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贝加尔湖》影评100字
《穿越贝加尔湖》是一部由徐江军 / 郭容非执导,徐江军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贝加尔湖》精选点评:
●徐江军本人眼睛很亮 比片中看上去年轻好多
●徐江军因为没有拍摄经验,所以片子中的他格外轻松有趣,但是时长太短,没有很全面展现冒险过程中的种种,有点遗憾。
●这人已经到达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牛!
●不断挑战的人生与对未知的探索,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意思
●看到ivan大佬在穿越贝加尔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同伴中途退出还有和家人通话时报喜不报忧那时候才深切感受到ivan大佬的坚定,对前方未知不懈探索的进取精神
●不过瘾,太短
●敬畏大自然,然后超越自己
●乐观的小哥
●穿越贝加尔湖中国第一人
●探险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答案都在自己心中。
《穿越贝加尔湖》影评(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贝加尔的无人区
今年刚看过《冈仁波齐》,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当再次遇到《穿越贝加尔湖》时,又一次被触动了。虽说两部电影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但作为纪录片,都实实在在的展现出了真实的人生经历,坚韧与不屈。
《穿越贝加尔湖》中,徐江军集记录者、被记录者、导演及演员于一身,身兼多职,印象中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人生之中有一些路,可能注定了只能一个人走”,说话时他有着深深地无奈。
他从没想过要独自完成穿越,但当同伴患上雪盲症不得不提前退出时,他选择了继续前行,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和对未知的新奇与探索。
对于极端地区,少了同伴,意味着风险更大,一旦出现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他仍然向前,在无奈、焦虑、孤单与恐惧中成就了英雄之路。
影片中美丽的日出和黄昏的落日让人向往,白牙和黑脸的对比十分搞笑,冰茶的美味让人垂涎,沙漠一样的雪地和狂暴的北风让人体验地狱的感觉,含有甲烷的浮冰和冰面裂缝的声音让人心生恐惧。这就是大自然,无论你喜欢与否,优缺点都在那里,不会改变。所以他后来说:不是你穿越贝加尔湖,而是贝加尔湖让你穿越。
起初穿越的兴奋很快被连续的大雪淹没了。没有准备滑雪板更是让行程变得艰难。但更糟的还在后面,同伴的退出让他面对更大的压力。选择前进、选择独行,他用行动表达出了态度。困难重重,但依然乐观,片中更多的是他面对镜头的笑容,始终让人感觉温暖,也许实际生活中他就是个“暖男”。奖励自己吃桃子罐头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大大的满足感,行程虽然痛苦,但依然不断创造乐趣,观察细节,自我激励。随着独自旅行的前进,他的情绪又重新达到一个高潮,乐观与希望变得越来越多,失望与恐惧变得越来越少。当成功穿越时,那种成就感来的汹涌。
我记得最有意思的场景就是:第五天早上,他听音乐的样子,帽子歪着,带着耳机,摇头晃脑,还说自己心情很好,配合他丰富的表情,显得特别逗逼。也正因为如此,乐观战胜了恐惧,才使着艰难的行程成为可能。而他当时听的歌曲,正是I’m always here!
Yes,you are here! 加油,江军!
