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读后感锦集

2022-03-17 18:5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读后感锦集

  《别笑.一本正经文言文大全集》是一本由童亮 编著作,新星出版的391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读后感(一):或可笑,或可爱

  我敢说,再严谨的“老夫子”来读这本书也会忍俊不禁。这本号称一本正经却一点也不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可以说集合了海量的笑料和笑点。哪怕你只是胡乱一翻,随便看上一眼,肯定就会与一个笑料或笑点碰个面对面。就像再序里所说的,“不是亵渎,也无关拯救”,这就是一本很搞笑很搞笑的搞笑书。本书自己也颇有自知之明,明确地地位为“史上最雷人的文言文解读”,不用遮遮掩掩,也不用扭扭捏捏,明摆着告诉读者咱家就是来搞笑的。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春晚的“常青忽悠树”赵大叔本山先生,差不多的态度、差不多的情形,赵大叔用他那十几年不变的经典邋遢形象告诉读者“本大爷就是卖笑的”。他用他那惯用的独特的忽悠式“猛料”,忽悠着中国观众笑了十几年不曾厌倦,要说他卖的不是笑那会是什么?!在为其所忽悠搞笑的这十几年里,有几个观众问过青红皂白呢?一样的道理,管它呢,可乐、好笑就是硬道理。不是我们肤浅,是我们只想乐、只想笑。

  其实,这本书可以说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很多的段子都是曾经红遍网络的。就拿那个“最强古诗词混搭”来说吧,我曾经也在论坛上玩过,什么“停车坐爱枫林晚,斜风细雨不须归”。中肯地说,网络才是这些段子的原创者和传播者,而这本书的作用只是把这些个作品、段子搞个“大集合”。试想,把这么一本“笑料大集合”放在办公室里,要是哪天被老板骂了,不妨可以拿出了消消气;要是对桌的小姑娘哪天心情不好了,不妨也可以拿出了逗逗乐……怎么能净是这等“好事”呢?!肤浅啊,肤浅,还是肤浅呢。O(∩_∩)O哈哈~

  这本“笑料大全集”真可以算是海量了,估计网络上有的这里有,网络上没有的这里也有。网络上的东东,不只是流行,简直就是风行,流行像一阵风似的,这阵风还不等吹过,下阵风紧接着吹来,流行也很快就会被新的流行所取代。感于此,如果保留着这样一本书,再过个三年、五年或者十年拿出来看一看,又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我猜想一定是这样的:呵呵,一群调皮的孩子,还蛮是喜欢文言文的嘛。

  《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读后感(二):不可妄自菲薄

  刚开始粗略的检查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编辑对教育,尤其是现行文言教育怀有一种很深的抵触情绪,在序言的题目中就有展现《一篇不正经的序》《不是亵渎,也无关拯救》——我们反思良久,这些老前辈在抄论文的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维护文言文这笔公共遗产的纯粹性,让还没断气的文言文,在祠堂里安静的走向垂危。这是怎样的孝子贤孙啊!差点被编辑同志笑破了肚皮,很容易就会想到“某某文化遗产在我们某某机构的抢救保护下,终于成功的失传了!”之类。我说编辑的口气不好并非是因为我不同意,恰恰相反,作为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我对于那些狗头砖家们把如此美丽的语言要么丑化为封建糟粕要么隆重的逼死再追悼之的无耻手段痛恨之极,恰恰是因为我们深深的理解文言的美感。把文化无法普及,大多数百姓生活在愚昧之中归罪于文言的难度是新文化运动健将们的权宜之计,如今的教授们却拒绝为文言翻案,硬是隐藏愚民政策真正的罪魁祸首才叫人寒心。

  语言的美丽,是因为他的生机,而非伊人已去凭吊倩影。语言的学习,如果不放在社会文化的框架内思考着完成,其质量是等而下之的。

  细看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一个部分,前面的四章:古文篇(气死人不偿命)、今文篇(正版的山寨文言文)、古人篇(以词害意)、字句篇(雷雷更健康)基本上都可以一笑而过,固然有一些文笔俱佳者,但大多数还是恶搞性质,我虽然不喜半吊子冒充专家批评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但对文言,还是发自内心的又敬畏之意的,因为他们如此的风情万种、气象万千乃至于美艳不可方物,语言的极致美竟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最喜欢的是第五篇也是篇数最少的,尽管我自己也不是拿文言写写东西,但看这些少年才俊们的文笔还是不禁感慨,而且,时隔数年,如今看到当年惊为天人的那篇文章(恕我不提篇名,因为不想跟精神病吵架):如今再看,反而觉得当年能一鸣惊人固然有原因,但这孩子(其实应该比我大几岁)文中透露出的思想几乎没有什么独立性,而是浓厚的被审定教材洗脑后的酸腐味儿,对文言词汇的掌握也是稍显贫乏的,所以半文半白可能也是囿于水平。当然,时过境迁,如今,即便是能做到这样的饿孩子还是很少,且有越来越少的趋势……不胜感慨

