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的读后感10篇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是一本由[美]格蕾丝•汤普森•西登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3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一):灯笼映照下的民国

  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既闻之矣,既见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况久生之苦也乎?

  ————《列子·杨朱篇》

  西洋镜系列第六辑《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其著者为1872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作者兼记者及环球旅行家——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本书即是她于1920年-1930年间周游日本、中国、印度、埃及等地之后,所留下的关于中国的一些采访札记和摄影作品

  本书首版于1923年。1922年-1923年间,西登在我国游历时,积极地投身到社交活动中,采访了末代皇后婉容、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亦采访了当时寓居上海的宋庆龄等众多的社会名流。此外,她还有幸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在宋庆龄与宋美龄的陪同下,参观了纺织厂,并冒着生命危险亲自下了一趟开滦煤矿。在本书中,西登给我们留下了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照片及29篇采访札记。附录40多张晚清贵族女性照片选自1908年出版的《清国杂观》,均为难得一见影像资料

  通过上述简介,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本书作者的相关时代背景及她所著本书的大致内容,相关介绍其实我们打开封面内侧就可以快速了解。

  看完本书,让我真正受到震撼的是,这样一个外国人,她是如何做到比一个中国人还了解中国的?她是如何做到将中国的诗词典故运用得如此娴熟自然的?这本书其实以前也有出版社出版过相关书籍。不过,以前它的名字叫《中国灯笼-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民国名媛》。相比以前的名字,我更喜欢现在的这个名字《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因为从书本内容来看,虽然作者所记札记的主要对象是以女性为主,可其中毕竟还是有关于采访男性的一些札记在内。名流的概念相对来说比名媛更广一些了,也更准确一些。不过如果要是让我来取名的话,也许我更愿意用自己的这篇文章题目《灯笼映照下的民国》来给它命名。虽然是采访札记,可从中看到的内容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采访,实则还包括了西登对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诸多方面细致入微观察,借着本书,就像借着西登手中拎着的这盏来自异域的灯笼,照着1922年的中国。随着她的游历,我们跟随着那盏小灯笼,得以一窥民国之斑。

  在前言中,西登就向我们展现了她对中国文化的纯熟了解。首先她关注到的是灯笼——这黑夜摇曳光明使者。半章前言,她基本都奉献给了对中国灯笼的介绍。从灯笼的制作材料谈起,再到灯笼所使用场合,更是谈到了在中国的音乐绘画诗歌中,灯笼所具有的国家精神物质需求象征意义。并由此探寻到灯笼的引申意——代表幸福友善。她希望自己所著之书,尤如我们中国的灯笼一样,用这代表幸福与友善的灯笼,展望下中国的未来,能为人们指引道路

  从前半部分关于灯笼的详细论述里,可以看到西登女士怀着巨大善意,希望像灯笼一样能给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照明,从而能引导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很高兴能在她的书中看到这么善意的表达“这不是国家的错”、“一场迟到很久的竞争必须要参加了。”

  在前言部分的后半部分里,西登女士同样看到了当时的中国是处在怎样飘摇的一种境地:盗贼四起、饥荒、洪水、火灾随时都可能发生,一场政变片刻就可把现在的一切摧毁。同样很高兴地看到,即使眼中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中国,她依然能够清醒认识到“这个民族依然靠着那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抵挡着风雨的侵蚀。”

  从中国对文化的传承谈起,她说道“只有那些有教养的民族,才会把学问当作三大美德之一。”并由此谈到了孔子、孟子、杨朱。而且不仅仅只是引用我国古代典籍《列子杨朱篇》中的内容,她对其中的内容,明显有着深刻的属于自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幸福的权利,每个人的人生没有固定模式。“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很惊讶发现,一个来自大彼岸的记者,对我们的儒释道文化有着这么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的历史研究得如此透彻,并且对我国的诗词歌赋运用娴熟。这一点可以从每一章节题头上的诗词知晓一二。

