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习惯重于方法》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习惯重于方法》读后感1000字

2020-11-03 01:5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习惯重于方法》读后感1000字

  《习惯重于方法》是一本由胡适著作,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习惯重于方法》精选点评:

  ●2016年9月20日读,2016-306,图184。

  ●胡适先生谈读书

  ●将东西方十七世纪的学术进展放在一起比较,很能说明治学之材料与方法同样重要。前三百年国人最聪明的脑袋都钻在故纸堆中做学问,即使有所得,成就也有限,反观西方学术界,天文学,医药学,物理学等蓬勃发展,无数大牛打下现在科学之基础,犹如群星闪耀,争相辉映,他们把眼光投入到大自然……

  ●相对浅显,普及通识读物,图书馆借来翻完。

  ●于2014-09-02 11:33:43

  ●适合中学生读,其中几个比喻很形象

  ●第一次读胡适的文章,以前对他的感觉也不过是历史书上出现过的名字而已。本书是选编胡适谈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读来平白晓畅,不足就是后面选编的内容有所重复。

  ●选了自己需要的地方阅读

  ●2013//1016:男神对读书的一些真知灼见

  ●这几篇给我特别启发:为什么读书,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搜集史料重于修史

  《习惯重于方法》读后感(一):精辟

  这恐怕是我活了23年以来读得下去的第一本中国作家的书。

  在图书馆上偶遇这本书,拿在手上,翻了几页看,觉得写得颇有道理,于是借回来阅读。

  发现这真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说的多是微言大义,加以举例,而且不同于目前为止读到的日本书,那些日本书的举例让人感觉稍幼稚,而从此书的举例中可以了解很多事实,也算是开阔了视野。并且,学到不少措辞,对提高语文水平颇有帮助。

  不足的是,多个篇章有重复的举例和见解,越到后半部分,就越是明显。

  《习惯重于方法》读后感(二):习惯很重要

  胡适先生这本书,主要是收录他在很多地方的演讲稿。主旨大意为,治学根本在于养成:一是不懒惰,二是不苟且,三是虚心学习的好习惯。

  治学中,到底是材料重要,还是方法重要。秉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到天地间寻找真理,这比在古书上琢磨,比对的真理来的更有意义。西方国家在过去几百年间,在自然科学超越我们的,也正是这个原因。因此,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掌握材料,真实可靠的材料也十分重要。

  该书还收录了他向大学生毕业时的几篇讲话稿。最喜欢的是他送给毕业生的几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如果没有问题,我们整日忙碌在琐事中,其实是无法迫使我们进步的,唯有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上一层楼。

  而我理解问题丹,实际是要保持好奇心。对生活好奇,对事业,找方法,找捷径,这是现在我们所匮乏的,因此进步很有限。

  兴趣散,是一种除了职业以外,能够带给你生活乐趣,带给你快乐的东西。你找到了吗?我是迷茫的,至今我仍然没有找到除职业外,能够丰富我生活的兴趣,是有那么点可悲。我应当培养一个兴趣,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不会觉得慌乱无聊,可以孜孜不倦沉浸其中的兴趣,这样可以丰富我的人生,升华我的身心。生活中,并不是没有想做的事情,并不是不想成为更好的人,比如,学画画,比如跑步,健身。恩,是要在职业之外,探索自己非职业兴趣,并且做好它!

  信心汤,说到底是相信一切努力都会有结果。其实在他之前提出的,不懒惰,不苟且,也足以证明努力的重要性。我是一个习惯把目标定大一点的人,因为我相信,如果我把目标定110%,能够完成80%的话,实际上就是88%。努力是多少有点结果,不努力就是什么都没有。

  有生之年,靠自己的努力,给予自己和家人想要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的初衷!过程很难,结果很美,加油咯!

