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1-27 01:09: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1097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中国文学简史》是一本由林庚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简史》精选点评:

  ●非常简洁,非常明白。见解独到。

  ●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的主观偏好

  ●文采盎然,浅显易读,专业性或许不是很强,但适合简单了解

  ●行文不严密,松散,不过文笔还不错

  ●不是很欣赏林庚,教材太浅。

  ●袁行霈老师林庚著,精要简洁。是传统模式的著作,本科生入手比较合适,研究生的话感觉不够深入吧,个人觉得。

  ●真叫人感动,居然读完一本文学史了

  ●还可以,毕竟简史能要求多全面深透呢?凡是写简史的人都要经历多方面的取舍,还要面对专家学者的质问,一本意喻简明的书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作者除了公知的部分更引入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从寒士文学到市民文学,着重唐诗和明清小说部分的见论,值得细品,可惜看的太快,没什么后味了

  ●陪伴我盛夏和初秋,能在寒冬前读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喜欢“文学”,但不喜欢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一):如是我闻

  林先生此书从上古之神话讲到清末之翻译小说,分章别目,或以朝代,或以人物,或以著作,或以变迁,取其重要,明其趋向,如览长江。见源头销雪之清,睹出峡奔涌之险,观烟波浩渺之回肠荡气,望东流入海之去不复返,然后可知其全貌。中国之文学煌煌逾千年之久,林先生以诗与文之此消彼长,寒士文学与市民文学之错综交替调梳脉络,真一针见血。

  弘一法师尝言“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此乃解读中国文艺之法门。林先生每章开篇必引笔记史料勾画背景,传说故事亦多穿引,实为深明此法。无奈成书之际正值上世纪六十年代,故学术著作终不能免逃政治之窠臼,虽可理解,却多明显生硬处,无异破美玉之瑕也。

  余半月来手不释卷,常遇立足高远之见解,精彩诙谐之华章,频频会意惊心。而今书已归,闭目思之,搜肠刮肚,所得竟只寥寥数语,偷懒误人,真懊恼也!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二):林庚《中國文學簡史》札記

  民主追求、階級思想(褒獎寒士階層及寒士的反抗精神,謳歌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

  83 「樂府」稱名之出現可上溯至秦(據1970s陝西考古成果)

  108 曹植曹丕優劣論:【注意】是否可以以傳世量作比較?《文心雕龍•才略》:「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宇文所安:作者的意義。

  121 阮籍、嵇康、左思一節,言「民主的力量」、「民主的呼聲」、鍾會乃「陰險的特務式的人物」,并強調其貧寒出身,未免不妥,然須思及林庚先生著書所處時代環境,不宜妄論,後文論及陶潛、鮑照諸備亦然。

  144 陶淵明之窮困,是為了堅持「崇高的理想」而「犧牲」?既為「犧牲」,何來《乞食》?元好問「豪華落盡見真淳」。

  168看到了唐代的新變,忽略了初盛唐詩對六朝傳統的繼承。不去體會貴族階級、世家大族的生活(當然,不可苛求林庚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有這樣的意識),大概永遠都會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一切被束縛的中下層都得到自由的發展」,謬矣。

  186很認同林庚先生對王維「早熟的全能型天才」的把握,但「代表寒士階層傳統與權貴對抗,并成為當時社會上的普遍驕傲」這一點不敢苟同。王維出身太原王氏家族,又與王公貴族交善,何來自己反抗自己之理?

  188為什麼「唐代最偉大的詩人無疑是李白和杜甫」?作為學者,這樣的論述是很不嚴謹的。李杜地位之確定已是北宋中葉的事情了。另,生套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恐怕並不妥帖。

  198 李杜友誼的意義自然應當肯定,但不必過分誇大。旁觀者清,宇文所安說二者友誼的基礎是他們都崇拜李白,一笑。

  232「他(白居易)的心始終是與人民接近的」——讀者實在應該好好從文本中發現白居易其人人品,較之杜甫。度怎樣的話,不見得會有什麼樣的心。

  239「換句話說,這就是其中含有一個劃時代意義的分界線(大曆)」,細處或有偏頗,林庚先生對文學史大關節的判斷力是一流的。

  250 俗文學走上舞台的同時,雅文學(詩文)從未退居幕後。勿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學」的影響太甚。吉川幸次郎《宋元明詩概說》序言。

