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读后感锦集

2020-11-05 00:5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读后感锦集

  《叔本华欲望幸福》是一本由35.00元著作,341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2-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精选点评:

  ●叔本华语言比较直白,还不错。

  ●感觉像《人生的智慧》翻版啊,不过我没耐心读下去了,还是读经典原著算了。

  ●所思所想定义人。

  ●翻译信达雅的基础应该是主谓宾齐全吧

  ●怀疑这书加重了我当时的心理问题

  ●德国人没有国家骄傲

  ●这个世界是没有温度的 他不是温暖的 也不是寒冷的 世界就是世界 是没有温度的

  ●实在读不下去啊

  ●这类书不免觉得很说教 第四讲还可以

  ●汇成一句话:重视人的内心力量,不要做别人的奴隶,意志与生殖繁衍是本质,要学会抵抗这一本质,而抵抗也是无意义的,痛苦与无聊总是徘徊 我同意内心的力量但不同意对这个世界的偏激解读,他过分看中自己的力量,是少数人的哲学,但人毕竟是一个圆,画成圆的瞬间,里面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就在圆画完的瞬间形成了,所以我一样强调社交与别人看法的重要性,只是不该做奴隶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读后感(一):欲望与幸福

  文中有句话:生命,不论对任何人来说都没什么特别值得珍惜的。 这句话个人觉得叔本华太过于悲观主义,如果人到世间,只是为了来还债,不好好珍惜生命,那践踏生命中的每一刻,无视悲观与幸福,那又怎能是人。 人之所以是高等智慧生物,一定是他的感知能力高于一切,正是如此,人如果不珍惜生命,还不如成为猪狗植物类,何必成为人呢!?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读后感(二):何为人生

  一本书前后断断续续读了四个多月,因为是叔本华哲学,即使书的编排方面,前后逻辑性问题非常大,但也能依旧坚持读下去,作为哲学入门书籍勉强及格,读后还是有几点收获,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切身同感的几点人生观:(1)生命的本质,不是欲望难平的痛苦,就是欲望满足后的无聊带来的痛苦,所以人生所谓的幸福本身就是不存在的;(2)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即是彻底否决求生意志,即佛教的苦修生活,无欲无求才能无痛苦;(3)芸芸众生追求的所谓的幸福,不应是外在的名声荣誉,那只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以及智慧的头脑……献给哲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当然前提是需要与生俱来的幸运,摆脱世俗的束缚;(4)世界万物的本质都不过是表象,也即虚空,表象的存在源于意志的存在,然而意志又是从何而来,叔本华并没有给出答案;(5)所以活着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生存的意义不是在生命本身,而是在活着之外,或许是给社会的奉献,是给人类带来的智慧之光,可怕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人类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既然活着本来没有任何意义,那么死亡是否才是真正的自由与解脱,这些也还没有答案。(6)只有在哲学中才能找着赤裸裸的最真实的真理,而宗教是一般人的形而上学,是象征性的、寓言式的真理,目的是引导众生。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读后感(三):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

  1.28-2.5 世界是我们的表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认识的一切物质----即全世界,仅是对主观而言的,是直观者的直观,主观才是世界唯一的支柱(很主观的唯心)。所以,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就构成了客观的表象世界的根源(意识限定,人所能作为和成就的最高极限不会超过自己)。

  人(身体)是意志的现象----意志的客观化,意志产生欲望,意志的本质是努力,故无谓目的和目标,努力是由于要满足欲望所产生,我们各种具体的行为(官能活动)就是具体化的意志行为。欲望受阻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痛苦。若欲望得到满足,短时间内人们会得到满足,即人们所说的幸福,而满足或幸福是短暂的,欲望(目标)得到满足后,无聊与倦怠便又立刻袭来(无敌是多么寂寞......),无聊和倦怠也是一种痛苦(扰乱我们的平静,给我们的生存造成重荷)。无聊与痛苦都令人难以人忍受。欲望无穷,满足有限,人们永无休止地受着意志的支配和奴役,人生实际就像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的钟摆,所谓的宁静和平和,仅是一瞬间的幻影,那是意志的喘息机会。所以,存在的万物,其本质即是:不断的努力和永恒的痛苦。

  痛苦自有其意义,而且是有着积极意义。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幸福和快乐反而是消极的(因为欲望的产生是出于“缺乏”),倘若事事顺遂,一切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那将会是致命的自负。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就像船要直行而必需压舱石一样。评判人生是否幸福,不是看欢愉与快乐的多少,而是看能解脱痛苦的程度。

  如何减少或消除痛苦?艺术的暂时性解脱、节欲或禁欲(无欲则刚)。要想寻求永恒的解脱,就要从根本上否定自己的意志,过苦修生活,虐待自己的意志,折磨自己而拒绝快乐,消灭自己的(生存)意志而达涅槃之境。

  如何击退厌倦和无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消磨时光vs利用时光)求助于外:社交、闲聊、纸牌、性交......求助于内:阅读、观察、学习、沉思以及训练自己,增长自己的心灵财富(人的心灵财富愈多,厌倦所占的地位就愈小),我们所运用的力量愈是高贵,所获得的快乐也就愈大。一个人内在所具备的愈多,求之与他人的就愈少,他人能给自己的也愈少。所以,智慧越高,越不合群。而社会崇尚庸俗,所有伟大的心灵注定孤独。(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看到精彩段落时常常会想起《刀锋》里的拉里对人生的探寻以及到印度的苦修,拉里肯定也会很喜欢叔本华吧。

  感兴趣部分的不完全总结,over~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读后感(四):幸福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