《穿越贝加尔湖》影评(二):你所知的生活,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
前段时间,偶然关注到一个玩飞盘的朋友,他刚刚完成了他的贝加尔湖23天的穿越,并且,为此出了一部纪录片。第一次听说的时候,只是震惊了一下,脑子里想象着一个人走过冰封的湖面,本以为会是一些风景居多的国家地理式影片。直到,终于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我才知道,真正的壮举并不是探险,而是对他自己内心执着的一份交代。
喜欢探险的人内心都一定不平凡,因为,他们自己一定知道,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赴死之行,而我所能想到的最伟大和最美好的死亡方式就是死在自己所热爱的行业里。在这种不平凡下,才有了这些令人唏嘘的行程,自然终究是美的,但是这种美丽多半伴随着致命。想着片子里的一句话:你穿越的贝加尔湖,是贝加尔湖让你穿越的,而不是你征服了他。
是的啊,人起码是要尊敬自然的,紧接着自然便会教会你它的美,它的壮丽。
繁华都市,经常会让人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究竟应不应该执着的做自己,也会常常恍惚自己的一生,是不是要做到不平凡一点,起码,是要对得起自己这一生这一点。如果换成是我,我可能很怂很犹豫,也可能找各种理由来纠结。可片子里的他没有,所有的犹豫都化成一股动力了似的,想到了就坚持去做。先不说什么探险技术的运用,我觉得,首先敢去想,他起码就成功一大半了。
美丽的贝加尔湖是神秘且危险的,好多人被贝加尔湖这名称所蒙蔽,仅仅认为贝加尔湖是个自然景色壮丽,极适合拍美照的旅游胜地,不过湖光山色而已,又何出神秘和危险?去知乎搜一下便知道,冬季的贝加尔湖是狂暴且致命的,你无法判断湖面的天气,冻死似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暴风雪、寒流,你能想到所有恐怖的一切。片中最开始的时候,Ivan手里举着相机,淡定的说笑:知道地狱的感觉么,地狱的感觉就是当贝加尔湖开始刮风的时候。当然,这还不是什么最令人感到困难的地方,片子看下去,同伴中途退出,是否要继续剩下的无人区里将近一半的旅程,是个两难的抉择。想必,他可能也会想过放弃这个选项,但内心对于此次旅途的执着,和过去两年辛苦准备的铺垫,他最终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继续前行,自己一个人面对剩下的旅途,还好他还是个幽默的人,还好他内心足够强大。可能这也是我喜欢看探险类记录片的原因,不会有一次旅途是一帆风顺的,哦,应该是不一帆风顺的旅途才会让人觉得更加珍惜和更正视自己的生活吧。
最终,他完成了穿越,开心在影片结尾溢于言表,满场观众应该都为他感到开心。这种开心发自内心,并迅速传染每一个人,大家都从中感受到了,像是自己完成了穿越的那般开心,那么,之前所经历过的一切便都是非常值得的了。
“徐江军最终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成功穿越贝加尔湖全境的人!”字幕打出来的时候,大家都鼓起了掌声,不止是他的事迹如何厉害和伟大,而是,他用他的亲身经历,感染和治愈了一批人,一批城市里只会机械般生活的人,让他们能有机会抬头看看这个世界,让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其实,偶尔停下来,生活也是挺美的。
感谢Ivan,感谢他的贝加尔湖之旅。
《穿越贝加尔湖》影评(三):你穿越贝加尔湖,我穿越我内心的迷雾
因为《穿越贝加尔湖》
桃花源主放弃安逸,意在远方
网络图
2018年已经在来的路上,而我新一年的序幕,却被《穿越贝加尔湖》提早拉开。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影片的上海首映,影片结束,我鼓掌拍到手疼。
关于贝加尔湖,古典音乐家可以给您演奏一曲《苏武牧羊》,喜欢地理的学者会告诉你整个中国的总淡水量都抵不过这一汪湖海;喜欢摄影的学者会收藏这里一望无际的神秘蓝冰美景... ...
如果说,我的内心似一个平静的桃花源,之前的信息,像是意外闯入的旅人,我设酒杀鸡,他告知我外面的壮阔,而后我们挥手告别后,留下的仅是只言片语的谈资。
剧照
而观看《穿越贝加尔湖》的这个时期,我恰巧我找到了自己希望走的路,并毅然决然地递了离职报告。人们说30而立,这里说的立,在我看来指的立心而非立业,这种感觉和固有工作做久后疲乏的一时冲动不同,更像是鸟儿要飞,花朵要开一样,有心之向往的事,心自然会召唤你,而实现理想就必须是当下,广场舞什么时候都能跳,有些事情却只能趁年轻去做,就算失败了又能怎样呢?
