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读后感锦集

2020-11-02 01:3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读后感锦集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是一本由[英]彼得·威尔逊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精选点评:

  ●对我这种水平比较low的人来说,这种短小精悍的书正好帮我补了下历史事件的关联,把以前零碎的信息串了起来

  ●我不明白了,太学术也能成为打低分的理由?

  ●要了解神圣罗马帝国制度史应当读一读

  ●通过对帝国政治体系的分析,驳斥了所谓“既不神圣,亦不罗马,更非帝国”的传统偏见。

  ●我只是想找一本能够从前往后介绍神圣罗马帝国的书,但这本却只是给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们的一本方法论╮(╯▽╰)╭段数太高,反正没看懂多少。。

  ●一点两点,三痕四眼,史迹斑斑,形容飘摇,故地如是,何遑赘论。

  ●神圣罗马帝国宪制口袋书

  ●初中以后第二次完整地翻了一遍 不由得感叹书中内容真是十分严谨啊

  ●英国脱欧的今天看这本书格外讽刺,把神圣罗马帝国当做某种民族国家之外的近代化可能性固然可以,然而大多数人还是偏好民族主义。把帝国的宪政近代化说的如何天花乱坠,也不能改变帝国早已无可奈何花落去。

  ●为拉高豆瓣评分贡献力量。 表示还是比较喜欢看这种一板一眼严格按照套路来的写作风格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读后感(一):還是要對德國史有點概念才能看這本...

  最近,北京大學出版社翻譯了一系列名為“想像歐洲叢書”的作品,挑選了許多具有各種不同特色的歷史事件,或國家,或時代為主題,並邀請了其專業學者做一種“入門式、導論”的介紹,目標是能夠讓更多學子能夠輕鬆的進入研究的領域。目前已經出了八冊,尚有十餘本待出中。

  這一系列讓我想起了之前麥田也曾出過類似的文庫本作品,不過那系列我沒讀過,不敢妄加評論比較,還是先回歸本書。

  《神聖羅馬帝國1459-1806》是這系列最新的兩部作品(另外一本是《威廉二世時代的德國》),撰書人是位英國教授,不過引用了很多德文作品。

  本書分成三個部分,首先簡單的介紹了書的主旨跟這個主題的學術領域目前的研究近況,跟著介紹了一些簡略的歷史背景,最後再依照各個小題目進行分析。

  正如前面所說,這本書是寫來希望能給想研究的人指引入門,所以如果抱著通史之類的期待來讀是會失望的。但是作者在介紹的時候,對於某些專業的詞語似乎又解釋的太少,沒有什麼概念的人念起來還是會一頭霧水,可能本書的對象真的是已經對德國史有基本概念的研究生吧!

  華文界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研究非常的少,基本上也都合併在德國史的框架內在談。包括本書都提過,這其實並不是個好現象。一來,查里曼想建立的那個,是一個世界性的、泛歐的,繼承羅馬的帝國,它退化成“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十五世紀以後的事情,至少這是可以分開來談的。再來,神羅的歷史也涉及到了中歐的許多國家,甚至是奧地利,純放在國別史中來談未免太過狹隘。而且受到“普魯士中心論”的影響,神羅也常被當作是一段“衰微”的歷史,是相當不公平的。

  總而言之,還是希望能夠有一本優秀的神羅史能夠問世,商務那本雖然很棒,但恐怕也跟新的研究脫節了。

  共勉之。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读后感(二):神圣罗马帝国的几点考察

  1、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选举产生的,这是和东方君主最大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欧洲,帝国皇帝不是血统上的,而是政治和宗教意义上的。这样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在罗马帝国时代,皇帝就是有选举的传统,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选举仅仅是形式上的。但是至少在制度上,在程序上,皇帝是选举出来的不是因为血统而继承的。其二,这是日耳曼的传统。作为所谓蛮族的日耳曼人,保留了部落时代的某些原始民主色彩,而且这样的传统并不随着时代前进而消失。在欧洲,贵族采邑和领地确实是按照血统而继承的,各种王国、公国、侯爵伯爵领地等等都是遵循这样的制度。但是,神圣罗马帝国不是这样的,它不能算是一个近代意义的国家形态。它仅有有限的主权,它更像一个联合体。

  2、组成神圣罗马帝国的诸领地,它们因为需要安全感等而联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神圣罗马帝国的构建基础是诸侯领地,至少在加洛林王朝之后,帝国开始了选举皇帝的传统。

