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酒馆》读后感摘抄
《古泉酒馆》是一本由(英)理查德·弗朗西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泉酒馆》精选点评:
●到结尾才有那么点意思
●流水帐一样的书 倒也不觉得无聊 反而有点回味
●比喻很厉害。
●待你在审判日醒来,你想要的不是上帝的赞许,不是一团蓬松的白云,而是再次走进古泉酒馆,再来一杯啤酒。
●翻譯不好
●虽然被称为英国版的挪威的森林,可翻译的太烂了读不下去。。
●对于英国这种碎碎念的小说,我还是不大适应,不过这本书读起来不吃力,线索也都清晰明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英国人真腐啊
●翻译不够透彻…
●读这本书是因为看介绍非常有意思。过程比较痛苦,读到第210页怎么也读不下去了。这可能是本年度我读过的最无聊的一本书,除了那个讲安乐死的(都忘了什么时候读的了,那毕竟不是小说)。
●不错的小说,拥有我喜欢的诸多元素——酒馆、啤酒、小人物和绵延整天或大或小的雨水。
《古泉酒馆》读后感(一):欢迎翻译评论
不少读者提到书的翻译,其中不乏尖锐的批评,译者读罢说很舒服是假话,不过对于批评我真没有反感或抵触:至少你关注了,用心了,所以非常感谢。花心思花时间读一本书结果一点不享受,懊恼难免油然而生,怪作者怪译者发泄一番无可非议。
不过,若能在发泄同时提出有的放矢的批评就更好了。比如哪些表述让你非常不爽,不妨放上来,我可以贴上相应的原著文字,细细对比才能实现有价值的翻译批评。
总之,翻译技术层面的务实探讨,译者欢迎之至。
《古泉酒馆》读后感(二):感觉像日本的私小说,有点自然主义风格,耐读
初读此书,猛然觉得跟《挪威的森林》有点相像,都偏向于散文类的小说,布局随意而且诗意。之前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兄弟》实在觉得这样的文章实在折磨人,无意间看见了《古泉酒馆》,再看一会儿,挺随意的,比起老陀的自虐式写法,作者淡然了许多。让我缅怀起小时候读的《边城》,哎,哎我怎么老读这些小清新的文学作品呢?看来哦!~读书跟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显然我不太喜欢老陀的书,他好令人生厌,还是诗意美文舒服,英伦风果然是绅士。这本小册子,我一直看了许久,而且希望这样的书多一点,毕竟像《基督山伯爵》这样的通俗小说我都看烦了,网络小说等都以剧情为主,我看完了以后,再看一遍的冲动就没了,只有《挪威的森林》这样的耐看的小说,我是看了不下五遍,每一遍都觉得喜悦。看见《古泉酒馆》,我就是想看看他能不能代替《挪威的森林》。有时看见森林,有点审美疲劳了,《古泉酒馆》看完后,似乎有点感觉,但不如森林来的感人,也许他们的侧重点不同,森林讲成长的故事,比较适合年轻人,而酒馆讲什么?目前没找到,也许我的年龄没到有关系吧!不过,这本书的确耐看。读此书,一定注意,主角是古泉酒馆的一切,不是某个人或事……还有我太年轻,读书时难免有点草率。发表言论也是一时兴起,请见谅!
