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

2017-12-08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

  《包法利夫人》是一本由福楼拜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的351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006-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一):客观性写作方式带来人物性格的复杂矛盾性

  决定读《包法利夫人》是因为在电影《身为人母》中看到的一个片段:一群生活优越的中产阶级妇女在社区读书会上争论这部小说,有的妇女认为包法利夫人贪婪虚荣、堕落,活该落得服毒自杀的下场,但同时也有的认为包法利夫人不顾一切追求完美爱情并没有错,相反很勇敢。看完小说,我才发现电影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包法利夫人,只是结局有所不同,电影的主人公在与别人的丈夫通奸并打算私奔的最后关头还是选择了忠于自己家庭,忠于原本已归于平淡的爱情。于是,现代版的包法利夫人就不再是一个悲剧,同时小说给我带来很多感触和思考

  爱玛,即包法利夫人,出生于一个富农家庭,父亲对其宠爱有加,让她远离稼穑,把她送去修道院接受贵族化的教育,这使得爱玛从小便沉浸在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世界,与子爵共舞、午夜奢华的婚礼是她幻想已久的场景。对那些小说里描述的疯狂、炽热、完美爱情的幻想贯穿了爱玛短暂悲惨的一生。小说开篇出场的是男主人公查理•包法利,他在到了不得不读书的年纪被父母送去了学校,出生于乡下的他“又老实又拘谨”,不论是成绩还是品行都是中规中矩,在母亲的精心安排下当了医生,并娶了有丰厚遗产的寡妇杜比克夫人。包法利先生没有什么主见,逆来顺受,他总能满足于现状,在娶了爱玛之后他对生活更是满足到别无它求。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结合在了一起,于是悲剧就此开始。

  我想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爱玛的悲剧命运是否咎由自取

  她虽然出身并不是那么富贵,但是她应该有权利接受高等的教育,有权利幻想自己的人生,更有权利去追求她想要的爱情。从这个层面上来看,爱玛确实没有错,她对爱情的奋不顾身甚至会令人觉得那是勇敢的,壮烈的。她期盼一种“不可思议”的,有关“欢愉”“热情”“迷恋”的爱情,只是包法利先生“谈吐就像人行道一样平板,简洁庸俗,如同来往行人一般,衣着寻常,激不起情绪,也激不起笑或者梦想”。他十分满意婚后的生活,满足于有个很漂亮、倍受人赞美的妻子,生活虽算不上有多富足但也衣食无忧。他安于每天早晨都能在最爱的人身边醒来,吃好穿好,心情愉悦,精神平静,肉体满足,便是最大的幸福。试想,这样一个男人如何让从小接受贵族式浪漫主义文化熏陶的女子爱上呢?加上他们各自对于爱情截然不同理解和对生活品质的不同追求,似乎注定了爱玛的出轨,注定了这是一场悲剧的婚姻。从这个方面看,对于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我们给予的更多是同情,感叹的是命运的无奈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与其说爱玛的毁灭是由于对爱情的追求,倒不如说是她根本不懂得爱情。在刚遇见查理时,都上过学的他们“便有了话聊”,加上查理医生这还算受人尊敬的身份,经过几次相处便相互产生了好感,于是怀揣着美好的爱情幻想,爱玛嫁给了查理。然而婚后生活与她想象的生活千差万别。她渴望贵族式优越的物质生活,她渴望获得虚荣的赞美,她沉迷于言语和肉体的刺激,她甚至在自己出轨之后兴奋地大叫“我有了情人,我有了情人!”。其实她所谓的爱情是一种不断寻求新鲜感、刺激感的过程。她并没有领会浪漫主义文学中爱情的真谛,她只是肤浅地追求表面。要知道真正的爱情终会归于平淡,是要在平淡之中慢慢体会的。爱玛不懂,于是她带着她所信奉的爱情理念一步步地走向命运的深渊,同时也毁灭了她的丈夫与女儿的人生。从这个角度看,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似乎又是咎由自取。对待爱情和家庭,我们都必须有一个普世的价值标准,包法利夫人的自我沉沦与堕落断然是要遭到批驳的。