  3、作为帝国的神圣罗马,除了皇帝外,还有帝国议会、帝国法院,这些是东方帝国,特别是古代中国所不存有的。特别是议会,中国是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说,欧洲能走到现在的这样的一条“民主化”道路,是有历史的传统的,而非是突然兴起的理念。就如同中国,走的目前的这样的一种带有专制特点的路,也是历史传统的延续。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是有历史的延续性的。不可能一朝夕间就改弦易辙。一种制度的变更,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变更,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其制度来说,是种私人的荣誉和称谓,而不是一种国家制度。所以,理论上,皇帝需要在教皇加冕下才能合法。每次皇帝即位后,都需要重新和选帝侯签订协定确定彼此的权利和义务,确定选帝侯的特权。就也是说,皇帝作为帝国最高的领主,其和诸侯之间的封建关系仅仅是维系在个体的基础上,而非可以继承和自动延续。这样的情况也是有欧洲渊源的。在欧洲,封建制度下,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契约关系都是基于个体的,每次封君或者封臣死亡后,新的封君或者封臣都需要重新就彼此的契约达成协议才行。

  在中国,在封建时代(真正意义的封建时代),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可以继承的。不因为封君或者封臣死亡而需要重新确认。这样的封建关系不是私人性质,而是社会关系,团体关系,阶级关系。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读后感(三):碎碎念

  我不明白为什么认为神罗分裂缺乏活力的理论要被放在“普鲁士中心论”的名下:( 难道不应该放在什么“德意志(民族)统一论”“帝国主权(强权)论”这种东西下吗:( 说实在的这种论调明显是站在德二的视角看问题啊哪里是我普中心哦(而且民族主义色彩十分浓重了好伐)(真的我觉得我普政策自大帝之后就没care过神罗==) 我真的觉得这个作者明里暗里对我普有偏见就很膈应我甚至想给他三星:( 这本书通篇都在讲神罗制度史而不是通史啦 主观评论 注意避雷 我提几个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点 作者指出了关于神罗皇帝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家族代表和帝国利益代表的复合体,基本上中世纪结束后的皇帝(dei我说的就是蛤堡)对自己的定位都更倾向于家族领袖,这也许是帝国制度后期发展缓慢(并非不发展)的原因。 其次关于皇帝这个位置在神罗并不是一个好坐的位置,可以说由于神罗并不存在一套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行政体系(比如税收和军队,but不代表没有啊!),皇帝很大程度上是凭借自己家族实力(影响力)来维持帝国制度的正常运行的,作者举了倒霉的巴伐利亚的查理七世做反例,由于巴伐利亚的国家实力不够强,导致皇帝很大程度上依赖法国对他的政治军事援助,给了法国干预帝国政治的机会,加剧了帝国政治的国际化。 上面提到帝国制度对皇帝的依赖其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帝国诸侯对皇帝的依赖——最粗浅的一个解释可以是对于大部分诸侯国而言,脱离了帝国体制的他们是无力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存在的,在神罗里真正能够作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存在基本上只有普奥巴三个(后来因为前面两位老大哥打架间接的促成了神罗的崩溃)。至于皇帝对诸侯的依赖,我猜还是有的——毕竟神罗军队里还有一半兵力是来自各位帝国诸侯呢:p 另外一个提了一嘴的是关于皇帝的“世俗化”,和其他同时期的国家将绝对主义王权与神权直接联系不同,神罗的皇权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涂油礼”后并没能强化“君权神授”的部分,而是由于选帝侯制度变得更加世俗化,给我的感觉是皇帝比起“君王之主”更像“君王之首”,这样的一种转变趋势会不会也影响了德二皇帝最终成为Deutscher Kaiser而非Kaiser Von Deutschland呢 总之作者最终的观点大概是神罗制度并不像主流认为的一样鸡肋反而对德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神罗体制下的联邦主义体制明显更加适合德国的发展,然后他举了德意志邦联和当今德国的栗子证明联邦主义的德国的对外政策想来都是保守非扩张性的,而我普建立的德二和德三的中央集权式国家都是扩张性的打了两次大战还都输了。 我靠这我就不接受了!且不说当今德国的非扩张性政策到底是因为输了大战被砍军备而菜的一批还是所谓的联邦主义体制,德三才是唯一一个真正做到了中央集权的德国啊拉上德二和我普作甚啊!!!要是这么容易就中央集权了早吧南边的几个反骨仔搞掉了好伐还给你议会,帝国宪法里也写的明明白白是个联邦国家啊!怎么什么锅都我普背啊。(这什么品种的英国对普的特有偏见???)再者。我觉得大家谈论一战的时候总容易忘记,德二是作为奥匈的盟国参战的,一战这事儿不是塞尔维亚先动的手吗?归因也要讲基本法啊。 (哭哭) 总之干货比较多视角也很有意思,适合神罗厨观看(。不大适合普厨) 翻译还是怪怪的但起码能读。

  《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读后感(四):彼得 威尔逊《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小记

  本书主要为研究神圣罗马帝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从帝国本身的视角来研究帝国。而不同于以往的从普鲁士或者奥地利甚至其它较有实力的大邦为中心的民族主义视角研究。

  从目标上看,本书力图反驳的是“十六世纪以来,帝国不断衰落”这一观念,这一观念被伏尔泰加以总结,并广为流传----神圣罗马帝国,既非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作者强调,这种观念被早期的民族主义史学家不断放大,形成了一种对神罗的成见,也既:由于帝国具有

  1.领土广阔;

  2.民族复杂;

  3.皇帝由选举产生;

  4.皇帝主张具有泛欧洲主义;

  5.帝国主权支离破碎,结构复杂.