《古泉酒馆》读后感(三):我对翻译的感觉和建议
刚刚看到三分之一的样子,琐细地讲一下我对翻译的感觉和建议
1. 译文中注释的应用不够得力:
有些地方过于依赖注释,影响了读者阅读的连贯性。比如:第5页中弗兰克所吃的食物“士兵”(注释①), 在正文中如果用意译的方法直接译成“黄油面包条”,效果会更好一点。
有些地方的注释仍然不明不白的,没把所注内容解释到位,比如:第二页的注释①:关于“传教士体位”,应该没有注释讲得这么。。。清淡吧,我是不是想多了;-P;再比如,第84页的注释①,我不知道原文是什么,是原文中就有tits up和knickers in a twist这两个俗语,还是原文中只出现了tits和knickers这两个词,然后译者为了解释这两个词出现的原因,在注释中发挥了一下想象力?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显然有something lost in translation。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此处的注释①就是译注过度,完全可以省掉。另外,“tits”就应该译成“奶头”嘛,译成“咪咪”无法表达原文的粗俗气息, 还可能让读者误以为是在讲一只猫。
另外,译文中还有些地方很需要个注释来解释一下,译者却没加。比如第67页第三行的“示巴女王”、还有第28页第一行首次出现的“鼻头乐”(在读到第34页之前,我一直以为鼻头乐是某种鼻炎喷剂。。。也许译者是故意留个小悬念,待第34页一并解释,但我还是觉得在这个词首次出现时做个简单的注释会更好些。)
2. 译文的措词风格不统一,使得读者的阅读体验略感跳跃。我的意思是,译文中既有像“货车男”、“有点搞”、“***个鸟”等新潮用语,也会突然冒出像“嗫嚅”、“乜斜”、“自忖”等文绉绉的词(也不是特别文绉绉啦,但对于我这种语文没学好的人来说,确实有点不适应)。
3. 译文中的某些词语会用特殊字体以示强调,比如第35页第10行的“的确”、第16页倒数第5行的“就是”、还有第52页倒数第9行的“像”和倒数第6行的“我”,等等。不难推测,这是为了与原文中用以强调的特殊字体(或斜体)保持一致。但问题是,由于中文和英文在文法上的差异,译文中这些特殊字体的使用效果并不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4. “The Old Spring”一书被认为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的作品。但译文的幽默效果却大打折扣。我在阅读中,有时能隐约感到某些段落是幽默点所在,但译文干巴巴的,让人笑不出来。比如:第19页第9-10行、第21页倒数第7-6行、第40页最后一段、第80页关于结婚礼服的对话,等等。
5. 下面探讨下几个其他的翻译细节问题:
1) [第6页倒数第2行] “把木炭摆好,掉不出来,就行了。”
此句中的“摆”字,以及其后出现的好几个“摆”字,换成“搭”或“摞”字会更好。毕竟,“摆”木炭谁不会呢,但想把木炭整齐“搭”好,确实不易。
2)[第7页第1行] “他穿着工装裤,一条有背带和围兜的粗布牛仔裤…”
系在牛仔裤上的应该是围裙吧。。。
3)[第17页注释①] “Beam me up”被翻译成“我要闪了”
原文是祈使语气,因此译成“把我传送上去”更恰当一点。(Beam本身就有transmit的意思。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参考下前段时间上映的Star Trek into Darkness中对该句的翻译。)
4) [第32页倒数第6行] “他想起杰瑞说的谜题,就加快步伐试一试…”
“谜题”是从英文myth翻译过来的吧?我认为译成“流言”或“传说”更好一点。探索频道的“MythBusters”节目(“流言终结者”)真的测试过这个雨中跑步的流言。。。然后。。。测试结果我忘了:)
5)[第34页倒数第10行]“鼻头乐以前是随手带的…”
译成“随身”便贴切一点,“随手”的意思更像是:顺便(带一点)。
6)[第40页倒数第7行]“…两个小步骤就能完成也许任何作假都一样。”
“完成”和“也许”间应有个逗号。
7)[第70页第2行]“‘呃,亲爱的?’弗兰克问。”
我不知原文是什么,但弗兰克是在与一个陌生人说话,译成“亲爱的”不合适,有可能会让中国读者误解。
6. 最后,说几个译文中完全超出我的理解范围,让我一头雾水的地方:
1)[第57页第7行]“妈妈忽然坚毅了,像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求教。”
只有坚毅的女人才能向别人求教吗?
2)[第55页倒数第9行]“妈妈咕哝着,肥硕的肚子摇了摇, 好像要放回原处。”
是what/who要把what/who放回原处?
3)[第37页第3 行]“达伦忽然觉得这是一敕整块阴影,从天花板渗到地板缝隙, 散成碎片,就等他做错一个动作,便缩成一团。”
是说阴影等着达伦犯错,好聚集起来吓唬他,以示惩罚吗?
