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产品的本质》的读后感大全
《超级产品的本质》是一本由亨利·福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189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产品的本质》精选点评:
●想要做出好的产品必须对细扣每个生产环节。这本书很富有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如果以后我转行到实业,我也会对产品的每个细节精益求精的。
●物美价廉!价要不要廉?
●福特先生真是拥有最朴素的商业价值观呐。创造价值,优于追逐利润。
●6666
●福特的传记。说出来你可能不行,现在很多科技产品的先进理念,都可以在遥远的福特时代找到影子,据说乔布斯也从福特那得到很多灵感。 书中有很多现在看都前卫的观点,例如,福特说不是他在发工资给工人,是产品在发工资给工人,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很大程度改变企业家的管理理念。
●很牛的产品经理
●福特成功的秘诀在于服务先于获利,低成本制造,利用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但是也有不适应当今社会的,比如只关注产品质量等硬实力的提升,较少注重体验式和享受式功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从社会角度做生意的艺术家。
●年度之书。福特很多观点比现在市面上的强多了,严谨,别具一格又有一丝丝冷酷。成为福特这样的人,是有趣的。 这个版本的大标题挺吸引人的,前面的小标题有助于阅读,后面的几个会带偏。记住,这只是自传
《超级产品的本质》读后感(一):产品研发的本质
产品研发是不断回归本质的思考,那这里的本质是指什么呢?
作者从3个方面阐述
1.好的理念贯穿
产品的研发找到一个好的产品理念,用每个动作去贯穿这一理念和思想,在研发的每个过程中谨记这一理念,让其落实到每一个步骤。
2.产品致力于真正的服务为出发点
产品会有不同的原因研发、生产、设计等,但其最开始一定是致力于某种真正的服务为出发点。
3.产品瞄准市场大部分需求
需求的诞生一定是因为有某个社会矛盾点,产品的出现是为解决这一大众矛盾点,而满足大部分人需求。
产品降价
1.每一次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降价意味着扩大潜在用户群体;
2.产品的降价是致力于企业真正的生产成本节约,而不是因为顾客对产品价格有意见降价;
3.成本究竟可以降到什么程度,有一个方法便是,制定一个极低的售价,迫使每位员工为了获利都全力以赴,实现效率最大化。
《超级产品的本质》读后感(二):什么是产品 什么是超级产品
最近看了几本美国发展的书,值得借鉴。虽然与我们国家社会制度有所不同,但是就到的层面上说,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是共通的。而这本《超级产品的本质》,就我看来,完完全全就是许多国内企业家所欠缺的部分,思考、创新、社会责任。
福特无疑是世界汽车制造史上的先驱,前几天去上海车展,看到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各种国外名车的展台,而国内车厂的产品却很少有人去看。于是,有所思考,回家看了一些汽车行业的分析文章,感想颇深。国内汽车企业都还在一个上下两难的发展阶段。中国生产的新车,市场占有率低于30%,可这已经是国家砸进去几百亿的结果。我想原因,就是这些汽车生产商里,缺少了一个像福特这样思考的人。
但凡是被人生产出来的都是产品。但是福特却把产品作为一件艺术品来雕琢。从减少汽车的重量,到流水线的建立,再到计算流水线上有多少职位可以由残疾人来完成。生产不仅仅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是具有无比的创造性。福特这样告诉我。那个时代的美国,爱迪生、福特、尼古拉特斯拉,还有都快被我忘记的莱特兄弟...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创新,不断改革现有产品,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把产品做到大家都能购买”,这句话说着简单,可是真正做起来,多少生产商都在自说自话,把自己束之高阁。用户需要的是什么?生产商不知道,生产商生产的,大多都是高利润的吸金机器。想想福特,不禁有点感叹。再引申一点,如果每样产品都在用户购买力之下.那真的是社会之福!再想想现在的房价?
回到书上,现在的iphone不就是最典型的“超级产品”,完完全全的“只靠一款产品,却拿走了全行业最高的利润。”为什么iphone能够如此的火,至少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了个模糊的答案。又想到了国内的“山寨”,真真令人扼腕。我记得之前的一个报道,说是Galaxys4 还没上市,国内厂商就已经山寨出来了,有那些时间,干嘛不来个自主创新?iphone改变了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山寨却什么都做不了,中国的企业,能否反思一二?
