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愤怒的葡萄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1000字

2020-11-30 01:0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1000字

  《愤怒的葡萄》是一本由(美)斯坦培克著作,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5,页数:5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葡萄》精选点评:

  ●社会贫富悬殊严重 大萧条时期破产农民厄运不断 这就是当时美国三十年代的真实写照

  ●不幸 抗争

  ●光一旦熄灭,就会比没有光的时候更加黑暗。我的光已然已经熄灭了。

  ●洋农史

  ●*总觉得在最不该结束的地方就戛然而止了……*

  ●橙子树当中精致的小白房子

  ●补标记

  ●

  ●看完结尾仍觉得意犹未尽。看得很过瘾,给麻麻讲了一遍,她想了一会说,是不是中国以后也会这样?

  ●什么叫现实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一):小农

  我记得以前看此书时说,终于可以理解三K党和白人极端主义者在美国的堀起。但此次我突然想到,凯绥和汤姆没有出现,但是特朗普出来了。这也是美国特色。没办法真正革命,穷苦的人们没办法真正起来斗争,因为永远不可能出现领导者。领导者们纷纷被杀。所以反复被民粹主义利用,三K党时事,小布什是,现在的特朗普也是。

  另外,这也是美国小农经济的破产或者说对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描写。因此当听新闻说美国农民受苦时,我们一定要记住,没有已经没有小农民了,有的只有大农场主。这点与封建王朝时的藏富于民相类似。受益的都是有钱人,真正的穷人根本入不了朝堂之眼。所以被受裁也不罪有应得了。因为书是描写的剥削者们就是他们。

  当然超脱政治含义来看此书。可以说是一部表现力相当深刻的作品,对美国的真正兴起进行了另类的刻画。在看书时我们会问,为什么一定要进行农业,当然摘果子和摘棉花已经算是农业工人了。这其实就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写照。大资产者们通过大农业的“革命”,把大量的农民赶出农村经济,让他们成为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想像,发展下去,不管是汤姆还是奥尔都将到工厂里去工作而永远离开农村。这也就是美国能够称霸世界的基本。一曲小农民和小农经济的悲歌。而这曲悲歌并不比苏联的集体化光明。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二):愤怒的葡萄

  你要是遭到了困难,或是受了委屈,有了急需要-那就去找穷人帮忙吧。只有他们才肯帮忙-只有他们。 -母亲

  美国30年代大饥饿时期,中部的失地农民逃荒加利福尼亚。大量工人涌入,工钱一落千丈,数以千计的人纷纷死去,先是老人后是孩子。37年作者跟随俄克拉荷马的农民流浪,沿途看见大量农民陷于绝境,1939年,这部不朽的作品问世。

  世代居住在俄克拉荷马的约德一家在拖拉机的逼迫下不得不逃荒,拖拉机一天只要三块钱,却顶的上几十个壮劳力。他们卖掉所有能卖的,买了一辆改装卡车,拖上所有的家当,150块钱,14个人员上路。狗先被撞死,而后爷爷中风死了,过沙漠的时候,奶奶死了。精神不太正常的大儿子顺着河流走掉了,而后大女儿的丈夫偷偷溜走了,仗义执言的前牧师被警察抓走了。他们终于一路修车到了加利福利亚。

  然而加利福尼亚到处都是急切找工作的穷人,哪里都不缺工人,工钱被压的很低,约德一家拼命干活也只够吃一顿饭。大女儿劳累过度生了个死胎。牧师组织罢工被警察打死,大儿子愤怒的打死了警察。

  一路上穷人们互相照顾,母亲一直维系着这个家,她拒绝任何分开的提议,她一直坚信大家在一起就好。书中有很多小人物,路边小店的女招待,她一直抱怨这些逃荒的穷鬼,喜欢接待卡车司机。但是穷人上门,一毛五的面包她卖一毛,孩子们喜欢的五分钱一颗的糖果她卖一分钱两颗。杂货店的店员,修车厂的杂工,都是如此,世道艰难,更显人性光芒。

