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书海泛舟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精选

2022-03-29 03:3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精选

  《书海泛舟记》是一本由范福潮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海泛舟记》精选点评:

  ●文章与人物,一样清华

  ●这里面绝大多数文章,来自范福潮在《南方周末》阅读版上的专栏。字里行间,处处可见父亲对其阅读和成长的引领,看来家庭熏陶真的是很重要啊。

  ●其实里面的一些篇目,担得起五星,但突然觉得我一些篇目的年龄已经偏大了些

  ●实在找不到实体书,就只好下了个PDF,然后居然一口气读完了!其中回忆文革时期的那些文字,尤其是作者与他父亲的故事,非常非常不错。即便在那样荒唐的时代,仍然有一股清澈的潜流。这正是中国的未来所在。

  ●2007购自学而优书店

  ●前三分之二既是写书亦是写人,洵为佳作,后三分之一不过就书论书,倒似科普一般,没什么意思了

  ●读书是福

  ●《南方周末》专栏

  ●书情、书缘、书痴,读书之道、治学之道。

  ●与书有关的日子。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一):一生能读几多书?

  买书时最喜欢将序跋作为判断依据,这本书的后记让我深为所动,而书中所载每人每事,皆可让如我这样朝九晚五之人重找到读书之乐,学得读书之法.虽天涯之上有文论作者品性不堪,且不论其可信多少,即便真如此,不因人废文,好书依旧是好书.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二):一个读书人

  这个人不是所谓文坛的的谁,他好象在石油公司上班

  但他太厉害,不对,更厉害的是他老爸

  象这样的文字培养和阅读训练,几成绝响

  他写的文章都隽永深厚,有很多奇人隐事

  然而最感人的还是这本书的后记,写母亲的,我看哭了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三):爱看范福潮的文章

  爱看范福潮的文章

  爱看范福潮的文章,但不知道范先生的生平,除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外,还有其他文章、专著吗?

  在那个不读书的年代,这对父子似乎与世隔绝(主要是心态上的),自管自地读书,还有范先生的父亲的朋友们。真难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素心人”,不禁让人好奇,这是怎样的人物,他现在在干什么,他的父亲又是怎样的世外高人。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四):別讓人類的悲劇成為你的悲劇—(關於《習武記》)

  「真難為你了。其實我也答不出。我只是長你幾歲,有些許覺悟。我的命運要到哪裡,就讓他到哪裡吧,即使有先知和神靈點化,也於事無補。俄狄浦斯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

  讀到這裡的時候,心裡一顫。我覺得說這句話的四哥或許是答得出的,因為此刻他已深切意識到他自己即為悲劇。

  後來「破四舊」,他依然偷偷藏起幾件心愛的行頭。他橫槍唱戲,忽灑兩行熱淚,他問「我」羅成是英雄嗎,這次「我」只能答羅成是個悲劇英雄。「我」看他有心愛的東西卻不能去追尋,這不比羅成被亂箭射死好,都是悲劇。

  但這不是他認為的悲劇。

  「即使有先知和神靈點化,也於事無補。」他以為在「破四舊」的時候不忘喜愛的戲劇,就已算是克服種種困難,終將與自己心愛的事物廝守一生。卻不曾想未婚妻會為了一時名利就這樣離開他,「你知道什麼是悲劇嗎?」他以為的悲劇,是貂蟬離了呂奉先成了革委會主任董卓的老婆。這一重擊,讓他對自己的夢想產生了懷疑。

  「我調到機床廠了,今天去報道。」

  四哥不唱戲了,他燒了自己曾經偷偷藏好的行頭,決絕的就像那時一腔熱愛維護自己行頭的樣子。

  這一次,「我」哭了,四哥沒哭。以往都是四哥哭的,因為他為戲劇投入了太多感情,他入戲了,他捨不得了,他心疼了。但這次,他沒哭,也不理「我」,就「在一旁用木棍翻著,生怕燒不透」,像只只剩軀殼的傀儡。他不是俄狄浦斯之類的古希臘悲劇人物,我一直以為這樣的人物縱使是悲劇結局,也有著血性,都有著悲哀、懺悔之類的情感。但四哥不是。或者說,那些古希臘的悲劇在於事件的悲劇,而四哥,是完完整整的人的悲劇。

  這次他沒問「我」誰是否是英雄,大概他也知道,「我」的回答,只能是「我答不出來」。

  誰是英雄也好,悲劇是什麼也好。

  因為英雄已不是你,悲劇是你。

  《书海泛舟记》读后感(五):乱世之中一张书桌

  《书海泛舟记》讲的不是民国而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但若是不读此书,对民国读书人的了解便不完全。这里说的不完全,指的是只看到民国读书人前面的自得其适,看不到后来的困窘与无奈。当然,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大学者在建国后的跌宕命运我们多有了解,但那些受过传统教育的普通读书人,他们的经历没那么惊心动魄,反倒更能反映出传统文化在截然不同的政治环境下的失落过程,这种第一手的资料是不多见的。

  读《书海泛舟记》,印象最深的当属父亲这一形象。在作者的笔下,这是一个在建国前度过青年时代、完成教育的中年男子,自称“生不逢时,饱经战乱,半辈子为生计奔波”,文革时入过牛棚,做过“牛鬼蛇神”,结交的朋友有大夫、店员、小学教师、商人等,可知乃是隐没民间的畸零之人;在读书一事上涉猎极广,用力亦深,学得其法,识见不凡,在做人一事上平和宽厚,豁达大度,是典型的旧式知识分子。书中文章,讲的全是父亲教“我”读书的故事。

  “我”则生于五十年代。这一代的中国人,在教育上是最被耽误了的,祖辈父辈所接受的传统教育被彻底否定,社会崇尚的是粗鄙浅陋的反文化之文化,一句话说完,就是没有书读。因此此书最令人称奇的,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我”居然还能接受到那样的教育:七岁时,开蒙日课有《千家诗》十首,熟读三遍,读《幼学琼林》一页,继而诵读《古诗源》、《唐宋名家词选》、《唐宋诗举要》、《乐府诗集》等;十岁时,父亲以《初学记》作为国文教材,“以此书为日课,先把子目背下,两个礼拜读一卷,随手记下生字、词语,过后查字典,注音、释义,依叙事、事对、赋、诗、赞,循序诵读,不懂即问,一年读完,捎带把《幼学琼林》和《古诗源》再读一遍,学有余力,再看闲书”;十一岁时,每天读上八页《四部精华》,经史子集各读一篇;十七岁时,父亲给“我”开“父子大学”,头两周是预备课,讲“朱子读书治学法”和“文史书目举要”,第三周正式上课,一周讲历史,课本用《史记》,参考书是崔适的《史记探源》和翦伯赞的《中外历史年表》,一周讲中文,课本用《诗经》,参考书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王力的《古代汉语》……现代人看到这个进程表,是不免瞠目结舌的了,但这正是民国与之前数千年中国读书人的标准课程。也是因为打下这样的底子,作者范福潮先生才能有今天这样的笔墨与智慧。范先生说过,他在四十岁之前终于把二十四史读完了。范先生没有吃上学术这口饭,可是试看今日中国,能安安静静、老老实实把书读通的学者又有几个?中国教育倒退之严重,实在令人愧对祖先。

  书中提到的各色人物,社会阶层有别,受教育程度亦不同,但都是爱读书的人,来往之间也离不开书,可见读书之风气。可随着时间渐转,书中屡见弃书、毁书、轻视书之事,不由叹息人事变迁。作者受父亲教诲“身处乱世心不可乱”,但乱世之中容不下一张书桌的事实,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