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私的德性》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私的德性》读后感摘抄

2020-11-28 03:39: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私的德性》读后感摘抄

  《自私的德性》是一本由安·兰德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私的德性》精选点评:

  ●现代心理学的看法已经很明确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动物,所以不能把所谓的“自由社会”建立在人类“理性的自私”这个沙盘上面。

  ●自私是最大的美德!!!

  ●看看前面几篇关于动机的部分就可以了。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之间的冲突表现在它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上。利己主义认为,人自身就是目的;利他主义认为人是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利己主义认为,在道德上,行动的受益者应该是采取行动的人;利他主义认为,在道德上,行动的受益者应该是采取行动者之外的其他人。”偷换概念,将利己主义暗中等同于康德的人是目的,又将利他主义对立化,预设为对自己毫无用处的工具主义,导致大家都以为人人为我等于我为人人。接着,安·兰德说利己需要:按照个人私利确定价值等级体系;拒绝为了较低的价值或者无价值而牺牲较高的价值。也就是说安·兰德认为真正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极端个人主义者是理性的并且追求更高的社会与人性价值。这同弗洛姆当年说自恋的人不自爱,又同功利主义者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相类似。可是伊壁鸠鲁又为何被人误解呢想过没有?

  ●吐槽点太多,过些日子把读书笔记奉上

  ●个人主义:努力创造个人价值来保卫的个人权益,在物质思想不依靠他人的独立人格 安·兰德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精神,是理性利己主义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 但,理性自利不互相冲突真的可能吗?? 个体利益与群体效率这一社会两难困境是管理问题的核心 当利已行为和讨价还价都导致低效率时,利维坦/科层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机制 无论怎么样的博弈,都可能导致低效率。唯一的方法,还是要激发“献身精神”与责任担当,这样可以大大减低个人的卸责成本,以及管理者的代理成本

  ●自尊的伦理学。妈的,我真的毫无责任感么。

  ●俺是绝对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本书真的很牛逼

  ●总觉得《自私的德性》这个书名译得有点儿不伦不类——“德性”就像“肏性”那样,让人感觉怪怪的。不如回归“virtue”的本意,翻成《自私其实很屌》,或《自私其实很牛逼》。

  ●客观主义伦理学,需要绝对理性,似乎还是太理想化。

  《自私的德性》读后感(一):安兰德交流群

  一个也许重建你人生世界观与价值观的伟大女人,一个也许改变你一生的思想家,哲学家,一个也许让你改变命运的伟大作品。。。,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兰德,欢迎大家加入安.兰德QQ交流群:160566271,本群旨在讨论与交流安兰德思想,无论是支持或反对安兰德思想的朋友我们都欢迎加入,只要大家理性客观的交流,相信我们都有新的收获与分享!

  《自私的德性》读后感(二):改变了我的价值观

  看完《自私的德性》这本书,他差不多改变了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印证了本书的理念与价值,是一本使我终身受益的好书。几十年来受着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使我对现实的很多客观问题无法找到答案,为什么书上说的是一套,现实社会却差距这么大,看完这本书使我对集体主义思想有了更深的批判,中国现在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用集体主义思想再也无法适应了。自私的德性,使我重新认识了世界运行的规律,人就应该自私的奋斗,只有靠自己自私的奋斗才能找到人生的出路,人生才能有出彩的机会。

  《自私的德性》读后感(三):notes

  利他主义将两个问题打包,混为一谈:一、什么是价值?二、谁应该成为价值的受益者?利他主义偷梁换柱地用两个问题取代了第一个,逃避了定义道德价值规范的任务,事实上,这样一来使得人们失去了道德指引。

  利他主义声称,为他人的利益而采取任何行动都是善,为自己利益而采取任何行动都是恶。因此,谁是行动的受益者就成为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只要受益者是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接受。

  要反抗如此具有毁灭性的罪恶,就不得不反抗其基本前提。要救赎人类和道德,就不得不重新建立“自私”的概念。

  《自私的德性》读后感(四):我在哪里

  自我,在这个倡导集体力量的国度里,似乎是缺失的。

  从小便听到“少数服从多数”的谆谆教诲,成年后更被灌输了无穷多的“牺牲”的概念。似乎自我虽然是客观存在的,却一定是要主观被牺牲掉的。

  于是绝大多数人在若干年乃至一生的时间里,都浑浑噩噩的为着某个神秘的组织存活着,这个组织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家人,还可能是朋友。

  自己也许是侥幸的,虽然没有被层层束缚,但混沌仍然是混沌。

  我是谁?从哪里来?做什么?——似乎是传统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其中的主语都是我。

  不清楚了自我的存在,又谈何价值与其他。

  记得啊,

  我是客观的,是核心的,是根本的。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体现。

  泯灭了自我,

  世界,也就不再了。

  突然在想,释迦摩尼,我即是佛,

  不也是一样么?

  《自私的德性》读后感(五):随便说

  想知道美国资产阶级用谁的理论武装自己,用什么话语为源源不断而来的财富作出解释么?看了这本书也许你能找到最佳答案。

  出版社翻译成“德性”让我觉得好难念,常常会觉得说的是“德行”(类似于“瞧你那德行”的语气所用的词汇),所以不太舒服。因为我总是将这本书写为《自私的美德》,这个词带上了一点主观色彩,感觉却稍微舒服点。严格来说,兰德是在阐述自私的德性,是强调“性质”不应该这样主观的,何况她的哲学叫“客观主义哲学”。

  不纠结译名了,大家好好看就是了。中国暴富人群一定会喜欢看的,普通民众也许也会乐于阅读这类与自己接受的教育完全不同的理论。

  这本专著位于1999年现代文库20世纪100部最佳非小说类第一名,是不是足以说明很重要的问题。除此之外罗纳德•佩可夫撰写的专著《客观主义:安•兰德的哲学》居于这个榜单的第三位,由帕克斯顿(Michael Paxton)撰写的评传《安•兰德:一种生命的感觉》(Ayn Rand: a Sense of Life)则位于这个榜单的第六位。

  再去看看小说类榜单,小心不要被shock到哦!

  更多请去参观安·兰德小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