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害怕读后感锦集
《不害怕》是一本由(法)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害怕》精选点评:
●一个爱看书的作者
●关于恐惧症最好的书
●各种跳着看
●恐惧症不见得自己有,不过急性焦虑症偶尔会出现。书的结尾处放松练习和冥想练习有用!
●可以说这是我的私人心理医生。
●真正看这本书的都是需要寻求自我治疗心理辅助的 不是需要自己拿着诊断书去开药的 不对症
●1.本书属于给心理疾病患者的入门级书刊,各个类型的恐惧症都有说,说的很全面,可以使读者对各种类型的恐惧症都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2.本书中案例极多,有助于读者识别各个恐惧症的表现情况,及发展过程,治愈方式; 3.本书中心思想很明确,得了心理疾病别光想着吃药,一定要:直面恐惧。 4.直面恐惧是最终克服恐惧的最好方式。 5.动起来吧。
●语言有些啰嗦,但观点对,方向对,很深刻。
●看一个曾经患上恐惧症的恐惧症治疗神经医师讲自己的事情是很有意思的。前半部分讲了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的一些基本成因和现象,其实内容跟积极心理学中的自我灾难化是一个东西,只要正确认知以及调整敏感度就可以了。后半部讲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恐惧症,让我对自己某些害怕的事物有新的审视。整本书算是填补了《情绪》这本书中未详细描述恐惧症的遗憾,虽然读起来并没那么有趣。
●有几章有些拖沓,部分章节排布感觉有点问题,但在恐惧这个专题下,做科普书完全ok,里面策略也有用。行为疗法早期看心理学的时候印象不好,觉得后来出现的人本心理学那些讨喜,但结合进化论,还有现在神经科学的进展,对这一个范式好感度在上升。还有,里面提到的眼动疗法,即使不是恐惧,陷入各种情绪时,需要打岔,都特别有用。
《不害怕》读后感(一):挺好的一本书
书中有好多话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需要精读 书中提到 恐惧症患者通过逃避的办法去离开恐惧源 这一观点是错误滴 这么做不会从根本上改变恐惧感和恐惧症 并且还会越来越懦弱 所以说就是一点 人类情感大脑 只会通过行动来改变
《不害怕》读后感(二):这个世界上没有奇怪的人
姜文好像说过,如果你深入了解每个人,那这个世界上没有正常人。
看《不害怕》后,我觉得,如果你深入了解每一种心理,那这个世界上没有奇怪的人。
从害怕这件事情来看,怕高怕狗怕上台演讲这些我们都熟知,而怕人怕买东西怕独自穿越广场怕飞翔的鸽子怕自己放屁怕什么的都有,这些我们则很难理解,当然了,这里的怕指的是过度恐惧导致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
在心理学没有提供理论支持之前,我们常常将这些症状理解为怪癖、变态、懦弱之类,认为这是病患主观上的原因,导致患者更加惧怕面对因此加重症状,非常之不人道。
当我们试着从生物进化的基因遗传学上去看这个问题,害怕不过是我们世世代代生存下来的本能,那些站在洞口毫无恐惧手舞足蹈的猿人早就被动物叼走了,留下常怀恐惧之心的我们共同的祖先,害怕的基因就这样遗传了下来。当然,最近两三百年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浪潮把人类生活的方式彻底改变了,那些在人类漫长历史生存中发挥作用的基因还没来得及适应和改变,变成了阻碍。
当然,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我们的行为并非只会受到基因本能的控制,我们还有思想,能迅速适应风云变幻的社会的思想迅速改变了我们大脑的结构,给那些不合时宜的本能设置了一个敏感条一样的阀值开关。因此,我们仍主导着我们的行为。
你看,当我们回到问题的本质,没有什么是奇怪和特殊的,我们都一样。
那为什么有些人的恐惧那么敏感和不可控制呢,很显然,他的敏感条失灵了,阀值开关坏了,他生病了,就像感冒发烧摔伤癌变这些身体的病变一样,他们的心理生病了,你会奇怪人家身体生病吗?你会一直追究人家身体生病的原因吗?那你为什么会奇怪各种各样的恐惧症?你为什么非要给这些症状一个可笑至极的原因?
