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精选
《大学》是一本由纺织工业著作,26.80元出版的2007-3图书,本书定价:227,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学》精选点评:
●修身养性。
●儒家經典,也是做人三觀基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可謂此生永遠的追求。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简明扼要的一本人生修行进阶指南。我连格物都没有做到……
●上了多年学后,才发觉应该读读老书,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看那重复多次的故事言语。
●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现在有多少人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诚意的做人,做事的。与其说社会太浮躁,不如说我们心没修炼好,没守住原本的天性。古代的老者娓娓道来。告诉我们要正意、修心、修身,还要立大志向,爱家,平天下。
●慎独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粗粗读了一遍,适合戒浮戒躁。读罢感觉自己视野很小,心怀小家,仅此而已。书中不少为民为公,当下读来很是伟大。虽怕自觉很难有说增进,但愿能从关心国家,了解社会做起吧。
●平天下最基本在意诚。伟大的书籍。
●幼时背的国学书,如今的宝贵财富
《大学》读后感(一):知止
经典是值得反复读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体悟。
quot;知止而后有定,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不去做什么,不想要什么,心则有定。魂神魄意志,喜怒忧思悲恐惊,协调而安而得。
勿自欺很重要,遵从内心,不要自欺欺人,才能做到慎独。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想到了“空杯”这个词,虚怀若谷。
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大学》读后感(二):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愿以此成为标尺做
quot;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工作不太顺利的那段时间,上了个国学班,并没太认真,只是去听讲。但是学到《大学》的时候,心里为之一动,特别是开篇这段经的部分,忽然就觉得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境界。而且文字也好理解,它应该成为普及读物。一直以来就觉得好像四书中被提到最多的是《论语》和《中庸》,少听人们谈到《大学》,感觉有些奇怪。我个人理解,《大学》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应该是学习经典的起点,而《论语》等应该在其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事先做人”,《大学》把做人做事的顺序说的非常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想我无论如何都不敢说自己就是个正人君子,但是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愿以此成为标尺做人。
《大学》读后感(三):大学中的诚与苏格拉底的无人自愿为恶
大学中的诚与苏格拉底的无人自愿为恶
《大学》中有一套学习的体系,这套体系论述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是一个从认识到伦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体系是这样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叫做“诚其意”。是从认识到伦理转变的关键步骤。要了解《大学》如何认为通过认识上的“格物致知”可以达到伦理上的“正心”乃至“明明德于天”下,是至关重要的。要分析出这点,从上面的那一段体系上看有两个步骤,一个是从“至知”到“诚意”,一个是从“诚意”到“正心”。下面我们从原文来分析这两点。
《大学》中论述诚意的内容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一段的开始对“诚其意”这个概念作了这样的解释:“毋自欺也”,不要欺骗自己。为了说明这一点,又举例说明,就好像厌恶恶臭,喜欢美色一样。可见所谓自欺,指的是本来是恶臭的反而不厌恶,本来是美色却不喜欢。恶恶臭,好好色这个实然判断是建立在恶臭本应厌恶之美色本应爱好值得应然判断上。所谓的本应,是从两个角度上说的,从客体上说,臭的本性是恶,色的本性是美;从主体的角度上说,人的本性上面对恶臭就会表现为厌恶,面对美色就会喜好。这两个本性都需要认识来明确。而认识在大学中即为致知。所以,这一句话是上承“致知”的。
下面,立刻接了一句:“故君子必慎其独。”故,指得是因此。也就是说,君子慎独,其原因直接是诚意。为什么说诚意了就会慎独呢?举例子来说明: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做不善的事,无所不为,见到了正人君子就极力的掩饰他不善的地方,而显示他善的地方。但是,人看自己,就想能看见肝肺一样,他这样的掩饰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可见,小人不慎独之所以无益,是因为小人虽然能够向别人掩饰自己的不善,但对于自己,他的不善确实无法掩饰的,而人的本性则是厌恶恶的,因此,对于他自己来说,如果坚持本性,也就是不欺骗自己,自己对自己的否定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只要坚持诚意,坚持毋自欺,就必然要慎独。慎独是内心中诚意的必然逻辑结果。也就是“诚于中,形于外”,慎独是诚意的外部表现。