  小说充满不幸,但是斯坦贝克总能在绝望中给人以希望,他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结合最好的,他始终让我觉得,只要母亲在,这个家就不会散。600页42万字,两天读完,非常流畅,读了那么多斯坦贝克的小说,这本代表作那么多年一直没找到。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三):愤怒的葡萄

  这是作者是著名的作品,而且确实相当精彩。

  这次阅读,我感觉以约德一家为代表的事件很有中国改革开放的类似性。跳出对失地农民的道德民情外,这只不过是又一次征地运动,大商品经济在美国进一步加强,为此一方面工作需要扩大再生产,形成规模经营,这就需要建立大农场进行工业化运作,所以小生产者势必被淘汰(书中拖拉机的象征);第二城市工业化则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才会有大量的招工宣传,当然书中的加利福尼亚满足不了,可是为什么约德一家非要进行农业工作呢?如果同中国改革开放一样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不就行了吗?当然问题在于这样家族就解体了(不可能一家人在一起上班,种田是可以的)。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大量农民进城情形雷同。其实约德一家还是解体了,最早的爷爷的死亡便是象征,他离不开家乡离不开土地,只有死亡了(故土难离,这也是中国人很能理解的思绪)。

  作品的整体感觉就是,怎么美国也有这样的时期这样的人和事,也是其实全世界的民族和国家都一样。有时候想,要不是罗斯福新政和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能够熬过这个阶段吗?会不会也有纳粹上台,那白人极端民兵组织会不会掌控全国。本书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采用的是约德一家写实加议论两条线描写。

  第一部份准备出发阶段,给人的感觉真与英国的“羊吃人”运动一样,当然文明进步了。英国贵族把流浪汉动辄吊死流放,美国大资产者则是让农民们到处流浪慢慢饿死。看到此想到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是幸福。

  第二部份算是“在路上”。与中国的春运类似,这几乎是半个国家在路上,不过中国是火车和公共汽车。而如同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美国人则是“汽车人”。书中大量的内容是关于汽车的,难怪十几年后会有《在路上》。汽车上的民族牵移。

  而最后部份则是到达加利福尼亚后的故事。残酷的现实出现在失地离乡的农民面前。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基本阐述的是农业,就算是加利福尼亚是农业大州,按说也不应该这样。我个人理解可能是当时工业还没有完全发达,毕竟二战还没有开始,美国还没成为全球供应商;还有就是作者的注意力(至少是本书的注意力)是农民农村土地,当然奥尔应该会成为工人了。并且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书中的农民会吃苦,不完全是被压迫剥削,而是没有组织,没有工人阶级成为骨干(说句过头的话,资本主义化还没有发展到最高峰,农民们还没有完全被剥削成工人),其实书中有一个小例子,五千工人在矿上受剥削,于是五千人集合起来去“打了一次火鸡”,于是资产者们“安静”了,为什么?因为五千人团结起来了,就是军队也不一定能够真正与五千工人开战吧。

  另外此部份吊诡的是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做为分开做了对比。联邦政府是站在平民大众一方的。这有可能性吗?是不是罗斯福新政的某些艺术化。而如果是真实的,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有政府指导下的经济行为要比完全放任的经济行为要“好”得多,至少可以使得对平民阶层的冲击要少一些。又反过来想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似乎是这样的,虽然不断出现错误,但整体来说在政府的指引下,农民的冲击要少得多,社会变革也要平稳得多。从这点看,斯坦培克还有些经济家和预言家的才华。非常精彩出色的作品。

  (写于2005年12月30日)本书是可以与《巴比特》对照来看的小说,后者是20年代的中产阶级;前者是30年代的农民阶级。后者富有,处在经济黄金时期;前者贫穷,又是大萧条之时。可悲之处也正在此。