  小说开篇就介绍了查理自小的家庭和学习环境,以及爱玛在嫁给查理之前的人生经历,在当时社会大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了他们各自特有的性格,这一切似乎都为他们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都说性格决定命运,的确不假。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都与他们自身的性格紧紧相关,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让我们在对其评判的时候感到为难,就如上述的分析,不论我们怎样看待包法利夫人,似乎都是对的,都是有根据的。

  如果你想从作者那里获得答案,那你真的会要失望了。1856~1857年间,《包法利夫人》在法国《巴黎杂志》连载,小说轰动了文坛,同时也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连累福楼拜卷入了一场可笑的官司。有人指控这部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对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善恶褒贬也有着极大的争议,正如我之前看的那部电影中演绎的情景一样。福楼拜在作品中彻底排出了主观抒情成分,完全以客观的第三者白描的写作方式叙事,他首先倡导了“作者退出小说”。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现在看来已经没有什么特殊了,但放在当时的法国文坛背景下,这种纯客观的叙述无疑是开创了一种新的创作风格。

  这样的写作方式极容易带来关于人物是非的争论,然而我认为这些争论,就是来源于客观性的人物塑造方式带来的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方面。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包法利夫人虽然瞧不起丈夫背,叛婚姻不守妇道,贪慕虚荣,沉迷肉欲,贪婪不知足,但是她追求一种精神上洁净的爱,即便与罗道耳弗私通,她与罗道耳弗那种肮脏、鄙薄、仅仅追求肉体的欢愉,对待感情玩弄的态度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同时她也能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责任,她把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她让包法利先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她也曾试图斩断私情,努力去爱丈夫和女儿。福楼拜在叙述的时候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包法利夫人不耻行为的讽刺与批判,也没有表露出对她的悲惨命运有一丝怜悯的味道。而是全面客观讲述了她如何一步步地堕落,以及她内心挣扎某种意义上的单纯。在包法利先生这个角色塑造上也同样如此,他虽然平庸、呆板、无趣,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安于现状,但他善良敦厚,他爱妻子和家庭,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丈夫。

  人性其实就是这样复杂多面的,我想,任何文学作品都难以将人性彻底完全地表现出来,而这种客观性的写作无疑是最能接近人物真实状态的手法。由此引发的争辩和议论,我想恰恰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意义所在。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二):下着樱花雨的眼睛

  每个女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包法利夫人.

  合卷 .

  颇费了些精力才读完这本 < 包法利夫人 >, 因着晚上极易感到困倦 , 而这种大部头确实不如轻小说引人入胜 . 翻译上带来的隔阂感也时常让人觉得沮丧 . 不论如何 , 最终还是和夏尔一样 , 长久的静坐的在椅子上 , 终结了这一切 .

  一个关于已婚妇女再三失足 , 并且最终身败名裂服毒自尽的故事 .

  在这之前刚刚读完七堇年的 < 澜本嫁衣 > 和 < 少年残像 >, 都是关于爱情的无尽凄凉 , 艾玛和叶知秋 , 在我脑海里先后出现的两个悲情女人 , 一个温柔多情一个坚硬生冷 , 究竟因了什么 , 最后殊途同归的走向了服毒自尽这条同路 .

  整本书的基调相当压抑却又相当现实 , 读得不免心惊肉跳 , 艾玛的身上带着太多女人的通病 , 虚荣 , 浪漫 , 爱幻想 , 寻求激情不甘平静 , 而促成艾玛的悲剧故事里有那么多的凑巧和适宜 , 一个爱他胜生命懦弱丈夫 , 一个恰好在贫乏生活里出现的多情富于手段的罗多尔夫 , 惊喜再续情缘的列翁 ` 杜普依 , 还有乐乐这个奸商的导火索 , 仿佛是罂粟花开在最适合的沃土 , 于是 , 艾玛的悲剧显得那么的不可避免 .

