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安!玫瑰骑士!》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晚安!玫瑰骑士!》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7 00:3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安!玫瑰骑士!》的读后感大全

  《晚安!玫瑰骑士!》是一本由刘雪枫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安!玫瑰骑士!》读后感(一):白岩松等名家推荐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

  “文字好看,音乐好听”

  范竞马(男高音歌唱家)

  “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至今能够实实在在享受到的真实的幸福。每一个人的生命都需要更有意义的附加值,音乐的聆听与理解,在刘雪枫心中,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让热爱生活的我们和他一起分享音乐的无穷魅力吧。”

  李成才(央视纪录片《华尔街》、《货币》总导演):

  “聆听音乐可以听到幸福,阅读音乐可以看到幸福。刘雪枫的五本音乐及有关音乐的文字来自他的心灵,他传递幸福,延展音乐,孜孜以求,我是受益者。”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天使投资人):

  “雪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不知怎么爱上了音乐,一生从事音乐欣赏、评论、推广、引进工作,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爱乐家。反倒是我这个音乐学院科班出生的人,反过来常常从他这里批发音乐知识和欣赏信息。期待雪枫的著作出版,丰富我们的文化艺术生活。”

  韩小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到勃拉姆斯、瓦格纳——从富特文格勒到切利比达克——从音乐之都维也纳到接近北极圈的勒罗斯——有着对音乐极大热情和丰富收藏的刘雪枫从作曲家、指挥家、地理、历史、人文全方位地把我们带进享受音乐的美好境界。”

  董秀玉(原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创办人)

  “音乐是雪枫的宗教、他的虔诚、他的专业,都和音乐共生同存。生命,因音乐而美丽。”

  《晚安!玫瑰骑士!》读后感(二):一个人要听过多少现场和唱片,你才可以称他为“刘雪枫”?

  鲍勃·迪伦的名曲《答案在风中飘荡》的歌词写道: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

  你才可以称他为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海洋

  她才会躺卧在沙滩上

  炮弹要飞过多少次

  才会被永远禁止

  我的朋友

  答案在风中飘荡

  ......”

  这是一首反战歌曲,但它提出了一个问题:“多少次”?

  是的,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于是“多少次”便成了一个严肃的衡量指标,它意味着经验的累积。就像茅台酒的年份,标示着时光的精华凝聚,愈久愈浓。

  新近出版的《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丛书,一共五本。其中《晚安!玫瑰骑士!》,汇集了雪枫老师从2004年到2011年间的一些现场赏乐手记。既有国内重要演出(比如历届北京音乐节)的观感,也有他巡游四海饱飨乐宴的体验;《弹出来的亨德尔》是唱片评论,通过品碟,带领读者巡阅从已故大师到当红新人的名演名录。其他三册则涉及“追星”、“漫游”和“乐记”。雪枫赠我一套,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是“乐记”那本(《隐秘的肖邦》),所以在那本上签了名。

  但是在国内古典乐迷心目中,“刘雪枫”的年份比这五本书中所涉的年月更为久远。知道他的名字是从三联书店那本起初是小开本的《爱乐》杂志开始——它对多许多爱乐者起的简直是启蒙的作用(另外还有林逸聪主编的《音乐圣经》)。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爱乐》曾被戏称为《爱马勒乐》,因为它太常介绍马勒的作品(现场演出和唱片版本)。当然它更介绍了许多如雷贯耳或雷声渐远的名字,例如,我始终记得一篇文章的标题——《最著名的未知人》,讲的是渐已被人淡忘的老牌指挥大师赫尔曼·舍尔欣,这个“谥号”和大师的名字,因为雪枫的这篇文章,在我脑海里已经构建起一个顽固的链接。

  我还记得有一期《爱乐》有一篇雪枫的长文,讲拜罗伊特“绿丘”朝圣,我熟读该篇并牢记规矩,只等有朝一日装逼一试:

