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1000字

2020-03-25 23:2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1000字

  《文学或者音乐》是一本由余华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3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或者音乐》精选点评

  ●最盛的创作估计也是过了,开始写这些可以少费心力东西

  ●作家谈文学往往有一个特点:很独到。他们运用的是自身的经验,是主流观点之外的思考,是跟随自身性情另辟的蹊径。另一个特点,是很形象精准,善于用言辞捕捉模糊的特点和气质,毕竟这是作的看家手艺,经这行家里手一讲,就像相机对好焦了一样视野中的景象立马变得清晰。作家谈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其直觉性和象征性,与文学研究者不同的是,作家通常以直觉、感知象征来代替系统细致分析。这像是李建吾的象征主义批评追求文本审美直觉感悟,注重阅读过程中 “印象”和“感受”以及主观的“提纯和精炼”,他们将文学批评做一种在文本中的灵魂探险,强调审美的独立个性,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作严谨空泛之语。在序言中,余华将写与读比喻成“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批评又何尝不是创作,看着锅中的美食,不也是品尝吗?

  ●很多没看过的书没听过的音乐我就跳过了 我和作家之间还隔着经典

  ●虽然余华的个别作品不尽人意,但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本书亦如此。先不论他对阅读作品的深刻理解以及阅读给其带来的愉悦感受,《音乐的叙述》、《色彩》等篇章带领我走进音乐语言世界,像是一直在花园外徘徊的我,偶然间推开窗,窥探到园中一隅美景。PS:天空中有那么多只蛮蛮,我需要不断地寻找

  ●给文学和音乐的情书

  ●如果不是过大的行距和页边距会给5星。

  ●真挚

  ●2018.9.13看完@蜗牛 不喜欢名著,通过余华的书,了解了一些。后半部分音乐完全看不懂啊啊啊。懵懵懵。很多内容和我只知道人是什么重复

  ●后半部分不属于我。卷首最好,其余皆是泛泛。

  ●不会买了 就是余华作品集里《温暖百感交集旅程》和《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的合集…怎么不拿新东西了?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一):喜欢这样的书评乐评

  《文学或者音乐》是余华的读书、听乐笔记集,是“三十年阅听史”的“回望”。除《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写莫言的《欢乐》外,其余均写外国作家、音乐家的作品。“叙述”是余华理解文学、音乐作品的切入点,余华写这些读书、听乐笔记只是想“破解叙述之谜”。余华达到了目的,书因此有了特殊深度广度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二):2019.6.28

  可能我还是太年轻了,这本书看起来还是不怎的舒服

  有些时候觉得文学是一些人想多了,因为如果让我看文学,需要在里默念这些字,我会觉得很不舒服,而且是需要自己额外付出努力的。但有些文字不是,是我不用费力就能忘记世界的。所以这本书,也就以没看完结尾了,或许未来还能继续看吧。因为现在看他会让我处于想太多的境地,包括第一篇,不能让我纯纯粹粹的做人,自我抨击和怀疑主义太强了。

这本书里的叙事体我还能接受,仿佛就是给我推荐出来了。尤其是茨维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成功给我安利了两个作家。想看陀式的罪与罚。想看茨维格的作品。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三):文学与音乐

  【藏书阁打卡】

  阅读文学作品和听古典音乐是余华热的事情,也对余华自己的写作和生活产生了影响。

  这本书是他多年读书感想和听古典乐感想的合集。因为自己听古典乐的经验和知识有限,后面古典乐相关的文章就匆匆翻过了,记下了一些作者喜欢的音乐家的名字。

  读书感想占据了本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除了从中获得一些书籍和作家的推荐外,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文章中感受到了余华对读书极大的热情,以及对一些国外作家和作品生动的对比和分析。

  在谈及二十岁第一次阅读《罪与罚》时,余华写到:“我夜以继日地读完了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叙述就像是轰炸机一样向我的思绪和情感扔下了一堆炸弹,把二十岁的我炸得晕头转向。我当时太年轻,承受不了陀的高强度的叙述,此后几年里我不敢再读他的作品。”读完陀之后,余华形容再读其他书时,都觉得味道清淡了,直到遇到茨威格,他把茨威格形容为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作家之间风格的对比和联系在这本书里还提到了很多,比如鲁迅和博尔赫斯,胡安·鲁尔福和马尔克斯,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等。