  前言里面说艾玛的死亡是在鞭笞资产阶级的腐蚀思想 , 似乎太过抬高本身的教义了 , 这应该是每个女子成人前给自己的自省 , 生为女子 , 天生的感情里便带着艺术 , 带着对一切美的追求 , 总是以为爱情是生命中的一剂药 , 以为有了爱的甘甜 , 这苦的世界才好上口 , 直到最后 , 凭空多出来的回忆与冷暖 , 不停拷问我们 , 谁又因为爱情而真正的甘甜了呢 ?

  想起叶知秋说的那句话 : 这么多扇门进进出出 , 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 某人会以宿命的脸孔在房间等着你来相会 , 但没有一个房间可以让你停留一生一世 , 如果走过了太多扇门 , 似乎会忘记最温情的一间是在何时何地 .

  给予艾玛最多的理所应当是她的丈夫 : 夏尔 ` 包法利 . 他这样袒护她 , 爱她 , 示若珍宝的仰望她 , 欣赏她 , 若是艾玛肯知足 , 这定也是令人称羡的一对 , 在艾玛为了减轻爱上列翁这种罪恶感的那段时间 , 她是如此的幸福贤惠温柔多情 , 或许那段时间是夏尔所有生命里最甜蜜时光 , 强烈的感到被爱被需要这本就是世间最难能可贵的满足 ..

  有个姑娘说 ,” 爱情对于我 , 不是一蔬一饭 , 而是贫贱世界里的英雄梦想 ” 感慨这样的勇敢 , 可是哪一段爱情不要经得起平淡时光的暗消磨 ? 甚至网络上很流行的那句 ” 爱他 , 就离开他 ” 不也正是领会到现实生活的巨大摧毁力么 ? 如果爱情是堕落的理由 , 那么只能说 , 其实我们都不懂爱 .

  圣经上说 , 爱是恒久忍耐 , 又有恩慈 . 凡事包容 , 凡事相信 , 凡事忍耐 . 爱是永不止息 .

  爱是永不止息 !

  那些带给我们瞬间痛苦而后消失无踪的情绪 , 其实 , 都不是爱 . 那是完成幻想的阶梯 , 那是美梦破碎的哀嚎 , 那些抽心剥命的疼痛 , 怎么配叫爱 ?

  艾玛空有着浪漫情怀,却没有理性思考与真情,所以不能在和夏尔的婚姻中感受到满足与心动,不甘于生活的平凡似乎是整个人类的通病,尤其是女人这种感性动物。

  所以,每个女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包法利夫人,每个女人都有一双下樱花雨的眼睛。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三):每年的立春

  早在读卷一的时候我就想到立春这部电影。

  不同的是不甘平庸的前者是丑女,而包法利夫人是美女

  但是谁更不幸呢?王彩铃遇见的男人没一个爱她,要么庸俗地一塌糊涂,要么想掩盖自己热爱跳舞的身份。至少包法利夫人的三个男人都对她迷恋。至少迷恋过。

  王尔德曾经说过,除了诱惑,我能够抵挡一切。

  有人还说过,来伤害我吧,只要你有本事让我爱上你。

  其实都是孤独惹得祸。

  “那一见如故的了解,是打破人类最深层孤独的尖冰。”

  我想一开始的里昂和艾玛的爱情是纯真的,共鸣的,精神的,共振的。两个同样寂寞灵魂,两个都与四周的人无法交流。奈何如同许多见过世面的渣男一样,曾经纯情少年也被社会染坏,最后始乱终弃。

  包法利先生虽然爱她,但是没有以适合她的方式爱她。

  当我们消耗光我们过剩的荷尔蒙,与之相伴的成长,精神的领悟,对生活的觉悟相匹配,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包法利夫人死于自己不会理财,不懂克制自己的欲望

  所以言情小说害人。劝各位少看总裁问和穿越文吧。

  我深刻同情包法利夫人,如果换成现在,向往巴黎我可以自己去巴黎,感觉自己不适合丈夫我可以离开。有逾期的信用卡但是不会发展成为高利贷。

  王彩铃最后接受了现实,领养了个残疾女孩。浪漫的花前月下每个人都向往,但绝对不是女人的全部。这也说明大背景决定每个小人物的命运。这些都是时代的局限。

  最后祝愿每一个浪漫善良的女孩子找到合适自己的爱。至少以合适自己的方式爱自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四):经典能传承几百年