而后,引了一句曾子的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人在社会中,就好像被所有的人注视指点,是十分严峻的。但是即使在这样严峻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诚意,完全按照人的本性去生活,那么也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所以,“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以,君子诚意慎独,有如用道德来滋润自己的身体一样,可以心无挂碍,换言之,可以正心。所以,这一段话是下接“正心”的。
《大学》中对于诚意的论述,与苏格拉底对于无人故意为恶的论述颇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至善,人对于至善的追求是幸福的。所以没有人故意为希望不幸福而为恶。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为恶呢?他认为,使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出了问题,也就是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错了。一个人如果正确地认识了人的本性和善,那么无论他做什么多不会是恶的。在大学中也认为一个人要诚意,就必须要对于本性有正确地认识,也就是格物致知。而人一旦诚意了那么它既是在在独处的环境中,也不会作出恶的行为。
《大学》读后感(四):《大学》——儒家本末而道生的修身哲学
作为四经之首的《大学》字数最少,也是最简明扼要的一部。这是一部儒家讲“本末”和“修身”的哲学代表作,它的三纲领八条目给了人们人生的目标和具体准则。
“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大学》是最讲求本末的,不分本末,从旁支或从末端开始,都是不明智的抉择。起初看似无所谓的顺序,会在越往进走深的时候,出现偏差,最后还需从头再来,如此才会知“本”的重要性。就像学书法一样,先一笔一划地将楷书写好,才可以进而转入行书,逐渐地把将行书写好。一味地贪图飘逸和捷径,先开始行书的练习,则会发现形不销骨不立,还需返回重新练习楷书。由此便会惊觉,原来已经浪费了颇多时日,如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实则效果会更加显著。只有先从楷书开始,才可以逐渐深入,这就是一个“本末”的问题。
世间有太多事物,纷繁杂乱,想要理出头绪来,也并非易事。找到本末,无疑是一个最聪明的做法。人的一生中方向和目标最为重要,宗教性的儒家就给了人生以本末的指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讲了“大人之学”的三个目标,“止于至善”则是人生最终极的目标。如此的界定,是为了让人们“知止而后定”,最终达到“得”的境地。人生没有目标,心就会飘忽不定,精神世界迷茫,灵魂不知何处安放,当然就不能“静”、“安”、“虑”、最终“得”了。“知止”就是知道要达到何种境地而后停止,也是一个终极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修身的“本”,要先“知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表明,不管是何种人,修身都是成人的最根本要求。可是儒家的理论往往只讲要去做,但未讲为什么去做。它只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修身的,“本末而道生”,修身又是一个“本”。
人生的具体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项也可看做是修身的一部分,而后三项也贯穿着修身的逻辑。这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不管是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需要修身在的,而且对于修身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如此便可以看出,“修身”是人生的重中之重。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那这个“修身”就是一个积跬步的过程。
说修身是本,也不仅局限于生活和政治中,艺术、学术,任何方方面面的领域都需要它。以艺术为例,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表达,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塑造,传递出人们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者情感,而只有创作者深入自己的内心,才可以创作出能打动别人的东西来。人性是一样的,能引起共鸣的感受是撼动人心的,这个深入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和探索的过程。同样,人们也应该从艺术中体会精神世界的力量,从而提升个人修养,体悟“道”,这也就是“由艺臻道”。都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不同的人表现出来的东西绝对不一样,这也是艺术一个奇妙而有趣的地方。先做好人,才能搞好创作,作品的呈现也可以反观作者的内心,事事物物都是相通的,所以我也相信“人”的修为提高了,“艺”也会提高。如此观之,还未见有艺术修养极高,而人品问题严重的。而也只有把“人”和“艺”同时修好,才可以算是艺术家,德艺双馨是要求也是标准。只有“艺”而德行差的,就如同技术工人一样,也并没有太多让人敬佩的地方在,同时“艺”的道路也不会太顺。能逾越平庸的创作者是需要强大的精神世界和力量的,那一层台阶的迈进也是需要“修身”的力量来达到。
说到“修身”,它和“修心”还不完全一样,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慎独”。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时候,也应当小心谨慎,控制自己的欲望。达到“慎独”境界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是“修身”,修行为,而只不是“修心”的过程。“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诚于中,形于外”,这都是“慎独”的表现。一个人的气质和气场是点滴生活的体现,能在独处时也严格要求自己,这样难能可贵的素养是可以外化的。
