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的读后感大全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福楼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5元,页数: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精选点评:
●大概就是这么平静的写完了矛盾的人生
●值得女人一读再读
●爱玛的空虚肤浅不切实际并不可悲,这是大多数女人都会犯的毛病,她的可悲在于,把平凡无奇的欲望当作了蹈死不悔的爱情,并为之不顾一切丧心病狂,成年后再看这部小说,背脊发凉,冷汗涔涔
●不喜欢有外遇的人
●如果想通过阅读得到些教训,那么这本书会告诉你什么叫欲壑难填。
●从包法利夫人的生活和思想反射出命运是需要自己不断修炼和克制的。纵然有些欲望可以解决人的一时之快,但若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而去享受自己不该有的欲望或贪念必然要接受惩罚付出代价!只能说量力而行,知足常乐!好好活着是一种智慧!
●喜欢浪漫幻想的女性要打寒战了。福楼拜,算你狠……李先生的译笔一向是信得过的。
●最完美的小说,不朽的名著~
●情种杀人
●夏尔·包法利,手里拿着一个硬梆梆的帽子,被同学耻笑,口齿不清,只会说下坡花力。人也是呆呆笨笨的,学习吃力,拼写困难。不知道怎么野蛮生长就成了乡村医生。爱玛是个农家女,包法利先生给她爸治好了瘸腿,她爸就把爱玛嫁给他了。爱玛进过修道院,嗜读浪漫和感伤小说,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丈夫平庸无趣,搬到镇上后,越来越不满,先是被风月老手罗道夫引诱,以为体验到了爱情,后又是跟丈夫的学徒赖昂通奸。越来越奢靡无度,到处欠账借贷,越陷越深,吞砒霜自杀。夏尔也太可怜了,什么家庭生活也没享受到,善良得过分,总是在自责,觉得妻子的死是自己造成的,孤独终老。有个场面印象很深,镇上开大会,外面都在集会,爱玛和罗道夫在室内暧昧,爱玛好像陷入了幻听……如果把这个19世纪法国乡镇故事放到现在,也真是够狗血的。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越来越喜欢。
第一次读是91年的花城版,还在读高中,说句实话,那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因为名著读了。因为不理解,所以谈不上真正喜欢。前几天,一个朋友送我了这个版本,回去对照阅读,特别是看花城版那个附录,突然一下子全面理解了,并产生了很多想法,于是很激动,觉得这本书是真正的好,所以,抽空还是会再读。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随感
不如巴尔扎克吸引人,也不如其所汲及的范围广且深度深,没有让我感动的人物,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情,也没有引起我对社会的思考。
我并不觉得包法利夫人如何坏,她只是耽于幻想,渴望优雅的贵族生活,渴望狂风骤雨般热烈的爱情,她爱的不是她的情夫,而是自己构造的浪漫的生活,可惜浪漫的想法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她也只有选择毁灭。其实从她身上或多或少会看到自已的欲望,关键是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虽眼望星空却也要脚踏实地,这是社会逐步教我们看清的。
至于众口称赞的白描写法,我以为在中国是不该引起这么大反响的,因为中国古代小说历来如此,甚至金庸小说也是这般,通过对白情节展现人物,而且作者不会插入大段评论,我们是看不见作者身影的。
另外就福楼拜的法文写作水平而言,据说是很美的,有韵律,有节奏,有乐感,字斟句酌,千锤百炼,但是,由于我们水平所限,只能读译文,想来是错失了很大一部分享受的。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这是一个姑娘从怨妇变成荡妇,最后自取灭亡的故事。
一个小资产阶级的小姐,生活上衣食无忧,不识人间疾苦。少女时代在修道院度过,宗教和文艺的熏陶,滋养了气质,成长为让众多男子一见倾心的可人儿。
包法利医好了老爹的腿,老爹撺掇了医生和自己女儿的婚事。然而男女双方都在算一本关于自己的账,老爹隐瞒了庄园的负债,而包法利太太进门后才知道包法利家多寒碜。平淡的婚姻生活让包法利夫人感到厌烦。
在修道院,在待字闺中时,一切的繁文缛节都束缚她,不能行使对自己支配的权力,欲望的芽孢只能悄悄生长。然而嫁给包法利,生活的自主权落到自己手上,被压抑的欲望便横生肆虐,有了空间。他爱她,疼她,她有权力对他颐指气使。
