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摘抄

2020-11-29 01:4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摘抄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是一本由(荷兰)约斯·德·穆尔 (Jos de Mul)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精选点评:

  ●写挺好的,很具有前瞻性了 读了80多页后面实在读不下去了,可能我不是传播学的料子。。。

  ●从大航海时代的地理空间,到太空时代宏观上的宇宙空间和和微观下的原子空间,最终人类的认知限度转向了赛博空间里的虚拟现实。这是另一种通向未来航程的语言,又是对未竟之往昔的考古。思想、欲望、情感,科学、哲学、人类学,文化、艺术、技术,政治、社会、宗教……如万花镜一般投射出我们时代超媒体、影像、游戏等虚拟数字艺术的互动性和虚拟性。还有与空间隐喻相对的时间流变,我们体验着此刻,同时,“无数的此刻又从未来连贯而来,被体验为现在”。 人类还将继续进行他们的奥德赛……

  ●2019071已读 前几编讨论电子信息的影响,多方位下手。但是对其标题总感觉写不达意。但是就参考的目的来说,也差不多够了。

  ●“但是睿智的奥德修斯意识到,人类所囿于的维度不仅仅会引发一大堆痛苦与悲伤,而且也会激发弥足珍贵的幸福快乐的情感,而这恰是众神梦寐以求的东西。”

  ●原来我多少算个transhumanist么,不懂了。

  ●我认为本书属于写了那么多等于什么都没说的类型

  ●散

  ●………………终于啃完了。老实说作为一个没有哲学基础的圈外人士,读这本读到后半涉及到很多哲学概念的部分时候实在是很艰涩。但是在这里基本看到了SAC的原型概念。作为攻壳厨还是有必要一读的。 …………………………但真的是…………涉及到此在之类的什么玩意时好难读!!

  ●憋着读完了,还行,学术文章让我很憋屈,赛博文化不该这么不好玩啊。

  ●几个需要认真对待的讨论都相当好。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一):赛博空间带来的问题及可能的改变

  

虽然是”书评“,但是并不是书评,只算粗糙地原文概括。前两篇的整理依旧是按照作者自身的叙述逻辑和思路所展开。在整理过程中,有些许前后触发和贯通的感受,但仍然无法自如地按照几个问题的形式,贯穿整个篇章的内容来获得我想要的答案,原因可能在于,我没有自己的问题。 从目前的阅读来看,我”觉得“作者的思路很清晰,就是先阐述一个时代背景,然后再叙述赛博空间及其包含的诸要素如何体现在我们的文化、观念、科学以及世界观之中。这一部分,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作者进入到他所讨论的第三个问题,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个背后隐藏的作者一直执着的坚守和立场,即我们要拿信息技术做什么,以及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的思考。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二):自用

  一本从图书馆随手拿的书,可以两个小时看完拖了两个星期...没救了

  深度一般,现代观念,半哲学性著作

  remark(一些有趣的思考):

  1、事实(fact)与虚构(fiction)之间的区别的消失

  2、信息技术是一种融合了异质技术、社会礼仪和专业设计的聚合体,会产生各式各样的社会效果。

  3、书写文化向超媒体赛博空间文化的转型

  4、媒介不是透明的窗户,虽然它们提供了一种视野,可以看到由客观空间与时间加以界定的外部现实,看到由主观时间与空间赋形的内在现实,但是它们确实不同颜色的眼镜,用不同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体验,某种程度上,方式甚至决定了它们的内容

  5、数字传媒的多媒体性、互动性和虚拟性

  6、信息论世界观的可分析性、规律性和可控性

  7、宗教和技术的融合

  8、超人文主义:提倡通过科技来克服我们的生理局限,改变人类生存状态。重视理性和人性,拒斥对不可知论的信奉,反对人们对外部控制我们命运的超自然力量的迷信,致力于更进一步地促使我们超越这种简单的人类进化阶段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三):作为原乡的赛博格

  

把《赛博空间的奥德赛》放在《数字化崇拜》之后读,是一个没想到的出奇好的呼应。《数字化崇拜》里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流畅的延续下来,并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一个就是“可铸的时空观”。也就是说不同的技术媒介直接规划了我们的时空观。比如未来(现代)主义通过速读来统一行动,大城市的快节奏是统一个体行为的手段。 而到了数字化时代,“复制”又成为了一种新的时空观。世界无法再找到一个确定的“真”,复制——多媒体——互译成为了唯一的替代方案。也就是说复制不仅毁掉了“真品”这个概念,更重要的是它将所谓的意义在“多媒体互译“这个交换方法中,也消解了。 互联网因此带来反意义的文化也说得通了!唉~这要是联系上《数字化崇拜》里的“包——分割——碎片”,真是非常丰富的视域。