  本书共分四编,皆以灯笼为照,让1922年的民国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第一编婚礼之灯中,西登女士通过八章关于婚礼的描述,给我们展现了在北京举办的末代皇家的婚礼,在上海的普通百姓的婚礼,以及在轮船上不期而遇的一双受西化教育影响较深的夫妻所要举办的现代婚礼。不过作者只详细描述了一下帝王婚礼的细节,上海的平民婚礼,由于身份所限,只能止步于婚家门外。轮船上的那对夫妻因为要去香港举办婚礼,作者要去的地方是广州,所以也无缘得见那场混合了西式与中式的婚礼了。不过很明显,从西登的札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轮船上那位丈夫的西化,其实是并不抱有太大好感的,恰相反,她所希望的是那位丈夫能“在学习西方的发明,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财富,正视西方文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能够不以牺牲传统的东方之美和东方哲学代价。”西登女士在95年前的这种担忧,在今日依然有它积极的意义。我们从先祖那继承的遗产无比丰厚,可是很多的人在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所谓的先进文明时,是否能经受得住外来思想洪流?是否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呢?

  第二编民主之灯中,作者主要采访的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哪怕是这么短暂的采访及观察,西登却敏锐意识到了黎元洪是无法实现中国统一目标。她是这么形容这位在北京政府里的黎总统的“新中国看来还远远没有消化和吸收民主这块生肉”“中国现在需要一位强有力领导人来缩短这一进程,寄希望于诚实正直的黎元洪实现这一目标只能是痴人说梦。”这话非常直接地道出了黎元洪的目标是“痴人说梦”。随后作者冒着战争硝烟又去了广州。在当时混乱状态下,她没能见到陈炯明,反而差点命丧于此。通过她的札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广州之混乱以及底层百姓的生活之苦。随后于1923年,她回到上海并采访了宋庆龄女士,并聊到了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在这里,让西登女士感到佩服的是“孙先生和孙夫人都坚守公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点,这在当时的中国,极为少见。多数的中国人,屈服的是家庭而不是国家,考虑更多的是家庭的荣耀而不是国家的荣誉。”

  第三编太太之灯(尚未激发的女性),在这编札记中,西登女士采访的人物并不局限于名媛。这里面涉及的人物既有慈善家,亦有苏州河上的女船工及其他劳动者,当然主要的观察角度,是民国时期下的各色人等,以女性为主,职业多样化呈现,其思想亦多样化呈现于眼前。

  第四编也是全书结尾,作者主要围绕自己的旅行,去看了看泰山,并与一位喀尔刻有了一段耐人寻味对话。喀尔刻问西登:“你真的相信这个世上有人是靠思想活着?”西登顶着山巅的狂风,大声说:“为什么没有呢?!”……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冬天的泰山之巅上,他们有这样的对话。而在下山的路上,只不过走了三里路,还不到一半的路程,她用了一句我们的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来形容下山之难。西登放弃了用自己的双脚去行走,把命运全部交托在了泰山的轿夫身上。我不知道她是太累了受不了这下山之苦,还是觉得走路是这些轿夫的命运,所以她的命运是让轿夫扛着吗?让轿夫来决定她的生死?在终章西登跑去看中国的煤矿,在明知可能发生煤矿爆炸的情况下,亲自下到开滦的煤矿井下,体验了一把煤矿工人生活,为她的中国之旅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

  打开本书,就像拎起了西登为你点燃的一盏特殊的灯笼,一段段,一章章阅读过去,就像拎着灯笼行走在未知的民国,借着这些微光,我们可以看看这民国的人,民国的物,将之拼凑起来,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民国形象展现吧。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二):感谢西登女士记录的那些图文

  我读书慢,《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这本书用了3个业余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书,作者文笔细腻,译者翻译的也雅致。书中根据篇章内容的不同,引用了很多古诗词。这个不知是作者深谙中国古诗词,还是成书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后加的。总之,引用的很是恰当,很出彩。作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是一位美国女作家、记者、环球旅行家,20世纪20年代游历过日本、中国、印度支那、埃及和拉丁美洲。