  书中描写在大工业发展时期,佃家、小农场主迅速破产,一无所有。所有的人都到西部加利福尼亚去淘金。于是追求利润与要吃饱肚子便成为了矛盾。广大农民的赤贫书中到处可见,令人心酸。而残酷的现实又触目惊心。书中所言:“不久将有农奴了”正是真实的写照。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会有白人右翼民兵组织,极端保守派(巴比特等人)。一方面为了吃饭可以杀人,另一方面当然要保住财产。冲突产生了,要不是有罗斯福新政与二战。革命或者纳粹都有可能。

  书中写得十分压抑,但也不难看,还有勃勃生机,穷人们之间的守望相助,主人公的不屈服,以及斗争,都颇为动人。而主人公说的“有时候你不能想太多,今天明天至多周末,日子也就过去了。”颇有道理,我深为赞同,感觉主人公坐牢的感受与心理,不过人生就是一座牢笼。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四):说一说最近看过的书吧:《愤怒的葡萄》

  说一说最近看过的书吧:《愤怒的葡萄》

  每次打开Kindle,都会看到已经读过了的书,因为没写任何感想、回顾,故而舍不得删掉。但说要我每一本都认认真真写个完整书评,好像又没动力去做到。因此,我就简短说一下。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是本特别著名的美国小说,一直评价颇高。第一次看时,最大的感触是作者的语言掌握得太出色了,出色到了非常打击人的地步。语言在作者手里非常地生动,各种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我记得我看到开头某一章描写二手车行卖车商的话时绝望了:这种东西我这辈子也不可能写出来呀!不要说英语我掌握不了这么俚俗、这么地道、这么接地气的表达了,就是汉语,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描写出二手车行利欲熏心的车商的自白……我自己根本就不善于语言描写和人物塑造嘛。不过后来我淡定了,因为我想到了契科夫的名言:大狗叫,小狗也要叫。再说了,谁让我把自己和大家对比来着?没事干嘛拿着大家,还是大家的顶峰之作和自己比啊?大家有几个?大家也要水平一般的人衬托嘛。顶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嘛。大家也不是每部作品都是经典。再有了,每个人擅长的也不一样。虽然《愤怒的葡萄》优点实在鲜明,但也架不住它缺点明显嘛。写好自己能写好的就行。

  《愤怒的葡萄》的缺点是特别明显的:作者思想比较简单。作者思想很淳朴,但是淳朴换句话说就是简单。社会问题他分析不好,比如州就是坏,联邦就是好,这确实幼稚了点。虽然看得出来,作者是非常善良、本心非常好的人。不过,虽然这部书的思想绝对算不上深刻,但它提出的质问是非常有力的,它的激愤之情是非常动人的,它描述的故事轰动了当时的社会;即使在60年后的今天看来,也仍然震动人心。

  本书为何名叫愤怒的葡萄?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期间,为了保住价格和利润,大资本家宁可烧掉多余的葡萄、橙子、桃子、猪等食物,也不让穷人得到这些赖以救命的营养来源。穷人在饿死,穷人的孩子营养不良在生病,熊熊火光却烧起了一箱一箱的葡萄,被军警挡在外面围观的穷人眼中闪烁的是愤怒的火光。是谓愤怒的葡萄。

  文中的描述非常动人,控诉也非常有力。比如作者说,当你需要帮助时,去找穷人;富人也许会拿出一点点东西救济你,甚至根本不帮助你,但穷人会拿出他所有的帮助别人。我扪心自问,事实可能确实如此。我虽然不知道,如有朝一日,我真的成了一无所有的穷人,是否会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仍然帮助人。但我知道,我自己,绝大多数人,就算做慈善、捐助、帮助他人,也不过是拿出了九牛一毛。前段时间我看微博上有人也吐槽过这个问题。一些人说起孩子的辅导班、兴趣班什么的,觉得几千几万是很普通的价格,都这样啊,这有什么啊,谁家出不起这个钱啊;但是说到做慈善、捐助,拿出500块就觉得顶了天了。那个博主当时说,想知道这些人究竟是如何衡量金钱数额的。同样的一群人,同样的人民币,为什么一会儿500块成了巨款,一会儿又几千几万都是花起来眼睛都不眨的小钱?

