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人文》经典读后感有感
《艺术和人文》是一本由F·大卫·马丁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和人文》精选点评:
●这本书应该很好看
●看来美国佬写这种教材确实有一套 生动活泼 循循善诱 让我们这种喜欢走野路子的barbarian也有了踏进高雅殿堂的可能……
●当看到建筑部分大篇幅在围绕海德格尔和荷尔德林分析时,我从看目录时候的五星给降到了二星
●读得电子版七七八八
●思考题比书本内容有意思
●其实我想说...我看了之后还是不懂什么...只是懂得了些一些基本的名词而已...
●带学生时候利用了里面的思考题,然而没有「参考答案」让我整个人都抓狂了……结果嘞,竟然在十几分钟内,就利用和学生的沟通把问题都解答出来了。说真的,这种体验,比解决一百个论题都有成就感。我才明白为什么这群大牛那么爱开研讨会……
《艺术和人文》读后感(一):相当不错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
相当不错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
讲的详细而朴实,举了大量很有针对性的例子,还有其间很多的启发性问题可以完全带领一个完全业余的有所获取
唯一遗憾是中文版插图都是黑白的影响学习效果 害的我很多都要google
《艺术和人文》读后感(二):推荐《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
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用教材,类似书籍大陆还翻译出版一本《与艺术相伴》,比这本篇幅长出一倍。该书第二部分讲授了绘画等九种艺术的基本知识,给非创作者看足够了,专业创作者看看认知其他艺术常识也是好的。第三部分讲各种艺术间、艺术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和艺术与类艺术的区别,加上第一部分概述讲的人文学、艺术品和鉴赏者,给我们一个整体宏观的认识,更精彩。全书行文简明利落,例证恰切丰富,大量思考题启发人主动学习,每章有参考书目和网络连接,美国大学教材做到了极致状态。
《艺术和人文》读后感(三):艺术和人文的向导
本书是美国大学人文学科艺术通识教材。
另一本与本书内容相似的书是《艺术:让人成为人》,也是美国大学的人文学科教材,出版者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有中英文两种版本。
二书都注重阐释艺术的人文属性,除了介绍艺术门类的特点,还花了很多篇幅谈论艺术中所蕴含的人文主题,如宗教、道德、幸福、生死观、冲突以及自由等话题。将艺术学科明确定位为人文学科,主要探讨人类的价值观念问题,是这两本书突出的特点。
美国的大学教材,往往定期修订,每次修订都会有所增删,加入较新的内容。所以二书涉及了许多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如本书就讨论了行为艺术、虚拟艺术这类国内艺术教材根本不谈的艺术现象。
每章之中,都有大量思考题,引导学习者思考。每章之后,都还详细列出参考书目,或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线索,非常实用。总之,编写者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非常人性化。
由于二书涉及到众多艺术门类,编写者受知识结构的限制,不可能门门精通,所以有些章节写得较好,如绘画、雕塑等,有些章节写得一般,如音乐,缺乏特色和深度。
《艺术和人文》读后感(四):价值的寓言
有一些书使我们重新反思、定义或质疑现有价值;有一些书相反可以让我们暂时摒弃价值论的界定;一些书非常出色,拥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来容纳阐释空间,另一些书则除了老老实实地阅读之外别无选择,它拒绝先入为主的偏见,各种各样流行的时髦观念以及华而不实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它拒绝这个时代普遍热衷标榜的思想性和原创性。我们可以称此类风格为中庸,或者均衡,犹如器皿始终被形状和质料的秩序所规范。这样的书好似一本教材,它不适合那些寻求智慧挑战的人,却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多多。而实际上我要推荐的,正是这样一本被重版了6次的教材。
《艺术和人文》,此书名正如它自身的风格一样平易近人,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有着九道风景的奇特窗口,通过此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金字塔形的排列顺序:处于最基底的部分是以时间和平面特征为主的文学和绘画,在此之上是雕塑、音乐、建筑、舞蹈和戏剧,这些以空间特征为主的艺术门类与其前者同样古老,在金字塔的最顶层则是现代技术创造的神话:电影和摄影。本书并不涉及艰深的艺术理论或价值判断,相反,一切均在细处,这似乎传达出作者这样一个观点:由艺术的确可以延伸出许多价值判断,这其中有些是作者自身主观意图所蕴含的,有些是被读者阐释引发的。但是,艺术首要的,也是唯一的本质便在于其自身,形式在此占据了无可否认的重要位置。对细节抑或全景的掌控力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为此,我们需要准备一架神奇的摄像机,跟随镜头的移动从而更深入地发现那些不可言说之妙处,这也正是此书作为一本教材所竭力想担当的普通使命: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注重启迪性。我们从未看见国内任何一本教材会以富有智慧的对话以及启发性质的提问来面对读者,而本书正大量充斥着这样的方式,几乎在每一小段分门别类的介绍之后都会有一定篇幅的提问。读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观点,通过这种营造课堂实践的氛围,作者将看不见的读者和他自身联系在一起,创造出跨越时空的对话和共同思考。
通过提问,作者更旨在帮助读者摆脱种种价值观的羁绊,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以及引发其对艺术的进一步深思。在他看来,艺术固然不可避免体现某种价值观,但艺术并非价值本身,它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方法昭示价值,彰显价值,因此,艺术也是价值的一个寓言,一个隐喻。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本书的结构篇幅为何以一种保守、规范而拘禁的方式来安排,这种结构暗示着我们有关艺术欣赏的导向:尽管艺术作品可以表现出某种狂放不羁或不守规则,但对接受者而言,形式以及形式所限定的规范是进入它们的第一步。例如,对大众来说,我们时常会接触到文学、音乐或绘画,在全球化图像时代的今天,电影和摄影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如何更好地欣赏它们,或者说,如何使我们的眼睛擅长于凝视,这正是本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细处的剖析,体现了一种将艺术的光学透镜原理和显微镜功能相综合的深厚功力,而章节的独立和门类的分编也充分体现了读者可以自由选择的随意性,由于旨在普及性,任何对艺术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