  这是我读的第二个版本

  多读一些就越了解这个人物

  所有人都注重同情包法利夫人的结局

  她对现实不满、可怜之人

  可是她自身性格的可恨之处却鲜有人提及

  极少部分人会说她虚荣,不懂得美好的生活需要物质基础维持

  这些都是表面

  她自身性格对享乐的无节制追求,她的自私(尤其是作为一个母亲,不尽自己的责任,只在享受天伦之乐时才抱女儿回来亲热)

  她最开始作为一个农家女嫁给医生包法利,已经是实现了人生一大飞跃,如她那时的心愿做个城里人

  可是还没完,很快就厌烦了。

  那些书描写的山盟海誓、为爱痴狂她还想要。古堡、王爵、多么向往!为什么我就不能有!这是她那时的心理写照。

  每个作女都有个纵容她过度的男人,从小时候送她去修道院的父亲到夏尔包法利。她其实是该满足的。

  只是那场酒会让她对上流社会的向往变成了现实,一再的念叨为什么我不是她们的一员。换成现在和那些看着郭敬明小说bb为什么我没有左手lv右手gucci的小姑娘一个德行。

  然后,她又有了情人,依次两个。两个都是渣男。当然,相处的过程中她们也对她奢侈的消费习惯咋舌,可是玩玩而已,男人不会负什么责任。包法利夫人却为了自己那短暂的虚幻的上流社会的景象弄的倾家荡产。

  可怜的女儿,她从没想过吧。觉得收不住场就撒手西归了。

  享乐型人格,为了一时的开心纵使饮鸩止渴也是无往不前的。

  我没有一点同情她的地方。

  姑娘们,向往玛丽苏电影里的虚幻故事也要先搞清楚自己有没有实力承受好不。

  只要物质浮夸的小时代剧情却不考虑生活的柴米油盐,仿佛那些细枝末节会脏了镶钻的指甲。

  只要结果不为过程付出。这就是包法利夫人们的通病。要你们脚踏实地怎么那么难。如果夏尔没有娶包法利,嫁个农民做个每天唉声叹气的农妇,一辈子也过去了。不肯为现下的生活努力,不满意就叹气,别说她不求上进的老公,就是真的如她所愿和哪个有钱有势的公爵跑了。估计用不了多少时间她一样会厌烦、不安、暴躁。

  女人,活的是智慧不是聪明呐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五):学着为别人考虑

  对于包法利夫人,我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我十分羡慕她能够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而且并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勇敢地追求。但另一方面,她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深爱她的人,我实在无法理解她怎么能如此。

  她应该属于一个浪漫主义者,总是追求她所认为的美好事物。当她还是少女时,她渴望婚姻的甜蜜,于是答应了夏尔的求婚;当她结婚后,她又渴望她未曾真正体验过得甜蜜爱情,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我想,不满足于现状是每个人都可能产生的感觉,追求自己没有的也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行为。但是我们追求的不应以伤害身边的人为代价,那样追求到得东西又有什么意义呢!相反,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知足才能常乐!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多为身边的人想想,也许世界会是另一番令人赏心悦目的样子,而我们自己也不至于被自己的欲望吞没。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六):多看几个译本

  宽厚的可笑

  宽厚的甚至有点卑贱

  这是贯穿全书的夏尔最后的评语

  来自他的情敌罗尔多夫

  啥样的婊子配啥样的傻子

  戴绿帽子的宝强在捉奸之前,都以老婆被好多男人爱慕而自己把她娶回家沾沾自喜

  所以扒开两性之间那件虚荣的外衣

  你又有多少了解枕边人

  更别说爱了

  愚钝是爱玛怨怼夏尔的地方

  恰恰他的愚钝才能使她无法无天的放纵、漫无边际的幻想得到满足

  为了她刚起步的事业说搬家就搬家

  花钱不过问、母亲不顺从

  国内的编剧只会写刁蛮婆婆受气儿媳

  国外的可就丰富多了

  很多人把包法利夫人代入自己,生活不幸福、不满足啦

  可是有几个人能像她那样为了一时欢愉把家庭、孩子前程全葬送了,最后临时只想自己一生多么不幸,想要的一直得不到。

  自私如此、愚蠢更甚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七):爱玛是荡妇吗?