  真的有这种可能:有产者,也是吝啬者。有了些东西,人的心理上就会特别在意这些东西,就越来越不可能帮助人。帮助别人,也不过是拔出九牛一毛。这种变化是有可能的。比如我自己,去年一年慈善捐助一共也就五百块。在我的收入里真是连个零头也不占,随便买点东西就得这个钱了。但就捐了这么一点点,我就觉得肉疼了。这还是我,一个热爱环保、支持公益、想从事公益行业的人干出来的事。一般人连我这个觉悟都没有呢。人性真是挺丑陋的。所以我们才尤其需要社会制度,让富裕阶层必须拿出更多的来回馈社会。因为人的本性可能真的是随着越富有就会变得越自私。

  文章描述了当时那个溃败的社会的诡谲之处。首先,是拓荒种植玉米,导致土地衰败;又遇上连续几年的灾害天气,风沙延绵无雨,玉米颗粒无收;农民没有收获,只能借债度日,寄希望于下一年的丰收。但连着几年都是颗粒无收!没收入,欠债无法偿还,土地被资本没收。东边的大资本兼并土地,西边的大资本发来传单,号召失地农民去加州做工。等中西部农民拖家携口来到加州,却发现大资本是故意招来他们远远用不上的大量人,以压低工价。工价低到仅仅够吃一天的饭,还在往下低。并且,人远远超出所需,找到一个这样的工作也不容易,往往要饿着肚子跑很多天找工作;更过分的是,大资本只需要短工:摘葡萄,摘上几天,就摘完了。所有工人就地解散!没有工钱了。冬天来了。没有工可做的冬天,失地农民的收入从哪里来?饭从哪里来?没人管!饿死拉倒。

  作者在小说中说:没有人会因为冬天不需要上工,就不给自己的牲口吃东西。没有人会因为现在暂时不需要牲口的劳动,就任凭牲口饿死。但是,资本家对失地农民就是这样干的!需要时就招来做短工,不需要时就赶走任凭他们饿死。人对人,还比不上人对牲畜。

  我写得不好。作者写得好。建议看原著。人为什么对同类这么差,这真的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切合当时的美国社会的现实,其实,也切合一部漫长的人类史。稍微看看历史,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真的是一种奇怪的物种。什么样的物种会像我们人类一样,彼此之间如此互相憎恨、互相征战、互相杀戮?人类需要人类。人都特别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人类又讨厌人类。恨不得弄死别人,逼死别人,或者别人死了自己一点也不在意。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美国的无家可归者,住在街头,有时候会养一个小动物(一般是狗)和他们呆在一起。有天课上有个同学说,据说这是因为当路过的人们看到那只小动物,会觉得小动物好可怜,就更可能掏出一点零钱给那个无家可归者。所以算是无家可归者的一种乞讨策略吧。

  也许这个事情也不该把人想得这么坏。人都需要朋友和陪伴,无家可归者很难拥有正常的亲情、友情和陪伴,养一个动物,也就有了一个家庭成员。就算人家无家可归了,也有人类的需求和尊严。人家当然有养一个动物的权利,只要好好待那个小动物。但是,就算这真的是无家可归者增加讨到的钱的策略,我觉得反而更加说明人性之奇怪,乃至人性之恶。

  因为我们不喜欢人。相比无家可归的人,我们更可怜无家可归的狗狗。所以看到狗狗更容易给钱,看到人流浪反而不容易给钱。实不相瞒,在美帝时,我,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穷学生,比美国人穷多了,我拿着人民币除以7,花得心颤,穷得一逼,所以几乎从不给流浪的美国人钱。记得唯一一次我给了钱,就是因为看到一个流浪女人抱着一条小狗……唉。那只狗还舔了我的手。我觉得我可怜的其实也是那只狗。

  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其它动物,却这么不喜欢同类?这是植根于基因深处的人性吗?还是后天的“你懒你没理”“你穷你不努力”的教育导致我们对流浪者有偏见?还是因为猫猫狗狗本来就是迎合人类的幼态偏好特意选育出来的物种,所以对它们“我见犹怜”,并不能说明人不喜欢人,只能说明相比之下人特别喜欢猫猫狗狗而已?

