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反犹史读后感摘抄
《德国反犹史》是一本由[德]克劳斯·费舍尔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5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反犹史》精选点评:
●回看历史,有多少类似的莫须有~
●2016已读82。洋洋50万言,横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学乃至哲学、神学的多重剖析,在《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之后,费舍尔再度惊艳到我了。全书汇集了海量一手二手材料,时间跨度上至保罗传教下至两德统一,此等大手笔令人拜服。更为难得之处在于,作者并不局限于对反犹根源及历史的探讨,还将视野投到德国民族文化特性乃至人类群体罪恶的非理性上。作者在很多小的主题上均有睿智深刻的见解,极具启发性。他认为“奥斯维辛”如同一种献祭,促使人们对生命形成新的认知,防止类似的杀戮悲剧重演,这种结构居然暗合了伊利亚德在《神圣与世俗》中提到的“经历折磨而获得新生”的宗教行为模式。伊利亚德还指出,人类历史就其进程而言也具备这种一般形式。
●庞大,但细节不够生动
●翻译……
●本科时读的,忘记当时有什么思考了,这样的读法,读一百本也没用
●为什么德国人要反犹,这个世界有时候是很残酷的
●不费力的历史著作,作者很负责
●资料挺丰富,但似乎概括力不足
●这样的历史,不会重演。
●费舍尔对德国人的劣根性剖析得透辟深刻,探讨德国人和犹太人的历史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章节写得异常精彩。虽然全书翻译艰涩绕弯,仍不失为此类题材当之无愧的权威范本。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一):无标题 诗
战争在劫难逃
交战的借口太荒唐
是谁 发表着威风凛凛的演讲
是谁 把杀戮变成浪漫的艺术
谁是 那个啤酒馆里暴动的青年
谁是 那个曾经苍白而枯萎的青年
罂粟花开得 一路鲜红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二):非理性的全面胜利,理性的完败
1,所有的罪与罚,都是非理性的全面胜利,理性的完败;
2,以后不要再被德国如画的风景和和善的举止所欺骗;
3,德国人个人(不是政府或组织)针对二战的认罪从来不曾彻底;
4,中国在潜移默化的在学习、强化德国模式(智力和权力的分离,个人对权威的服从);
5,现在的犹太人与过去曾引发反犹浪潮的犹太人相比,有改变吗?
6,美国的移民政策曾经是最成功的,现在呢?犹太人已经融入了,来自拉美的,东亚的呢?
7,种族问题?民族问题?未来哪个问题会较早惹出大事呢?国内以前提优生优育,现在看也是有必要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非理性的。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三):德国反犹史
对德意志民族来说,纳粹的这十几年是它全部历史的一个轴点,在随后的时间中,对这一问题的认知,要么患上恐德症,认定全体德国人都有罪,要么以道歉性质的修正主义来开脱罪责,基于这种分歧,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力图揭示真相。通常以为“恐犹症”是大屠杀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在费舍尔追溯了长达数百年的反犹现象,以及整理宗教、人种等方面的素材后,发现恐犹症和大屠杀并不直接因果关系,德国从历史早期的反犹思潮,发展到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性屠杀的关键是第二帝国奠基者那一代,它孕育了具有种族主义谬见和偏执狂的希特勒等人。而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大屠杀也绝不应该隐身于概念之中,应时刻为我们警惕。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四):服从与恐惧的结合
正如兄弟说的,说是我没有看懂《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片子。其实对于这部片子的评论,我个人是非常的比较中肯的。因为犹太人杀犹太人指的是希特勒老爷自己对于本身所谓那种隐藏的犹太本性的恐惧以至于要致600万犹太人于死地。应该说费舍尔先生这本书对于我的以前的一些感想,或者说是疑惑给予了很好的解答。甚至将它们很合理的串联在了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一条证据链。从古代基督教对于犹大背叛基督进而对犹太人进行迫害开始,一直讲诉着那些自以为代表先进文明的欧洲人的肮脏历史和肮脏的精神。从本书可以看到,其实真正的恐惧正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挑起的;进而就是那些所谓的神学家们在后面推波助澜,起到了加深印象的重要作用。而广大的老百姓只不过是由于不懂文化,或者说没有历史感的助纣为虐者。所以,有句话说的话:没有文化害死人呀!犹太人的那种被虐性,或者说习惯性的沉默也成为促使他们走向奥斯维辛的催化剂。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反抗?还是中国古话说得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谎言一千遍成为真理。所以,人类之间的和平有的时候就是像马克思同志所说的:矛盾推动的螺旋式前进。总体来说,这本书我是非常的喜欢的!
《德国反犹史》读后感(五):【读品•浅尝】李牧之:德国反犹史
对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来说,纳粹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曾经在哲学、音乐、宗教等多个领域辉煌过的国家,同时也出现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悲剧,这是为什么?而对这一问题的追问也遭遇了左右为难的境地。其实这种困境也是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会面临的解释上的摇摆不定,类如法国大革命,历经200年的争论,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方渐显尘埃落定。而对德国纳粹的争论才刚刚开始,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要么患上恐德症,认定全体德国人都有罪,这不仅对后世德国人不公平,也倒向了另一种法西斯的面孔;而以道歉性质的修正主义则是开脱罪责,无助于对问题的深度认识。基于这种分歧,费舍尔在《德国反犹史》力图揭示真相。通常以为"恐犹症"是大屠杀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诸多判断,但在费舍尔追溯了长达数百年的反犹现象,以及整理宗教、人种等方面的素材后,发现恐犹症和大屠杀并不直接因果关系,两者之间还有另外一个链条,费舍尔认为,从德国历史早期的反犹思潮,发展到史无前例的种族灭绝性屠杀的关键是第二帝国奠基者那一代,它孕育了具有种族主义谬见和偏执狂的希特勒等人。而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大屠杀也绝不应该隐身于概念之中,应时刻为我们警惕,这也是作为一个德意志民族作者对人类的警示。
[德]克劳斯•费舍尔著:《德国反犹史》,钱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