  254 將李商隱之無題詩與詞體聯結,看法新穎,細查不無道理。

  260 「宋朝的版圖比唐代的縮小了許多,再也沒有所謂盛世的氣魄」荒謬之論!唐宋詩優劣論亦當重新審視,不可將宋詩簡單粗暴地以「程式化」概括。評論蘇軾「鋪排典故,逞才炫學」,不當是學者言語。

  352 「女性解放」言之過早

  433 不能正視《金瓶梅》,時代桎梏罷了。「可是絕沒有人能夠把《金瓶梅》全書,從頭到底連看幾遍以上,沒有一個活人能受得住那種窒息之感。」絕非學者話語。「既不能有真正的理想,也不能有真正的批判」,私以為,《金瓶梅》的批判是深刻的。

  511 「詩至宋代本已是強弩之末,清代當然也不能有所成就」,一則,清詩頗有建樹;二則,此推演邏輯甚是粗暴。

  556 《紅樓夢》反封建麼?我們應當看到作者及批書人脂硯齋字裡行間的階級自豪感。一個人,一般不會反對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木石之戀的叛逆性?謬也。男女平等?請看到書中隨處可見的符合當時時代的對待女性的態度,例如「死珠子」、「魚眼睛」。賈寶玉喜歡的不是Female,而是Girl。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三):二、《中国文学简史》

  计划的第二本书搁置了近两周,重新拿起来时有些生疏,只能重新返回读过的前半部分。以后一鼓作气,不再拖延计划。这一本是林庚先生的《中国文学简史》。

一、出版信息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初版 林庚著 《中国文学简史》

二、记得些什么

  在本书中,林庚先生将中国文学史从史前神话到白话新文学的历程做了盘点。但不同于很多文学史著作的是,他没有过多在史料论证上用笔,而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文学的出发点———“写心”上,更加体现出了林庚先生作为一个批评家,但同时又作为一位诗人,对文学源流和文学作用的深刻认识。在本书中,他对几个观点和问题的论述,都是新奇和深刻的。

  1、“寒士文学”的精神传统

  本书中的“寒士文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学,因为有理想有觉悟的知识分子都将能够让寒士中的英才从政治制度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作为文学和社会的理想。寒士文学的精神是以“民主斗争的方式”争取开明政治,是“坚定的不低头于帝王与统治阶级之前的品格”。正是这个精神传统的传承,古往今来才有那么多文人为此发声。林庚先生赞颂屈原的高贵品格,评价他对祖国的热爱中具有“伟大的斗争性”,能够不惧触犯贵族利益,是“寒士文学”精神的极大体现。同样,阮籍、嵇康的文学中同样蕴含着对统治阶级的抵抗和对寒士文人精神的坚持。陶渊明自不必说,林庚先生高度评价其身上具有的“寒士的民主精神”,并认为“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古代独立于权贵之外的骨气与民主传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布衣反抗精神,《聊斋志异》中对寒士精神衰落的惋惜和悲愤,到导读中所说《儒林外史》“正式从封建社会中一个富有生气的力量变为讽刺的对象”。林庚先生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学之所以不断发展,并且成为寄托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理想情操重要载体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这种“寒士文学”的精神传统,而他渴望并呼吁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以及寒士精神的回归。

  2、人与文的形象比喻

  林庚先生以诗人的思维为文学史的论述打开了很多新视角。他与许多评论家一样向往盛唐文学,得意“盛唐气象”,但他新奇地将盛唐文学的妙处概括为“少年人的心情”。这一下就把盛唐文学意气风发、热情豪放的特点生动地说明了,也恰当地说出了李白这样的诗人洒脱奔放的风格来源。与此相比,魏晋之所以慷慨悲歌,基调低沉悲凉,就是因为魏晋已像是人到中年,即将垂暮。同样是喝酒,盛唐饮酒是英雄少年、鲜衣怒马,而魏晋醉酒则就是“喝闷酒”了。这样的见解中融合着他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想象,又说得如此深入浅出,可见先生功力。

