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锦集

2020-11-27 00:38: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锦集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是一本由[美]查尔斯·蒂利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精选点评:

  ●可以给6.5-7分么?

  ●书是好书,可惜给翻译糟蹋了

  ●翻得啥玩意

  ●五分给原书,一分给翻译

  ●***这个翻译绝对是个傻×。。。。连哈布斯堡和黎塞留都可以译错。。。。

  ●从战争的角度解读国家起源

  ●读不懂,感觉可能是翻译的太烂。查过据说有很多常识性的翻译错误。

  ●09年还是08年就盯上的书。。这周终于算是看完了= =#重度拖延症患者悲惨的一生# 书是好书必读书,一星是打给译本的——看之前发现友邻M这书的基本都给译本打了一星,还嘀咕这是英文阅读能力好看书也认真的,搁我未必能看出差不差来;完了看书看了没几页就觉得:特么给我翻译大概也能比他强吧。。【当然并不能。我肯定会因为摸鱼太多而交不上稿子。

  ●强制密集、资本密集到资本化强制的中间道路。||译者hongzhong叔叔是麻将专业的吧,XIV都能翻成16.。。

  ●书真的是好书 Tilly给我太多启发。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一):这本书的翻译简直是一场噩梦

  好好的一本学术著作就这么给糟蹋了。百度了一下译者的情况,看来外行真是最好不要出位搞翻译,套用译者另一部译作的标题,读他的翻译简直就是“一个政治学学生的梦魇”。

  “很差”的评价不是给原著的,而是给翻译的。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二):于是Tilly应该是简约美学主义者(?)

  迄今已浅浅阅读了Tilly的两类著作:社会运动、国家建构。

  如果有“历史政治学”这个学科,Tilly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大佬,以及如果有“画图强迫症”,或者“分析框架星人”等学者类型,或许他也会榜上有名。

  僭越了。。。

  但事实确实是:尽管Tilly在开篇试图避免“单因素解释”,将前辈同侪的Hengtington、Kenndey(我一直以为他是写通俗读物的。。。。)、Anderson、Rosenau、Wallerstein。。。。批了个遍,继而主张本书要博采众(Moore、Rikkan、Mumford)长也就是提出一条综合“强制”和“资本”多要素的国家建构解释路径。(我一度担心本书是否要跳进人类学的坑里了)

  最后跑着跑着也只是进了一条叫“战争”的跑道,而不是像第一章第二节里讲的“THE ARGUMENT IS NECESSARILY COMLEX”.

  或许这是Tilly心底里的那只简约美学主义小天使使然。

  当然,仅仅读了开篇就妄下定论是不好的。继续读ing。。。。。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三):《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笔记

  [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M].2007

第一章 世界历史中的城市和国家

  ·把国家定义成不同于家庭和亲属团体运用强制的组织。2

  ·问题:如何解释990年以来欧洲盛行国家类型在时空上的巨大差异,而后来都成了民族国家的不同变体?为什么如此相似的方向道路如此不同?

  ·国家形成的四种观点:

  7

  集权主义分析:把政治变化看作部分独立经济发展。他们继承了现在声名狼藉的政治发展的传统,寻找有关产生强大、高效、稳定的国家的条件的线索,并且假定只有一组这样的条件,导致他们只有少数成功的例子与大量失败的例子。亨廷顿强调内部原因,对经济决定因素不大重视;保罗肯尼迪和曼瑟奥尔森认为是政经的扩张造成了它最后的减速。 6-9

  地缘政治分析:重视国际体系,这张国家关系有自身逻辑和影响,国家形成与其有很强的对应。 11

  生产方式的分析:表现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生产组织的逻辑,得出国家及其演化。如马克思主义。总体上有真知灼见,但对相同生产方式的国家在形式和活动上的差异,只给出了最模糊的线索。 11-12

  世界体系分析:把国家形成道路差异解释为世界经济的作用,但至今为止没有产生清晰的理论。 2-3

  ·资本、强制与国家

  31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四):没读过本书的家伙写的瞎评

  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人可以弄清楚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却很难弄清楚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运行规律。而这就给各种社会理论提供了无限的发挥空间,于是乎,解释社会发展的理论就多如牛毛,只要言之成理,不同人们的常识和逻辑严重违背,都会有自己的拥护者。假如有人手段再高明一些,将各种因素操控自如,组合成一个看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有道理的解释体系,那他就会成为一个社会理论大家。

  民族国家在欧洲的产生是一种社会现象,有人就对此进行了有趣的解释,将战争与其联系起来。这个人就是查尔斯•蒂利,他的名言就是“战争催生了国家,国家又发动战争。”他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就简单复述一下,加深自己的记忆,也好作为以后的谈资,来为自己营造出“有文化”的假象。

  蒂利将欧洲的战争划分为“骑士战争”、“雇佣军战争”、“常规军战争”和“民族战争”四个阶段。在中世纪,欧洲主要的战争形态是所谓的“骑士战争”,骑士每年拿出一定的时间为国王作战,过往则给予骑士一片领地和其他特权,这时幅员辽阔的国家往往会在战争中胜出,因为领土越大,其所能分封的骑士数量就越多,骑士数量越多,其国力就越强。

