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海泛舟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精选

2020-11-01 01:5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710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精选

  《书海泛舟记》是一本由范福潮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9.80,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海泛舟记》精选点评:

  ●书香门第

  ●“身处乱世心不可乱” 感谢范先生的真诚 分享了许多读书治学的经验和方法 比许多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更实用 常看常新啊!

  ●温补涵蕴,人生的脉络与根须尽埋其中。

  ●二刷。 能被称为好看的书不多,这本肯定是一本。 读书有用吗?书中有许多读书人,大多生活平平。如范老先生这般也落得为生计奔波半生,范先生如今也没有很大名气。 那么,读书真的有用吗。我觉得还是有用的,人和人其实是没有可比性的,出生环境不同,身体素质不一,玄之又玄的运气也看不见。我们只能和自己比,比的是可能性,读书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增加了许多。 读此书时常叹书中读书人命运多舛。好在,芒格先生说过,在我认识的成功人士中,没有一个不是坚持阅读的人。

  ●前半部分的《南方周末》专栏文章很精彩,主要述及作者亲历的动乱时期的读书故事,平实的记述显示出从容的气度,而父亲的影子几乎无处不在,确定了全书的基调,影响了作者一生的精神历程。风雨如晦的时代,书是人的精神之舟,秦火映天,弦歌不绝。鸟去鸟来,人歌人哭,古今同慨。

  ●18年第一本书,非常好读,推荐给众好友!

  ●“冬夜须养浩然气,夏日宜读无字书。”-《初学记》;“汉至初唐八百多年,名家荟萃,仅选一部《陶靖节集》,唐宋不选韩欧、不选佛经禅语、不选笔记,元不选散曲,明不选小品,民国作家仅选鲁迅一人,外国书不选《圣经》,不选《古兰经》,且三倍于中国书,真是本末倒置。生有涯,知无涯,书是读不完的。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现在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解<西厢>》;“从此我不再希求希望,自己便是幸福。”-《出关》。

  ●父子情

  ●一直慨叹我们这代人因各种缘由,几无古学与西学的底子,读范先生书海泛舟记,如当头棒喝,却醍醐灌顶。生有涯,学无涯,穷及一生,泛舟书海,足矣。

  ●现在的人,若没有古文的功底,又没有西学的学术训练,只能算不学无术了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一):代替短评

  此书堪称低调的奢华,尤其是有“父亲”的部分,《解〈西厢〉》《初学记》《还书》《夜行记》《焚稿》《秋水》等,短小精悍却意味悠长,令人醍醐灌顶。读范先生笔下的“父亲”,即是一睹民国学人的风采!该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怎样能够不囫囵吞枣或读死书,下笔著述是何等神圣又该如何要求自己,范老先生所思所主张,值得效仿,哪怕只做到三分。顿感:若有范老先生这样一位如武林高手般的父亲从小耳提面命,那该有多好!摘录几段范老先生高见如下:

  ——“冬夜须养浩然气,夏日宜读无字书。”

  ——“文章仅是‘字冗’,倒还好办,删改几遍,便有起色,‘格弱’却是绝症。”

  ——“不要仰慕虚名,写这些应时的东西。文字要真、要美,抒胸臆,见性情,不媚时俗,有益后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即使一生不留一篇文字,遍读古今中外佳作,也是乐趣。文章之法,自古有道,潜心涵泳,便知高下,莫与时论较量。”

  ——“我生不逢时,饱经战乱,半辈子为生计奔波,难得静心治学,纵使勤奋,怎敌乾嘉学人的读书、考据功夫?这些文字,即兴涂写,一鳞半爪,不成系统。万一你拿给外人看,轻则贻笑大方,重则误人子弟,为父罪过不浅。趁手脚能动,烧了它,死也瞑目了。”

  ——生有涯,知无涯,书是读不完的。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现在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二):和书有关的事(小学篇)