  同样是年龄联想,还有一部分是童年。在写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先生就提到他的诗具有“童话一般的秀丽”,而说天真的“童话性”最典型的则是《西游记》当中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他说“童年时代是向面对无限可能的世界发展着的,因而也正代表着一种新生着和成长着的原始的生命活力”。的确,仔细想来,孙悟空其实是一个童话世界中的英雄,他轻松畅快,具有喜剧特点,同时机智灵敏、战无不胜,满怀着没有功利目的的理想与斗争精神,遵从本性没有世俗束缚,这是极具天真的童话性的。

  3、故事型与抒情型文学的此起彼伏

  上古神话寄予了初民对世界朴素的原始想象,这些神话也是诗歌的源头。在西周之前,神话盛极一时,而西周后铁农具发明,生产力随之提高,。神话是故事型文学的起源,代表者比如戏剧和小说,短歌是抒情型文学的起源,代表者是诗歌。神话在原始社会早期是超越短歌而全盛的,但一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人们从对自然的敬畏和神秘想象变为了逐步地探索、控制,他们开始逐步注重人力,神话就逐渐式微了;二是当时文字简单,无法表达出故事的生动曲折,所以神话逐渐淡化。所以周人的史诗多偏重于抒情的诗歌,诗歌成熟早于故事。这也就解释了西周之后到宋元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以诗歌为主流和传统的现象。同样的,到了宋元以后,语言文字极大繁盛,印刷技术也快速发展,寒士文学衰落,市民阶层的表达欲望和表达条件都获得了进步,所以催生出了一大批戏曲、散文和小说。这些文学作品多表现现实,以故事为载体来抒写世态人情,不论是早期的话本小说、还是后来的元杂剧、明清已相当成熟的小说,都是以故事为中心来记述世情、表达志趣的。反观这一阶段的抒情性诗歌成就却是微乎其微。这样的此起彼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却体现着史的发展必然性,也是文学发展必将经历的规律。

  4、文学语言和艺术形式的发展

  文学与语言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文字又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林庚先生在文学史中特别关注了汉语言文字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灵活经济而生动的文字,并由此提出了新颖深刻的见解。首先关于文字的口语化,他说“在文学的发展上,从来是要求他的'文语'与'口语'接近的,每次文坛上的解放,也正是语言文字上的解放”,他又认为山水诗的产生是由于中国的“文字的富有形象性”的产物。

  在文学形象的讨论上,他分析了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节奏规律,他认为《诗经》的四言体最早流行,是以“二字节奏”为基础的,楚辞则开创了“三字结构”,在这两个节奏型基础上诞生了五言和七言。而四言五言只差一个字,出现时间却相隔甚远,五言七言相差两个字,却是在同一时代诞生,这正是因为四言是以二字音组作为基本节奏,五言、七言都是三字音组为基础,二三组合的。这个分析着实新颖,通过大量诗歌的考证和对比,不以表面字数而论,从更加深层的字节节奏上入手,可以说是精彩又深刻了。

三、总结

  这部著作虽说涵盖了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史,但读来并不觉得冗余沉闷,是看过的批评著作中体验感最好的一本。林庚先生大量扎实的理论研究让他能够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讲述、分析文学史,同时他本身文学创作者的身份又让他多了诗人灵敏的想象、精彩新鲜的角度,知识分子对于气节、操守的秉持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精神强烈的归属感。在他的著作中,能看出他对纯净有风骨的文学理想的追求和作为批评家唤醒文学精神的责任感。这样对文人风骨、斗争精神、文学从心而发观点的坚持,还有对有气节傲骨的文人寒士的惺惺相惜,都是极有立场和价值的。现阶段道行太浅,许多书自己只能看见表面,也许多读些书之后,还会再回来重读这部著作。初读是为记。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四):必须保卫文学