  14世纪以后,由于瑞士长矛兵的兴起,骑士战争逐渐式微,同时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变得富有起来,可以花钱请雇佣军作战,于是就迎来了欧洲战争的“雇佣军时期”。这时,决定军事实力的就是国家的富有程度。

  但是雇佣军战争也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拿了钱不卖命,比如不能及时得到军饷和给养,就容易发生兵变等,于是,一些富有的国家就建立了自己的常规军,“常规军战争”在17世纪后,就成为了欧洲战争的主要形态。

  这样,一些小规模的城邦国家就不得不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国,因为单独的小城邦国家根本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常规军。但是,这些国家仍然面临着如何使士兵勇敢投入战争的问题,当时欧洲国家的统治者并不具备同时期中国封建君王的专制能力,很大程度上收到贵族、僧侣和城市中产阶级的制约,因此很难采用严厉的强制手段来逼迫士兵勇敢作战。

  于是,让士兵为自己的民族而战,就成了引导士兵勇敢作战的有效手段,民族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同时,拥有民族主义情怀的法国农民打起仗来,骁勇异常,所向披靡,为其他国家做了良好的表率,各国便争相效仿,至此,民族国家的发展就成了历史潮流。

  这就是蒂利的理论,至于民族国家兴起的实际逻辑是否如此,恐怕没有人能够研究清楚,不过这本来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蒂利的这个理论听起来有些道理,这就行了。

  《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读后感(五):略论欧洲宪政传统与国家道路

  中世纪的各种封建政权,其统治的流动性是很高的,所谓的“本土”概念尚不成熟。今日形成的边界明确的国家本土政治秩序在中世纪难以成立,事实上今日欧洲国家边界内的各个地区,在彼时的利益分歧比今日边界之外的地区还要更大,这些合纵连横是很复杂的。故而不了解中世纪,不可能了解欧洲,也不可能了解今日的“世界”。从中世纪到近世,欧洲政治形成了“宪政传统”,其核心之一是分权制衡,早期的制衡实际上是王权和贵族、教士权力的斗争,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就是这样的产物,这是英国最早的宪法文本,1297年重新修订公布,这一段时间内是贵族和国王反复拉锯的时期,最终确立了王权有限和个人自由原则,这是宪制的基础。议会政治或许有封建部落习惯的意思(比如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但是欧洲历史上明确的第一次议会会议是1265年召开的,晚于《自由宪章》之制定。议会既是保证贵族参与政治,维护权利的机关,又是国王组织资源的渠道,可以说在前民主时代,这是一个相互斗争妥协的大平台。但是为什么能出现这样一个妥协机制呢(在中国革命时代,按照邹谠的说法从来是秉持一种胜者全得的观念,无从建立妥协)?很重要的一点是中世纪的政治形态是割据竞争,政治实体能够生存下来就必须能够应对持续的军事角逐,可以把它看作是长期博弈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受到外部竞争环境的制约,君主只能放弃掠夺性的手段(这在短期单次博弈可用),不得不跟贵族和资本家联合,让渡一部分权力,当然在磨合中,他们的共同利益得以形成和巩固。最能适应这种军事竞争环境的形式,查尔斯·蒂利认为是强权和资本的有效结合(以英法为代表的强制资本化,区别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强制密集和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帝国缺乏垄断性,联盟则资源难以集中,城邦则是体量不足,只有民族国家是有效的能在长期军事竞争中取得优势政治体形态。欧洲的国家建设同步于民族建设,国家的专业化程度也是这个过程中大大增强的。这种国家道路类似于一种“进化论”,最终的进化方向由于外部环境的约束而变得趋同(走向民族国家的国际体系),但是走上这条道路的国家却各各差别,因为它们的地理环境(欧洲内部和外围)和社会结构(国王、贵族、地主、教士、农民等阶层实力的差别)并不一致(历史制度主义)。蒂利的模型骨架其实很简单,以两个参数确定了三种道路,但是因为这两个参数提炼得极为深刻,解释力变得极强。此书前四章甚佳,后三章则多是简单的数据分析及实例之佐证,但与其核心论点及逻辑脉络存在一定距离,亦稍嫌冗赘。至于中国问题,根据此书蒂利的表达,可以确定他对此并无胜义,此不必讳言,赵鼎新在蒂利的启发下写作《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则是借用蒂利的战争塑造国家这一逻辑。关于中国,当有两点值得思考,一是近世以来源于欧洲的民族国家体系是如何吃掉了中国的天下体系,这两种模式有何不同,如何运作(关于此的研究颇丰,但“大手笔,大文章”似乎还未出世);二是中国政治传统和欧洲政治传统的时空差异(钱宾四的观点十分值得注意,惜后来人不能阐发深妙转出精义),如果我们承认中国有自己的政治传统,那么非基于史实进行理性的重估无以得之,但目前历史学和政治学的结合尚不算好(历史学对于史料的批判很深,但对于政治学理论常常是挪用,批判不足,政治学则反之,对史料的掌握和批判都不足)。不一一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