《超级产品的本质》读后感(三):一位理想主义者的大型成功实验
厂里共有7882项不同工作。其中949项被归为重体力活,要求工人身强体壮,也就意味着得由健全的人来做;3338项工作要求的是身材与体力一般的人。剩下的3595项工作,则不需要任何体力,身形再轻、气力再小的人也应付得来。实际上,它们大部分连妇女或大点的孩子都能很好完成。我们又将这些最轻的工作分类,看有多少是要求工人身体健全的。我们发现,其中670项工作,无腿的人也可操作,2637项可由独腿者来做,2项可由无臂的人完成,715项可由独臂者胜任。还有10项,盲人也可以操作。
这一段来自《超级产品的本质:亨利·福特自传》。这两天在看这本书,越看越惊叹。这才是真正把手弄脏过、知道每个细节的人才能写出来的东西。
以前我只知道亨利·福特是个精力非常充沛的人,以至于在他在世的时候,其他汽车厂商不得不联合成一家公司来与他竞争(就是通用汽车公司),在他退休以后没有人能按照他的方式来管理福特公司,导致福特汽车公司沉寂了近二十年。
不过在这本自传里,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在当时流行的科学管理浪潮之下,许多企业也都尝试过这种定量分析方法,但是没有人比亨利·福特走得更远。原因不仅在于亨利·福特自己的执行力,更在于他的思考方法——一种本质化的、能够找到最关键问题的思考方法,然后将这种理念与超强的执行力结合起来贯彻下去。能上能下,有自己的思考模型,又有深入每一个螺丝的执行力,才造就了这样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
亨利·福特只靠一种产品——T 型车——几乎占据了整个美国和欧洲市场,就像史蒂夫·乔布斯靠一款仅有两种颜色的电话,拿走了智能手机产业90%以上的利润。我们看到的是结果,而只有像这本自传这样的作品,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原因。
而这本亨利·福特自传和史蒂夫·乔布斯传之间的差别在于,这本书更像是亨利·福特对自己思想的总结,而不是人生历程的重述。若是想了解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家是如何思考的,那么这本书显然要强过史蒂夫·乔布斯传。
亨利·福特的核心思想很简单:服务先于利润。其他的一切,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
- 若是要生产或者销售什么产品,利润应该来自于销售收入;而若要做好销售,就要做好产品和服务。
- 好的产品应该是简单的、可靠的;人们应该能够非常容易地使用这些产品,即使坏了,也应该能非常容易地维修。
- 工人的工资是他们生产产品的报酬;让工人们有机会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他们的报酬也就应该提高。
- 降价销售是为了让更多的用户能够买得起产品;虽然单件产品的利润降低了,但是销售数量提升了,总利润当然也会提升。
- 工厂中的职位不应该是固定的;应该看真正的贡献和能力。
- 头衔和职称这种东西,以及职责范围这种东西,都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对生产有帮助的,才是真正有用的。
- 慈善事业对社会是有害的,因为它不仅不会产生效益,还会损伤人的品格;与其拯救穷人,不如设法让穷人们也能获得有尊严的工作,能赚钱养活自己和家人。
- 即使是传统上认为慈善业的事业,例如学校和医院,也可以使用这种思路来盈利——或者最少做到不依赖捐赠而生存。
这本书逐渐展开了亨利·福特的这些思考,每一条都是朴素的常识,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他的语言流畅简单,像是与朋友促膝谈心,没有丝毫惺惺作态。这种把书写得如此浅显又如此深刻的能耐,也只有那些真正把所有问题都思考透彻、融会贯通之后的智慧者才能写出来——就像稻盛和夫的《干法》那样。
《超级产品的本质》读后感(四):书中提到很多观点,很值得一读。只是为何有这么多版本的亨利福特自传
评价前,有个疑问,我买了后,发现网上有很多亨利福特自传,书名各不相同,内容章节好像也各不一样,难道他写了很多自传?
