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观后感100字
《72小时》是一部由郭静 / 刘跃 / 田园 / 董玲俐 / 周婧 / 苏蕾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72小时》精选点评:
●虽然每集都在撒鸡汤,区域也局限于上海,但是有几集有戳到我的心。断更很久了,希望一直拍下去。
●每看一集心潮就久久不能平静,每看一集都是对于灵魂的一次洗礼。感谢这些平凡的人带给我最大的感动,人群中形形色色的他们在有限的72小时内,向我展示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给了我让自己的人生充满爱和坚韧的力量。 它用不动声色的真实告诉我什么是“接纳平凡,热爱生活”的勇气,谢谢72小时给我的勇气
●每次放假回老家才有时间看看电视,这个纪录片真的每集都很用心,很贴近生活,很有代入感。
●和陌生人说说话,点到为止。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本书,多是苦难,也有温暖。 做人啊,心态要好,好好活着,都不容易。
●上海为什么这么多纪录片里都有医院背景
●喜欢~~。
●没办法,为了生活,还可以更克制
●看了这个以后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上海。上海人有一种劲儿在里面,喜欢吃好吃的、阿姨们老了也要好好打扮等等。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也会寻找一方呼吸的净土,而不是成天和自己和别人过不去
●三教九流,百态人生,欢喜伤悲,生老病死,努力活下去的中国人,老年人退休以后才会有自己的时间,也很多未能如愿以偿的人生。略显无聊肤浅的提问,阅读理解般的鸡汤旁白,又几次素材丢失,一次没有声音。作为一个电视台,这也是业余得可以了。
●这个纪录片真香。 小时候,就想在一个地方蹲着,看人来人往!
《72小时》观后感(一):命运面前,我们都是她的孩子
72小时,26分钟的节目。
纪实频道,思南公馆,六点二十入场,等待很漫长,拿上一本《海上思南》2017年秋季号翻阅。
以72小时为一个周期,轮渡上的故事,每个人深刻的故事,朴实的生活。有人想要离开,有人想要坚持。
形形色色的客人,病人,医生,送货大哥和货车,护士,怀揣梦想,涵盖孝心,爱心。心底的泪水。在命运面前,我们都是它的孩子。
理解城市,意义。
城市是什么?非自然的生态系统,仿生学的意义。通过人类的努力实现的,物理空间,多样性显现出城市活力。
人类学,观察别人,平行空间的人的生活故事。进入生活,走进被观察者。
命运系着情感。在《72小时》中,编导走进时髦青年,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梦想,起早贪黑,辛苦但是今人敬佩。出租车司机的生活记账,不是吝啬,退休后想去旅行,是不平凡的梦想。
人流量大,故事多,时间流失感。夜深人静,分享故事;短时间获得信任,说出故事。只要他们,有时间停下来分享。
在具体的空间里,有着具体的独特交往方式。我们每个人的头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也希望在抬头仰望的时候,看到别人星空里的风景。
跨越城市,看别的城市人的生活故事
《72小时》观后感(二):败给东方卫视了
听说中国要翻拍纪实72小时,原本以为任何版本都是无法超越日本版的,但除了东方卫视这(上海)版,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
刚刚看了富民面馆那一集,活生生的把自己看饿了,默默的下了一碗泡面吃,吃完现在过来打下这些字消化消化。
人真的很奇怪也许只有在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之后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而我在走出大半个地球之后才深刻的体会到了自己是个上海人。看着节目里那些熟悉的街道、小店,听到被访者说着上海话,仅仅是这样我都能掉下眼泪。然而又不仅仅是这样,节目里真正的体现出来的是上海的海纳百川,对外来人口和对新鲜事物的包容。我爸从小就教育我是外来人口的输入帮助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我们不应该也没有资格歧视外来人口。节目里的被采访者他们每个人都在那么努力的生活着,他们也许没有所谓的梦想,但是他们为了生存所付出了辛勤努力足以令人动容。生活,真的很难,但是绝对值得我们去努力。印象深刻的是节目组采访的一个小哥说他在家乡是个邮递员,他不想过这种一眼望得到底的生活,于是来到了上海,他说赚不赚的到钱没关系,他想看看世界吧,以后还想去国外。我想我们每个人活着,去恨、去丧、更要努力的去爱、去闯,才不枉来这人间走一遭。此生,我们可以遇不到灵魂伴侣,但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最后再说几个个人觉得有故事值得去拍的地方:
- 董家渡布料批发市场(不知道现在是不是都已经被拆了)
- 安福路(话剧中心、外国人专属马路)
- 长乐路(韬奋西文书局)
- 常熟路(毛豆阿姨酒家、我家餐厅)