  一个歪果人,为了自己的爱好、职业和信仰不远万里来到当时时局不安、军阀割据、炮火连天的中国,不求名利,不畏危险,通过不同的视觉向我们讲述了民国时期那些富有进步思想的一些女性的作为,向当时的世界展现了她们平凡伟大,为我们这些九十年之后中国读者讲述了我们这个国家的一段通往和平、富强、文明的历程

  开篇第一编题目为“婚礼之灯-帝国的黄灯笼”,讲述了末代皇帝溥仪大婚。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风烛残年摇摇欲坠。通过与皇后和皇后亲眷女性的交流中表露出曾经高高在上的皇族中的部分人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也多多少少的渗透进入了之于当时比较进步的看待事物想法,她们或者他们多多少少也在接触西方的物件、器具、语言和思想。从皇室的婚礼逐步过渡民间比较西式的、现代的婚礼,也逐渐增多了对那个时期的进步女性的描写。本书中主要的写作方式是多叙述夹杂少许议论,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和态度描述当时中国的时局,描述在那个纷乱年代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为了国家的进步而付出己力的民国名流女性们。

  书的每一编都是以灯做题,书中每个立场、每个阶级的女性在作者眼里应该都是作为一个光源,一盏灯的存在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无数美好面前,作者通过这些人物,这些盏灯的描写讲述给大家。本书第一次出版是1923年,作者于1959年去世。我想作者通过在中国的旅行和采访后,应该对中国的发展持续关注着,她应该知晓了后来中国平息了纷乱、实现了统一、完成了新中国的建立。真想告诉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女士,九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一步步的走得更稳,走得更好了。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三):寻找世间温暖的力量

  寻找世间温暖的力量

  看到《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的开篇,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女士对于灯笼的介绍:“在中国,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灯笼,如纸、竹子动物角、瓷、青铜、木材、石头、丝绸、漆等。更让人惊异的是工艺,有的手绘,有的刺绣,有的雕刻,还有的镶嵌珠宝,在各种场合灯笼以各种形式出现,不论是婚庆、丧葬、节日、祭祀、游行等重要活动,还是寺庙、祠堂、店铺住宅建筑,如果少了灯笼的衬托,似乎总缺点什么。”在她的笔下,灯笼成为东方人在不同场合表达民族表情的重要方式,也是这黑夜中摇曳的光明使者。这些文字使我对这本书有了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在中国,灯笼承载着淳朴善良的人们心中所期的种种期冀,是希望,是光明,也是一种凝聚着温暖的力量,指引着风雨飘摇的中国,去寻找光明和希望。作者来到中国的时候,正是1922年,当时清末代皇帝溥仪已然退位,民国政府根基未稳,各方势力正在寻求一条全新的中华民族的新的出路。西方文化进入到中国,影响了一大批人,而他们,对神灵天子的信仰正在逐渐减弱,但是还不至于完全消失。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这本书即是以灯笼作为意象,共分为婚礼之灯、民主之灯、太太之灯、旅人之灯四辑,详实记载了西登女士在华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那些的名流政要的采访和接触,并展示了大量民国名流的珍惜照片。这些人物的命运脉络,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可以左右当时整个政治格局,关乎整个民族的方向与未来。

  “婚礼之灯”这一辑让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追朔到上个世纪初全程参观了一场非同寻常的婚礼——几千年封建帝制下最后一对皇帝皇后的成婚大典。作者非常细致地记录了婚礼的每一个步骤过程和详情,我们从中难以想象婚礼的声势浩大仪式繁琐,这场表面辉煌又传统的婚礼,带着一重无力回天、日暮西山的悲情