  这几个特点,明显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具有统一实力的欧洲绝对主义王权国家中央集权,威权主义,军事化,民族单一,世袭制的特征。因而神圣罗马帝国最终与1806年被拿破仑解散,而被视为旧帝国继承者的奥地利也被逐渐排挤出德意志邦联体系,最终由于普奥战争失利而最终没有成为现代德意志国家的一部分(除开纳粹时期短暂的合并),这样的历史结果无疑强化甚至证明了民族主义史学家们的看法。但是作者认为,在十六世纪之后,帝国依旧保持了自身的活力,并且可以看到帝国依旧具有多种多样的出路,甚至,作者强调,即使是在17世纪,帝国仍然有选择“帝国绝对主义”的道路的可能。(让人想到威尼斯衰落论)

  作者不同意传统的关于皇帝-诸侯的二元论观点,认为帝国政治有更为复杂的力量卷入其中,这包括集体性的政治力量如帝国议会和帝国法庭,以及外国势力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对莱茵地区和意大利的觊觎)和西班牙(由哈布斯堡家族复杂广阔的联姻带来的遗产纠纷)。

  帝国皇帝的选举制导致诸侯可以据此要挟未来的皇帝,许以新特权,维持旧特权,这使得帝国改革难以推进。但是另一方面,集体性力量的不断介入,使得帝国被凝聚在皇帝和帝国宪法的框架之下,也限制了大诸侯的过度扩张,作者强调,帝国议会,帝国宫廷法院和帝国最高法院等机构的长期努力使得帝国维持了一种动态平衡,皇帝和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斗争被逐渐限制在法律的框架内,以和平的形式解决纠纷,而不再同于早期帝国诸侯间动辄兵戈相见的情形,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它反映了帝国臣民对和平中立的期许。然而作者也指出,这种愿望与皇帝的家族利益又起了冲突,当法国和西班牙的哈布斯堡仍旧在战斗的时候,帝国议会却禁止帝国介入法西战争。

  领地化问题是传统帝国史研究的焦点,领地化导致皇帝权力式微,这几乎是不可否认的共识,作者基本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是他又认为,十六世纪对帝国进行大区划分,使得小诸侯可以通过联合并借助帝国法庭来同想要吞并他们的大诸侯进行抗争,并且领地化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为皇帝的战争提供了兵员和税收,因此,一定程度上领地化也是皇帝所鼓励的。从领地化问题上,作者认为帝国具有像近代邦联制国家转化的可能,但是18世纪中叶普鲁士和奥地利实力的急速增长打破了旧有的帝国内部平衡,使得帝国小邦出于恐惧纷纷提出在欧洲国家体系内自己独立位置的需求,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此后,帝国解体了。

  作者认为帝国内部诸多政治力量中,教会领地是帝国团结统一的积极因素,这与传统的,尤其是新教徒们宣扬的教会领地堕落腐朽的印象截然不同。教会体现着帝国的神圣因素,皇帝则是他们忠实的保护者,教会通过其教产为贵族和帝国骑士们提供职位,为帝国提供经济支援,而七大选侯中有三位就是教会选侯,教会领地并不是封建愚昧的根据地,相反,作者指出,面对世俗化的威胁(世俗化这往往就意味着被大诸侯,尤其是新教诸侯吞并)教会领地的改革活力甚至大于一般的诸侯领地。这一切表明,教会领地是帝国稳定的重要支撑。因此,帝国的瓦解同教会领地衰落有关,宗教战争中新教诸侯掠夺吞并教会领地,法国,丹麦,瑞士,荷兰的领土扩张使得帝国永远地失去了一些教会领地。最终,在帝国末期,帝国中的教会力量被大大削弱了,这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批评:尽管作者强调帝国在这一时期依旧有多重路线可以走,但是根据作者的论述,能看到的主要就是邦联主义国家道路,对于民族主义道路,作者提及甚少。对于皇帝绝对主义,作者仅仅给出少量例子来说明这种可能,例如作者举例说18世纪德意志农民依旧有“天真的君主主义”思想,认为皇帝比他们的领主更为公正仁慈,这种皇帝比地方强豪好的思想应该说非常普遍,用于说明帝国有走“绝对主义”道路的可能性,说服力不高。

  此外,本书写作中部分段落有影射史学的味道,例如作者说魏玛共和国和西德的议会制宪政结构中都包含了分权制衡的联邦制度,并与旧帝国一样实行防御性外交政策,这与19世纪的普鲁士和纳粹第三帝国的集权制政府不同,后两者都以在世界大战中的失败而终结。又如在谈到选举让步协议的时候,作者描绘了皇帝,选侯以及帝国议会之间的角力,随后便评价道:“当今学者认为,这表明18世纪时的帝国远未僵化,其宪政结构是无限制的,拥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像不像天朝帝国的宪改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