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让良知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让良知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4 03:3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让良知自由》的读后感大全

  《让良知自由》是一本由赵柏田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良知自由》精选点评:

  ●第一人称自述,颇有想法。

  ●以前我也像作者所说,以为明朝是“一个皇帝血腥而又变态,文人心性被普遍扭曲的时代”,但是这种印象自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就已大大改变。很惊异那一个个有智谋有血性的文官竟然都出自这样一个扭曲的朝代,而他们之中让我记住名字的就有王守仁,但当时我只为他剿匪平叛的智勇所折服,读了这本书,尤其是封面上那句关于良知的话,才是让我深深叹服并想踏入心学领域的原因。

  ●戏太多了,偶尔加两句阳明心学,感觉是绞肠痧终于捋直了一段,然后又绞上了……

  ●文字不错,史料扎实,王氏一脉五代详叙,见波峰波谷,后人委顿如此,可叹。

  ●2013-01-14 购于亚马逊

  ●只要你内心有一点真诚,你就可以不必依靠儒家的那些大道理来大胆生活,只要你相信真诚并让它时刻充满你的内心,你就一定会得到良知带给你的快乐和宁静。

  ●注水猪肉

  ●“看来时代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有一个表情,他就像一面硬币,豪奢浮华的背面,是许多个世代以来绵延不绝对知识的尊崇和向往。”

  ●其实就是按照王阳明的传记进行改写的一本书,文笔挺不错,感觉作者还是用了心去写的,只不过行文中时常出现的几百年后的外国人名让人觉得怪怪的,对“良知”的挖掘亦没有预期中的那么深刻。

  ● 受中华书局的字样的诱惑买下。作者叙事连贯性较差,散文体。出彩点也有,就是王阳明的文章书信的连缀。用简易的文笔把书信连了一遍。也没把良知写的那么透彻。

  《让良知自由》读后感(一):苍凉的、激情的

  这本有着黑夜漫游气质的书,一打开来就不忍放下。它陪我度过了多少个激动的夜晚啊。

  这个写法,第一人称,让五百年前的阳明先生如许说话,确是新异。与当年明月对王阳明的描述近乎神迹、诡诈、多智、勇猛不同,这里面描述的,是苍凉的、文学化的、细腻的,是一个老人在行将就木时候的回忆,带着悲凉,和燃烧至生命最后一息的激情。

  看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悲怆,想起,“悲欣交集”四个字。

  谢谢中华书局,这本书,带给我生命的温存。

  《让良知自由》读后感(二):良知致一生:本书测评

  本书用王守仁自己的口吻简述了这位明后期传奇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的一生。着重从四个时间点即少年闲散、青年羁旅,中年功成和暮年未已描写其心路历程,分别取名为泛海、至圣、夜宴、明心。读者从本书中感受的,更多是王阳明从一个书香门第的普通人,成长为时代传奇的感慨和不忍,而非其思想学术上的知识显学。此书读起来语言恬淡,带些古风味儿,像啜一杯乡野农家的清茶,三两天便可读完,适合想要了解王阳明的读者作为入门或休闲书品读。

  注:此书时间、事件考据客观,可放心阅读。

  不足:时间轴略微跳跃,是为配合其心路历程安排。

  彩蛋:有数十幅王阳明书法图片和信件原文。

  《让良知自由》读后感(三):读后感:另类的人物传记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没有将人物的事迹、功绩变成冗长枯燥的陈述,而是让人物亲自叙说如自白般的心路历程。

  内容以王阳明内心的变化、人生的转折等对一个人来说最真实的生命过程为主线,将生活点滴与重大事件穿插其中,还原了一个立体、另人动情的王阳明,以情触动人心。借着这本书我跨越了时空,和王阳明做了回邻居,偷看着这个身上有旧旧的味道、充满激情和良知的老头,好奇着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继而产生了深深的崇拜感与亲切感。