  严格来说,这篇文章不是书评,仅作为读完此书后的联想和回忆。

  这本书是作者在《南方周末》专栏上发表的文章汇成的集子,围绕“读书”一事,回忆了他读书生涯的人和事。一篇篇短文中的“读书人”让人钦佩。

  读完此书用了5小时,整理笔记书摘5小时还未尽。此外,这本书解答了我多年读书(如果我也能算读书)的困惑,目测应该是今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我读过的书可算是少得可怜。

  小学读的书怕是都可以数出来:

  字典类:一本《新华字典》,一本《成语词典》,一本《近义词词典》,一本《反义词词典》

  应该是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妈领我在实验小学旁边的新华书店买了本字典。我在字典的侧面写下了“物竞天择”这四个字,被我妈骂了一顿。我至今也不明白二三年级的我哪里来的那种意识。

  我爸在字典方面对我的唯一启蒙是,教我查字典。先是教了按音序查,然后教了按部首查。后来知道那叫“音序检索法”和“偏旁部首检索”。初拿到字典的那种惊奇感让我乐此不疲地翻了好几天。

  至于其他几本字典,是我爸给我买的礼物。或许是他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题目很头大。

  画本类:我有印象的就是一本厚厚的故事集,都是画册,大概是一些以动物为主角小故事。本来是买给弟弟读的,我到三年级还爱看,考试之前偷偷地看,等我妈一回来就藏起来。还有上一年级之前我爸给买过一整套的小魔法师还是啥。我没读学前班,大班读完后就跟着爸爸去他工地上,他带着我在商场里溜达了一圈,给我买了一大块巧克力和这一套画本。小魔法师总是去帮助别人,有的时候遇到好人,有的时候也遇到坏人。当时不认识字,到处找人给我讲。可惜这两本书都在搬家时被卖了当废纸,唉。

  我读过能称得上名著的估计只有《格林童话》,是的,我确然只能回忆起这本书,那本书挺贵的。后来这本书被我堂哥借走,然后掉在了公交上,他们家也没说赔给我。我那个心疼啊!

  邻居家有个大姐姐,有次去帮她清理书,她送了我一本缺了封皮的《阿凡提故事》和一本纸张泛黄的《童话故事》,这两本估计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字比较多的书了。我至今记得阿凡提因为太穷买不起鹅就舀河水喝,还说那是“鹅汤”。现在再想想,生活的心酸被阿凡提的幽默给冲淡了,但这改变不了生活的本质,即使是聪慧机敏的阿凡提也要应对生活中的种种苦难。《童话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自从《格林童话》掉了以后,我妈坚决不再给我买童话书了,所以那本《童话故事》是我唯一的童话书。有个主人公说要是自己有钱了一定要尝遍哥本哈根的所有糖果,令人忍俊不禁。

  再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让我妈买了《唐诗》《宋词》(一共50块,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书怎么那么贵啊……),只在老师布置诗歌预习任务时能派上用场,平时基本没读过。

  读的最多的是学校发的《小学生天地》,翻来覆去地看,也没别的书可读。三年级查视力时发现视力下降,我妈强行逼问下才发现我每天把一沓《小学生天地》藏在枕头下,偷偷地看。还有一本《小学生优秀作文》,如果说小学作文还能算可以,估计还是受了点影响吧。

  我的“藏书”就这么多。但这并不妨碍我把它们收纳得整整齐齐。因为少,所以珍惜。每年除夕夜,我都会把自己的小书柜清理一遍,把语文书、练习本归置整齐,把《小学生天地》按时间顺序排好,颇有种“小书奴”的感觉。

  后来,搬家的时候那些书一并被卖掉了。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

  我尽管不是个善读书的孩子,但却打小觉得读书这件事很重要。我每周末有时间就会去图书馆,其实儿童馆也并没有什么书可读,只记得稀里糊涂读完《牛虻》也不知道讲了什么,读过的《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在我初中时拍成了电影,其他的不知道是没读呢还是不记得。