  《习惯重于方法》读后感(三):为什么有这么多宫廷剧?三百年前就注定了

  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知名的大科学家比如英国物理学家:洛奇。他相信鬼。鬼究竟存不存在?用科学的方法来讲,其实很简单:拿出证据来!至今也没有确切的鬼存在的证据吧?有确切证据存在,那就是存在鬼,这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议的。科学家穿上礼拜堂的衣服,科学方法放假了,思想也放假了。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书中如是说。

  工作和生活中,做事方法是根植在思想中的。人们总以为,思想是有智识的阶层才有,这是不尽然的。“有时候,思想不但普通人没有,就是学者也没有。普通人每天做事、吃饭、洗脸、漱口……都是照着习惯去做的,没有思想的必要,所以不能称为有思想”“我们遇着日常习惯的事,总是马马虎虎的过去;及至有一个异常于平常的困难发生,才用思想去考虑和解决。”

  一个优秀的人,大概是面对难题挑战的时候,有足够的智慧和思想能举重若轻。但要更进一步,变的卓越,就要养成一个个良好的习惯,即便在没有难题的时候,让自己的琐碎生活也自然而然地充满智慧。这便是习惯重于方法的最大的一个论点:好方法可以借鉴习得,好习惯的养成可要难得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大的多。

  好的习惯的养成,比想象的要更难。习惯,并非只是日常重复的、繁琐的做事偏好。习惯比方法更接近于思想的底层,是基于智慧,作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胡适先生建议读书先养成读书的习惯,买书的习惯,至于怎么读,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谈方法的意义。网上流传的俏皮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完全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在追求方法的时候,或多或少有点寻觅捷径的侥幸感。更严重地说,都是空中楼阁,很多事都没有去坚持去做过,就想要找好的方法,那么找不到好方法,接下来放弃,也就理所当然了。

  当然,方法也是比较重要的,习惯根植于思想底层,不易获得,方法是任何普通人都能够触摸到的思想层面的东西,影响也是巨大的。习惯重于方法,虽是书名,不过却更偏向于前半部分读书来讲的,后面一大半的篇幅都是讲方法的,思想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总得来说,好的方法是做事不苟且、不躲懒、肯虚心的人的习惯而已。

  思想是一个人防身的武器,方法是思想的工具。但具体要发挥作用,要和材料搭配,不然容易成为空想。对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方法,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同的人做PPT,层次就是不一样,同样的材料,方法不同,效果肯定不一样。但同样的方法,材料不同,效果就是有绝大的不同了。方法尚可习得和借鉴,材料选择和收集则是一项长期的苦功夫。做任何事要做得出色,都是绕不过长期积累材料的过程的吧。

  与西方的伽利略、开普勒、培根、哈维、笛卡尔、牛顿等人同一时期对应的中国学者分别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徐霞客等人。同时期的顶级学者,其实在方法上都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中国学者在这个阶段,专注于八股、考据等纸上文章,材料都是故纸堆(除了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本奇书)。西方的学术材料则是望远镜看天象、显微镜看细菌,思苹果掉落、测铁球着地。由此发展出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

  中国的考证法其实也是很科学的,都是讲究证据与逻辑推论的。与自然科学的实验室创造证据相比,考证的材料限制了学术的范围,而且材料也大大影响了方法本身。文字材料是死的,只能搜寻新材料,而不能捏造材料。由此也可见,每当有新的重要文物被发现,考古学、古生物学等就会有大的突破,这都是材料的限制使然。

  三百年的考证学,有一部分是有价值的史料整理,绝大部分都是枉费心思。“所以我们三百年的最高成绩终不过是几部古书的整理,于人生有何益处?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何裨补?虽然做学问的人不应该用太实利主义来评判学术价值,然而学问若完全抛弃功用的标准,便会走上荒谬的路上去,变成枉费精力的废物。”这是大学者的原话,发人深省。许多时候读书、学习一样技能,会刻意强调不功利。没有任何实用的价值,也不见得就是纯粹的好。至少,学以致用是要有的吧!