  “太太之灯”选取了十几位身份、地位、职业、生活不尽相同的女性主角,像石美玉医生、熊希龄夫人、唐容龄格格等,这些新时代的女性,虽然人数还比较少,但已经真正走出了闺房,自由行走在大街上。接受最新的西方思想文化熏陶,成为女性解放的先驱,展现了新女性多姿多彩的人生。

  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女士虽然生于美国,但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造诣。作者在文中,每一篇都运用了诗词题头,而且随处可见她关于孔孟杨朱的理论应用,对儒、道、佛三者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独到见地。

  “学习西方的发明,并把它变成自己的财富,在正视西方文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不以牺牲传统的东方之美和东方哲学为代价。”这观念,即使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值得我们深思。

  。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四):民国风貌大赏

  1922年12月,一场皇帝大婚,全世界瞩目,于是引来了各国的记者,而我们的作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也位列其中,关于最后一个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虽然当时成立了民国政府,但是,这也是值得记入史册的壮举。于是,关于整个民国时期的面貌,格蕾丝开始了她在中国的名流之旅。而这五花八门的灯笼也是作者眼中的欢迎仪式,这些灯笼也代表着不同的元素,于是,以灯笼为名,开始了不同类型的探寻。

  婚礼之灯----帝国的黄灯笼,清朝的婚礼很是繁缛礼节。从册封到受贺礼是折腾人的活动。从皇帝到皇后,从贺礼到所有的一切,都给作者以震撼,皇族的荣耀和奢华,严苛与礼仪,皇后和皇帝都是顶顶聪明和善良的人,却要一辈子囚禁在这阴森的皇宫里。她说在北京参加了一场婚礼,就如同在旧中国进行了一场轮回。而民间的迎亲队伍,如此敲锣打鼓,热闹喧嚣,就有人气了些。更有新新人类王先生和陈小姐的婚礼,如此西化开放,也是另外一种美。

  民主之灯,亲眼见证了皇帝婚礼的格蕾丝接下来又得到了中华民国总统的接见,民国总理黎元洪,是个先进的积极分子,致力于国家的前进奋斗,团结统一,勇于推翻帝制,一手促进的上海和谈。而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把所有的时间和金钱都奉献给了国家。还有他温文尔雅的妻子。接下来,作者又历经了一场革命,陈炯明的反叛出逃,而作者也有幸见到了 孙中山和宋庆龄,感受民国革命家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随之见了一系列民国女流之辈。

  太太之灯,民国时代的女性开始了解放思想之路,他们不在在家中成为男人的依附,开始有自己的事业而这得从慈禧老佛爷的为首,牢牢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在民国时期,女人地位太不好做了,不生儿子就要容许丈夫纳妾,而妾却在家里没有地位。一场晚宴,作者见识了很多有钱有本事的女名流,他们有的是银行家,有的是作家,他们衣食无忧,他们志在帮助更多女性找到工作,他们也同样吃过苦,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医生,在这些名流中有其熠熠发光的一面。

  而更有一些平凡的女性,在船上当女船工,在纺织厂当工人,为了生存,他们和男人一样干些体力活。他们反而享受他们的工作,更健康更快乐。更有被生活所迫的娱女。从事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浑浑噩噩。

  旅人之灯,作者和朋友去攀登了当时的泰山,一路崎岖,有四人轿子抬着,他们也步行上山,感受山顶的魅力以及和孔子孟子的思想碰撞,在登高过程中感受千百年来圣人学者的登高心情。随即,作者又跟着友人去下地,深入地底挖煤,在矿底感受寒冷与死亡的威胁,而在当时军阀混乱的年代,作者一个单身女性根本不敢出门,也遭受了勒索和欺负,无比渴望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一个美国女记者的旅途就这样结束了,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了各个阶层的生活,也一览民国风貌,而她经历的只有短短两个月,当时的人民太不容易了,而革命的成功也与他们的积极奋斗分不开的。这幅民国画卷也值得我们现在的每个人来收藏。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五):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国名流