于是出轨成为逃离的一种方式,成为追求自我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然而愚蠢的女人,有几分姿色,也只能沦落成男人的玩物。自私的女人,只想着满足自身的虚荣,忘了造福身边的人,只会陷自己于不义之地。
在福楼拜的描写中看不出来包法利夫人一丝的可爱,不明白为什么包法利会爱这样一个女人,一直纵容她。同样是虚荣,《飘》里的斯嘉丽有脑子,而包法利夫人简直是愚蠢,穷奢极欲。每个人都有梦想的权力,但梦想是建立在履行相应的义务的基础上的。艾玛索要的爱情物质社会的尊重,只有自己能给自己,然而她却把这些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即爱情之上,现实与自己对自己的人设不一致时通过不断的婚外恋来弥补,就像她的债务危机一样,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只能被耗干。
出来混,欠下的迟早要还的。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一些感想
福楼拜的小说是有那么一点现代主义的。仔细一琢磨还确实有那么点意思。我不会法语,也没看过别的译本。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问题。总之书中的人称是颇为混乱的。人称变化极快,有时候福楼拜信笔一写,就立即转到了另一个人的视角。很多这样的信笔一写,带出了好几个人物的小传。如勒乐先生的发家史,郝麦先生的发家史。就连药房小厮玉斯旦也刻画得淋漓尽致。然而插曲虽多,却丝毫不妨碍主线发展。纯客观的叙述态度,与对语言的重视,私认为是福楼拜现代性的两大表现。
小说中的时间也是如此,并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脉络清晰。偶尔会来一段景物描写提醒季节的变迁或者来一段当地风俗的记录来提醒时令。而包法利夫人在书中仿佛青春永驻,任时光流逝,纵使身为人母,依旧魅力无穷。
福楼拜似乎对衣着的款式,面料,家居,以及鲜花植物的品种的名称有着一种执着,像列清单一样清清楚楚。书的副标题——外省风俗,也是名副其实了。然而虽有注释,私以为仍然很难搞清楚这些琐碎的东西。粗读的时候略过也无妨。不过这些名称的出现,倒是能大大增加真实感。
现如今的主妇们恐怕不会像包法利夫人这样了,因为现在大家每天晚上都有电视看了。
包法利夫人再怎么窘迫,她也“不差钱”。虽然可笑,然而我却觉得总比现在的一些人要好。
一个憨厚理科男和一个文艺小清新的不幸婚姻。
再说说翻译,李健吾先生的翻译没得挑。整篇小说的句子都有一种节奏感。注释也够详细的了。然而有些地方人称变化非常频繁,译出姓名会不会好一些。有些地方逻辑也跳的太快,有点前言不接后语。由于不懂法文,也还没看过别的译本。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总之,有些段落,不仔细琢磨,弄不通顺。例如,勒乐先生给包法利夫人开四张期票那段。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人物表+评论
第一本网格,包法利夫人从想要爱情到成为情妇,到成为玩物谁之过,自己?包法利?环境、制度是自然存在的,到底谁之过?作者把各色人物描写淋漓尽致,不枉近五年的功夫,结尾够惨,一点面子都不给,总结下,东北话讲,就是个没有脑子的败家老娘们还有点痴心梦想,老爷们就是个窝囊废,自己的女人没看明白,真不明白天天在想什么。作者在最后爱玛见公证人时还想着自己是不属于卖的范畴,太打脸。当今这个社会包法利夫人越来越多,但多少在金钱上有点脑子了。
道特:包法利和爱玛第一个家地方 拜耳斗:爱玛老家 卢欧:爱玛他爹 渥必萨尔:第一次跳舞去的地方,昂代尔维利耶侯爵的地方 永镇:爱玛和包法利第二生活个地方 徐赦特:罗道耳弗生活的地方 杜比克夫人(艾劳伊丝):包法利第一个老婆,寡妇,长的丑,和包法利过了14个月 郝麦:药剂师 赖昂:实习生,金狮客店的客人 昂代尔维利耶侯爵:复辟时期国务卿 查理·代尼·巴尔道劳麦·包法利:查理·包法利他爹 罗皆:查理·包法利老师,开篇 娜丝达席:包法利的第一个女佣,爱玛去后,被辞掉 全福:爱玛第二个女佣 赖斯地布都瓦:永镇的守墓人+教堂管事 勒福朗丝瓦:寡妇,女店家,金狮客店 毕耐:金狮客店客人,税务员 玉斯旦:药房伙计,郝麦选亲 郝麦四个孩子:拿破仑、富兰克林、伊尔玛、阿达莉 卡穆:永镇杂货店 罗莱:永镇木匠女人,爱玛女儿白尔特奶妈 杜法赫夫人:永镇村长太太 勒乐:时装商人 泰里耶老爹:法兰西咖啡馆老板 布尔尼贤院长:教堂主教 立布代:木匠的儿子 居由曼先生:公证人? 罗道耳弗·布朗皆先生:风月老手,爱玛第二个喜欢的情人 德落日赖先生:农展会评判委员会主席,邦镇 勒普里:? 杜法赫:永镇村长 伊玻立特:金狮客店伙计,马夫 廖万:农展会的州行政委员 卡尼外先生:新堡的医学博士 吉拉尔:罗道耳弗的伙计 拉里维耶尔博士:查理医学老师 布拉尔先生:主教书商 包卡吉律师:赖昂上司 代奥道:公证人的听差 寡妇都普意夫人:赖昂母亲 崩莱镇莱奥卡狄·勒波夫:赖昂新婚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