  但是,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或者在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人对人真的会非常、非常、非常残酷。我觉得,这还是有天性本能的锅。我们太像和我们最近的亲戚,黑猩猩了。黑猩猩和人差不多,也是一种会自相残杀、非常凶狠残暴的物种。说回小说相关:我记得看过一幅西方漫画,两个资本家像拧毛巾一样,合作把一个穷人拧干,地上是他们抛弃的拧干后的穷人残渣。那就是《愤怒的葡萄》所描写的世界。还是那句话:人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牲口。但却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同类。

  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人究竟是什么东西?

  故而,我非常推荐大家看看这部小说。这个问题真是值得思索。

  不用怕,虽然我分析得比较偏理论,但这部小说不是在说大道理,是在讲故事。故事写得是非常通俗、非常好看的。没有任何阅读障碍。

  书里还有些别的细节,可以引申出来,值得一谈。首先,说说农业。农业真是个非常危险的职业,是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方式。我想当然,以为这种遭遇灾害破产的农民故事只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还是前几天上网,看到相关文章才知道,上世纪80年代美国农民又来了一拨破产潮。归根结底,农业天生就是风险很大的。天气,自然灾害,病虫害,许多东西都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利润也不高。一旦灾害来了,很可能就会破产。并且,从事农业是孤独的。一个人,一家人,两口子,住在一个农场上,邻居也都住得远远的,和世界隔绝。自己的经济负担也是自己背着,有的人收成不好贷着款,就指望丰收还钱。一旦不走运,就完蛋了。所以,文章里说,美国农民自杀率非常高,精神问题很严重。

  种地非常重要,没有农业产出,我们都得饿死。但是我们却让农业从业者背负着这么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再者,和土地相依相存,本来是一个生物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我们人类文明里面,这却变成了最不可取的生活方式。反而是住在城市里,离土地越远,离生产自己的食物越远,离生活的本质越远,才越能收获名声、地位、财富、成就。诡异的人类世界。

  看这部小说,让我体会到了资本的可怕。资本不会管你的死活。资本不会管你一群人的生计的。至于一个人的死活、一个人的生计?笑话,它更不会管。所以,我总结出:做决定一定要保守,慎重借贷,慎重负债!负债太可怕。一旦情况有变,还不上钱,就可能被资本敲骨吸髓,死无葬身之地。在小说里,主人公一家人一路奔向加州,老弱病残一路死去,因为太贫穷,真的无葬身之地——没有办法报官、按照正常的程序安葬。因为交不起登记和丧礼的费用,只能自己偷偷埋葬。死无葬身之地。

  还能说明什么?平时要多储蓄,少消费。就算今天日子过得还好,但真不知日后会有什么。手上有些积蓄,起码遇到变故能多撑些时候吧。看到主人公变卖家产、准备奔赴加州时,变卖一切,包括自家两匹健壮大马脑袋上戴着的装饰用的玻璃球——当时情况好时,买个玻璃球算什么?可日后吃不上一口饭时,会不会想到当时,假如我没有买那对玻璃球,假如能省就省,多积蓄一点,就算只是积攒下买玻璃球的五分钱,今天是不是就能多撑一会儿?俗话说得好,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如果平时多省省,如果能省下那一分钱……

  还是那句话,在没有安全网、个人要独自承担现代生活的全部风险和意外的地方,只能靠谨小慎微、居安思危生活,多积蓄,少消费,绞尽脑汁避风险。当然,最理智的选择是尽快移民,去有安全网的地方。现代社会就是风险社会,小的不说,就说现代社会行业更替多么快,昨天的朝阳行业,今天就日落西山;乃至昨天的行业,今天已不复存在;更不要提AI出现,不知道会取代多少行业,让多少人失去饭碗,技能失效。这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风险。现代社会就是充满了风险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让个体独自负担整个社会结构制造出的风险是不公平的,也是不人道的。所以,我们应该去一个有安全网、有福利、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生活。有安全、有公平的地方,才谈得上幸福生活。不然,即使是再能耐的人,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朝不保夕的。更何况,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都是普通人。谈不上什么大能耐。