原因能让我们更理解自己,但如果原因并不确定,治疗痊愈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治疗恐惧的目的并不是消除恐惧,而是控制恐惧。”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恐惧不可消除,恐惧症的症状是我们被恐惧所控制,被它牵着鼻子走而影响了我们享受生活,我们要学着与恐惧相处,控制它。
治疗过程也会和身体上的疾病一样,随着病情的大小有不同的疗程,有些很快就能痊愈,有些则需要漫长的搏斗,不同的是,恐惧症的治疗更多的需要凭借患者坚强的信念,却也有身体上的折磨。因此,每一个和恐惧症在搏斗的患者都值得我们同情和敬佩,他们不仅不是懦弱之人,而是一个个和病魔斗争的斗士。
当然,我说的都是那些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恐惧症,像恐惧老鼠之类的,我们完全可以一辈子躲避这种动物,毕竟,老鼠并不常见。就像你患了近视,你的选择常常是戴眼镜而不是去治疗。
听说有一种恐惧叫阅读结尾恐惧症,我想告诉你,我这个不算结尾。
《不害怕》读后感(三):把恐惧关进笼子
(本文首发微信公号“钓书”,ID:hookbooks。 ←独家书摘和良心荐书请关注)
不知你是否过这样的感受,当爬山至陡峭处时,回头俯瞰,看到农田如席,流水如带,自己仿佛空置于云中,心里便会更加小心,这段陡峭的山路也会走得更谨慎。但也有人想到,倘若脚下踩空,或眩晕仰倒,必定粉身碎骨,所以开始呼吸急促,汗如雨下,脚下也禁不住战栗,一步也迈不开了……
两种情形,都根源于“害怕”这种心理机制,程度有差异,导致的行为后果截然不同。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就与“害怕”这种心理机制有关——《不害怕:各种恐惧症,以及怎样克服恐惧症》,作者克里斯多夫•安德烈,是一位法国的心理治疗医生,检索了一下,他的好几本心理学畅销著作都已经有了中文版。
恐惧和恐惧症不同。前者是一种自然本能,正因为大脑杏仁核对危险有预警,人类才能够在生存和繁衍中躲避威胁,不至于在麻木无知中葬身于猛兽之口或万丈悬崖。但大脑并不像高压锅那样,有个生理上的安全阀,所以杏仁核的预警常常过于超前,或过分敏感,不由自主地发出不必要的“警报”,这就是恐惧症了。恐惧的对象无所不包,比如常见的对高度的恐惧,对乘飞机的恐惧,对蛇的恐惧,对血液的恐惧,对封闭空间的恐惧,对与陌生人交谈的恐惧……据一项对8098名法国成年人调查显示,接近一半的人对某种事物有过度恐惧,这其中又有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实际上患有恐惧症。也许在有的人看来,恐惧症患者的痛苦简直莫名其妙:在封闭的空间里为什么会有窒息的恐慌,以至于连独自驾车都做不到?站在高处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一定会摔下去粉身碎骨?和人讲话为什么会脸红,又为什么对自己的脸红感到恐慌?购物时为什么害怕空手而去,以至于在导购的介绍下买了一件又一件衣服……尽管难以被没有恐惧症的人所理解,但在心理医生和患者本人看来,这些恐惧都真实存在,而且把恐惧恢复到合理的区间对患者是很重大的工作。
与学术性的心理学著作不同,这类畅销性质心理学通俗读物,对那些有着特定心理困扰的读者常常有着一针见血的疗效。虽然过后回想,使人开悟的道理再简单平常不过,但却真的是自己经年累月难以参透的。比如很简单的一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我直到24岁时才在读了某本通俗心理学著作后才明白。而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此前我曾经饱受痛苦和折磨。《各种恐惧症,以及怎样克服恐惧症》也是如此,作者所提出的治疗恐惧症的方法非常简单:直面自己的恐惧,反复进行暴露练习,改变对恐惧的认知和态度,这也就是认知行为疗法(TCC)。恐惧症也是在认知上出现了某些问题,我想其中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认知有偏差,恐惧症患者认为对事物的恐惧是不可见人的,令人羞耻的,所以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目光和评价,在每次面对激发恐惧的场景前都过早地进入了预警状态,脑中反复想象着灾难般的场景(窒息、晕倒、心跳加速……)。安德烈告诉恐惧症患者,这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可以把自己的困扰简单、自然地告诉别人,以获得理解和帮助。
我自己也有恐惧症,每当我走进医院或进行体检,我就会过分紧张以致心跳加速,也许这叫“白大褂恐惧症”。曾经有一两次体检让我非常痛苦,检完之后我感到沉重而疲惫。但最近一两年这种情况在转好,通过阅读我渐渐明白了症结所在,而这本书则让我对恐惧症和克服恐惧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上周单位又进行体检,我的心跳依然很快,但不再慌乱和躲避,我知道我已经开始能够面对自己的恐惧,不再回避了。
《不害怕》读后感(四):算了,我还是选择恐惧吧
