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疯狂的信用》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疯狂的信用》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04 02:5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疯狂的信用》经典读后感有感

  《疯狂的信用》是一本由予龙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疯狂的信用》精选点评:

  ●还不错,前面讲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和一些看法,个人觉得很有用

  ●要注意纳税申报和个人信用

  ●信用的商品化

  ●中国与美国,房产中介加律师,金融地产、医疗、影像航军

  ●简要明了,一针见血。

  ●講了很多感同身受的東西!!

  ●有人说中国到现在依然没有从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当中走出来。我一想,对啊!我也没有从初恋被甩的阴影走出来,时间真是过得慢。

  ●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政治的高度,我们都应该重视对信用的研究和探索,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机制。一个没有信用和信用机制的社会,“和谐”就是一句空话。——陈章武,清华大学教授

  ●将生活中的各类现象用信用的视角去见证和理解,使没有金融知识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的理解一二。各类想法和预言,在今天有不少已神奇的兑现。

  ●如果说《民主的细节》展现的是政治学学者眼中的美国,那么本书就是数学博士眼中的美国,很精彩的书。

  《疯狂的信用》读后感(一):无处不在的信用关系

  无处不在的信用关系

  罗毅

  前美国高盛集团高级风险分析师

  现代经济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无处不在,信用规模日趋扩张,信用产品也日趋复杂。信用已成为一种可以估值和交易的商品,通过结构化、杠杆化的方式渗透至全球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到主权国家、公司乃至个人的经济行为。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不同背景的读者了解信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拓展读者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视野。书中对中国某些领域存在的信用缺失现象也进行了描述,提示我们重视对市场信用的建立,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此外,本书以纪实文学作品的形式,生动记录了华尔街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发生的主要事件。作为2008年金融危机的亲历者,本人对故事中相关人物的经历感同身受。与之前着重从货币经济、国家战略等宏观角度来讨论这次危机的大量书籍不同,本书的一大特点便是从普通人的微观角度来介绍金融危机的形成及其对大众日常工作、生活的影响。

  此书视角独特,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因此极力推荐读者认真阅读。

  《疯狂的信用》读后感(二):华尔街的奇才们

  华尔街的奇才们运用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创造力、超人般的计算力、远超本山大叔的忽悠力,全力挖掘信用的价值,让信用疯狂了。他们用全部的才华,以信用为工具,挖了一个超巨的坑,然后将自己人、投资人、代理人、本国人、外国人、富人、穷人、苦命的人、幸运的人、有关的人、无关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统统给扔到了坑里,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爬出来。他们真的太有才了!!!

  《管子·枢言》曰:“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此华尔街金融奇才们所为者乎?

  以上只是从《疯狂的信用》一本书中读出的部分感言,其实该书内容远比此要丰富得多。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进一步思考很多国内外社会与经济的现象;逆着作者的思路,可以找到更多有价值的课题;以不同角度与作者的思路交汇,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对无数问题的线索与寻求问题答案的方法了。总而言之,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认识世界的视角,信用成为分析和了解世界与社会现象的工具。 基于以上的理由,本人可以比较认真地向读者推荐此书了:《疯狂的信用》这本书,读了不会白读,不读有点可惜。宁波大学副教授 叶持跃2012年8月

  《疯狂的信用》读后感(三):“不是无能,是某军太狡猾”——转自亚马逊的读者评论

  http://www.amazon.cn/疯狂的信用-予龙/dp/B009OAIJG4

  转自亚马逊的读者评论

  平均5.0 星 一本好书 2012年12月6日

  评论者 wang wei dong

  朋友送我这本《疯狂的信用》,仔细看完,感觉很好。 作者以一个业者的身份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金融危机。 作者是美国投行从业者,不是靠码字生活的,所以这本书干货多,而不是凑字数。《疯狂的信用》 这本书里很多话题展开都能出本书。

  书中我觉得很幽默的是这么一段话:“根据《货币战争》作者的逻辑和想象力,最近爆发的西方金融危机可以归结为阴谋论。次贷资产证券化中最关键的CDO定价,是根据李大卫i(David X Li)博士设计的 Gaussian Copula 模型进行的。李博士被西方称为“世界上最具天赋的精算师”,而他设计的模型是“走向灾难的秘方”。 20世纪80年代,李博士在中国研究生毕业, 后被中国政府派到加拿大留学,并在那里获得了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进入银行界并去了华尔街,他的CDO定价模型被华尔街广泛采用。 据说金融危机爆发时,他回到了中国”

  我读到这里觉得很幽默,按阴谋论看来,中国人是完胜啊。但怎么就没看到美国人把李博士的公派的背景拿出来以阴谋论说事呢? 中国人碰到问题,外患永远是第一的。而且外患阴谋论能让所有人舒服。 业界人士可以用阴谋论解释自己的无能,人民群众也可以得到一个印象 “不是无能,是某军太狡猾”。

  《疯狂的信用》读后感(四):在说诚信的时候,一般都在逼逼什么?