亨利福特自传与乔布斯传相比,内容更多更丰富。乔布斯传是货真价实的人物传记,内容从出生到如日中天,再到死,其中也多半是些关于传记主人的琐事。而亨利福特自传不一样,没有讲哪里出生,去哪儿上学这些琐事,讲到的全是自己对产品、对理念、对服务、对需求、对利润、对管理、对市场,还有对工作、教育的个人理解,完全是站在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去阐述自己在福特公司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遍布全球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思想和方法。这全都是本书精髓所在。
在初看本书的前几章时,我第一次看到他关于服务的观点:
商业的功能在于为消费者生产,而非为暴利或投机。为消费生产,意味着物美价廉——产品服务的是大众而不仅仅是生产者。
我还感觉有点做作,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看到他独到的解析,真的是独到,仿佛他天生有这种能力。可以说,全书的主题,无一不是为他的这个“产品服务的是大众”理念做解释。他对汽油发动机的痴迷,是因为他一直相信汽车会成为每一位大众需要的产品;他对流水线的发明,完全是因为他一直奉行“物美价廉”的原则,而进行降低成本的方案实施;他对超级产品T型车的发明,也是因为他坚信产品应该更加便宜,更加耐用,让更多人可以使用。
福特很早就给员工实行最低日薪的工资制度,因为他认为,提高员工工资,就是提高社会购买力,反过来提高福特公司的销售量(我真的是佩服到极致了,此书真该给有关部门看看)。
福特的创新观念虽然在文中没有明确阐述,也许那时创新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滥用,但也可以从一些叙述中推测出来,就是深入到生产一线,一步一步的修改每个过程,合理安排每个过程,所谓创新,就是改进旧方法,代之以新方法。之所以会有创新,就是旧的产品或者流程停滞,而时代、科技再进步,此时就可以用新科技去重新设计产品和流程。我想不仅工业产品是这样,科技网络产品应该也如此。
福特的企业发展观点,说白了就是:减少生产浪费,降低成本,消费者、生产者、工人三者都获利。而非一些企业一遇到经营不善就减薪、裁员,福特认为这是管理层逃避的做法,正常做法应该是思考,深入生产,去改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降低各方面成本。
最后,这个传记,福特写的很有逻辑性,一环扣一环,每提出一个观点都是大量的论证和举例,完全不会感觉突兀。不知是福特还是译者的功劳。总之,值得一读,这是工业时代的总结。
书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从文字中也可以看到他的哲学观。令我感觉非常好的部分,我摘录如下:
个人成长
年轻人应该投资而非继续。他们应自我投资,增强创造力;当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最大时,自然会有一笔丰厚的收入,那时再考虑积蓄也不迟。不对自己投资,不然自己更具创造力,并非是在“节省”开支;这反而使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资本,降低了自身价值。使用的原则是真正的指导原则。
教育
一个有能力的人,是能实实在在办成事的人,其做事的能力取决于他的知识储备。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又取决于他早期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为了增长和实践知识所付出的努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代表思考。
最大的无用功,莫过于光积累知识而不做事。
产品理念
我想,作为设计师,我有责任将车造的简单易懂。
这一点对制造和销售都有益,而且是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一件商品设计越简单制造越容易,售价也越低廉,因此,销量越大。
每个部件都该设计简单、价格低廉,这样,就再也用不着到漫天要价的手工修理铺了。这些部件造价便宜,修补旧的,还不如买新的换上便宜些。
经营之道
不要在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不要在工资上压榨工人,不要在售价上乱抬价格。要多花心思去思考工作方法的改进,思考,再思考,要不断地改进。通过这样的方法,商业的各方面都得到了服务,也都获取了利润。
定价
过去做生意的原则是,尽量把价格定到人们能接受的最高点。
利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刚降价时,一段时间内获利会走低,但之后经济规律开始发挥作用,利润必然回升。
我们定价并不过多考虑竞争对手或市场需求大小;我们估算出绝大多数愿意或能够付多少钱,然后以此为基础定价。
在我们看来,成本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首先要将价格降到一个能增加销量程度,然后开始着手生产,以努力达到这一价格。
创新
如果不深入技术性的生产过程,是没法一步一步,按时间顺序来探讨整个生产制造的发展的。
在组装方法上的第一个改进便是,我们开始将工作整合到工人面前,工人不用再到处找材料工具。现在我们所有的操作都遵循两大原则,即:如果可以的话,工人最多只走一步;以及,没人再需要弯着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