- WPP大楼(广告业加班大楼)
- 浦东机场(那里能看到更多的相聚和别离吧,所谓人生也许就是这样)
- 马勒别墅
- 静安寺(久光百货、静安公园)
- 高级商务楼(恒隆广场、越洋国际广场)看看里面白领们的生活是否真的这样光鲜亮丽
- 大学城(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活思想,00后们可能连灌篮高手都没有看过)
- 上海文化广场
-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影城、大光明电影院)买票难
- 草莓、迷笛音乐节
《72小时》观后感(三):一群人的悲喜人生,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如果用72小时去聆听,你最想去哪里“遇见”故事?《72小时》的主创团队用脚步给出了答案。
他们来到24小时的街角便利店,以3天的守候,换得了医生的真情流露,收获了患者的病榻感悟,聆听了面包师的梦想心路,在一张张生动的表情里,遇见了一群人的悲喜人生。
他们走进城南的轮渡,与卖菜的老农聊天,和夜班的船员对话,跟远乡的客人唠嗑,在一段段闲谈的对白里,遇见了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一群人,滋养一座城;一座城,反哺一群人。
当灯光渐暗、音乐响起,在如潮的情绪中,我们在《72小时》中看到了别人的天空,也在别人的天空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生活的缩影,或相似,或各异,或共鸣,或惊喜。
于是,我们也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城市中的你我,有着各自的悲伤和欢喜,在命运面前,每个人都很公平。
有人说,《72小时》的风格有点像电影《深夜食堂》,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有同感。然而,随着情节的渐次铺陈,我发现,《72小时》的故事虽不刻骨铭心,却更打动我。
因为,《72小时》是真实的,所以更感动,也更能抵达人心。
在荧屏“穿越风”、“虚构风”劲吹的今天,编故事、造故事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人人效仿,人人跟风。
《72小时》用真实的镜头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剧本。只要你有心,也愿意倾听。
《72小时》观后感(四):聆听他人故事,感悟人生百态
有人曾说,所谓纪录片是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也有人说这是对纪录片较为片面的看法。那么力求真实的记录,应该是对纪录片更为准确的概括。
无论怎样界定,我相信每一个做纪录片的人都对自己心中坚守的那个纪录片有着自己的看法与执着。
我不想过多的去探讨概念层面的界定,而是想和大家分享一点关于纪录片《72小时》的个人想法。
72小时,整整三天。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三”有着一定的情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很多人说三是质变与量变的一个临界点。
我想这也是《72小时》为什么选择三天的原因。如果第一次遇见是巧合,那么第二次是缘分,第三次遇见就会给人熟悉的感觉。
所以我想,纪录片《72小时》在影片时间设定的最初,就给了节目无限的可能。
《72小时》每期节目选择一个固定的公共空间,记录此处来往的人的故事。
固定的空间,三天的期限。对于城市的一个角落,一定会有一定数量的固定人群,和一些偶然经过此地的路人。这使得记录的内容有日常普通的人群与生活,也会有出其不意的意外收获。
我想这正是纪录片的精髓所在,记录下我们熟悉的日常,却也可以记录下意外的发生。
“城南的轮渡”和“街角便利店”正是选取了这样一个城市中看似寻常的角落,却为我们记录下了或感人、或心酸、或欢乐、或动情的故事。
无论是节目中等待孩子归来的老人,卖蔬菜的老汉,创业的80后,因旅游意外事故的一家人,或是生病却依旧坚强活着的前足球教练。
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故事,我们可能都知之甚少,但是只是节目中简短的三言两语,却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不一样的痕迹。
我相信节目中的每一个人被采访者,都会触动不同人的内心。但是无论是哪一点,当引起你共鸣的时候,那么就是纪录片成功的地方。
我想这正是《72小时》打动我的地方,聆听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我想纪录片《72小时》正是出其不意的捕捉着我们每一个人最普通的生活。
固定的地点,三天的时间。我们不知道我们会遇见谁,也不知道别人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我们满怀期待,聆听别人的故事,感悟人生百态,或悲或喜或平淡,那都是生活最原本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