  爱玛是包法利夫人的闺名。大多数读者认为爱玛喜欢做白日梦,爱慕虚荣,淫荡、不守妇道,对家庭不负责任,并且奢侈浪费。她婚后红杏出墙,先后跟两个男人有染。这样的人物放到在任何年代任何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都会受到指责和批判,并且女人耻于与之为伍,男人或许会对她图一时的新鲜,但却不会珍惜。

  但是,爱玛确实是这样的人吗?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法国的一个小镇。先来聊聊爱玛的丈夫查理•包法利是个怎么样的人。跟现代社会许多家庭一样,查理的父母一手安排好儿子的前程,查理很听话,从来不会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父母要求他学医,尽管上课听得云里雾里,他也硬着头皮上,从不逃课。他母亲不仅帮助查理开医馆,还帮他物色老婆——是个小吏的寡妇,四十五岁,身材干瘦。是的,没错,四十五岁!小说里没有明写,据推测比查理大了十七八岁,他居然没有异议,但胜在每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可谓让查理减少奋斗三十年了。娶回家后,查理事事听老婆的话。看到这里,查理的性格已经很明显了:没有主见,婚前是妈宝,婚后是妻管严。

  我们的女主爱玛,是富裕的田庄主鲁奥老爹的独生女。因为早年丧偶,鲁奥老爹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爱玛身上,从小送她到修道院,学习一切贵族子弟该有的仪态举止、思想品德,以便让她将来嫁进上层阶级的家庭。少女时代的爱玛就充满幻想,喜爱一切浪漫的玩意儿,看了几段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基督教真谛》就哀痛伤感不已。她爱青葱的树木,爱波涛起伏的大海,她也多愁善感。在偶然的机会开始读爱情小说,她立即被里面描写的缠绵爱情,痴男怨女所感染。她和我们所经历过的少女时代没什么两样,上课偷看爱情小说,幻想碰到高富帅,开展一段美好的爱情。后来爱玛感觉修道院生活与她性格越来越格格不入,鲁奥老爹只得接她回家。

  这时的查理过着平淡的乡村行医生活。在一次出诊时,结识鲁奥老爹,并爱上了爱玛。查理的老婆是个醋坛子,查理为女病人看诊时,她常常隔着墙壁偷听。可能因为思虑过甚,竟然在跟查理结婚后第二年就病死了。

  查理求娶爱玛,鲁奥老爹同意了,爱玛并不反感查理,甚至是喜欢的,便顺理成章地嫁给查理。

  婚后,爱玛用心持家。她寄诊治账单给病人时措辞委婉,让人心甘情愿地掏出钱袋;她会做出精美的菜肴,并且费心装点菜盘来招待客人。这些都为查理赢得声誉。

  但是日子过得平淡无波。

  结婚前,爱玛认为自己懂得爱情;但现在,她却感受不到爱情带来的陶醉与激情。爱玛在皎洁月色下为查理朗诵诗歌,吟唱缠绵的歌曲,可是查理却反应迟钝。查理的谈吐平板,衣着刻板,毫无魅力可言,跟她在小说里看到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又懂得浪漫情调的男人差距太大。

  不久,爱玛怀孕,生下女儿。因为太烦腻目前的生活状态,爱玛央求查理搬家,换一个环境,于是他们搬到永镇。

  在永镇,爱玛认识了莱昂。莱昂是个腼腆的青年,多才多艺,会画水彩画,能辨识高音乐谱,喜欢阅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他对爱玛一见钟情,常常找机会见爱玛。爱玛也被莱昂的见识多广却又腼腆害羞的性格所吸引。但是两人都没有戳破这层窗户纸。莱昂要到巴黎上学,离开永镇前,鼓起勇气来找爱玛。但见面时,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只得黯然离开了,也带走了他们之间的朦胧情愫,爱玛为此失神恍惚。