《古泉酒馆》读后感(四):从《古泉酒馆》的艺术特征看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发展
《古泉酒馆》是英国作家理查德·弗朗西斯2010年的一部小说,原著名字为”The Old Spring”,即酒馆名。这部作品是理查德在61岁时写成,小说处处浸透着历过岁月后的老人对生活独有的感悟与宽容,小说中也时时体现着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鲜明的不同与传承,是一部集现代与传统手法于一身的好作品。
下面从《古泉酒馆》艺术特征的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现实主义的一些新发展。
一
从故事背景的选取来看,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着眼整个社会,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的全景式描写不同,甚至与自然主义利用一段历史时期来反映整个历史社会也大不相同。在空间上,小说直接把整个故事限制在了一家位于英格兰西南部某小镇上的public house,明显受到了20世纪以来文学作品不断缩小的视角这一影响。但与现代主义普遍逼仄、压抑的小视角不同,英国这种传统的public house有他独有的文化底蕴。这种地点设置除去“壁炉”、“鼻头乐”、“像巨大的褐色砖石的吧台”、“古旧斑驳却保养精心的桌椅”等营造的怀旧氛围外,public house本身就是一种很有趣的对立统一存在。“’Public’意味着房子向大众开放,而’house’又意味着家庭和亲密”,这种像是临时家庭一样的场所使得不同的人的故事以言语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私人生活都不会因”public”而埋没,而“支离破碎的谈话汇成一片喧嚷,构成酒馆的故事整体,大故事余音不绝,酒馆氤氲的独特气氛,形成了独立人格创造了自身历史,比组成它的每一分子都久远”。这种独特的空间设置巧妙地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的部分精髓,又得以享受小视角带来的种种好处,不失为现实主义一个创举性的新发展。
从时间上来,与传统小说几代人的史诗级巨制不同,《古泉酒馆》把所有的故事都浓缩在了一天当中。乍看和戏剧高度集中的形式有异曲同工的意思,但其手法和用意又与喜剧明显不同。小说从酒馆的早晨开始,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推进,其间又穿插了四十年前的奇斯之死,弗兰克和皮特的同性恋情等牵涉到无数个往日,然而种种的时间交错,场景切换,酒馆来去纷纭的人影,只为展开平凡人物的平凡一天。部位映射社会背景,不为反映人事变迁。甚至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切换人物角度叙述种种细节的手法给人以一种平铺直叙,缓慢到甚至絮叨繁琐的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深入,生活继续,酒馆渐渐变得有生命切来。所有的话语、意念,点滴都滞留于此,“在房屋各个角落,稠稠地涌动”,读者也渐渐沉迷其中,享受这种英式传统酒馆文化独有的慢节奏,享受生活的普通。
这种背景设置手法有一种集大成式的魅力,值得惊奇的是在当下节奏越来越快,不安与焦灼交织的今天,这样一种成熟老到的手法得以逆流出现,大概要归功于艺术独有的魅力。
二
从人物设置来看《古泉酒馆》已基本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程式,有趣的是在成功规避扁平人物这一陷阱之外,小说也没有陷入圆形人物的刻意塑造或是后现代主义所偏爱的扭曲化,物化的神经质形象。小说漫不经心地引入许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每个人物性格各有不同,为形形色色的自身遭遇而快乐或烦恼,而这些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遭遇又如大千世界一般普通,生活的潮水漫过,一切不同都归于一般的平静,就如生活本身,所有的性格也都模糊化到只剩象征性。