  《西洋镜 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是美国著名女记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在中国时对于中国民国时期名流的记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现就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李晓宇翻译,并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关于民国时期的记录书籍。书的封面采用淡色的格调,一张黑白颜色的照片,照片中身穿民国服饰的女人,这样的封面自然而然给人一种民国时期的感觉。这本书的制做工艺精良,纸张手感舒适,文字和插图完美的结合,读起来舒适流畅,便于加深印象,是一本庄重典雅的又非常适合珍存的历史类书籍。

  本书的作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不仅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作家,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和环球旅行家。她经常外来于全球多个国家,尤其是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除了中国,印度,埃及这些也都留下作者的身影,同时还有她的大量的采访札记和摄影作品,并且写了四本著作,堪称哪个时代的精英。

  本书作者主要从四个大部分对于民国人物进行描写,第一部分婚礼之灯,尤其深刻的刻画了帝国的黄灯笼,从她眼中看到了满清皇帝婚礼的场面,那种身不由己的婚礼场面,都在作者的笔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还有描写了现代人的婚礼,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婚礼在作者眼中也有不一样的感觉。第二部分是民主之灯,民国的那些伟人都在作者的笔下闪亮登场,尽显英雄本色和巾帼风流。第三部分是本书的一个重头戏,太太之灯,尚未受激发的女性,民国时期的女性还处于传统和现代女性之间,敢于吃螃蟹的人还是凤毛麟角,那些敢于冲破旧社会牢笼的女性,是哪个时代人眼中的异类,但是现代人眼中的楷模。第四部分是旅人之灯,酸甜苦辣,开篇引用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作为开场,引出下文。描写了作者眼中中国大好河山的缩影。在本文的最后,作者展示了几十幅珍贵的照片,里面都是民国人物的图象,这些都是作者眼中国人的缩影,是哪个时代的中国人在外国人眼里的形象。

  民国名流,也就是民国时期那些著名人物,他们在那个时代是时代的代表人物,是国人眼中的宠儿,佼佼者,他们也就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所以在外国人的眼中,只有注意到这些名流,看到他们 就看到中国的基本状态了。

  本文作者之所以把每个大部分都以灯来命题,除了灯是光明的象征,代表着希望,指引着方向的含义之外。作者是看到我们国家灯笼无处不在,任何物品都可以制造出令人惊奇的灯笼,作者还根据自己对于中国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说出了很多不同节日用不同的灯笼以及不同人家门前灯笼的差别,从这些细节都能看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西洋镜 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是一本外国人眼里的民国人物的记录集,作者把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灯,和哪个时代的人物相结合起来,准确形象的刻画了民国时代的人们形象,让我们大家从一个外国人的眼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因此对于民国的人物有了另外一种概念,这么精美的书籍非常喜欢,值得读。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六):时代夹缝中求生存的民国百态

  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后的中华民国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特殊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身处历史的漩涡,国人在保守与开放、东学与西学、封建与民主的夹缝中间苦苦挣扎,率先觉醒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也正是这些穷则思变的火种,造就了新中国的成立。但时光似水,斯人远去,历史已经模糊了当年人物的风采。

  幸而,美国女记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怀着对古老中国的好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但记录了风云激荡的中国人物采访和游历札记,更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正是依靠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善于社交的精神,这才让我们能够对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超越文字的认识。《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收录的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以及40多张晚清贵族女性照片更展现了风云时代下中国女性的独特风采。在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看来,中国人制造灯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夜间的行人照明,并赋予灯笼吉祥的意义。因此,她便以灯笼为题,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民国、充满希望的中国。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七):一位美国女记者笔下镜头中的民国

  初次看这本书时,以为其中的内容结构和当年风靡一时的系列图书《黑镜头》是一样的,这应该是一本纪实摄影集,用大量的影像照片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来表达作者的意图。结果拆开书的塑封包装打开书看过之后,才晓得原来我竟猜错了。