根据人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把人的情绪划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四种基本类型。这四种基本情绪不同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复合情绪,它们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反映的是人对事物最基本的认知和自身需求的满足程度。 这四种基本情绪的作用,就在于让我们对复杂环境中的诸多刺激迅速作出不同的反应,从而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而在这四种基本情绪中,恐惧对我们的生存尤为重要。 因为恐惧源于自身的安全需要,记录的是能让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刺激情境。因为恐惧,我们不会轻易地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比如孤身行走在黑暗的小路;也是因为恐惧,我们能对潜藏的危险刺激迅速作出“战逃”反应,不需要完全判断出隐藏在草丛中的是蛇还是草绳。 换句话说,恐惧是祖先通过进化遗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正是因为恐惧的存在,我们才得以生存,否则我们早就因为不自知的“作死”,在一次次的“作死”中消失殆尽。 然而,过犹不及。世界上所有事物似乎都存在最佳的取值范围,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储存食物,饮水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身体健康…… 恐惧也一样,无所畏惧是无知的体现,它的作用只是加速生命体的死亡;而恐惧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同样不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发展,因为它会导致另一个问题的出现——恐怖症。 恐怖症是克里斯多夫·安德烈在《不害怕》里探究的核心问题,这是一组与病态恐惧相关联的心理疾病。与常态恐惧情绪会帮助我们适应环境不同,恐怖症伴随的过度恐慌则会大大降低的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是一种无理性的恐惧。 这种无理性的惧怕有其特定的生理基础,大脑有三个和恐惧密切关联的结构:杏仁核、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杏仁核负责在遭遇刺激时释放恐惧信号,海马体则根据经验和环境判断是否值得大惊小怪,前额叶皮层则控制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在功能上有对恐惧信号有抑制作用,让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恐惧。但恐怖症患者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他们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似乎丧失了对恐惧的抑制能力。 海马体功能的丧失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搜索环境中可以引发恐惧的信息,然后将其过度放大;前额叶皮层失灵则让他们难以通过意志调节行为,以至于他们面对恐惧选择的往往是逃离和躲避。 然而躲避和逃离在恐惧面前毫无作用,它们既不能帮你消除刺激,又不能让你克服恐惧,它们只能让恐惧愈加强烈,愈加无法控制。 倘若恐惧的对象是飞机之类,躲避或许还有点用,但恐惧症面临的对象,却往往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物品,比如蜘蛛、社交……一味的躲避而不是面对,会极大降低你的生活质量,甚至让你无法生活。 因此安德烈在《不害怕》里提出,我们必须战胜恐惧,这种战胜并不是完全消除恐惧——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而是能够将恐惧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安德烈提出的观点值得认同,但他提出的方法却乏善可陈,没有任何自己的研究成果。安德烈提出的治疗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暴露疗法为主,以松弛疗法为辅。 所谓的松弛疗法,就是通过冥想或正念,提高自身对负面情绪的接受能力;而暴露疗法的核心则是系统脱敏法,以从弱到强的顺序,将个体逐步暴露在自身恐惧的情境中,从而让他意识到恐惧并没有那么可怕。 以鸟类恐惧症为例,系统脱敏法的程序就是: ①集中注意力观看鸽子的照片。 ②观看含有鸽子的视频。 ③开始试着靠近鸽子常常光顾的广场,并在远处观察它们。 ④进入鸟店。 ⑤靠近关有斑鸠的笼子。 ⑥手指在可能被鸟触碰到的笼子铁条上滑过。 ⑦触摸在广场上收集的鸽子羽毛并保存在身上。 ⑧在“鸽子遍布”的广场的长椅上坐下。 ⑨给鸽子喂食。 这就是安德烈在《不害怕》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阐述的主体是恐惧的来源,恐惧和恐惧症的区别,以及克服恐惧症的方法。 但问题在于,安德烈阐述的所有内容都不过是前人的言论,包括他提出的种种方法。在这本书里,安德烈的职业相对于作者更像是一个编者,搜集别人的理论编纂成书,而毫无自己的创新点。 这本书唯一的优势在于,它把所有信息整理在一起,可以作为一本合格的科普类作品,尽管它也因为过多,而显得过于杂乱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