  内容丰富,可能由于翻译问题,阅读有些吃力,但绝对值得阅读。

  意志的本质就是努力,故无所谓目的或目标。努力是由于要满足欲望所产生,但眼前的欲望获得满足之后,新的欲望又接踵而来,欲望无穷,满足却有限,人们就这样无休无止地奋斗挣扎下去。再者,一切快乐皆以愿望为先决条件,愿望如获得满足,快乐亦随之停止,所以“一般的所谓幸福,实际是消极性的东西,遗物者原无意赐予我们永恒的幸福”——一旦失去欲望的对象,无聊便立刻袭之而来,无聊与痛苦同样令人难以忍受。人生实际就像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的钟摆。如果把一切痛苦驱进地狱的话,留存在天国的,大概就只有倦怠和无聊。存在的万物,其本质即是:不断地努力和永恒的痛苦。所谓的宁静与平和,仅是一瞬间的幻影,那是意志的喘息机会。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成三类,那就是自外界得来的幸福、自心灵得来的幸福和自肉体得来的幸福。 一个人能直接领悟的,也就是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外在世界的影响也不过是促使我们领悟自己的观念、感受和意欲。我们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于我们以什么方式来看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世界相同,各人却大异其趣:有的人觉得枯燥乏味,了无生趣;有的人却觉得生趣盎然,极具意义。 人的一切情感的主要源泉是人常想到现在缺乏的和展望未来,而深深地影响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这也是人们种种顾虑、希望和恐惧的真正源泉,所有这些情感深深地影响到自己当前的痛苦和快乐,且远超过它对动物的影响。人有记忆、反省和想象,由之而储藏和凝缩了自己的忧患与快乐,而这些都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 努力与意志一样,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类接受最明晰、最完全的意识之光所呈现的东西。我们所称的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反之,所谓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了它的目标。 幸福不过是消极的东西,例如,健康、青春和自由可以说是人生的三大财宝,但当我们拥有它时却毫无所觉,一旦丧失后,才意识到它们的可贵,其中道理正是如此,因为它们是消极性的东西。总之,我们都是在不幸的日子取代往日的生活后,才体会到过去的幸福。 我们只有对痛苦、忧虑、恐惧,才有所感觉;反之,当你平安无事、无病无灾时,丝毫无感觉。我们对于愿望的感觉,就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一般的迫切,但愿望获满足后,则又像吞下一片食物的一瞬间一样,仿佛知觉已停止。 一些微小的偶然因素亦可导致我们的不幸。世界上没有所谓完全幸福的人,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当他酣睡时;而一个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在他觉醒的瞬间。实际上,许多不幸都是间接的,人们之所以经常感到自己不幸,是因为任何人心底都有强烈的嫉妒心,不管处在何种生活状态,只要看到别人胜过自己——不管哪一方面,即足以造成嫉妒的动机,并且无法平息。人类因为感到自己的不幸,所以,无法忍受别人的幸福。相反的,当他感到幸福时,即使只有短暂的一刹那,立刻扬扬自得起来,恨不得向周围的人夸耀:“但愿我的喜悦,能成为全世界人的幸福。” 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美神,苏格拉底之所以说哲学的定义是“死亡的准备”,即是为此。诚然,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 动物的生存不知有死亡,每个动物只意识着自己的无限,直接享受种族的完全不灭。至于人类,因为具备理性,必然产生对死亡的恐惧。 水獭被追捕时,立即带着子獭沉入水中,当它们为了呼吸而再度浮在水面时,母獭便以身子遮挡及承受猎师的镖箭,以使子獭逃遁。还有捕鲸时,只要先射杀子鲸就可把母鲸引诱出来。此时,母鲸便立刻赶到子鲸身边,尽管她身上中了许多鱼镖,但为孩子的一线生机,仍是寸步不离子鲸,毫无逃遁之意。 伊壁鸠鲁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三类,这位伟大的幸福论者所做的分类是很正确的。第一类是自然而必需的要求,诸如食物和衣着。这些需要易于满足,一旦匮乏,便会产生痛苦。第二类是自然却不必需的要求,诸如一些感官上的满足。在此,我要附加一句,根据狄奥简尼·欣雨促斯的记述,伊壁鸠鲁未曾指明那几种感官,所以我所叙述的伊氏学说比原有的更固定和确实。第二类需要比较难以满足。第三类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需求,诸如对奢侈、挥霍、炫耀以及光彩的渴望。这种需要像无底的深渊一样,是很难满足的。 所谓物自体(本体),是指独立存在于我们知觉之外的东西,是指真实存在的东西。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它是物质;从根本上看,这也是后来洛克所说的东西;康德认为它是不可知的未知数;我则认为它是意志。 幸福在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这只要从我们对同样的外界环境和事件,在健康强壮时和缠绵病榻时的看法及感受的不同上,即可看出来。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福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给予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它的看法。就像伊辟泰特斯所说的:“人们不受事物的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的想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于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乐。即使人具有其他的如伟大的心灵、快活乐观的气质,也会因健康的丧失黯然失色,甚至变质。所以当两人见面时,我们首先就是问候对方的健康状况,相互祝福身体康泰,只因健康是成就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最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不管其他的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健康还来得重要。 第一种是满足“生命力”而得的快乐,代表生命力的有食饮、消化、休息和睡眠,在世界的某部分,这种基本快乐是典型的,几乎人人都要得到这种快乐。第二种是满足“体力”而得的快乐,此种快乐可以从散步、奔跑、角力、舞蹈、击剑、骑马以及类似的田径和运动中得到,有时,甚至可以在军旅生涯和战争里消耗过剩的体力。第三种是满足“怡情”而得的快乐,诸如在观察、思考、感受、诗与文化的体会,在音乐、学习、阅读、沉思、发明以及哲学等中所得的快乐。关于这几种快乐的价值、相对效用以及持续性的久暂,可说仍有许多,我们只到这里为止,其他留待读者去思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