  不客气地讲,我对手头上这本林庚的《中国文学简史》没有太多好感。我反感他用来评价文学,用来书写文学史的那套陈腐的马克思主义框架。

  熊培云早年在南开办过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高中的历史教材毁掉了他对历史的兴趣,因为在我们的历史教材里有太多“规律”。历史哲学给我们证明了真正的历史是不能还原的,历史本来是开放的,历史的迷人正在于它的开放性,所谓规律只不过是择取了一种观看的角度,一种理解的框架,根据这种框架我们再组织、删减、突出史实,就有了所谓历史的“规律”,真应了那句俗语:“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与其说是“规律”,不如说是一套“观点”。“规律”一词本身就带着一层无可辩驳毋庸置疑的坚实外衣,带着一种绝对的封闭性,但“观点”不同,“观点”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被批驳,被辩护,带领我们在交流中通往真理。几年文科教育下来,脑子里没装什么历史,只装了历史观;没读几本史书典籍,开口闭口就讲“规律”,这真是对历史最大的讽刺。

  这套规律也蔓延到了文艺领域。手上这本《中国文学简史》就是如此,在每一章的开头,林庚都跟我们罗列当时的物质状况如何,当时的生产状况何如,然后顺着这条思路分析接下来的文本和作品,这条线索贯穿全书,不仅在宏观布局上这么做,在分析具体的文本时也这么做。其中最令我不悦的是他对红楼梦的分析,以下截取一段为例:

  “再者也没有一点儿刚性儿,有一遭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走了。他也不理我们,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得去。”

  这是《红楼梦》里兴儿对宝玉的描述,让我们看看林庚先生是怎么分析的:

  “反封建的深度与近代的民主思想的萌芽是分不开的。这也就表现在《红楼梦》主角贾宝玉的民主作风上,这作风已近于近代自由、平等、博爱这类观念的高度……所谓“没上没下”就是不以统治阶级的身份自居,抛弃了统治阶级可憎的面目,这自由民主的作风,发生在规矩森严的大家庭里,说明着一个新的平等观念在这里滋长。”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鄙人瞠目结舌。好端端的一个男孩子,怎么在这里就变成了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而且是具有“近代自由、平等、博爱理念”的“进步”的统治阶级?这样一个活泼泼的人物,被套进一套似是而非的话语体系里,怎么就立刻沦为了一个僵化的“反封建”符号?很久以来,我们被灌输了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在我们看来,历史就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单向度前进的,是所谓“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这是一种政治哲学理念,可这是真的吗?历史真的是这样子的吗?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真的是所谓“封建”吗?什么是“封建”?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就真的是“进步”吗?“进步”的标准是什么?林庚在分析红楼梦这一章里说该作品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人物风貌。——且慢,清朝末期当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吗?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就是商业,又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一种拗口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呢?

  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所言说的概念是什么意思,为了节省认知效率,抑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我们也从未自己动手考究过到底从前发生过什么,于是我们就习惯使用了这些概念了,乃至于他们在日积月累的使用中沉淀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框架。这种进步式的历史观,带来的一个坏处,就是我们会以此为标准把文学作品划分成“进步”和“落后”两大派别,然后强调我们一定要所谓“进步”的文学,文学里要体现出“进步”的思想。而资本主义比封建社会进步,社会主义肯定又比资本主义进步,所以社会主义自然是最好了!——到这里,其实已经跟文学无涉,而关乎政治了。这套逻辑不仅用在红楼梦里,还用在对其他作品的分析里,可是,《儒林外史》讽刺的不是什么“封建官场”的黑暗,它讽刺的就是“官场”的黑暗;李白怨愤的也不是什么“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他怨愤的就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如果这套逻辑真的是正确的或者是唯一的,那么我们都去听《我和我的祖国》好了。

