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经典影评集

2020-11-28 07:3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经典影评集

  《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是一部由Lorna Tucker执导,维维安·韦斯特伍德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精选点评:

  ●团队的人都是奇葩,也太好笑了。但整个片子很散,没有McQueen的好。。。

  ●充满挑衅的破洞,激情的走秀摇摆,西太后的时尚设计,让现在的很多时尚都成了垃圾。“我不想谈这些,为什么总让我讲这些无聊的事。”那些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朋克文化,在这个过来人的眼里,只不过是年轻叛逆的一次次尝试,在创造者的眼里,这些都不值一提。

  ●如果片名叫Westwood: the Designer可能会给分高点,时尚本就来自消费主义,估计Westwood自己也意识到了站在时尚的肩膀上谈环保实在有些滑稽……

  ●《韦斯特伍德:朋克人生》,计划之外的一次观影,感谢朋友送票。 纪录片要基于事实,但不等于把它拍得平实到令人感到无趣。与本届欧盟影展另一部同样聚焦时尚人士传奇人生的影片《亚力山大·麦昆:浮生如秀》相比,差了不止一个层级。既没能让人从中看出维维安·韦斯特伍德服装品牌独一无二、引领潮流的美感,也没有凸显出人物出众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精神领域。 影片仅仅通过口述和纪实影像,让我们对这位“朋克之母”有了更多了解,但也仅此而已。她是叛逆的时尚领袖,也是关心社会的活动家。对于自己品牌完整性的维护,以及为了掌控好出品质量不惜牺牲公司扩展规模,她对时尚的专注用心叫人敬佩。

  ●真朋克 @SFF

  ●如果说RBG相对塑造了一个单向度的平权Shero形象,Westwood则是呈现了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朋克时尚教母如何被商业裹挟,成为自己曾经反抗的系统的一部分,是这部片子里最有可看性的一点。

  ●2018欧盟电影展。「人生」只是题不符文的附会,老太太一辈子都在反体制,最后却成为商业的傀儡,当「朋客教母」名震天下时,才是韦斯特伍德真正失败的时候。

  ●太散了

  ●像想西太后一样朋克的活着,除了永远知道自己不想要的,还有与生俱来的酷

  ●3.0。

  《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影评(一):不是每个人都是时装精,想看更深邃的东西不是一部时装纪录片能解决的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西太后酷,但是很少人知道她为什么这么酷,如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这个纪录片其实很好的讲述了西太后为什么酷,哪里酷以及她和Andy日常的工作状态,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时装精,觉得这片子无关痛痒觉得失望的人无非是觉得没有get到西太后的内心世界其次是没get到更多她的设计体系。拜托,一个纪录片而已,能还原这些年的心路历程至此已经很不容易了,你想要知道更深邃的东西也要有能力做她学生or...you gonna pay more than that tickets ok?一张电影票100多分钟就想了解这个级别设计师的所有,不要太痴心妄想。。。而且西太后一直是独立的,专心扑在这一个品牌上,不像别的家族品牌一波三折,所展现的也是如何严格控制品牌的质量,控制公司的规模。没有卡洛这样的商人也不会有品牌的今天,虽然卡洛的角色就像中国土豪农民企业家,而Andy..我竟然觉得神似破产姐妹里的Oleg...是很有趣的人是肯定了。

  《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影评(二):She's glowing in dark

  太棒了,你无法错过她的每一句话,对每一句都印象深刻。不知道为什么看一个纪录片会四五次热泪盈眶。她就是生命力的化身,提醒你活着的色彩,让你发光。秀场的每一件衣服,穿着它们的每个人都美到令人窒息。她说在开始做衣服前,她意识到自己need to be a knight, save the world; 她是如此纯粹,在大秀第二天的全球采购商大会上不知道该“present”什么,整个团队晾在台上不懂得做营销,大家面面相觑,她只记得说我对钱没有兴趣…她不能接受品牌快速扩张后店里贩卖着未经她亲自确认过自己喜欢的东西,哪怕是一件这样的衣服走向店面都令她痛苦,她站在公司无助地说“我不知道该向谁说我不同意,谁能去告诉他们把那些东西从工厂撤下来”;她不停地制止公司变大,也否决了经纪人想在北京开一家店的提议;她一直亲自设计衣服,在模特试穿的衣服上缝蕾丝再无数次修改,告诉助手每一个褶皱应该是什么样的;她对要上秀前的女孩们慢悠悠地说“你要想象所有人都喜欢你,今晚你是一个成年人,让他们看到成年人的样子。或者是一个坏女孩,想做坏女孩吗?”然后和模特们笑成一团。我不是很喜欢所谓“朋克”的风格,但我喜欢她每场秀的衣服和主题,还有她的样子。她让我更相信伟大的事情是怎样做成的。这个纪录片很好,很可爱,拍出了一个梦。