  今天在读《书海泛舟记》时,被书中父亲渊博的学识所折服,他的行事举止自带翩翩君子气,令人神往。很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够成为这样的父母。

  我翻过爸爸年轻时候的日记,他16岁高考落榜后因家贫交不上复读费,被大伯带出去打工,估计当时还有着读书人的心气和志向,日记里满是对青春的思考和对读书的向往,那种热情隔着数十年还能真切感受到。当然,现在没有了,热爱搓麻的中年大叔一枚。

  我曾问过他另一种可能,如果当时继续读书会怎么样呢?因为他理科成绩极好,老师几番向学校争取,帮他免了复读费,邀他再去复读。他自己也说过,要不就先在村里教一年书,等来年再考。

  但是,人生没有如果。爸爸说不后悔。我想不是不后悔,而是后悔了也没什么用。

  他该读书的时候认真读书了:写字写得认真,钢笔要把纸刻穿;因营养不良常爱课上睡觉,但头脑聪明竟可以自学成才,有次被老师用粉笔砸醒,翻了翻书就用下一课的知识解了题,令老师目瞪口呆。直到我初中他还能辅导我的数理化,可见当时学得扎实。可惜英语全凭记和读,他的好头脑没起到作用,始终没迈过这道坎。他该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了,自学工作技能,学画图,学设计,自学电脑,最后自己单干。他该做一个好父亲时认真尽到了为人父的责任,言传身教,教我们做个正直善良认真尽责的人。

  的确,假使当时读了书,不也是要过这种踏实的生活吗?所有的智慧无过于生活本身。书本之外的人生才是更为难读的无字书,他无时无刻不在读。

  不过,我会把“书”读下去。因为我想比他做得更多一点,走得更远一点,看得更多一点。

  关于小学的读书,其实还漏了一条,爸爸在家的日子,总爱在饭桌上给我和弟弟讲故事,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有寒号鸟,有狼,有人心不足蛇吞象,还有海螺姑娘……我想,那些零零总总的小故事也许就汇成了我最初对书的向往。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三):不懂得如何读书的你,读到老也只是一个“书虫”而已!