  撇开这种进步式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可能叫进步式的唯物主义“文学观”更合适),不是说曹雪芹没有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是说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一众角色的描写没有受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文学根本不在意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文学只关心人的处境;文学也根本不关心什么历史进步不进步,文学只关心人。读《红楼梦》时,我常常想起两部小说,一部是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套用这套文学评价逻辑,《追忆逝水年华》是不是也反映了贵族生活的腐朽?可它的文学价值不是更值得尊敬吗?这茫茫人世,这千百年来,居然能有这么一个富家公子,他不愁吃喝,沉湎写作,贡献出这样的一部感受力纤细入微的意识流作品,给出这么一种别开生面独一无二的体验,这不是更值得称道吗?另一部是《百年孤独》,跟《红楼梦》一样描绘的是一个大家族的故事。套用这套文学评价逻辑,是不是又反映了“封建大宗族”的腐败?可是《百年孤独》着重反映是,不是一个大家族在经历百年浮沉后,那种凄惶和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吗?《红楼梦》也是如此,就像曹雪芹在一开始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不得不思索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了。文学能离得开政治吗?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离不开的,除去纯粹的诗歌表达(当然其实也并没有完全纯粹的诗歌表达,诗人表达的感受肯定会与他的个人经历相关联),文学作品的情节总是跟重大的政治事件、历史事件相关联。但文学是文学,文学的中心是文学自身,而不是政治。余华的《活着》里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种种政治风波,但作者不重点着墨于他经历之事来起到什么反思和批判的作用,而在于描绘在这些颠簸浮沉里,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样貌;莫言的《生死徒劳》,把晦暗混沌的农村历史糅进六合轮回里,在写作技法上,采取动物的视角观看人世间的种种怪异荒诞,最终使人性、使历史都超越到另一个形而上的层次。这是一个写作者该做的事。同样,一个优秀的文学批判者,在审视文学作品时不会从什么“社会进步”,“公共价值”来审视(这未曾不可是一个维度但只是其中一个维度),而是应该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审视它对生死、爱情的思索到了一个怎样的深度,还有什么它还未成就;审视它在语言的运用,艺术的修为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还有什么可以完善;审视它在普遍性的哲学问题上给出了什么答案,还有什么可以超越。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无恶意。虽然对于他的文学批评理念不尽赞同,但对于林庚老学者,我是葆有尊敬的,学术与人格是分开的两件事。可能因为时代的干系,林庚先生的观念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记,这本无可厚非,但这种理念应该可以被拿出来批评。毕竟,这种理念曾经还导致过一定的不良后果。福柯有本著作叫《必须保卫社会》,他的大意是讲,在如今市场机制野蛮扩张,和威权政治四处弥漫的当下,社会岌岌可危,只有保卫住社会,保卫住最朴素最珍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历史才有希望。或许相同的逻辑也可以用于这里:我们必须保卫文学。评判文学,就请用文学的标准来评判文学,阅读文学,就请用审美的角度来阅读文学,不要让文学被强大的政治话语辐射污染。文学因为美,所以无比脆弱,所以亟需捍卫。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五):关心林先生的书友请注意

  林庚先生门庭宽大,在文学方面多有深见。关心林庚先生的书友可以关注一下《诗书画》杂志第二期,诗魂栏目钟元凯先生(曾任林庚先生助教,苏州科技学院教授。)对林庚先生晚年诗选《空间的驰想》的美感和学理分析兼具的解读。

  以下为第二期目录:

  目录

  Contents

  典范The Canon

  傅雷 黄宾虹(一)

  Fu Lei & Huang Binhong (I)

  傅雷、黄宾虹与道艺人生——傅聪访谈录/寒碧

  Fu Lei and Huang Binhong’s Life Pursuit of Tao and Art: An Interview with Fu Cong /Han Bi

  观画答客问/傅雷

  Questions and Answers on How to Appreciate Huang Binhong’s Paintings /Fu Lei

  傅雷藏黄宾虹作品

  Fu Lei ′s Collection of Huang Binhong’s Works

  傅雷、黄宾虹书札(各一通)

  Two Letters Exchanged between Fu Lei and Huang Binhong

  著述 Discussions

  云林幽绝处/朱良志

  eclusion and Reclusion Created out of Clouds and Groves/Zhu Liangzhi

  书法与绘画空间感征之比较/白砥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Artistic Space Observed in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Bai Di

  文献 Literature

  影印王静安先生《人间词》《人间词话》手稿跋/述先

  A Postscript to the Photocopied Manuscripts of Wang Guowei’s Renjian Ci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and Renjian Cihua (Notes on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Shu xian

  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手稿(下)

  Manuscripts of Wang Guowei′s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and Notes on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 (II)

