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日课书读后感精选
《古典音乐日课书》是一本由莱斯利•丘 / Leslie Chew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音乐日课书》精选点评:
●喜欢书的大小和纸张,没事随手翻两页了解增长知识。
●图文馆的书一贯豪华加贵了,在我再三的翻阅下以及我确定不是瞎子,这书确实没目录,讲的也非常零散。坦白讲喜欢古典音乐入门还是看聆听音乐或者卡曼欣赏好得多,日课书倒是可以作为个补充,不过对于了解古典音乐的人来看,这书可能就跟我看摇滚谱系一样快,我纯粹当Q看的。
●表现平平,浅尝辄止。可以理解本书为入门者编写的初衷,然而对于入门者来说,读了不如不读。推荐辛丰年的《音乐笔记》,那本书比这本适合入门多了。
●失败的翻译
●读完之后对整个西方古典音乐有了一个比较笼统的了解,姿势水平提高了~
●除了价格贵以及介绍不够深入以外没啥,当然书名就叫“日课书”,所以别指望每一节的篇幅有多大。
●J605/7001/2012 | 大杂烩 整本书太一般 | 介绍的一些曲目比较经典 还有一些音乐厅的介绍比较有意思
●通俗易懂
●包罗万象但不够详细。除了讲解乐理乐史音乐家生平及作品外,对全世界的著名音乐厅音乐节也有介绍。
●ErX6/ 很新颖哦,外国人写的,还挺随和。大杂烩,内在调理一般清晰。博物馆、音乐节、音乐厅还有古典音乐花边儿故事对我很有帮助。小索引。
《古典音乐日课书》读后感(一):每天5分钟,一年学完音乐课。
不明白恰空舞曲和萨拉班德舞曲是怎么回事?想在生活中添加点无调性音乐?还在犹豫明年夏天去参加哪个古典音乐节?不知道约翰•贝里斯是谁,也不清楚他对巴赫的作品做了什么?
《古典音乐日课书》本书是对古典音乐的完美阐释,它能让你透过音乐知识表面,探寻音乐史、乐理和科学对大音乐家们的思维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同时,它还揭示出中世纪古典音乐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的实验音乐的。《古典音乐日课书》是一间教室,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品味无与伦比的听觉艺术。
《古典音乐日课书》,软精装,铜版纸全彩印刷,图文一体,精编精印。每天5分钟,一年学完音乐课。
《古典音乐日课书》读后感(二):一本博而薄的古典音乐入门书
这本书撰写的结构很有意思,基本都是每隔十天一个循环主题课(文末标注:SS、JJM、CKG、CCD、LMC、TH、MM、KFG、DD)。也许作者想模仿音乐的回旋曲式来书,但是这种独具匠心可能并不讨喜,反而会饱受诟病。因为据我所知,此书纸质版并没有具体目录。因此没有目录会让人觉得像是本杂集,读者就不买帐。但是掌握作者的这个循环规律,也许读起来会明朗一些。
书中对乐理知识和音乐鉴赏的部分都是深入浅出,做了很好的科普,部分满足了我的知识需求,即对于古典音乐欣赏的一些迷惑。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很多我不曾听过却非常动人的曲子。唯一不足之处,可能就是日课内容过于单薄些,有时会有意犹未尽之感,也许是受限于篇幅吧。就解答古典音乐到底难不难这点来说,此书对比国内上海音乐学院田艺苗老师写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感觉这本日课要质朴和实用一些,可有助于找到鉴赏古典音乐的切入点。
《古典音乐日课书》读后感(三):古典音乐的来源与作用
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是来自于为宗教及其庆典而写的。西方音乐史的第一课就:西方音乐起源是希腊宗教。就象美术一样,追溯西方一切文化艺术的来源,都脱离不开宗教的,
艺术价值最高的画作也往往出现在教堂的壁画中。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编写的古典音乐巨作来源于宗教,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作品表达了对神的敬仰和赞美。有专家提到:"西方古典音乐就是从宗教中发展出来的,从(对神)的咏诵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许多音乐家本身为教堂写音乐,一直从公元四百多年延续到现在,宗教音乐一直是很重要的题材。"
历史上很多流芳万世的西方音乐大师,其实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巴赫本人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人们真正认识巴赫是在巴赫死后一百多年,才承认了他‘音乐之父'的地位。只要这些古典音乐巨作是经典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人类会给他应有的地位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会被人类持久地学习并继承下来。
流行音乐在商业社会里,无论市场销售的情况如何比重更大,但流行音乐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对经典音乐的认识。古典音乐作为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流芳百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因为古典音乐对维持社会的道德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宗教是维持人道德很重要的层面、因素,实际更早的时代在古希腊时代,人们把音乐作为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到了宗教音乐发展出来后,一方面提供给人娛乐,一方面让人有更好的精神陶治。
古典的音乐起源,包括所有的古典艺术,无论是东西方,都是为了崇尚神、和歌颂神而产生的。最早期的艺术作品,不管是音乐还是绘画都是以颂神为主题,是神性的艺术呈现。西方最早的音乐是在教堂里,是用来歌颂上帝的。古典音乐能从心里面影响人。最早期的音乐家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同时他们都崇拜上帝,他们的演奏和写作基本是以教堂里的音乐为主,尤其在西方社会,教堂是他们生活和作曲的来源。
现代社会的道德在下滑,自我膨胀很厉害,人所追求的是物质主义,所以整个的艺术文化都容易跟随社会的潮流,从以前的传统的古典音乐,变成现代的刺激人感官的音乐。很多人接触这些感官刺激音乐久了,到后来就转到那些令人长久喜爱、专注和陶醉,令他们心旷神怡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也许令现代一些人听了觉得很刺激,但对人并没有好处。古典音乐的特点是很和谐、很平稳、很有序,所表现的是充满热爱生命、热爱万物,及表现光明。而音乐和人的行为是会互相影响的,这些纯正的古典音乐对人的生命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所以学习和传播这些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对整个社会,对人类都有很好、很积极的作用。正统的古典音乐对人的身心、精神都是有益处,例如现在有很多研究发现,听莫札特的音乐作品,能给使人的心情平静,对身体有益处,能带来喜悦。