  《维斯特伍德:朋克,偶像,活动家》影评(三):西太后的朋克人生

  文 | 施磊鑫

  或许你从没听过维维安·韦斯特伍德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鼎鼎大名的“西太后”,以及在前一年突然大火的“西太后”袜子,或是那些在摇滚音乐中撕口子或挖洞的T恤、拉链、色情口号、金属挂链等,这些强烈的视觉元素,让摇滚乐与朋克在70年代彻底走上了思想解放和反主流的尖锐立场。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英国时装设计师,时装界的“朋克之母”,她曾是朋克运动的显赫人物,她的成就要归于她的第二任丈夫马尔姆·麦克拉伦——英国著名摇滚乐队“性手枪”的组建者和经纪人的启发与指点。她使摇滚具有了典型的外表并一直影响至今。

  《韦斯特伍德:朋克人生》讲述的正是这样的故事,它并不打算带领我们在时尚的大门前踱步不止,试图将脑袋伸进那金光四射的潮流舞会。正相反,它努力做的,是带领我们远离这些场所,回到最平常的地方,去审视一个年已古稀,但仍旧不失活力的维斯特伍德。

  韦斯特伍德来自英国南方,1941年她生于丁特威斯特尔村。父亲在冰淇淋工厂的机械车间工作,尽管出身并不富有,但她的童年是幸福的.韦斯特伍德自幼聪敏过人,学习优秀,中学时屡获奖学金。以后,她的双亲省吃俭用,捐买到了南方哈罗镇的邮政局的差事,于是举家南迁。影片中她回忆道:在我快满17岁的时候我的艺术老师贝尔先生觉得我应该去上艺术学校,我只在艺术学校呆了一个学期,因为大家的想法太工人阶级了,整天就想着“我以后要靠什么生活”,然后我意识到我知道要怎么生活,我要去师范学院教艺术然后试着成为一名艺术家。

  她在工厂里找了份工作,随后去师范院校学习,并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当然,她也没有忘记自己曾经学过的手艺,时不时就会设计出一些首饰放在摊子上售卖。21岁,她恋爱了,对象是一位工厂学徒——德里克·韦斯特伍德。他们很快就结婚了,第二年还生了个儿子,虽然两人在之后分手,但在一段的回忆中,维斯特伍德的声音丝毫没有一丝的后悔和埋怨,甚至还夸德里克的舞跳得非常好。在这里,韦斯特伍德也向我们倾诉了她小时候的教育理念“女人应该跟一个男人呆在一起,女人应该找到一个男人,我们当时真的过着美国梦般的生活。太太们都笑容灿烂,梳着时髦的发型系着围裙,操持着所有家事,丈夫下了班就回家,这就是他理想的家庭。”也是在这里,影片进入了一个小高潮,韦斯特伍德意识到了自己以往的思想是如何迂腐,这也坚定了她走出去探索的信心。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段失败的婚姻,或许维斯特伍德现在只是一个在哈罗镇安度晚年的老奶奶,这也是为什么她在回忆这段婚姻时会如此的感慨吧。

  1966年,韦斯特伍德认识了他的第二任丈夫——马克拉伦。在这一段的回忆时,韦斯特伍德富有激情的向我们介绍了他与马克拉伦之间的种种。和马尔科姆在一起之后,新世界的大门也就打开了。马尔科姆领着她看约翰·伯格,看艺术评论,接触各种各样维维安不曾发现的事物。更重要的是,马尔科姆将自己大部分的奖学金都花在了维维安身上,为她买衣服,打扮她,让她对服装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从一个没头脑的漂亮姑娘变成了时髦、自信的服装师。但在这个阶段的韦斯特伍德心中也明白,马克拉伦做的一切不是因为他爱她,而是因为他爱服装。