  附录 《人间词甲稿》序 《人间词乙稿》序/樊志厚

  Appendices:

  reface to Version One of Manuscripts of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Fan Zhihou

  reface to Version Two of Manuscripts of Ci Poems in the Human World/Fan Zhihou

  《观堂长短句》及五家和作/王国维 陈方恪 苏昌辽 柯昌泌 郭荦 许莘农

  Collected Ci Poems by Guantang and Ones Written in Reply to Him/Wang Guowei Chen Fangke Su Changliao Ke Changmi Guo Luo Xu Shenong

  专题Special Topics

  邱振中 Qiu Zhenzhong

  可能的世界/邱振中

  The Possible World∕Qiu Zhenzhong

  诗十三首/邱振中

  A Collection of Thirteen Poems∕Qiu Zhenzhong

  创造一个未知世界/洛夫

  The Creation of an Unknown World/Luo Fu

  建造一个“可能的世界”/李辛平

  Creating a “Possible World”/Li Xinping

  大匠之门——陈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师(下)/陈振濂

  Masters Peeping through the Gate: Great Masters of Art in the Eyes of Chen Zhenlian (II)/Chen Zhenlian

  诗魂The Essence of Poetry

  林庚 Lin Geng

  空间的驰想/林庚

  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Lin Geng

  世纪的沉思——《空间的驰想》释读/钟元凯

  Meditations on Our Era: An Interpretive Reading of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Zhong Yuankai

  附录 林庚先生谈《空间的驰想》/钟元凯 记录

  Appendix:

  rofessor Lin Geng Talking about his Poetic Divinations into the Space/Noted down by Zhong Yuankai

  笔道The Spirit of Calligraphy

  书艺旁征/龚鹏程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the Eyes of an Onlooker/Gong Pengcheng

  敦煌书法/沈乐平

  Works of Calligraphy in Dunhuang Grottoes/Shen Leping

  真境The Reality

  童中焘Tong Zhongtao

  题耑/易延寿

  refaces and Inscriptions/Yi Yanshou

  山水画五家/童中焘 陈向迅 何加林 陈磊 方勇

  Five Landscape Painters/Tong Zhongtao Chen Xiangxun He Jialin Chen Lei Fang Yong

  重温Retrospects

  张东荪Zhang Dongsun

  张东荪咏西哲诗本事注(上)/张汝伦

  Zhang Dongsun’s Poems on Western Philosophers Annotated (I)/Zhang Rulun

  关注Focus

  李津(上)Li Jin (I)

  李津的个人经验和历史依据(代按语)/旧雨

  Li Jin’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 Brief Note/Jiu yu

  家常主义/李津

  Mundane Routinism/Li Jin

  肉体的神学和神学的肉体/[德]米歇尔•康•阿克曼

  Theology of the Body and the Body of Theology/〔Germany〕Michael Kahn-Ackermann

  食色性也——新文人画运动和李津的作品/栗宪庭

  Food and sex are of Human Nature: An Appraisal of Li Jin’s Role in the Emergent Movement of Academic Painting/Li Xianting

  赏会Symposium

  托马斯•普林格尔的诗歌作品/[南非]J.M.库切∕ 汪洪章 译

  The Poems of Thomas Pringle/〔South Africa〕John Maxwell Coetzee/Translated by Wang Hongzhang

  怎样观看蒙德里安的作品/[美]詹姆斯•埃尔金斯 ∕方辉 译

  How to Look at Mondrian’s Works/〔US〕James Elkins ∕Translated by Fang Hui

  说“二王”/于明诠

  Random Talks on Wang Xizhi and Wang Xianzhi/Yu Mingquan

  陈洪绶《右军笼鹅图》四胞案∕杨新

  Reflections on the Four Versions of Chen Hongshou’s Wang Youjun and His Caged Goose/Yang Xin

  视域Vision

  重写现代性/[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罗国祥 译

  Rewriting Modernity/〔France〕Jean–Francois Lyotard/Translated by Luo Guoxiang

  气数已尽:后现代主义与出尔反尔/[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许钧 译

  umbered Days: Postmodernism Going Back on its own Word/〔France〕Antoine Compagnon/Translated by Xu Jun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