  我曾想,若我能更早一些遇见〔书海泛舟记〕,或许,我与书之缘,会更早一些,更亲切一些,更加的密不可分一些。 但又或许不然,一本好书,也需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时机,遇上一个适当之人,如此这般,方能称之为书缘吧。 〔书海泛舟记〕,一本讲述读书、藏书、爱书的散文集,范福潮先生在侍奉老母安度晚年之余,忆平生所学,思已逝老父,几十年前随父读书的片段历历在目,于是便随手成篇,联缀于一处。 与书之缘,与书之事,以读书生活为主线,勾勒着动荡时代里形态各异的众生相,这是一段读书治学的经验笔记,也是一帧乱世学人的生命片段。 “书海泛舟记”系列,共七十篇,曾发表于《南方周末》专栏之上的,计四十二篇。其看似独立成篇,却又互有关联,细细品味,国学之魅力如长卷徐徐铺开,使人回味无穷。 在这妙笔之下,〔一生能读几多书〕、〔初学记〕、〔踏雪寻梅〕、〔解西厢〕、〔父子大学〕,一篇篇简洁而自然,雅致沉静的文字,蕴含醇厚的情感,有着一股独特之韵,引人入胜。 使读者于不知不觉间沉溺于一个个关于书的故事之中,于是,便又不禁顺其自然般的对文章里描述的作者所读过的书籍兴趣盎然起来。 这就好比是种下了一颗种子,渐渐的,开始生根发芽,我便是如此。因书中的提及,迫不及待的把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读罢,于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史记》等书便水到渠成般成为我的书单之客了,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不为过。果然,只有兴趣,才是一切美好与热爱的开始。 缓缓合上书本,我似乎看见了一幕幕陈年往事,犹如阳光下闪着亚光的琥珀,映照着夕阳下一大一小的两道身影,仿若一切又回归了当初的起点,他,还有父亲,与书之缘。 范福潮的父亲范老先生曾任民国时期的国文教员,国学功底深厚,更是一位书痴。言传身教之下,其自小便与书为伴,开始了书海泛舟之旅。 成长时期传承延续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也养成了坚实的文史基础和对书的一辈子痴迷。 老先生对儿子的教导从不拘于一味的死记硬背,少年范福潮读到《初学记》中的渭水时,问老先生关中渭水长约千里,姜太公钓鱼的“渭滨”究竟在何处?老父亲说,不远,我带你去。 他给儿子书一张条幅挂于床头:“冬夜须养浩然气,夏日宜读无字书。天气好的时候,范老先生又让儿子放下书本,与同学们出去游山玩水。 我不禁的想起了如今学校的填鸭式教育与诸多因望子成龙而“禁锢”着孩子的父母们,或许,在无休止学习的同时,放宽些空间,若能让子女发觉书的魅力,养成对书籍的兴趣,自主去探索、寻觅,便更能事半功倍了。 正如范老先生所言,山水草木,人情世故,游戏玩耍,生活百态,都是书,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读,能从无字处读出书来,才算不隔。 范福潮先生与书之缘起于父亲的引导,我与书的缘分却颇有些误打误撞了,如今回想起来,也是惊讶不已,轻道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啊。 记起最初的我,对于读书确无大的兴趣,偶尔读一本,也是略感勉强,多少带着些自己强迫自己的意味在里面。但随着这样的阅读增多,似乎感觉读书也不错起来了。 读《活着》时,压抑着情绪聆听着福贵风轻云淡般的讲述,似乎是碰触到了活着的意义。读《骆驼祥子》时,我仿佛看到了祥子麻木无神的瞳孔,听见了一颗心破碎的声音。 读〔大冰〕时,像是随着其笔下的故事唱着欢快的歌儿浪迹天涯,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而读〔古龙〕时,又仿若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江湖之中,一剑西来,天外飞仙!才恍然发觉,读书竟是如此之美! 渐渐的,读书便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一个不同的作者所勾画出的精神海洋里航行,我也与范福潮先生一般,正在书海中泛舟朝着远方前进着。 于是,我如饥似渴般的在六十天里读完了三十一本书,平均两天便能读一本,其中不乏《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月亮与六便士》等文学名著。 也有《无人生还》、《小王子》、《达芬奇密码》这类的小说,在那一段时间,我的生活几乎都被书籍所占据了。后来,我又兴致勃勃的写下目标,我要在一年里读一百本书。 虽明知这般读法有困囵吞枣之嫌,倒也不甚在意,想着开卷便是有益,多读必是好事。与人谈及所读之书,观其震惊感叹的神情,口中虽未多言,心中却是颇为自得。 但随着所读之书愈来愈多,越来越杂,我似乎又迷失了方向。“你是为了读而读吗?”,一位文友不禁问我,是啊,我又究竟为何而读呢? 后来,我似乎是明悟了些,直到读至书中“解《西厢》”中父亲告诫于范福潮的一段话,方使我恍然大悟,受益匪浅。 年少时的范福潮对书极为痴迷,所读多而杂,不求甚解,并为读得书多而得意洋洋。见此状,其父亲以自己平生读书之经验,对他进行了一番读书的告诫: “汉至初唐八百多年,名家荟萃,仅选一部《陶靖节集》,唐宋不选韩欧、不选佛经禅语、不选笔记,元不选散曲,明不选小品,民国作家仅选鲁迅一人,外国书不选《圣经》,不选《古兰经》,且三倍于中国书,真是本末倒置。 生有涯,知无涯,书是读不完的。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 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现在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 不知是说者有心,亦或是听者有意,读罢这一段,呆立良久,我似乎就在这一瞬,便于混沌之中如梦初醒。真可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是啊,如我这般见书皆读,两日便能读罢一本,又岂能真正读熟解透呢?每一本书都是作者集平生之所学,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五年,乃至是十数年所著成,短短数天随读,也仅仅是在脑海里过了一遍罢了,其中蕴含着的深意与哲理,是万万领会不了的。 是啊,我总想着书读得越多便是越好,可事实真是如此吗?人在一生中最多又能读多少书呢?总会有一个数量上的极限吧?“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岁,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年龄。 七岁读书,每天读五六十页,平均三四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一百本,六十年读六千本。这还不包括读报纸、杂志、公文、课本,如果有些书要复读、精读、研究、摘抄,一生能读三千本书,就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 正如范老先生所言,需给自己选一个读书方向,择其中经典,由浅及深,不疾不徐,细细品味,反复琢磨。若能于其中寻得做人做事之法,世间轮回之道,那便是书赐予的善缘了。 书,于一些人而言视若珍宝,而对于另一些人,也只不过是印着文字的纸片罢了。我想,我能与书结缘,真乃此生之大幸也。而遇见《书海泛舟记》,便是书给予我的福缘了。 我们生于这浮世,经历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百态,变换着喜怒哀乐。辗转流年,难免浮躁不安,难免歇斯底里,难免厌倦这周而复始的生活。 若能得些闲暇功夫,寻一处方圆,抛开一切的未来与过往,轻轻打开书的新一页,进入一片新天地,就这样简简单单的遨游于书籍的世界,那里有蔚蓝的天空,那里有静谧的丛林,那里天清地宁,使人心生欢喜。 在青山绿水间,触摸微风的轻盈,聆听泉水流淌的回响,沏一壶浓茶,感受着清香四溢。抬头仰望天边广阔,云卷云舒。在那里的最深处,有着我们最初的模样。 文|我写字带风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四):一生能读几多书?