  包括抵达后先朝拜李斯特、瓦格纳翁婿墓,包括如何出入狭窄的座位(一人进出全排必须起立),包括自备靠枕(因为椅子不舒服而全剧太长),包括喝彩时跺脚、木地板哐哐震响,包括入场时顾盼生姿、有人在高处抓拍、散场后去选购自己的照片。

  我写这些完全不需要查阅任何资料,仅此便可见雪枫对国内古典乐迷的影响之大。

  但雪枫几乎也是我青年时代最讨厌的人。因为他的绍介、鼓吹,我刚工作那些年菲薄的工资大都扔在唱片行,几乎毫无积蓄。每当刚发工资的我拿着《爱乐》杂志在厦门外图的原版唱片架按图索骥却又因子弹不足必须徘徊、犹豫、权衡再三,再想到接下来的一个月又将节衣缩食度日,我心里就恨透了杂志上印着的那个名字——“刘雪枫”:他倒是赚了稿费,我们可没少花买唱片的钱。

  就是这个人,这次厚积薄发,一下子捧出五本书,不禁令我疑惑:

  一个人要听过多少现场和唱片,

  你才可以称他为“刘雪枫”?

  ......答案在书中飘荡......

  《晚安!玫瑰骑士!》读后感(三):刘雪枫:传统音乐一包装就俗

  刘雪枫:传统音乐一包装就俗

  http://beijingww.qianlong.com/ 时间:2012-05-24 13:53:10 来源:转载

  来源:金陵晚报

  一位历史系毕业的作家,出了一套音乐品读集,竟然得到了包括白岩松、中央歌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指挥家俞峰在内的乐界众多人士力挺,不得不让人惊讶。昨天刘雪枫带着新书《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来到南京大学给师生们进行一场讲座。其间刘雪枫接受了采访,谈到了现今国内乐界出现的一系列怪状。

  “与流行音乐不同,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出现了大问题,有人在推广,可往往一包装就成为庸俗不堪的东西。不过我倒是很支持龚琳娜,其实她有很多好作品,但是人们都误解了她。”出乎意料的,刘雪枫为龚琳娜说起了话。

  洋人听歌剧其实也不懂

  在刘雪枫的新书发布现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出版家董秀玉,出版家汪家明,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郭珊,中央歌剧院院长兼艺术总监、指挥家俞峰,国家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著名演员孙淳、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等众多艺术界、乐界知名人士纷纷到场,并对此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一个非专业人士的音乐书籍,受到如此关注,令人不解。

  刘雪枫告诉记者,国内很多人认为音乐会是高深的东西,外国人有相关素质,所以才去听。“其实错了,我在德国期间与一名外交官交流,他也去听,但是他连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音乐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热衷去听,其实也不完全懂,却不妨碍他们将此当做自己的节日。而我们却因为误解而害怕退缩了。”刘雪枫给记者讲述了中外对待音乐的差异。

  音乐书出版严重不平衡

  正因如此,在古典音乐逐渐缺失的现在,刘雪枫一直致力于古典音乐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的推广。曾经,刘雪枫也出版过各种音乐书籍。“我很少在我的书中用到有关音乐术语,因为我觉得品读音乐,完全不用专业学术。”以作品来说话,这是刘雪枫一直坚信的观念。而音乐书籍的类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个国家的音乐现状。

  “中国现在音乐书的出版严重不平衡。”说到这,刘雪枫有些遗憾,“在书店里,大家可以看见大量音乐入门书,除此之外就是高深难懂的博士论文著作,或者就是翻译国外的音乐入门书。”一直停留在最浅表的状态,这是目前国内古典以及传统音乐最令人担忧的状态。“似乎中国音乐就不能登堂入室,一直在门外徘徊。”

  传统音乐一包装就庸俗

  其实,为了推广这些看似高深的古典、传统音乐,国内音乐家也作出了不少努力。“音乐创作在国内还是会遇到问题的,首先就是受题材所限。”刘雪枫说,“只有有关主旋律的作品才能受重视。不愿意受这些局限的话,不少中国的民族音乐为了迎合市场就必须进行各种方式的包装。”