而徐江军,恰到好处地进入我的生活,则用最真实的行动与心路,用情不由衷的害怕、用苦不堪言的乐观与随遇而安的平常心,给我自由的天空,打上了一发明亮的信号弹,铿锵有力地告诉我:外面的世界不容易啊老铁,但是,有实现梦想的勇气,就没有遥不可及的远方。从此,我这个“桃花源主”意在远方,一发不可收拾。
要么喜欢现在的自己,
要么变成你喜欢的自己
影片 截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预先设定好的桃园里,日复一日,管着自己稳定的一亩三分地,渴望着不错的收入与安逸的生活,甚至有些人干脆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活,每天坐吃等死。
而少数人,不满现状,在别人的行动中寻觅更多方法与路径,从而给当下,设定好下一个起点,开始新的尝试与突破,逐渐找到喜欢的自己。
电影内容,这里就不做赘述了,最后徐江军用一句话总结了本次体验:“你穿越贝加尔湖,是贝加尔湖让你通过的,而不是你征服贝加尔湖,你征服的只有你自己。”
徐江军&龚及超
这是2017年的最后一星期,工作交接即将结束,此时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我是Kong先生,我有梦想在前,其他让时间给予我答案。此片先给所有因梦想而前行的你我他。
《穿越贝加尔湖》影评(四):徐江军:如果特别想做成一件事,你就会找到成事之路。
本文首发于箭厂视频(微信号:arrowfactory,微博:@箭厂视频)
文/徐江军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东西宽度约48千米,南北长度636千米,冬季极寒,全湖冰封,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多度。迄今,世界上只有七个人在冬季南北穿越贝加尔湖,我是第七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人。
过去两年,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穿越贝加尔湖。
晚上睡觉前会想,早上醒来的时候还在想。以至于穿越完贝加尔湖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感觉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
2013年年底,我还在白俄罗斯做汉语教学工作。在首都明斯克街头,偶遇了一位名叫弗拉迪米尔的老大爷,身边摆着一辆摩托车,贴满了世界各地的贴纸。他是世界上第一个骑摩托车环游世界的聋哑人。这次偶遇对我来说很震撼,它成为了我后来一系列挑战的源动力。
受弗拉迪米尔的启发,我带着一辆单车,一个飞盘,一个人花100天骑行穿越了欧洲14个国家。再后来,我又陆续骑行横穿了美国,徒步穿越了高加索,越野轮滑穿越了韩国。
2015年夏天,我第一次去贝加尔湖,参加首届贝加尔湖飞盘比赛。当时,我听说贝加尔湖到冬季会结冰,而有个英国探险家曾在冬天用一周时间从东到西横穿了贝加尔湖,我就想有没有可能我也可以做到?凭着热情,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挑战难题,从南到北徒步700公里穿越贝加尔湖。
2017年1月17日,我离开中国前往俄罗斯西伯利亚,进行适应性训练。好友张星星给我送别,在机场的时候她忍不住流了泪,眼神就好像是最后一次见我一样。后来她告诉我,如果我是她亲弟弟,她一定会拿绳子把我捆在椅子上,不让我去。
出发的时候并不顺利,头六天里下了五天的雪。最深的积雪大概有四五十厘米。冰刀没用了,只能徒步。我的俄罗斯同伴Fyodor告诉我,越往北走雪越大,我们很可能走不到北边了。
因为冰面上有很深的积雪,我和Fyodor的行进速度很慢,每小时走不到两公里,一天顶多也只能走十几公里。加上下雪刮大风,四周完全白茫茫一片,肉眼完全无法辨别东南西北。而我们又是全程无补给无后援的穿越,背后的雪橇上拉着的物资最重时大约有70公斤。
70公斤的补给,无动力前进,相当于你在贝加尔湖的冰面上拖着一个成年人走。雪越深,雪橇前进的阻力越大,最困难的时候绑腰带的地方全是血迹。不过好在伤痛和疲惫并不致命,在贝加尔湖上最大危险的其实是薄冰,如果不小心掉入冰水,那才是致命的。
贝加尔湖下面暗流涌动,加上强风影响,湖上的冰块就像大陆板块一样,是会移动的。冰块通过相互挤压产生冰缝和突出的碎冰区,而冰下大量的甲烷聚集则会造成薄冰。
