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卿如晤读后感摘抄
《卿卿如晤》是一本由C.S.路易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卿卿如晤》精选点评:
●本想落入刘易斯的感情世界,不料却误入译者的瞎掰结界。喻书琴的译本,那是充斥着各种的私人化的修饰,看得头痛。原来感情是无法翻译的。
●爱情,信仰,痛苦。那句话说得好,本书是迄今为止讨论悲痛问题最好的一部作品。
●情绪-理智-宗教
●惺惺....
●不错的心理札记。失去珍惜的人总是避免不了承受悲痛,而能够治愈心灵的也唯有时间。当然书里一些对于神爱的理论承认不太懂,甚至罗里吧嗦,但是透过字里行间还是感受到了那隐约的、似曾相识的纠结与思念之情。
●抒情散文读多了,生活就感同身受,无限伤感了~
●看得很流畅
●痛失爱妻的作家面对了一场信仰的危机和试炼:“神要么不存在,要么不良善?”
●神从没有强迫我们不要伤心,不要"质疑",神只是让我们在经历中更加认识他。因为翻译的问题,书比较难读.
●路易斯哀悼亡妻近乎偏执,实在受不了那种迁怒于他人的性格。终归反正,善哉善哉。
《卿卿如晤》读后感(一):信仰的力量
信仰所给予的真实安慰并不是精神鸦片般的愉悦感或舒适感,安慰一词 在拉丁语的真正含义是:大大加强力量。这是一种鼓励生者继续活下去的力量,一种相信无任何我们所爱之人亡故后需要什么,都会得到那起初创造他们的大爱的悉心照顾的力量。
作为基督徒,感恩我有信仰。
《卿卿如晤》读后感(二):这一本就足够了
曾经仰慕大师的才华,于是问一位搞英美文学的博士,让他推荐几本。他毫不犹豫的说道,“只要看这一本就足够了。”读后深感认同,因为CS路易斯之所以伟大,不在于非凡的文学才华,不在于牛津教授的头衔,不在于多产作家的名誉,不在于经历的丰富,甚至不在于信仰的“虔诚”,仅仅是他那颗真诚的心,那对生命与爱情的感受和领悟就足够了。
《卿卿如晤》读后感(三):翻开一本书,本以为会遇见一位作者,却看见了一个人
如果说在《痛苦的奥秘》里看到的是平静客观看待痛苦之意义的智者,在《返璞归真》里看到的是对信仰体系非常了解的信徒,在《地狱来鸿》里看到的是充满智慧和战斗精神的护教大师,在《四种爱》里看到的是在爱中趋于完全的人。在这里,才真正看到一个被破碎并且未曾完全的受造之物...难道你突然不会书写,不懂言说了吗?...我的启蒙者(愿我可以如此称呼)
《卿卿如晤》读后感(四):2016年11月18日
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读起来没有感觉…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感觉不强烈,最触动的还是归有光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过那是题外话。
只说写法的话,我把它定义为散文。绝对的作者中心视角。
如果要拿这个题材写东西的话,我觉得昆德拉的写法是最棒的。围绕着悼亡主题,再增加一点百年孤独式的幻想,这会是非常棒的一种写法。
《卿卿如晤》读后感(五):最喜欢的一段
当你泪眼模糊时,什么也看不清;当你拼命想要得到渴求的东西,通常一无所得,即使得到了,也不会是最好的部分。“现在,让我们好好谈一谈!”的命令只会让大家更默然不语;“我今晚非得好好睡一觉不可”的刻意只会导致数小时未眠。渴得半死的人将美酒佳酿狂饮一通,实在是暴殄天物;同理,当我们怀念已逝的亲人时,不正是过分的不舍才导致那森森的“铁幕”,并让我们觉得眼前一片茫茫的虚无?“求问心切的人”就是得不到。或许是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