  不过这些包装在刘雪枫看来,却变得越发庸俗不堪。“他们只是看到了暂时的商业价值,一包装就毁了好音乐。”不过刘雪枫却主动提起了以一曲《忐忑》而唱遍大江南北的龚琳娜。“其实她倒是挺冤的。”刘雪枫对记者说,“她一直在做音乐,希望人人能够参与到音乐中来,在演唱当中HIGH一把,却被人们认为是搞怪。其实她与其他靠各种手段博出位的有本质区别,听她的《忐忑》也是以民族为本的,只不过中西合璧了。最后却变成大家都在自己瞎唱,你们可以听听她其他的作品。”

  《晚安!玫瑰骑士!》读后感(四):售书讲座

  端午节假期的周六,正好是刘雪枫在上海古籍书店开一个讲座,并且会签名售书。便报了名。

  说起来,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讲座。但刘雪枫的讲座一定要参加。大约98年的时候,买过他的第一本书《贴近浪漫时代》。这本书对我的音乐品味影响极大。并且,我至今认为,即使刘雪枫后来出了很多书,但没有一本的文笔和用心程度比得上《贴近浪漫时代》。

  但不管怎么样,我买了他写的大部分书。即使不如第一本,但还是要好于市面上很多书。并且在听音乐的时候,或者晚上睡觉前,翻阅这些书籍,仍是享受。抛开音乐不谈,他的文字功力是相当不错的,具有正统的优美笔触,善用长句。除了偶尔有滥情之处之外,刘雪枫的文字大部分都有雄性的力量。

  到了古籍书店六楼,就见到只在照片里见过的刘雪枫,穿着灰色衬衫和牛仔裤,很严肃的样子。旁边站着的则是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我也只是在网上视频里见过。不同之处是杨燕迪穿西服西裤。也许这就是乐评人士和学院人士的区别吧。

  开讲的时候,感觉两位都很有情趣,并且语言表达能力相当强。我只读过杨燕迪主译的《西方文明史中的音乐》。凭心而论,我觉得此书的文字不如刘雪枫的书。刘雪枫也自认为他的书比较好看。但是从口头表达上看,似乎杨燕迪更胜一筹,并且在读者提问环节,杨燕迪更能循循善诱,给人可亲的姿态,当然这也说明他能担任社会上如此之多的公职不是偶然的。相比之下,刘雪枫仍是北大才子的名士之风,更加率性一些。

  在提问阶段,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几个听众的发言。

  一位听众(我感觉是一位见过2次面的前同事,还没来得及向他求证。。。呵呵)说他在拜鲁伊特(或者周边的哪个城市)买了两张黑胶,想听听刘雪枫对黑胶的意见。相当令人惊讶,刘雪枫对黑胶的声音并不以为然。他坚持认为数字音乐已经很好了,并且很推崇SACD。论坛上有相当多的人觉得黑胶声音很毒。我对此表示同意。我只在广州陶街听过一家店在放黑胶的爵士,那种宽松感,是我听CD从来没有体会过的。但是,刘雪枫的结语又可以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示。他听过如此之多高水平的现场音乐会,对所谓的临场感,声音的密度,声压等等硬性指标,肯定比绝大部分人要有更深的体会。他认为CD并不比黑胶差,说明在他的耳朵里,两者的差别并不如坛子里说的那么大。他更在乎的是音乐。当然,他家的音响也是不俗的。据我所知,应该是阿卡贝拉音箱,加CD加功放(好像是音乐传真),一套据说有30万。不过坦白来讲,也不算是很贵是不是? 并且刘雪枫最后颇不以为然地认为黑胶是国内一些人炒作的结果。

