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职场上不敢碰的敏感话题,它排第一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职场上不敢碰的敏感话题,它排第一

2020-11-03 20:00:16 作者:公开课白小哲 来源:网易公开课 阅读:载入中…

职场上不敢碰的敏感话题,它排第一

  一位心理学家,给22位受试者出了题:

  父亲开车带他的儿子去一家金融公司面试,到了这家公司楼下时,儿子的手机响了。

  儿子看了爸爸一眼,爸爸催促道:“你倒是接电话呀!”

  屏幕上显示,打来电话的是一个上市公司的CEO。

  儿子接起电话,电话里说:“儿子,祝你好运,你一定可以的!”

  挂断电话后,儿子再次看了一眼坐在身边的父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受试者的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这是 爸爸为了鼓励儿子,提前录好的音”;

  有人说“一个是他亲生父亲,一个是他的后爸”;

  还有人说“是他朋友在和他开玩笑,叫他‘儿子’”。

  除此之外,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这也太难了吧?!

  最终揭晓的答案,其实很简单:

  这位上市公司的CEO,是一位女性,题目中“儿子”的妈妈。

  听到答案的受试者无不捶胸顿足:“我怎么没想到啊!”

  恍然大悟的背后,却让人看到“CEO一定是男性”的职业性别偏见

  性别偏见,是仅仅因为性别,就先入为主地对别人产生不公正的看法。

  在职业领域,它体现得尤为普遍。

  比如“护士”被默认为女性,因此当他是男性时,会专门强调“男护士”;

  司机被默认是男性,因此当她是女性时,会专门强调“女司机”……

  一项针对4000名成年人的调查发现,职业性别偏见比我们感受到的要惊人。

  在受访者中,95% 的人在听到“医生”职位时,会觉得这是在说一位男性。

  从事模特、幼儿园老师、前台接待员行业的,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女性。

  同样,水管工、电工、农民、出租车司机和工程师,都被“默认”为男性。

  这些偏见太根深蒂固,以至于谷歌翻译作为“没有感情的机器人”,都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学会”了性别偏见:

  不少用户发现,当使用谷歌翻译没有性别区分的人称代词时(比如土耳其语中的“她”和“他”都是o),它会默认将某些职业和特定的性别联系起来。

  如左图,谷歌翻译将土耳其语的“她/他是一名医生”直接翻译为“他是一名医生”,如今该翻译已改进(右图)

  人工智能的“有色眼镜”,正是人类社会偏见的一面镜子。

  职业性别偏见的来源很复杂,受到传统观念、流行文化和随机印象的影响。

  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一个职业被认为是“属于男性的职业”时,人们会认为它更可信。

  反过来,当这个职业被认为“属于女性”时,这个职业就会相对不被重视。

  比如,针对中美洲银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相比较男性贷款经理,女性贷款经理的成交率更低。

  客户也更喜欢听从男性经理、而非女性经理的建议。

  女司机、女博士、女领导……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但凡加上“女”字,能力会大打折扣,原本“体面”的职业,也多了一丝嘲弄和轻蔑。

  女司机甚至已经成了“驾驶水平不够”的代名词

  但职业性别偏见的受害者绝不只有女性。

  由于性别所带来社会角色、个人特质的不同,男性在职业选择方面同样会受到“不公正看待”。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都觉得男性不适合护理工作,这让许多原本热爱这一行的男性产生愧疚感,无奈更换职业。

  如果男性成为“全职父亲”“奶爸”,往往被贴上“吃软饭”的标签。

  在全职妈妈的付出正逐渐开始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的情况下,男性依旧在被社会伤害。

  甚至早期学术界,都在污名化从事所谓“女性行业”的男性。

  一篇发表于80年代的论文认为,从事女性主导职业的男性可能具有“更温柔的心灵”“更敏感” ,从事“女性行业”,甚至可能导致与父亲等男性亲属的关系疏远。

  为什么女性不能当建筑师,男性不能当美妆店主?

  为什么“女孩子最好就当个老师”,“男孩子大学最好学计算机”?

  为什么一个家庭里,做饭、洗衣服的就该是“妈妈”,换灯泡、修电器的就该是“爸爸”?