冰缝是看得见的危险,薄冰属于肉眼也很难分辨、看不见的危险。它的分布完全没有规则,一旦踏上去落入冰水中,只会有5-6秒的反应时间,如果不能迅速爬出来,手脚会逐渐失去反应能力,最后冻死在水里。
当我行走在贝加尔湖的冰面上,看着纵横交错的冰缝裂纹,耳朵里传来冰下咔呲咔呲闪电般的开裂声时,即使理智告诉我脚下的冰应该是厚于5厘米,安全的,仍会发自本能地胆战心惊。
“贝加尔湖每个月都有人死去,这里没有绝对安全的月份和地方。”贝加尔湖的传奇向导JACK警告我。在冬季的贝加尔湖,美丽和危险相伴相随,不到终点不上岸,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
2017年3月8日,穿越贝加尔湖的第八天,我的俄罗斯同伴Fyodor严重雪盲,决定提前退出。这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能力。前方是360公里的无人区,没有任何通讯信号,冰面和天气情况也是未知。一个人走完剩下的冰面,这是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事情。如果路上发生意外,甚至没有人知道我死在哪里。
我必须要做一个非常困难的决定,是选择安全撤退,放弃这两年来最大的梦想,还是选择对不起家人,冒险一个人前行,继续自己的梦想。最后我选择了跟随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选择了相信自己之前所做的训练和准备,虽然我很害怕会阅读薄冰失误,害怕一个人遇到暴风雪。
其实,我在离开厦门之前已经写好了遗书。
遗书上面写着:这是我真的非常想做的事情,如果万一我出了什么事情的话,不要太为我伤心,因为这是能够发挥我价值的地方,无论发生什么事,我无怨无悔。我爱你们。
做一个人继续走下去这个决定是最困难的,但当我真正一个人出发后,内心却变得无比宁静。3月12日,我进入贝加尔湖北面的360公里无人区。
冬季的贝加尔湖就像一个白色大沙漠,寒冷无情却独具魅力。天气好的时候,一个人走在晶莹剔透的冰面上,看着世界上20%的淡水通过黑冰连为一体,会有种踩在一个水下银河系上面的美妙错觉。有时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因为我能欣赏到那世界上只有很少数人见过的美景,在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扎营过夜。
3月23日,我从北贝加尔斯克上岸,标志着此次穿越贝加尔湖之行结束。
走在终点小镇北贝加尔斯克时,我迫不及待地入住了酒店。进入有暖气的房间时,感觉全身都在燃烧,有种很奇妙很强烈的快感。洗完澡换上衣服,我去旁边的小店买零食。不知道为何,在寒冷中生活了23天,我特别想喝瓶芬达,吃点重口味的薯片。
在小店买单时,我跟女店员说,“您今天过得怎么样呀?”女店员愣是没反应过来。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她,我刚刚从贝加尔湖最南边走过来,很久没和人说话了,所以见到她特别开心,她也开心地笑了笑,说欢迎我再来。
那几天,在北贝加尔斯克小城里逛街时,阳光洒在脸上,我都会忍不住想笑,莫名觉得“人生很美好,未来充满希望”,我似乎尝到了那种不需要别人赞扬,从内心肯定自己,完全发自内心自豪的感觉。
3月28日,我从北贝加尔斯克回到伊尔库茨克,Fyodor去火车站接我。
一见面,Fyodor就给了我一个俄罗斯式熊抱,并送给我一个翡翠做的奖牌,上面有贝加尔湖的图案,俄语写的西伯利亚单词和一头棕熊。Fyodor告诉我,你在冬季穿越了贝加尔湖,你现在是真正的西伯利亚男人了。
穿越贝加尔湖最大的收获其实并不是关于旅行本身,而是关于人生的体验。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并没有多少在寒冷地区户外生存的经验,出发贝加尔湖的半年前甚至根本不会滑冰刀。但两年来,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我阅读了在网络上能找到的所有冬季贝加尔湖探险的资料,咨询了所有我能联系到有类似经验的人,我还去西伯利亚森林徒步露营,去结冰的安加拉河滑雪露营。
也正因如此,在怀疑、恐惧和困难面前,我选择了坚持;在同伴Fyodor雪盲退出时,我选择了相信自己的训练和准备;在最后的最后,我抵达了贝加尔湖最北的北贝加尔斯克。
所有的经历都告诉我一个道理,如果你真的特别特别想做成一件事情,你就会找到成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