假牧师托马斯是一个世俗教职修会成员,起初因酒馆的人分辨不清被误会为神职人员,到后来自己也进行可以引导以维系这样的误会,最后为看望重病被特别看护的罗麦托马斯干脆主动撒谎说自己是罗麦的神父。这样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意味着托马斯对神职的憧憬达到一个顶峰,但同时这样的渎神行为也意味着自身的信仰开始出现裂痕。到后来他的修会兄弟朱利安死去后,托马斯牧师表现出常人的害怕,不知所措甚至是厌恶,但仍强装悲痛理性地处理这一局面,之后又为自己的冷漠感到不安与自责,不堪忍受下匆匆跑去看望朱利安仍不得解脱,只得回到酒馆之中。在与毒舌艾伦的庸俗常谈中,在酒馆纷繁复杂又一切都可包容的氛围中托马斯寻到内心的解脱,甚至是对世俗的钦慕,嫉妒,至与生活和解。
这里非常有趣的设置是托马斯这样一个假牧师身份实际上是酒馆人自动抽象化的一个象征,给予各个怀揣心事的人种种行为以形式上的安抚与慰藉。而实际上真正在扮演牧师角色的人是店主弗兰克,把老酒馆看做”a combination of home from home,theatre and church”,弗兰克就是这里的”parent,priest and director”.酒馆中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得到生活这个最大的神的宽容,买了机票但不想去旅行的科林在这里与自己和解,好孩子达伦被接纳为服务生并找到了女朋友,唐与自己四十年前的记忆妥协选择性放纵的方式来使自己与生活妥协,牧师托马斯在这里坦然承认对生活的热爱,包括弗兰克本人也生活博大的宽容当中放过困扰在同性恋情中的自己。
走马灯一般切换的身份,其实只为扮演生活这个最大的神的子民。这样抽象化的人物设置使得小说丰满又不喧宾夺主,更适合小题材大主题的演绎。也可视为现实主义今天的一大新发展。
三
从情节安排上来说,比起传统现实主义精彩的叙事艺术,成熟的情节结构,《古泉酒馆》的可读性是很差的,全篇都没有一个煽动性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起伏高潮,如日本文学呓语般的舒缓节奏,伍迪·艾伦一般絮叨的情节与对白,总之就是几乎集合了所有无聊的开场。但这本小说又与后现代主义纯粹的不连贯性和随意性不同,小说仍然保留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的完整统一性,力图以文学形象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同时在文章中也明显能够看到现代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影响,情节有一定程度的瓦解,不连贯的叙述,以及不属于传统小说的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不同于现实主义的为情节服务,不同于自然主义冷漠的解剖视角,《古泉酒馆》的细节像是开在斑驳平凡的泥墙上的鲜花,他的绽放只为此刻的美丽,因为他的背景——生活是如此的广博,不会因细节的美丽而更美丽,不会因丑陋的斑点而变丑陋。《古泉酒馆》最大的魅力在于这里的生活不会因小说的开始而开始,也不会因小说的结束而结束,生活终究是生活,一直在继续。
快乐或烦恼只是庸人自扰,却因其美丽而牵动人心。唐心不在焉的切面包卷,因为弟弟奇斯四十年前的意外死亡而悲伤得不能自已,切到手指后闪电般抓起被血染过的面包卷咬一大口企图销毁证据,“她拿起咬过一大口的面包卷,使劲往嘴巴里塞,直塞的脸颊鼓起来,下巴都没法动才开始嚼,连嗓子眼深处的软腭都被面包顶住”,“过了一会儿,面包卷松动了,她开始咀嚼。整个吃下去后,她感觉累得像做了体操,便扶着桌角,颤悠悠地叹了几口”。这样倔强的悲伤一如生活中所有的悲伤一般平常,却又和生活中所有不同的悲伤一般打动人心,这般的描写,矫情地很真实,也朴素地如此动人。这大概也是《古泉酒馆》最动人的地方,大量的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并不显得小器,反与生活相得益彰。
这种源于生活却并不高于生活,不刻意抬高艺术也不将生活奉为神圣的笔法,与平淡的大背景琐碎情节,精心雕刻的细节描写相统一形成作者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再加上小说所有人都与世界与自己和解,生活起伏终归于平淡的结局安排,使得小说与文学史上以往的作品都那么不同。这大概可视为是作者个人与现实主义文学共同成长的一个结果。
【参考文献】
1.【英】理查德·弗朗西斯。古泉酒馆[M]。陶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郑克鲁 蒋承勇。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