  这样的论断看起来十分可笑,却仍旧困扰着许多人。

  从小到大,从爱好到职业,从家庭到社会,都有太多鲜明的标示牌伫在那里,告诉我们:这里你别来,这里不是你该待的地方。

  职业偏见扼杀了太多选择,也让世界少了许多本该亮丽的色彩。

  好在,人不是被糖浆划的圈困住后,就只会在里面打转的蚂蚁。

  打破偏见的高墙,一直有人在路上。

  前段时间,BBC报道了一位韩国小姐姐,和她的“女子维修队”。

  外表可爱精致的她,有着一个自己独特的发光舞台——家庭维修。

  奔波在维修现场,腰间别的、手上提的,是形形色色的工具,每天打交道的是机油、是灰尘、是笨重的家具。

  没有高跟鞋和裙子,没有精致的妆容,但被机油蹭花的脸、被劳动的汗水打湿的后背,却别有一番潇洒。

  走上“维修工人”这条路,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她从小就爱摆弄工具和整理工具箱。对她而言,锤子、电钻、扳手这些“冷冰冰”的工具,反倒是更吸引人的玩具。

  家里有维修工来时,她会兴致勃勃地观摩。

  看到维修工人清一色都是男性时,她困惑不已:为什么这个领域没有女性?

  家里人的回答十分简单直接:“这些工具不是给女孩子玩的。”

  长大后,她表示想当一名维修工时,父母又站出来反对。

  “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天天拎着工具箱算怎么回事。”

  被泼了无数盆冷水的她,最初选择顺从父母的意思。

  但那份所谓“更适合女性”的工作,终究不是她想要的。

  她最终决定:辞职,踏上“从事维修工作”的路。

  如今,她创建的针对独居女性的“女子维修队”大受欢迎。

  尽管质疑的声音从没有消失,但她早已不再在意。

  “任何女性都能胜任这份工作。

  

  只要你愿意迎接挑战,那么,只有天空才是你的极限。”

  

  同样,敢于挑战偏见,向职业性别壁垒说“不”的队伍里,也不乏男性的身影。

  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的队伍中,作为护士里的“少数”,男护士与女性护士一样,在护理病人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人民网事政频道

  作为一名男护士,除了必须的过硬专业能力,他们还要比女护士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

  有病人异样的眼光,“怎么护士还会有男的”;

  有“相亲市场”上的质疑,“男护士不是正经工作吧”;

  还有家里长辈的非难,“男护士没有前途”。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男护士们在岗位上努力地发光发热。

  小红书用户@小何同学HOHO,就是一名还在实习的护士。

  他的分享里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内容,更多的就是“医学生的日常”。

  有凌晨三点辛苦的夜班,有抽了16管血的成就感,有“希望能帮助到更多人”的小小愿望。

  在分享中,@。小何同学HOHO直接称自己为“男护士”

  评论里看不到“怎么还有男护士”之类的质疑,有的是肯定和加油打气,还有“同为护理专业、未来同行”的“抱团取暖”。

  曾经,一些男性因为专业调剂才被迫走上“男护士”之路。

  而今天,已经有更多男性摒弃成见,主动选择护理专业,想在这一岗位上发挥男性的特长。

  人民健康网报道

  无关性别,只守初心——这或许正是一份职业原本的样子。

  许多事情如同职业一样,本无性别之分,是世俗的偏见赋予其性别。

  小红书,让不同的生活方式都能展现、被看见,让每一种职业和选择都得到尊重和掌声。

  在这里,我们种草美好的实物,更种草着一种种独特又精彩的人生:

  这里有分享可爱舞蹈、带孩子们玩耍的男幼师,有自己买料搬砖、搞定新家装修的小姐姐。

  有分享美妆经验、和你一起变美的精致boy,也有分享搏击知识的女格斗冠军……

  他们大方又潇洒地分享着自己的生活,打破本就不该存在的偏见的墙,看见了生活的多般模样。

  在小红书,没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抛开偏见和质疑,你只需要标记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生活。

  

  “女生哪懂足球啊?”

  “男生怎么还化妆?”

  “别和女博士谈恋爱。”

  ……

  类似的话语,熟悉吗?

  今天,我们想和你聊聊“偏见”这个话题,

  你遇到过哪些偏见?你是如何面对偏见?评论区,等你的故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