  最后我要说的是,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人公一家人并不是穷人。他们其实也并没过过真正的贫困生活,缺乏贫困生活的经验。当时的美国,尽管只是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0年代,但普通农民日子其实过得挺好——看看主人公一家人变卖家产时买的那些家当,满满当当、各式各样,你就知道。我说一个细节你们就明白啦:主人公一家人带了自己的多张弹簧床垫上路,这是睡觉用的必需品,一直到小说最后,一路走一路丢,都没有丢掉这些床垫。

  等等?弹簧床垫?这在中国可是非常新潮非常好的东西,我没记错的话,以“席梦思”为代表的弹簧床垫,是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中国的……大家想一想同时期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还是民国时候呢。想想那时候的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想想那时候中国有哪些人用得上弹簧床垫,你就明白了,这巨大的差距……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农民想用上弹簧床垫,这不是天方夜谭么!我猜那时,有个土炕就算不错了吧。实不相瞒,现而今已经是21世纪了,我却是前年自己花工资,才用上弹簧床垫……头二十几年,睡的都是便宜的木头硬板床。之前想买个软床垫,爸妈不依,说浪费钱……大家也不用装外宾,说什么“我家里都是弹簧床垫呀,弹簧床垫怎么了,很常见呀”这样的话。我有三个建议:一,问一下爸爸妈妈,是哪一年买的第一张席梦思,买席梦思之前睡的是什么;二,去广大农村看一看,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中国农民没用上弹簧床垫;三,回忆一下国内的大学,不都是木头硬板单人床么?谁的国内大学寝室配了有弹簧床垫的,站出来我看看。

  这时你就得感慨了,人啊,真是要投好胎,人生的命运实在太不一样啦。一群人与另一群的生活,差异真是太大啦。就是这种一个小小的细节,你都能看出来生活水平真是差异太大太大,并再一次重温大学时学习的“福利社会学”的经典内容:贫困分两种,一种是绝对贫困,一种是相对贫困……

  再来一个细节,是为了说明主人公一家人平时是殷实农户,或者说,那时的美国农民,如果不是遇上灾害被资本没收土地,过的都是殷实生活。这个细节表现在:要吃肉!要吃肉!主人公一家要吃肉!肋头肉!碎牛肉!牛排猪排肉!没有肉,这一餐就太惨了,太惨!吃不下!早餐就要吃煎肉!啊!晚餐要吃很多肉!我印象很深的一幕,当一家人终于找到一份摘桃子的工作、做了一天、领了工钱之后,花掉了一天的钱买肉好好吃了一顿……看的时候我就吐槽:这时候不是应该把钱攒起来以备日后不时之需吗?你们会不会过日子?你们这是作死!吃点素不行吗非要吃肉!你们一点都没有过贫苦日子的经验!

  他们还真的不具备过绝对贫困的日子的经验。人家又不是中国农民。我这槽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吐的,脱离人家的实际情况……

  对比一下同期1930年代的中国农民,那时候应该是一年吃不上两回肉的状态,只有春节才能吃到肉。这再一次说明了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主人公一家,普通的美国农民,实际上过的并不是贫困生活,也不具备贫困生活的经验。在短暂的逃难生活中,还没有学会中国人普遍具备的省吃俭用、尽量储蓄的技能和心态。

  但这仍然是一部血泪史。在这部血泪史中,闪现着主人公一家穷苦人在逆境绝境中仍然散发的互帮互助的人性光辉,也闪现着资本和有产者的残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看。对今天的世界、今天的我们的生活,也有启发意义。推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