古典音乐能归正人的行为,有益身心。古典音乐蕴藏了一种平衡、和谐、规范的正统的人类价值观念,能令人心旷神怡,它对人的影响,有的已经被科学所解释,也有的也不需要科学解释,人就能感受到。
《古典音乐日课书》读后感(四):古典音乐的365天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套名为《365夜故事》的少儿读物风靡全国。近日,读了《古典音乐日课书》,忽然感到,这本每天讲述一则古典音乐知识的普及读物,其实就是古典音乐的365天故事。
古典音乐的普及,是许多有识之士在致力于做的一件事。最近,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古典音乐的普及是个“伪命题”。笔者倒以为,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普及,而在于怎样去普及。正如本书的前言所讲:“写一本关于古典音乐的书也需要策略和方法,那就是要网罗一批学识渊博、对其要写的内容目的明确而且满怀热情的作者,然后从历史、创作和理论的角度阐述古典音乐的奇妙之处。”《古典音乐日课书》就是这样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有趣地讲解古典音乐的美妙奇特的书,内容涉及作曲家、作品、乐器、乐理、音乐厅、歌剧院、音乐节、音乐与电影、音乐与广告等门类,不拘一格,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从本书中,我们知道了,勃拉姆斯思维慎密,据说小时候他就发明了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记谱法,随时可以记下头脑中出现的旋律。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创作成功,促使更多的的美国音乐家从印第安人和黑人音乐中汲取营养,他对此十分欣慰,说:“所有这些都是建立一个伟大而高贵的音乐学派所必不可少的。”威尔第在创作第二部歌剧时,他的第一任妻子和两个孩子相继去世,第二部歌剧也以失败告终,作曲家深受打击。但是,在斯卡拉歌剧院经理的鼓励下,他振作精神,完成了下一部歌剧《纳布科》,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拉威尔的《波莱罗》成功问世后,他却开玩笑地说:“这是一部没有音乐的管弦乐曲。”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是一位乐队负责人怀特曼的委约作品,作曲家并没有当回事,但有一天却在报纸上读到了怀特曼的声明,说这部协奏曲将在六周后的纽约上演。格什温被逼投入创作,居然在一个月内就写完了这部作品,然后由格罗菲配器,使首演获得圆满成功,《蓝色狂想曲》也成了美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古典音乐日课书》比较注意勾勒音乐知识的历史与起源,注重文笔的生动与趣味性。比如,作者告诉我们,小号的历史非常古老,最早是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墓中发现的,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竖琴的历史也很悠久,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的古埃及;木琴虽然起源于亚洲和非洲,但第一架木琴却出现在16世纪的欧洲,它在拉美还有一个“兄弟”,即定音比木琴更低的马林巴,它是打击乐器组中最有名的色彩乐器。对巴洛克音乐,作者指出巴洛克的原意是“畸形的梨”,最初指的是17世纪特有的建筑风格。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用了一个类比,即音乐与建筑中的巴洛克都以华丽的装饰著称,音乐中的颤音和装饰音,就相当于建筑中的雕梁画栋和鎏金屋顶。这样的比喻可以帮助读者形象地理解巴洛克音乐的特点。
本书的作者团队由一群美国人组成,他们中有录音工程师、唱片公司品牌总监、歌剧院次女高营、作家、摄影师、爵士钢琴家、大学教授等,大都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又长期地浸淫于美国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因此,他们的写作既立足于从专业的角度通俗易懂地讲解音乐知识,同时又非常注重揭示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书中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古典音乐在电影与广告中的运用。比如,根据福斯特的小说名作《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改编的同名电影的开始,选用了普契尼歌剧《贾•斯基基》中的著名咏叹调《我亲爱的爸爸》作为主题曲,与画面相得益彰;好莱坞获奖名片《沉默的羔羊》出现了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旋律,构思十分独特;奥利弗•斯通的《野战排》选用巴伯的《弦乐柔板》作为配乐,给这部反思越战的经典电影增添了一番酸楚的意味。又如,雀巢咖啡的电视广告使用了格里格《培尔•金特》中的《晨曲》,将音乐表现的清晨、日出与咖啡、早餐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丰田的雷克萨斯轿车电视广告选取了普罗科菲耶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中的《骑士之舞》作为配乐,取得了良好的声画效果;流行歌曲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在1988、1993、1995年的三次演唱会电视短片中都用了奥尔夫《卡尔米那•布拉拿》中的著名唱段《哦,命运女神》,给人印象深刻。这些案例足以说明,古典音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渗透到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与日程生活中,也表明古典音乐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
每天一则音乐知识或故事,篇幅简短,内容生动,形式独特,易于理解。不过,这本书也存在一些瑕疵。第72天“组曲”,将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归到了柴可夫斯基的名下,将斯美塔那《被出卖的新嫁娘》组曲说成是比才的作品,不知是原作的错误还是误译?又如,把佐尔坦•科达伊译为“佐尔坦•科达利”,感觉怪怪的;第363天“柴可夫斯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被译成了“圣匹兹堡音乐学院”,更不应该。希望重版时将这些错误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