  这本《书海泛舟记》是作者范福潮在《南方周末》同名专栏的文章合集,基本上说的是自己的书缘、书事,读罢掩卷沉思,令人回味无穷。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作者侍奉母亲,追思父亲的动人片段,还有随父读书的回忆,而我们也可以从本书里极具指导性和参考价值的读书方法里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在书里列举了一些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父亲教他如何读庄子的《秋水》:「经史子集,各有读法。庄子更奇,每篇都有不同的读法。最基本的读法有八种:一注音,二解字,三句读,四释意,五连篇,六涵泳,七辩论,八开讲。当年我教书时,《秋水》一篇,光是注音、解字,就准备了一个礼拜。」这种功夫更适合读古书,尤其是生字较多的古诗文,比如《诗经》。恰好在书里也提到了如何巧读《诗经》,这个方法更具体,更容易操作:

先从字词开始,把每篇中的熟词、成语抄下来,编个词汇索引;然后把佳句抄下来,编个佳句选。做完这两件事,你对《诗经》了解得就差不多了。

  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发现参读法最有用,尤其读史。比如在读《左传》时,可以参读《国语》和《史记》等诸子书,参读书目多多益善,只要精力足够,就尽可能网罗相关书籍来参读,也可以这么说,倘若不用参读法,很难读通《左传》。因为参读法可在不同书籍之间勘比,找出其中的关联,也好梳理脉络。记得熊逸在一篇专栏文章里说过梳理脉络也是极好的读书方法,因为死磕经典本身是没用的,只有跳出经典,把它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许多抓破头皮都想不出答案的问题一下子便轻松解开了。就如易学,经典就一部《周易》,只死磕它很容易走进死胡同,从《左传》、《国语》等入手,就可以知道《周易》时代的人都是怎么理解和使用它的,遇到问题时就容易想通了。

  说到读诗,不少父母在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教他背唐诗了,美其名曰「诗教」,好像孩子在别人面前多背了几首诗,自己很有面子似的,甚至以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了,其实是拔苗助长,弊大于利。就如作者所说的:「读诗,不是为了将来写诗,仅为欣赏。既是欣赏,起码要等孩子长到大致能读懂古诗的年纪(小学三四年级),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过早背诵,大量背诵,记得快,忘得也快……」可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却没想过这一点。