  这个时候,爱玛被一个情场老手罗多尔夫看上了。罗多尔夫精明干练且多金,他被爱玛的美貌所吸引,便暗暗设计勾引她。爱玛其实是个天真、可爱的,爱情至上的女人。她哪里经受得住这个风月场猎人的手段?罗多尔夫深谙女人心思,尤其是爱玛这样单纯的女人。他衣着考究,很有独特风格;他满嘴甜言蜜语,哄得爱玛情迷意乱,以为自己遇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真正爱情,跟他偷偷过上好一段甜蜜的日子。最后,爱玛下定决心要跟罗尔多夫私奔,可把他下了一跳:这妞儿太认真了吧,得赶快溜啊。于是罗多尔夫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告别信,为了逼真,他还在信纸上撒了几滴水,让爱玛以为是自己的眼泪。

  比起莱昂的离开只是让爱玛难过一阵子,罗多尔夫的诀别深深伤害了爱玛,她为此大病一场。爱玛是真真切切地爱着罗尔多夫的,她还准备带着女儿跟罗多尔夫私奔。尽管在道德层面上,她这么做实在让人诟病,但作为一个视爱情为一切的女子,她却非常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试问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出彩?谁心甘情愿地在死水一般的生活里度过一生?还有,她想带着女儿一起走,不是证明了她很爱自己的女儿,反驳那些说她不照顾女儿的指控。

  为了让妻子赶快好起来,查理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带爱玛去剧院看戏。就在剧院里,爱玛竟然碰到莱昂。一别三年后的莱昂已经脱去稚气,举止言谈像个贵族绅士,非常成熟稳重。

  他们俩旧情复燃,很快陷入难分难舍的状态中了。爱玛这么快爱上莱昂,我想是因为爱玛以一场爱情来治疗前面失恋的伤痛,而且,他们三年前就互生情愫了,只不过随着莱昂的离开不了了之。

  爱玛借口学习钢琴,每周四长途跋涉到巴黎与莱昂幽会。每次都住进豪华旅馆里,莱昂渐渐支撑不住,提议选便宜的旅馆,爱玛不同意,并豪迈的支付费用。

  但是这段感情在莱昂母亲的干预下终止了。

  爱玛为两次沐浴爱河而欠下不少债务,因为她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出现在情人面前,她要尽情享受爱情时不能显现寒酸,任何吃喝穿戴都要最精美的。

  负债累累的爱玛最终无法偿还所有债务,服下砒霜自杀。

  故事是个悲剧,不过造成爱玛的悲惨离世,除了她自己付最大责任之外,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因素。因为十九世纪的法国女性没有工作权,中产阶级成年女子只有有限的出路,不是待嫁闺中,就是嫁为人妇,在《包法利夫人》中,我们看见还有女钢琴教师这个工作。若放在现代社会,爱玛就不会这么被动,她会更放开心胸去追求渴望的爱情,不会轻易被父亲指给查理。她可能会受到完整教育,以她浪漫精致的个性,也会有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就算遇人不淑,也不会难过太久,很快地为迎接新的爱情而整装待发。

  小说中的三个男性,可以分别归类为现代的三种人:渣男,当然是罗多尔夫;暖男,就是莱昂;好人,查理。

  好人查理不能带给爱玛汹涌蓬勃的爱情,他们俩不是最佳伴侣,尽管查理很深深爱着爱玛,他对濒临死亡的爱玛喊出:“你不幸福吗?是我不好吗?可是所有我能做到的,我都尽力做了啊!”闻之让人心酸。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因这部小说被起诉,原因是有伤风化,有教唆人们堕落的嫌疑。在我看来,这位写实主义作家忠实地描写了十九世纪法国的社会现实,并且通过小说给法国妇女无限的同情和关怀。因为当时的妇女地位次于男性,无论在工作权利或者婚姻嫁娶中没有主动权。福楼拜笔下的爱玛,具有超前的女性独立意识,没有想着依靠男人。比较于现代许多女性,高喊男女平等,却跟男性约会时从来不肯买单,只会指望男朋友给自己买这买那,以此证明对方有多爱自己。从这一点看。我们不妨学一学爱玛的女性独立意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