  有一位提问的女生让我及其佩服。她的问题是,她不需要听音乐,她只要阅读贝多芬32首奏鸣曲的乐谱,光看着那些出人意表的转调,奇妙无比的曲式变化,就有莫大的享受了!!!!!她谦虚地问,这是不是背离了音乐本质。对此杨燕迪的回答是,这已经进入欣赏音乐的最高层次了。通常是学院派的才有能力这么听。对此,杨燕迪阐述了听音乐的几个层次,他认为要真正地理解音乐,还是需要对音乐乐理有深入的理解才行,所以他委婉地表示曾经不太理解如果不理解曲式变化之类的乐理,怎么可能深入地欣赏交响乐(似乎是这一个意思)。我对此表示非常赞同。我自己就感觉现在只是在感性的层面欣赏音乐。虽然这也不错,但是我内心非常渴望能掌握更多的东西去欣赏音乐之美。我知道她的好,但想知道她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我甚至萌生过辞职自考音乐专业的念头。但有一次我在家电论坛上做了音乐能力的测试,来自国外,综合评判个人对音高,节奏,音色,曲式等各方面的天赋。结果只得60分左右。反而是我平时颇为看不起的家电论坛上那些只听口水歌的很多人得分高达80多分。这个结果让我深刻认识到品味和能力是两回事,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的品味未必有我想象得那么高,但我的音乐能力肯定是低下的。从此我打消了业余读音乐专业的念头。

  闲话休说,再有一个人的提问颇具特色。他说努力听一些音乐,但就是没有感觉。而有些音乐,经过努力之后,终于听进去了。刘雪枫和杨燕迪问哪些音乐终于听进去了。那人回答是巴赫的托卡塔,听了100多遍!@##¥%@#%¥&¥(好像是这个数,也有可能我记错了,是50多遍?) 那么哪些音乐就是听不进去,能具体说吗?他曰比如贝七和贝八。对此刘雪枫和杨燕迪不约而同地说,如果听不进去就不要听了,没关系的。杨燕迪从贝多芬的创作史角度说贝八确实蛮怪的,里面包含对18世纪逝去的贵族气质的留恋,尤其第三乐章还是小步舞曲曲式(果然是专攻音乐史的)。刘雪枫则认为贝七听多了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喜爱了,内涵也没有大家说得那么厉害。杨燕迪颔首笑说:“我不这么认为”(似乎是这么说,记不清了。但意思是这样的)。对此我很想告诉那个人,你可以看两部电影,一部是《生命因你而动听》(Mr. Holland's Opus),男主人公霍兰叙述他儿子是聋子时的背景音乐,还有一部是大热的《国王的演讲》,结巴国王乔治发表对德宣战时的背景音乐,都是贝七第二乐章。结合画面听音乐也许效果更好。结束后,那人上前和刘雪枫杨燕迪交流的时候,很激动地说:任何人都要接受贝多芬!意思是说,虽然他听不懂贝多芬的某些音乐,但他认为贝多芬是伟大的,任何人最终都会接受贝多芬。

  其实我很理解他,甚至很尊敬他。我不觉得他偏离了音乐的本质。恰恰相反,我从他那里看到了自己。比起网上很多动辄千言的人,我更能感受到他对音乐的挚爱,虽然很笨拙。他就像一个人小心翼翼地拿着巨斧在雕琢自己心灵中的盆景。武器不对,但一雕一斫尽心尽力。我也是这样。我可能比他早一步领悟贝七之妙,但也接受不了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他的诡异的大赋格,我还理解不了布鲁克纳的很多交响曲。但是我很愿意去听。这是自发的,发自内心的。来自于内心对尚未理解的宇宙的好奇和永远的探究。绝对不是为了附庸风雅。

  在结束的时候,我上前去,将新买的5本书交给刘雪枫签字。我又说了一句,我还有一本你10几年前的《贴近浪漫时代》。刘雪枫说,这本书我自己都没有了。我说,是啊,我想找出来让你也签名,但怎么找都找不到了,怎么找都找不到了。

  回来一想,这话好像不太礼貌,是说我买了你的书以后,就丢到不知哪个角落里去了?其实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我读过无数遍,都记在我的脑子里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