  对这些伟大文学作品的阅读,除了对写作有帮助外,余华还写到: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四):《文学或者音乐》书评

  余华说,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像是比翼鸟,“好的作者和好的读者,是一个互相寻找的过程。”威廉•福克纳、胡安·鲁尔福、陀思妥耶夫斯基、茨威格、川端康成、博尔赫斯、契诃夫、卡夫卡、海明威、布尔加科夫、斯特林堡、伊恩•麦克尤恩、埃斯普马克、舒尔茨、樋口一叶、马尔克斯,还有莫言和哈金等等,这一长串的名字,不能说个个如雷贯耳,至少也是耳熟能详。 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余华首先确定是一个优秀的读者,而他找到的“比翼鸟”,正是寻找自己“比翼鸟”的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很好的指引。这些关于文学与阅读的章节中,余华不仅介绍了作者,还有对他们最具代表性作品的解析。就像其中一篇题为《两位学者的肖像》中,余华说,“马悦然是以自己的学术研究来阐释高本汉的学术研究”,这恰恰证明了,余华也正是以自己的写作阐述作家的写作。 然后突然有一天,音乐闯入了余华的生活。后面的这些篇章,选自余华的另一本书《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余华开始注意到音乐当中的叙述。音乐是全世界的语言,音乐的叙述排除了文字翻译带来的不可预知的改变,肖斯塔科维奇、柏辽兹、莫扎特、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所有的音乐体验,那些音乐中表现出来的灵感、色彩、高潮后的平静等等,都证明了不同艺术的叙述方式是可以置换的。 余华说,好的文学之间都是相通的,而终点都会导向阅读者自身。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流传,经常是取决于某些似乎并不重要甚至是微不足道然而却是不可磨灭的印象。对阅读者来说,重要的是他们记住了什么,而不是他们读到过什么。文学和阅读的分道扬镳,给了读者巨大的能量和想象的空间,作者创造文学,而读者创造文学史。

  《文学或者音乐》读后感(五):文学或者音乐

  《文学或者音乐》 作者余华,2017年出版。作为知名的小说家,写起杂文散记,居然如此不堪,这在作家队伍中,也是极为罕见的。记得作家王小波,不仅小说有趣,那杂文集,喜闻乐见,不仅思路敏捷,条理清晰,还带有截然不同思辨,和幽默。所以才会有老作家王蒙,专门写过文章,夸奖王小波的杂文好。莫名奇妙的是,余华的杂文集,不知所以。我记得多年前,已买过他一本《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读起来味如嚼腊,甚至大部分没读懂,一字一词阅读,清晰明白,整段下来,还有勉强认知,到了一小章小结,完全是云雾环绕,水中捞月,不敢苟同。我想,音乐在余华的笔下,成了文学艺术的舞伴,不仅二者相辅成,甚至高于文学与生命,但作家到底讲了些什么,至今仍浑然不知。时隔多年,余华写了小说《第七天》,败笔,前段时间,重读《许三观卖血记》,觉得有点意思,然后,才读到了这本《文学或者音乐》,然后,再次陷入云雾,标志性的环绕与转圈又回来了。首先,除去前面文学经典作家的几篇近年作品,其余的仍是老路子。文学评论,满篇满章洋溢,四溢射出,搞得一身腥。威廉· 福克纳与胡安· 鲁尔福,茨威格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与契诃夫,还有卡夫卡,那些伟大的作品在余华的笔下旋转,人物也在余华的笔下昡晕,几者之间相互关联,事实上又漠不相关,余华不仅用力过猛,还肆意妄为,因为他满足了自己的倾泄欲,一泄千里后的结果,是自我观点的放纵,然后让读者买单,甚至于音乐评论部分,也是故弄玄虚,虚头八脑。当然,我相信作家在书写时的真诚,但这种真诚,是建立在自我满足后的泄欲,是缺乏理性支撑的絮絮叨叨,最终,作家被文字与习惯所左右,写出了乱七八糟的文字。多篇文章,来自于鼎盛时期的90年代,我想,作家甚至到了某种强行执行的附庸风雅,爽了自己,害苦了读者。作为偏颇的读者,深感阅读的难受与煎熬,造成了不理解,于是,只能作出理解的偏执。所以,我想,放下余华的杂文,再不读他的杂文,心里就轻松多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