更有趣的是,作者试图用神话学的原乡理念来分析这种趋势的目的,对信息化这个概念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 说白了,传统科学的信息概念,是对物质和能量的“理解——规律“思维。也就是说信息是探寻世界本质的“工具”。而信息化(比如遗传工程)的思维模式却是“信息——规律”创造了世界! 信息被放大到了世界本源的位置。信息化不是对已有世界的“发现”。而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的手段!这个世界在“宇宙即信息”的逻辑下,成为了更本源的,关于“原乡”的奥德赛式的回归! 不管是永生,还是技术的自主。一个关于世界为何的野心,在科技主义宗教式的预言里,展现了出来。 模态科学,也就是技术用语里的工程学成了创造世界的魔法,我们看到了对一个“活”着的世界的期盼,重新从人类的童年(神话时代)来到了后人类的“奇点”。 我突然想起了一本叫做《人类2.0》的书,神话(不是贬义)的回归,恐怕将会是这种超人文主义理念的第一步吧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四):知识摘录

  相关概念:雷蒙德•威廉斯: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赛博空间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化。马克思•韦伯的去魅化。威廉•吉伯森,赛博朋克小说奠基人。海德格尔与存在主义。超人文主义

  9 牛顿与布鲁诺追随笛卡尔构想的几何空间,认为空间是绝对的,是某种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事物;而莱布尼茨把空间构想成一种关联性概念,它指涉事物的数学关系。康德认为空间是一种人类感性的形式,一种主观的、理想的图式。

  10 在人类的混杂空间中,“主流空间能够征服其他空间,并根据自己的配价从内部重新配置这种空间。

  18 电子呈现和虚拟现实的技术并像当代柏拉图主义者和笛卡尔主义者所宣称的那样,把我们的心灵从身体的牢狱中解放出来,恰恰相反,它们使我们的物质存在成为双重存在,并由此造成人类存在的无家可归的状态。

  27 如果世界人口在下个世纪仍然像前面那个世纪那样以同样的速度持续增长,我们将更加依赖这样的虚拟世界以维持和拓展人类的“生活空间”。

  30 互联网往往更像是一个罗马斗兽竞技场而不是希腊民主广场。此外,人们不禁会认为,穿越赛博空间的奥德赛如地理空间的探索那样,将会终结于一种根本性的孤独与异化之中。

  31 我们可以把赛博空间作为一种创造可能的世界的本体论机器来加以理解。

  33 我们可以把电脑称为一种本体论机器,那是因为这种机器会将所触及的任何事物都从空间和时间组构上加以解构和重构。

  35-36 每一部机器,用马克思•韦伯的表达式来说—都是“凝结的精神”(solidified spirit)。技术人工制品具有自身的政治程式。

  47 信息技术正在从一种控制工具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咨询与合作的媒介。

  63 认为打字机使钢笔废弃并且在原则上能够使每一个作家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样愚不可及。这是既高估了技术又低估了想象。 不仅人类认识到需要互动性,并且人类本身也是一种根本性的交互被动性(interpassivity)为特征的。

  72 游戏与玩家的区别在于,其结局不是由作家来决定,而是由玩家的行动来决定。

  73 或许电脑游戏的流行要归功于这一事实,那就是它确实给玩家提供了这种与互动性相关的,甚至可能是极为丰富的愉悦—能够交织互动或许是现代人的最高的愉悦。(齐泽克,2000)

  76 在叙事中,情节决定行动。在电脑游戏中,行动并不由情节推动,而是情节依赖于行动。

  80 拟真游戏在特征上具有意识形态的偏见。如《模拟城市》表达了某种市场经济的幻象,可以使玩家意识到潜在的意识形态。(是否规则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84 数字艺术三特征:多媒体性、互动性和虚拟性。

  86 我们的感觉体验是由媒介建构而成。

  95 互动性叙事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就叙事而言,当作者设定了某种特殊的叙事结构时,他就贬斥了互动性;而他在增加了互动的机会时,则不可避免地贬低了叙事性。