  这段也让我想到,国产的电视剧,获得关注最多的大部分是古装宫廷剧?要么就是抗战剧(虽然不被关注,排片率就是高)?就算相对较新潮的穿越剧也摆脱不了现代人往古代穿!对比西方,主流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这是不是近代300年中西方差异的重现,或者这只不过是300多年前学术界的差异,如今实实在在地在影响着我们的精神和娱乐生活。之前见过有人调侃,漫威的超级英雄,飞天入地、变大变小、变装分身都是咱孙大圣玩剩下来的,恐怕并不值得自豪吧。

  《习惯重于方法》读后感(四):读书笔记《习惯重于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是胡适先生的一本文选集,由龙桃选编,搜集了胡适著作、演讲中的关于读书、治学方面的文章。其内容大概分为两类:

  第一,关于读书的,阐述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读书的习惯如何以及如何收藏书的方法和心得。

  第二,关于思考和治学的方法。

  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可笑,读书好像已经成为政治正确,反正读书准是没错的。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好好思考,如果想清楚了为什么要读书,那就不会在读书的过程中迷茫,不知道读什么才好,也不会因为没有收获,或者收效甚微,就认为读书无用。

  胡适提出了三个读书的理由:首先,书是过去智识学问的经验的记录,读书是接受人类的文化遗产;其次,读书阅读,读书的能力就越强,可谓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最后,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明白了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目的性就会加强,效率也会相应的提升。我认为读书应该要有相应的目标,而不是泛泛而读,也不是为了打发时间的休闲读。在儿童、青少年阶段,读书是为了掌握文化知识,接受人类的遗产,增强阅读的能力。到了中青年,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更多的需要利用读书来为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了。治学或者研究者,还需要从阅读中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关于读书,胡适最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习惯重于方法”。养成读书、买书的习惯,是最重要的,读书的方法在其次。毕竟天才是少数,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勤奋努力才获得成功的。而关于读书的习惯,胡适首先提出的也是一个“勤”字,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其次是要谨慎小心,凡事不能轻易放过,要有认真执着的钻研精神,最后是态度要谦虚,不可先存成见,才能博学众长。

  1925年,有日本新闻记者问胡适:“现在中国青年的思想是什么?”胡适很爽快的回答:“中国的青年,是没有思想的。”

  胡适对思想是有严格定义的,他认为按照习惯去做,没有思想的必要,不能称为有思想。胡思乱想也不是思想的本意,普通人没有,学者也可能没有。思想是有条理、有系统、有方法的。在他看来,思想必须要有思考论证的过程,必须要经历五个步骤:

  第一、要有困难,人没有遇到疑难问题,绝不会发生思想。

  第二、制定困难的所在,能否解决困难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后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第三、假设解决困难的方法。这是最考验一个人能力和学识的地方。

  第四、判断和选定假设的结果。一个假设可能会有多个结果,在众多结果中选择出最好的一个也是需要相应的能力才能做出的判断和抉择。

  第五,证实结果。选择了结果还要去反复验证。

  经历过这个完整的过程,才能说有思想。这其中体现了胡适学贯中西、文理的见识和底气。他虽然谦虚的说自己并没有专业,但是他常年在大学教授历史、文学、思想史、哲学、佛学等等科目,而他所用的治学方法又往往来自于西方思想以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在他的治学方法中,一以贯之的理念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字真经。他提出做学问的基本态度是“严格的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并且在治学方面,也特别强调动手找材料找证据,所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做学问,不能像蜘蛛那样光靠自己憋,也不能像蚂蚁那样堆砌搬运材料,要能像蜜蜂一样,博采众长,最终酿出自己的果实,这才是最理想的治学方法。

  在治学方法方面,胡适提到了如何时刻保持自省,检讨自己,讨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一系列关系。在论证中旁征博引,文采斐然。他从自己的治学经历中,论证了自己提出的简单的治学道理,清晰明了,简单易懂。

  本书的材料大多选自对学生群体的演讲和讲学,内容重在讲养成习惯的方法,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和道理,所以非常适合推荐给中学生阅读。早早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孩子们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思维导图笔记关注公众号“筱视界”,回复“胡适”,可以获得我原创的高清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