跃一般的提高,台湾则稍早一些。余心乐,甚至更早的林佛儿,我们并不熟悉,所以不再多说了。同期成长着的,很熟悉的既晴、蓝霄、冷言、凌彻等等,都是对推理小说理解极深的评论、理念、翻译、写作多能的推理全才,而笔下的作品水准也不凡。

  推理小说的写作其实不该出现所谓道路的区分,虽然推理小说一直存在这样的争吵。类型文学永远都无法摆脱何谓主流或者应该由谁来修饰谁的辩论。当然,这不是关键。即使是独食一类小说的读者,依然会发现有适合他们的作家,原创作家。因为他们也是通过那样专注的过程而开始尝试,并写出自己的作品。

  《魔法妄想症》曾经让我震撼不已,那种完全不同于本土推理的高度,行文方式以及故事情节,活脱脱就是新本格作品。这可以说是一次跳出自身的全面彻底而成功的尝试。《魔法妄想症》也毫无疑问是台湾本土推理创作的里程碑。

  而《雨夜庄谋杀案》则应该可以说是另一块里程碑。

  《魔法妄想症》的故事颇有些《占星术杀人魔法》郁郁不得志的开端,但对于台湾本土创作可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大陆的新本格出版以及台版的流行(特别是岛田庄司),使得大陆原创性的作品也开始受到影响。宏大华丽的谜团,叙述性诡计,亦幻亦真的设定,有些怪异的神探,等等,这些并非新本格所特有,但却像符号一样,镌刻入心的推理创作理念中。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的台湾和大陆,有人开始体会,开始研究,开始去尝试,也涌现了许多惊人的创意,而有些家伙,就在我们身边。

  就像一阵旋风,席卷了整个创作界,有些东西,未来肯定会研究会分析会理解,会弄明白。

  拿《魔法妄想症》来相比,并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伟大的标志性作品,更因为这它跟《雨夜庄》一样,都标志着能够尝试做到的印象中几乎做不到的事,达到很难达到的高度,以及能够跨越的最大的距离。如果说《魔法妄想症》标志着本土原创推理至少有能力去尝试达到这样类型高度的作品,那么《雨夜庄》则标志着,用NBA常说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空才是极限。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就会觉得《雨夜庄》是一部题材很熟悉(甚至有些烂熟)的作品,什么题材呢?当然是暴风雪山庄了。记得有人说过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感觉确实比较流畅,但也并非那么突出。相反,作者努力的想要塑造人物内心的矛盾,却有些无力,这应该归咎于作者的年轻,并不是坏事。

  随着一个个密室的出现,我又找回了很久不见的那种不可能感。其实密室对于我来说,能够造成不可能感的情况已经很罕见了。因为读过的密室实在太多,有自信不管什么样的密室都能够提出3种以上的解答,但这里的前三个密室居然完全没有一点头绪。因为很简单,作者明明白白告诉你是密室,有人监视,门栓着,不到几秒钟,人就死在里面,还被斩首,凶手却消失了。这简直是见鬼了……带着狐疑继续读下去,一个接着一个的密室让人觉得作者几乎不可能合理的解答,直到模式化的出现了某种东西,接着是侦探的解答。

  看前我可是抱着相当高的期待。而即使这种期待,也没有落空。

  听到侦探最终吐出的那几个字,我忽然脑中一片空白,接着闪过的感觉是:

  作者,你没搞笑吧?(事后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接下来回忆起整部作品,才发现作者几乎可以说是早就做好了准备。

  其实我很想拿某些诡计类型作为比较,甚至想进行泄底的讨论,因为确实不吐不快。

  不过还是算了,职业道德啊。

  负责任的说,光是这个诡计,就可以值回书钱……

  但同时又不得不提醒一下,看着这个诡计,想问作者是不是搞笑的读者,也肯定同样存在。

  我只能说,虽然乍一看到觉得有些硬,有些不公平。但细想就发现,实在太合理了,太惊人了。

  我与林斯谚只聊过一次天,根本算不上聊天了,因为那只是互相加对方MSN时候的问候语,我说了一句:我很喜欢他的作品,XXXX,他回了我一句:久仰大名,XXXX。其实可能我们都说了谎,哈哈。