  读完全书后,且向编辑进一言,气大伤身,无需和那些自命不凡的杀才们计较,其实,我们真正热爱文言,并敬畏语言的一线语文教师不仅不愿意让学生对文言“敬”而远之,相反,我们竭尽全力希望让孩子们能喜欢上这古老的语言。这个世界上诋毁或者教唆人们远离某事某物的人其实恰恰是因为不了解,因为不懂,所以憎恨。绝非天涯论坛上那句:你骂我,是因为你不了解我;当你了解我了——你就会想揍我

  《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读后感(三):一篇不太正经的评

  提起文言文,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都是中学语文课本上那几章“之乎者也”吧。回想语文课堂上老师们的字斟句酌,回想学古文时还要配上一本《文言义注释解读》,相信那日子很多人都曾体味过。相信那时也有很多同学在想,何必去学这些难懂的鸟文呢?与时代脱节的东西我又用不上,干嘛非得再捞出来啃啃呢?其实这样的想法怪不得学生,语文的教学多是应付考试用的,考试要考语法,考翻译,这就使得学习文言文变成了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且学习过程枯燥至极,恐怕就算范仲淹欧阳修在世,也会被这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气得吐血而死翘翘了。

  然而文言文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恶,如果你曾背诵过出师表,背诵过岳阳楼记,相信你会记得当那些优美的段落脱口而出的快感,“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种被古人之浩气感染的情绪至今回想依然激荡。这就是文言的魅力,它简单明快,含意悠远,寥寥数字便可将意境托出,相对如今动辄上万字且不知从哪抄来的论文不知要好上几千几万倍。所以,至今人们喜欢看的文章仍是那些言辞意赅,一针见血的。可见,文言文如今没能广泛流传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在白话文时代的裹挟下被迫边缘化了而已。

  曾有人担心文言文早晚会失传绝种,我想这是不必要的,一种语言能否传承下去全在于其自身的魅力。看看手头这本大部头《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你就会明白,网络时代的今天人们对文言文的喜爱依然不减。也许是恶搞,也许有些三俗,但现代社会幽默大师们创作这些笑料十足段子后无疑会有一种文采释放的快感,也会稍稍的引以为傲,看看我的幽默多具才情,多有品味?可见,文言文在人们心中依旧是崇高的,尽管它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远,但它骨髓里的精神还在我们的血液中流动。

  看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笑翻肚皮,至少像我这样自认笑点还不算太低的人也直咧得合不拢嘴,无论是今天的“山寨文言文”还是古人篇的“以词害意”,都让你在爆笑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汉语言的精妙和现代人极具创意的恶搞能力。当然最让我振奋也有些担忧的还是“今用篇”那些用古文写就高考作文的孩子们,振奋的是文言文能够被年轻人喜欢并能够在高考这竞争激烈的关口挥洒自如的使将出来,担忧的则是许多漂亮文章中不经意透出的被教化束缚的痕迹。哎,不多说了,让人充满希望还是主要的。

  《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大全集》读后感(四):无 题

  无 题

  ——《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 大全集》

  学生闻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为文,师之辅助之。是故,《诗》《书》《礼》《易》《乐》《春秋》之学之大业也。师之授书,必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由此,书之为师亦如师之授书。然则今之观书亦如古人之观书哉?书中之学识,非学生之福,也哉?

  今之读书,纵阅古今,跨越中外,吸众家之所长,扬众家之所短也。岂可以古文之便逞口舌之便乎?古之圣人,尤懂文之正统,著书而从之,今之众人,学之不精,意之不纯,怎可以网络之言假之以文言,岂非弃怠三正,娱民之乐哉?是故,圣益圣,俗益俗。圣人之所以为圣,俗人之所以为俗,其皆出于此乎?

  世之广胜,国之昌昌,民之乐业,世之安和。然则,居高位者,本应乐民以为己任,国泰安和以为治,岂可以权谋私,使国之民风浓烟弥漫,民颓诗亡。而不良之观由此而生,自创言语为民之敬仰,二奶,凤姐层出不穷,炫富,歌谣亦各登舞台。为之书者,心下哀哀。高益高,低益低,作文以讽谏之,出言而规劝之。此意虽好,行之有差也。借文言之姿而行正义之实,本为民之福也。然言之凿凿却咄咄逼人也。闻社会之不良现象者,大道快哉,文人墨客,摇头哀叹矣。

  观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极无两致,尽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而为此书者,抛文之构造,弃文之典要。虽用文言之名却无文言之实也。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古代文人吐血复醒。假古人之名本无错,惑今人之耳目,是错也。体有万殊,物无一量,一小儿求学心切,闻书而读之,娱之耳目却未增之见识,此非错哉?

  子桓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此书之为文者,无一符合。丕又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试问为书者,此书之言,有气乎,何气也?本想为之盛事,却适得其反也。

  呜呼,为文者之意,本为警策良民,讽谏恶果,然则为小儿之所用,岂非误导?文言本无过,过之作文者之意也。

  是为无题,由观文者而定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