  国王大道430号,1970年,韦斯特伍德向母亲借了一百英镑,和麦克拉伦合伙在这里开店,后面是一间命名为"伊甸园"的汽车间。起初,他俩出售五十年代摇摆乐和滚石乐的录音。然而韦斯特伍德的兴趣在服装设计方面,不久她的第一套服装系列问世,它是受到西方都市青年反叛精神启发后创作的,人们称之是"特迪哥儿们"风格,获得了社会的重视。她的设计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服式特点,用几乎是粗暴的方式将各种不可想象的材料和方式进行组合。而恰恰正是这种怪诞、荒谬的形式,博得了西方颓废青年的喝彩。也是在这里,马克拉伦提出要“我们要通过性去对抗传统”。在维斯特伍德的支持下,1975年Virgin唱片公司所签下了马克拉伦的"性手枪乐队",他们发表的专辑"GOD SAVE THE QUEEN"的唱片封套大胆地把英女皇的嘴巴用"SEX PISTOLS"的封条封着。大胆的作风前无来者,他们完全的发泄心里一腔的愤恨,无论对前途、社会都是一种控诉。此时的韦斯特伍德还在他的小店里安安心心的设计着服装,当时的她不知道的是,他们夫妇二人的举动宣布了朋克的诞生。

  一时之间,朋克就势如破竹的成为一种狂潮,因为朋克是属于大众的文化,可以极容易使人认同(基于当年英国社会问题),人们得到宣泄的途径。由韦斯特伍德设计的朋克风格服装也成为了抢手货,但她自己也认为“这件衣服就是具备这样的内涵,这是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展示出你怎么走路怎么说话,怎么吸引别人,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衣服成为经典的原因。”

  至此,影片结束了标题中“朋克,图标”的部分,也开启了韦斯特伍德身上的另一重标签——活动家。作为朋克运动的奠基人,在过于韦斯特伍德对于朋克的理解是“我们想破坏传统,比如纳粹的万字符号。所有这些都代表着,我们不想接受老一代人的价值观,我们讨厌这些我们想毁掉它们,我们不想要这些,这是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对抗,这就是朋克的意义。”在几年后她意识到了艺术先锋商业化的本质,她意识到了所有的反叛都是消遣。于是,韦斯特伍德开始将自己的时尚事业当做一门真正的生意来做,她开始发掘朋克艺术中的多面性,以不同层面的朋克风格来制作营销策略。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确定了自己时装设计师的身份,也是在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名气和荣誉让马克拉伦变得妒忌和尖酸,韦斯特伍德的第二段婚姻也惨淡收场。

  “马尔科姆时期”结束,韦斯特伍德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她搬到了意大利,和新的合作人一起丰富自己的品牌,她的灵感来源也变得更多样了。受到芭蕾舞剧《木偶的命运》的启发,维维安将芭蕾舞裙tutu 与维多利亚风格的裙撑相结合,设计出了“mini-crini”,性感的同时又不失孩子气。她非常前卫的探索了内衣外穿的可能性,同时以朋克的风格探索贵族、皇室服装的新样式。此外,她还回归传统,继续探索苏格兰格纹与经典粗花呢的更多可能。这时候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位正经的社会活动家,她的服装不再是花里胡哨的布料拼接,而是女性权利、社会平权的外化产物。连她自己都承认“时尚是我谈论政治的借口和方式。”48 岁时,维维安就在Tatler 杂志4月号的封面上模仿了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还配了一句词:“这个女人曾经是朋克。”火药味十足。于她而言,制作服装已经不再是一份工作或者艺术创造,这是她与世界接触的方式。

  影片在这里对韦斯特伍德活动家的身份戛然而止,这或许会让很多人觉得困惑,在一个关键的节点停止深入是人物纪录片的大忌,但这恰好符合了韦斯特伍德对这个世界所有艺术的推断,“它们都是娱乐的最佳产物”,影片停在这里是明智的,继续的探索只会给大家带来一种奇观化的愉悦,那么纪录本身也走入娱乐的俗潮。

  “今天,设计师和社会活动家维维安·韦斯特伍德女士加入了绿色和平组织的活动,乘坐‘希望’号船只,与科学家们一起来到北极地区观察气候变化对北极区造成的影响。”在古稀之年,韦斯特伍德又一次投身到另一项社会事业中——环保。为了保护自然环境,2015年9月13日她甚至开着装甲车到首相卡梅伦家门口,抗议政府使用“水力压裂法”开采页岩气。

  魅惑、美丽、激进,很难想象一名设计师身上,可以同时具备这么多种特质,我们爱她的女性气质,我们爱她做的所有事情。在纪录片的结尾,在众人的赞叹中,我们也知道了她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激起这个世界的涟漪。韦斯特伍德现在已经成为英国的象征了就像白金汉宫和大本钟,虽然她的激进常常给旁人带来麻烦,但我们知道,韦斯特伍德自己也知道,只有她这样的人才能改变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