  我那个时候还未阅读过他的作品,-__-#,于是总是隐身,决定等看完他的作品再找他唠嗑。他大我一岁,跟我说起来算是同龄人了。这样,同龄人中有人写出这样的作品,还是着实令人感到非常惊讶的。(说来最近真是惊喜不断)

  这样的诡计类型总是带有那么一点点争议性的,却可以完全的将得到真相那一刹那的休克感发挥到了最强。作者的布局功力隐藏在暴风雪山庄的老式架构下,却让作品有着几乎完全不同的核心。是诡计使得作品称为完全统一的整体。

  而更要命的是,你会发现自己曾经想到过了那东西,只是没有深入进去。也曾经在不同的地方不止一次的看到过。甚至在作品中还有了足够的提示,只要你敢于去想象。

  所以我很喜欢绫辻行人评价麻耶雄嵩的那句话(虽然我不是一位推理小说作家):自己没能写出这样的杰作,为这事我非常懊悔。

  就像心理学专家评价评价神探阿蒙的那句话一样:整个屋子里站着十几位侦探,只有他一个人感觉到电脑椅子被调矮了。

  能做到《魔术师》那样,已经很了不起。那么如果能够做到《电锯惊魂1》那种层次,就需要在某方面达到登峰造极了。

  很惊喜能够看到这样的作品。

  以前我总觉得经典是看不完的,但现在我却愈发的觉得:

  如果想看到令人惊喜的作品,未来的台湾和大陆会满足我。

  几年前我绝对说不出这种话,但现在我可以满怀信心的憧憬着。

  那种能力、信仰和努力,就像火炬一样传递着,最终会来到我们身边,汇聚成一股可以改变所有旧面貌的伟大的力量。

  很远的林斯谚们,日本新人们,到身边的推理作者们,也许多少年都没敢想过的事情,没敢想过的优秀的作品,居然这么快的来到了我们身边。

  还有许多也许五年后才能够说出口的话,就等到以后再说吧。

  即使只有老土的暴风雪山庄,老土的情节,老土的密室,老土的人物们,一样能够让你惊掉下巴。(当然这个模式可能是最适合这个诡计的)

  当然,基础可是非常扎实哦。大家可知道,林斯谚的网名是ellery哦。任何优秀的作家都不可能脱离那个过程,那个真心喜欢着,并为此努力的过程。

  本想在胡诌一段原创之类的,想象自己还是别老生常谈的,再谈下去就熟悉的可以背出来了,日后也会变成怨妇的版本。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如何,而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那就是:

  相信着,并努力着。

  这部优秀的《雨夜庄谋杀案》,诡计和想象力以及整体架构非常的惊人,同时还存在这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及一些需要进步的地方。

  然而《雨夜庄谋杀案》只是林斯谚目前的几部作品之一,而他现在只有25岁,25岁,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年龄。

  25岁的岛田庄司还在武藏野美术大学学习商业设计课程,25岁的约翰•迪克森•卡尔,写出了一部犯了所有能犯错误的并不完美却标志着他横空出世的处女作《夜行》,25岁的克里斯蒂,刚从护士生涯中学到了各种毒药的知识,还没有来得及使用,25岁的柯南道尔,正在开始写第一部小说……

  或许这只是开端。

  高兴、欣慰同时也有压力的发现自己,

  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同龄人的书迷。

  并且惊喜的经历着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这,总能代表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躁动和不安吧……

  还有那不期而至的惊喜。

  所以,林斯谚同学,请继续努力吧。

  我也会一直阅读你的作品,请务必加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