学儒家,先看《大学》,正是因为它是教人们掌握“本末”道理的,而其中所呈现的“修身”哲学也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代表。以一部《大学》入门,它不同于《论语》有着较强的政治性,要求人们讲求纲常名教,也不像《庄子》那样缥缈抽象,追求人生另一种境界,它更平实根本,切中一些问题的要点,是本末而道生的修身哲学,是“寻一个根本的解决”的哲学。所以,儒学中的《大学》,就是儒学的“本”。
《大学》读后感(五):《大学》
2020.01.01 一糖阅读《大学》
本书主旨:
《大学》——关于人和人生的大学问———
明确提出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
一、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
二、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即自新而新民,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
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并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注视人的现时现世行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大学》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日常需要。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大学》的“三纲领”。
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八条目”的核心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实现“三纲领”的方法和途径。“反躬求诸己”,从个人做起,从正心入手,以修身为本,重要的是个人品德的修养,修己的目的就是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由有德者教而化之。
阅读目标完成:晨间阅读完毕,
用时:1h46min 输出:心得+思维导图(主旨) 心得:读完《大学》:认识最深刻则是诚。 其次,大学在于人的各种行为关系 无论是个人还是为官用人,唯有在人之行为进行笃行,修正。且以史为鉴,则为进。 分享: 分享一篇关于大学里幸福的文章 仁爱是幸福的源泉 作为平民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享受幸福。那幸福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在柴米油盐、磕磕碰碰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美好?其实,人的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地位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颗仁爱和感恩的心。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崇尚淳朴、恬淡、飘逸、豁达、随遇而安。从内心爱好自然,使自己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德,体会到自己的微不足道,自然而然地产生仁人爱物之心,幸福、快乐也就随即而生,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天性自然得到发扬。 庸常的人们认为拥有圆满、平安、健康、富裕、荣耀等是幸福,反之则感到不幸。如今,浮躁、焦虑、忧郁、悲观、自私、功利等现代病正像瘟疫一样不断侵袭、困扰着人们的心灵,降低了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感受。经常听人抱怨,别人如何有福而自己如何没福:别人的房子比自己的大、别人的丈夫比自己的丈夫有能耐、别人的妻子漂亮温柔、别人比自己有钱……似乎总是生活在不如意中。比照过去,回忆岁月,哪怕再苦涩的往事也总能品出甘甜,幸福与快乐似乎只是昨天与明天,但绝对不在今天。其实,昨天就是曾经的今天,今天在明天终将成为昨天。粗心的人们在自设的不如意中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今天,能够和三五位好友品茗谈心或浅斟慢饮、赋诗作画,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快意与幸福啊。卧病在床时有人端茶送水是幸福的;事业低潮时有人相辅相扶是幸福的;失意落魄时有人嘘寒问暖是幸福的;困难当头时有人伸手相助是幸福的;生命中有金兰之谊与生死之交是幸福的;家人团聚是幸福的;事业成功是幸福的;家庭和睦是幸福的;拥有知识是幸福的;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幸福的……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是幸福的!幸福存在于我们心灵的感知之中。 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的风度。很多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像野草一样蔓延滋长,像空气一样弥散充满于每个空间,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实很简单。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但凡福祸相倚,苦乐参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分秒间,就在我们的心灵里……幸福的源泉就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