  最近在猛看一本书,名字叫做《疯狂的信用》。为何会对信用产生如此的好奇心?其实主要是自己创业以来确实也吃了不少信用的亏。

  账期延迟时间过长,骗方案骗内容等等遭遇见怪不怪。有时候想想也挺心酸,毕竟方案和内容都是自己几天不吃不睡一字一句码出来的心血,也只能安慰自己在目前的国内商业环境中,尽量多“吃点亏”,免得自己今后连吃亏都负担不起。

  有朋友说,商业无道德。商业在西方得以建立足够完善的法律体系与政策,正是因为其不可预测的“无道德”性。次贷危机发生之前,美国人并没有觉得次贷会导致无数金融从业者下台走人,家破人亡。这就是不可预测的“无道德”。

  因为这种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在一次次被人性进行商业透支后,法律制度和政府政策,才成为拴住商业这个绿巨人的无形镣铐。

  因为这种事情发生的太多了,在一次次被人性进行商业透支后,法律制度和政府政策,才成为拴住商业这个绿巨人的无形镣铐。

  其实也别羡慕人家美国商业环境好,商业信用意识比国人优秀,主要是因为他们商业市场形成的比较早,吃得亏也更多,自然形成相对健全的法制与政策体系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违法成本提高,人人都在这样一个框架中进行商业行为时,自然不必对合约锱铢必较,因为不会有人会为了支付昂贵罚款而擅自违约,除非他们另有企图。

  与美国这样的情况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这才只有十几年,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明显,别人的前车之鉴就是我们的后车之师,自然也没有必要去羡慕嫉妒别人什么。当然在这种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然就会有一些人在商业上得到不公平的对待。

  之前说的账期延期没有合理的延期利息,支付方可以无理由无限期延期付款。服务方需要在未付任何款项前提供相关服务,由需求方进行确认再进行付款等等有违信用的商业行为,合作方之间更多的都是口头君子协议与承诺,换句话来说是人情信用的帆船说反就翻。

  那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国家的商家有一个诚信评分,通过几不同的维度:法人与股东身份;商业履约能力;企业信用历史;企业行业偏好;服务客户等一系列可以娉婷企业信用的项目,进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分,是否在商业上也更有参考价值呢?

  显然这一套用在个人信用上也有非常好的参考标准。那些在市场初期吃过亏的商业从业人员,并不会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商业待遇而就此自暴自弃。信用评分制度的制定,会促使他们更好的利用这一工具,通过科学的信用分配,对合作方进行前期预估,将大幅度提高合作和管理效率。

  在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和呼吁的当下,信用制度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的被动指标之一,至少在进行商业行为时有它不言而喻的预判效果和意义。我们现在也更愿意买“国产”产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技术保障和质量保障的背书越来越完善,“中国制造”有朝一日终将摆脱“山寨”的高帽子,这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企业与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并不是一个绝对数值概念,也不可能通过一个信用评分来给人人扣上某些“出身论”的尴尬界定。信用幅度也会随着企业和个人的商业行为增长或者减少,但绝对不会爆表。

  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之路还很长,但是我相信“好人”赚钱的时代会来临,当然这些“好人”都会在条条框框逐渐健全的法律与政策的约束下。但之于还稍显野蛮的初期经济环境,不得不说就是一种商业化的进步。

  这些内容和思考都是出自以下这本《疯狂的信用》。蜀黍初中的时候9·11事件发生,大学毕业时正好是次贷危机,国内外资公司裁员,就业时也收到过一些影响。作者予先生不仅补上了我美国次贷危机如何发生的那段历史盲区,也承接了后来国家出台4万亿人民币扶持政策的记忆。

  如今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持续稳定(至少在数字上),主流舆论都在宣称中国二十年后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时候。读到这本书,似乎觉得像是某些冥冥之中的安排。

  二十年后,蜀黍即将步入中年。人生可能最辛苦而精彩的二十年就要来临,该如何玩,怎么玩,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启迪和警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