  我们读书总想多多益善,尤其是别人认为的经典都想找来读,生怕错过了什么,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毕竟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经典原著。这时候不妨读一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最低限度的了解也是一样读书方法,就如你没时间精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原著,却可以去翻一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样,因为集注或导读性书籍更容易让人理解一本书。

  当然,选书就非常重要了,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作者父亲范老先生那样「汉至初唐八百多年,仅选一部《陶靖节集》……民国作家仅选鲁迅一人」,这未免苛刻了些。不过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毕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读透少数书即可,否则看到这两句话时一定让人直冒冷汗:

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现在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

  除了读书方法,梳理提到的写作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参考。比如范老先生不提倡写时文,因为写应时的文章,无非是仰慕虚名而已,用今天的话说是吸引眼球,赚流量,动不动就以 100000+ 文章为豪。毕竟「文字要真、要美,抒胸臆,见性情,不媚时俗,有益后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即使一生不留一篇文字,遍读古今中外佳作,也是乐趣。」董桥那段艳文说得更绝:

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回事了。

  不少人都是只读书不动笔墨,虽然读书数量惊人,但是没有多少东西真正成为自我沉淀的,挺可惜。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每读完一本书,写写读书笔记或书评,那么当我们写够 100 篇读书笔记时,量变一定引起质变。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一年读了一百多本书,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就如我在写的这篇读书笔记,虽然原创性的东西不多,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还是有很大收获的,至少书看得更认真了,也让我开始动手写笔记的习惯,当我写到 100 篇时,一定有东西沉淀下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果写不了太长的读书笔记,也可以制定最小输出计划,比如作者的父亲要求他「每天必须写满一张才算数」,这是作者在少年时被罚作百字文的经历。他把十六开纸裁成四条,读书时见到短文,先数字,百字之内的妙文,便抄下来,在纸条背面注音、解词、注释。比如颜真卿《与李太保乞米帖》44字,陶弘景《答谢中书书》68字,刘禹锡《陋室铭》81字,诸葛亮《诫外甥》88字,庄元臣《鸲鹆鸟》,99字等等,而《世说新语》和尺牍则成了作者摹写百字文的范本,这一点仍值得我们学习,也是写作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在本书中,作者列出来的书单值得一看。比如吕叔湘翻译的《文明与野蛮》,这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写的,他把人类文明发展史梳理得非常清晰,史料丰富,又相当有趣,只不过人类学毕竟是冷门学科,关注的人不多,更不用说专业著作了。

  我们相对熟悉的《诗经》,余冠英注译的《诗经选》(选诗106篇)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如果你有兴趣通读全部《诗经》(305篇),建议读高亨的《诗经今注》,也可以读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直解》,陈书包含对《诗经》全文的翻译、对名物、词句的辨析和各篇主旨的考辨,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

  在神话学领域,可以阅读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和《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豆瓣评分都在九分左右。这三本书,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同类别的书可以不用看了。

  另外,蔡志忠漫画系列也值得翻阅,他把古代典籍绘成漫画,包括孔、孟、老、庄、列子、孙子、韩非子诸家之说,大学、中庸、论语,史记、六朝怪谈、世说新语,唐诗宋词,聊斋志异、菜根谭等网罗殆尽,其中三联出版的《蔡志忠古典漫画》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书翻完了,才发现读书人大多时候是孤独和寂寞的,我指的是没有人时常陪伴,不过一个爱读书的人总是有办法自娱自乐的,就如漂流到孤岛的鲁滨逊说的那样:「我希望世人都要从我这最不幸的处境取得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这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这件事还是读书,可是人的一生究竟能读几多书呢?

  (首发我的公众号:读写力量,博客文章地址:https://www.weihaisheng.com/520.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书海泛舟记》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