  尽管只是薄薄的一本小书,重量却是沉甸甸的。它是作者用自己十年生活的经验和理解,还有对王阳明及那个时代的探索沉淀下来的精华。

  我为能在小书店淘到这本书而庆幸。对于我这种对伟大的人物和历史充满好奇和敬畏,却很难接近他们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恩惠。

  《让良知自由》读后感(四):王阳明及中国读书人的功与名

  周末,在家读王阳明。当然,是赵柏田先生假王阳明之口的夫子自道,这种写法,多年不见,但如果拿捏的好,确实很有味道,心理刻画极其到位。当然,赵先生是拿捏的好的,否则,怎么可能这书再出个单行本呢。全书八万字,中华书局版,印了8000册。

  王阳明所处的年代是嘉靖一朝。嘉靖是个玩心机的主,在他身上,大礼仪,不上朝,一幕幕一件件,都心惊肉跳。虽然不上朝,但也算张弛有度,该怂的时候怂,该狠的时候狠,最终落得个英断之主的名声。当然,这名声的由来也可能是跟明武宗相比,人家武宗多么随性啊,宠“八虎”,修豹房,最终爽死了。

  王阳明,虽然成就冠绝有明一代,但至今也是一个毁誉参半,争议极大的人。什么“暗室一炬”啦,什么“一生低首拜阳明”啦,什么阳明山啊……总之,作为心学之大成者,有“孔、孟、朱、王”之称,这是个不得了的称谓。

  其实,一代宗师,开山立派,这都不重要。这书给我的一点启示就是,王阳明的“发达”在于他平“宁王之乱”,而不是他的“格物致知”,说到底,还是靠的军功。是他的个人学识和一生机缘的相互成全,而不是他的学问。否则,虽然他爹是高考状元,他也不过是个小公务员,还有郁郁不得志之感。在嘉靖一朝,甚至连被垂青的机会都没有,更没有资格去跟皇帝斗心眼,充其量也只能是嘉靖跟高级官员们斗心眼时候的炮灰而已。但是,他有了“军功”,这是不得了的事情。

  国人经常说“功名”,以为考个高考状元就是功名了。其实不然。什么是“功名”呢?“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后,才能有“三十功名尘与土”。还有,常说,“文治武功”,也就是说,“文”只能是“治”,而不能称之为“功”的,而被刻石的只能是“武功”,是窦宪北击匈奴之后,才能刻石燕然山。这是文士们所做不到的。考个高考状元,被跨马游街,一日看尽长安花,当事人觉得很潇洒,其实,在权力看来,只不过是多了一个上好的“文士”而已。可以赏风弄月,可以填词作曲,可以待诏翰林,这就是个文化三陪的职业而已。不顺心了,好点赐金放还,弄不好了还要被打屁屁,廷杖那么几下,王阳明一朝,有多少大臣被当众打屁屁而死啊。

  这还让人想到曾国藩,作为王阳明之后的又一个读书人的榜样,他办湘军之前,这人生也是憋屈的不行啊。作为一个京官,天天跟一帮清流们搞心性之学,这玩意要求一下自己还可以,要求别人了,就有点不妥,不仅不妥,甚至会弄的自己也很难受,同僚们很难堪。如果,以这些东西博一世功名是很难的事情,说到底,皇帝他老人家心里明白,这些东西,只能治国,不可平天下。

  所以,对王阳明和曾国藩而言,他们都需要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可以让王阳明、曾国藩这样的人,杀敌立功,成就旷世功业,曾国藩甚至被称作是“中兴名臣”。当然,这个机会也需要王阳明、曾国藩这样的人,对自己要求极其严苛,有平天下之能,才能成就自己,否则,缺一不可。也只能说,机会与他们的内心,是在相互成就彼此。

  有些人,一辈子,也未必有这样的机会,最终也只能籍籍无名。当然,更多的人,有了这样的机会,甚至也有旷世之才,但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心。

  这本书取名“让良知自由”,很有味道。

  多说一句。世人都为功名误。王阳明身后,他的后人陷入了争爵的争斗之中,争来争去,到了大清朝……结果,自然能想象的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