  138 虚拟现实不是去掌握、逃避、娱乐或者交流,它的终极承载,或许是要改变和补救我们的现实感—这是最高级的艺术曾经尝试去做的事情。

  146 虚拟化身,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

  150 雅隆•拉尼尔,将虚拟现实称为一种后符号传播模式(a postsymbolic mode of communication)

  181 鲍德里亚的“拟像”(没有原作的拷贝)。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程度)“变成任何你想充当的人”,这一点尤其是在网络在线聊天系统(IRC)和多用户网络游戏(MUDs)中得以表现出来,身份变成一种空虚的构造,因为在表(再)现身份的符号系统后面不存在任何东西。(库伦,1997,48-51页)

  187 雪利•图克《屏幕生活:互联网时代的身份》(Life on the screen:identity in the age of internet)“每一个时代都会为心灵的安康而建构自己的隐喻。”

  《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读后感(五):what is Mul's Cyberspace

  赛博空间,Cyberspace,来自于赛博朋克小说家使用的cyber一词。

  赛博空间是超越人类生命发生于其间的地理空间或历史时间的一种新的体验维度,而且也是进入几乎与我们日常生活所有方面都有关的五花八门的迷宫式的关联域。对以空间旅行隐喻的细致的考察,可以给我们提供比类似于电子高速公路更完美的赛博空间的图画,一方面是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一方面是对赛博空间的探索,这二者都具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性质,尤其是不同于我们所居住的日常生活的世界。

  面对地理、物理世界的拓展与探索,面对语言、符号、宗教、文化世界的探索,人类的拓展转移到了虚拟世界。

凭借语言,人类不再囿于现在(穆尔,2007:6)。

  在讨论赛博空间之前,穆尔简单梳理了文中会涉及到的空间与时间概念。

空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最终在作者看来,空间创造了一种由作用与互作用构成的指令系统,赛博空间也是如此。由电脑的硬件和软件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虚拟维度,这一维度既交织于又超越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穆尔,2007:10)空间不是简单的存在,它是由人们的活动所揭示出来的。而且它们总是在“时间”。

  这种交织与超越所形成的正是一种赛博空间,人们生活的世界,正是在这样一种多维度的超空间之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探讨了奥德赛穿越时空的旅程。

  围绕作者所提出的赛博空间的概念,他又进一步展开了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首先是移居到赛博空间的文化、政治问题,其次是赛博空间对现实世界的殖民,这二者是同时发生彼此交织的。

  关于未来主义的讨论,未来主义者们对于未来的种种预想,并不是都符合实际的,更多的时候,他们的可取之处来自于对于现实中,文化、政治、经济和技术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敏锐性。而对信息技术的两种过于绝对的观点,以技术是中性的为中间产生的两种极端的观点,分别是技术工具观和技术决定论,这二者显然都不符合实际。作者认为

信息技术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融合了异质技术、社会利益和专业设计的聚合体(穆尔,2007:39)。

  对于它的认识和态度,不应该呈现出这两种极端的不加辨别的立场,而是应该时刻清楚地意识到,

技术能对我们干什么,以及我们能够让和想要技术干什么(p39)

  事实上,它既不能带来某种希腊广场式的电子民主,也不会导致1984中的老大哥专政。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存在的相同之处在于,从一种工具论的视角来看待信息技术问题只是在于到它到底是被掌握在谁的手里,政治经济极权还是普通民众。

  不过作者认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存在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他们对于信息社会所具有的复杂性存在的误解。

  △关于可控性的限度。可控性的观念一直以来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之中,但是关于这些可控性所存在的限度却鲜少受到重视。

  代之以正统的控制性观念,兴起了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控制观念,它不是建立在金字塔版的组织机构处理的地方,而是以柔韧灵活的网络,建立在合作、共享有用资源,以及由组织机构和市民个体自我调节等概念的基础上的。它虽然不能导致人们更好地做出决定,或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但它至少也打消了老大哥式的极权恐惧。

  ▲作为元组织的互联网。

从一种IT到ICT的转型中,伴随着的是从现代控制到互动式的后现代控制的转型相伴的,信息技术正在从一种控制工具发展称为一种传播、咨询与合作的媒介。互联网具有解中心化、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交流系统的特征,可以视为一种集体智慧,它是作为一种重构传统组织的元组织而发挥作用的。

  事实是,它在增强组织的控制力量的同时,也增强了用户和人们的反控制的力量。它重构的现有的权力关系,并非是为谁所有,而是一种借助技术力量的权力者与参与者间的相互关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