  此书系列名为《西洋镜》不假,其中也配了大量的图片照片,但是更多的却还是文字评论。这一情况恐怕使不少之前和我持一样看法的人感到有些意外。本以为看看照片很快就能够很快将此书翻阅完毕,结果还是需要去阅读一些文字的。

  不过这样也好,虽说图片能够将事情最简单直接的展现在你的面前,但是在文字描述的魅力之下,还是稍逊一筹。如此说来,此书图文并茂,还是很值得去阅读的。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说说这本书。

  许是我这人偏爱旧东西的缘故,一直以来对于民国时期的人和事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民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一个波涛汹涌充满变机的时代,一个风云人物辈出的时代。由于它距离现代不过百年左右的时光,加之照相录影技术已经发展起来,所以有许许多多记录当时社会人物情形的的文字光影可以让我们去探寻考究那段时光。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是《西洋镜 - 寻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这一系列丛书中的第六辑。在这本书中,它的作者美国记者、环球旅行家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用她的镜头和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国人物风貌。

  在作者游历于中国的1922-1923年间,她曾经采访过末代皇后婉容、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国父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等当时的诸多社会名流,也参观过当时中国的纺织厂,去看过中国的煤矿,到过中国的苏州河畔,甚至还登上过泰山。

  在本书中,上至末代皇帝的皇后婉容,下至在丝织厂做工讨生活的女工,无论是皇室贵族、名流政客、知识分子还是平头百姓,都曾在她的笔下和镜头中出现过。

  不论当时的情形如何,在作者看来,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度,她愿意将她看到的美好讲述给大家。她用 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透过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告诉我们在一个美国女记者的眼中的中国华民国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读后感(八):灯照前路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战乱时起,社会动荡不安,新文化新思潮新生活方式大量涌入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有志之士开始探寻追求民主和科学。因为社会黑暗,所以星火格外耀眼。

  我们认为在民国那种社会情境限制下,女性的权益得不到基本的保护,能做的事情太少太少。大部分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婚恋选择的自由,没有工作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经济上的依附性导致她们对颐气指使逆来顺受,可以说更像是附庸物,而不是一个应该被平等对待的人。而本书的作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一名独立能干的女性,将一些不为人知的优秀中国女性书写拍摄下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西登对风雨飘摇中的中国社会饱含同情,并且以一种文化交流的姿态参与到民国时期的一些重大事务中来,结交甚广,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婚礼,采访过末代皇后婉容,宋庆龄、民国总统黎元洪及其夫人等众多社会名流。本书选取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和29篇采访札记,客观的评价了一些人、一些事,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看向中国的窗,也为当代人提供了回望民国旧事的通道。

  西登镜头里和笔下的女性,不仅有权贵名流的夫人们,也有思想开化的知识女性,她们积极的投身于各种社会事务中,在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上展现女性的不凡身手,更不乏一些先驱的参政者。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对宋庆龄的采访札记,文中原原本本的还原了西登的访谈记录。宋是真诚、眼界开阔、脚踏实地的慈善家,秉持女性决定了民族的强弱这一观点,为女性争取经济和社会地位付出了大量努力。文后,配了一张宋庆龄看书的照片,散发着恬静温婉的气息,让人感慨这位往昔国母的人格魅力。

  全书以“灯”为脉络,西登在前言中表示,对东方文化中“灯”这一符号很感兴趣。“灯”在制作材料、形式、装饰工艺上多样多彩,可谓是一种鲜活的艺术,从其寓意寄托上来看,灯是为给夜归之人照亮道路的,带有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作者取“灯”为媒,似乎也有以自身之力点亮一盏照亮中国的灯,让外界来了解中国的意思。每一章前都有中国诗文为引,配合以对中国时局和女性的客观评析,流露一种优雅而冷静的力量。照路之灯已经点好,应该有更多的女性朋友看到此书,理解和缅怀前人所做的努力,从中汲取能量,强大自我,如此,我们的社会才能在保障和发展女性权利方面越行越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