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纸黑字 NO.1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纸黑字 NO.1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2 11:15: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纸黑字 NO.1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纸黑字 NO.1》是一本由鄢烈山著作,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纸黑字 NO.1》精选点评:

  ●在metro,日阅堂买的

  ●好字好文。

  ●不看吧, 想看, 看了吧, 特别累, 还在我上了年纪,可以看看. 如果年轻些的时候看, 只怕 人生观就改变了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个人认为作为mook 定位还不清晰,稿件水平参差不齐。

  ●因自己恶劣的阅读习惯,《白纸黑字》到手后三月余方读完,好书如同好茶,未入口茶香四溢,入口后口齿生香,而后更是味有回甘。鄢烈山在开卷语中写道:“我们期望《白纸黑字》比喧嚣的现实‘慢一拍’,比抢麦的表达‘深一度’,不论是‘温故’昨天,还是书写‘在场’,都既有独立人格,又有清明理性,留下自己不可替代的观察与思考。”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即是未来的历史,我们的时代,不缺少大事件的记录,不缺少成王败寇的故事,不缺狗屁八卦,也不缺歌功颂德。我们缺的,或许只是真话与真相。当然,不可能奢望每一篇文章都是传世佳品,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喜欢的文章有:《父亲的抗战》杜玫;《爱荷华,那忧郁的夕阳》笑蜀;《中国有个高耀洁》周筱赟;《那时我们唱红歌》易中天;《我的四个老妈妈》鄢烈山;《祖母的年代》杨渡;《末茶笔记》

  ●有几篇格外打动人心。印象最深的是反艾医生高耀洁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很多医生,他们的天职是治病救人还是趁火打劫?曾经坚持着自己信念的那些人,都去了哪里呢?

  ●整本书都像在讲上个世纪以前的事,读一读会忘了今夕何夕

  ●右派的大字报

  ●不太喜欢那个调调,还是读库好,平实。

  ●由一些作家的作品集合而成得,涉及很多社会现状、文化人士的生活故事、政治态度、人生枷锁,还是蛮期待第二期的。 话说, 学而优书店的气氛太好了~~

  《白纸黑字 NO.1》读后感(一):白纸黑字

  新时代不可多得好书。

  留得下来的文字。

  不读不快。

  全书架构是【开卷】鄢烈山“温故”昨天,书写“在场”,从这个卷首语就可以看出来全书的定位,叙说过往,记录历史。

  【特稿】、【在场】、【光影】、【温故】、【年轮】、【发现】、【求真】一篇篇读下来,似乎跟着走过了那些时光,经历了那些不可言说的过往。

  主编鄢烈山的经历是随着新中国成长饱受磨难,文中收录的《我的“老左”朋友》描绘了老Y与大家政见不同却可以成为粘聚剂,与众多人一块争论的面红耳赤,交流争吵后还是好朋友,非常难得了。

  高耀洁,这个我之前从没有听过的名字,却让我看完后肃然起敬,外表光鲜亮丽的“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却饱受威胁、辱骂、甚至众叛亲离,贫困潦倒,被人利用与欺骗。揭露卖血的事实,减少艾滋传播的隐患却被当地政府官员和居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孤身一人凭一己之力救助中国的艾滋病人和孤儿,在于官员周旋的同时,还有各种打着救助艾滋病人幌子的骗子找她,因为数年如一日的投身其中,让孩子极度不理解。父母、祖父母、作者们儿时的年代,虽然没有经历过,却又近在眼前,感同身受,真真切切,令人动容,让人难忘。

  短短几十年,中国发展的太快,变化的太多,好像一下子从嗷嗷待哺的孩子就到了正值壮年的中年,走的路,观的景不是消失不见只是斑驳不堪难以辨认。

  《白纸黑字 NO.1》读后感(二):特蕾莎修女也卖螺旋藻么?

  “尽管高耀洁如此谨慎,还是不免受骗上当。有一个自称热心公益的尼姑,从深圳跑到中原农村调查艾滋病,高耀洁让她住在自己家中。但该尼姑后来到处寄信推销螺旋藻,号召一次性打入3500元到某厂家账号,加入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螺旋藻增加营养的计划。事实上,腹泻病人不宜服用螺旋藻,而艾滋病的常见症状就是腹泻。更离谱的是,该尼姑没有受过任何医学训练,竟在疫区给病人针灸治疗艾滋病。这种做法唯一的作用就是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高耀洁觉察有异,立即和她断绝了往来。

  ——067 《中国有个高耀洁》

  妙觉:【介绍:自我介绍:释妙觉慈智 沙门 佛日山普济功德会 中原艾滋村临终关怀普济佛堂 创办人 中原爱滋病致孤家庭“1、12”救助行动 发起人 "地球护士"行动--美丽北京, 清理垃圾死角 发起人phone:86 18688964129】——http://t.qq.com/miaojue13

  “妙觉第一次拜访高耀洁是在高老丈夫住院的病房里。一同在场的李喜 是一位艾滋病感染者,她热情地给大家洗了几个桃子。妙觉接过桃子 没犹豫就吃了,陪同她一起去的妹妹一直把桃子拿在手里。事后,妙觉很严厉地批评了妹妹。”

  “与放弃上亿财产和婚姻出家的陈晓旭有些相似,妙觉曾在中国大陆经 济最发达的城市深圳做过公司,在商场如鱼得水,有过一番成就。初 次见面时,眼睑周围细细的眼线在她朴素的面孔上分外突出:“这是我出家前和朋友一起弄的,出家后可绝对不允许。”她大方地一笑。”

  ——《凤凰周刊》,2007年第10期,总第251期。

  外国的特雷莎修女企图关怀世界,中国的特蕾莎修女倒是企图拯救钱包了。

  这位政治尼姑在推上也比较让人无力吐槽,可以关注miaojue12围观。以前饱醉豚经常调教她,现在估计腻了。也不玩了。

  不过话说在诅咒与其意见相左的人时候,丫可一点都没有佛家子弟本色。

  前阵子关于陈临沂先生的假直播也和她有关。

  总之,有中国特色的一发闽运小骗子罢了。

  《白纸黑字 NO.1》读后感(三):留得下来

  前两天在微博上找到白纸黑字的官方微博,便发了封私信过去,询问杂志第二期什么时候出。第二天得到回复,说最近会下印厂开印。而在其豆瓣小站去年的一篇帖子中公告说第二期年末将正式刊出,于是这一等便将近半年。

  其实当时我刚拿到第一期杂志不久,还未曾细读,发私信过去问第二期杂志什么时候出的举动,不免让我想到“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话。于是,趁着锅外的食物还未下锅烹饪,先把碗里的扒拉干净。

  知道这本杂志的时候它还未曾正式出版,只是在一些网店预售。预售的价格当然是定价,加上运费,差不多也有一个巴掌多的价格。觉得贵,加上是预售,未下单。期间在卓越看过几次,均无货。这么久的时间本以为该出了几期,再看时遂发觉仍是第一期在售,并未有下一期及下下一期。觉得再不买该晚了,便在卓越下单,第二天书已在手。于是从知道这本杂志,到真正把实体书拿到手里,也算有了小半年的时间。

  买下此书也算是慕鄢烈山笑蜀等人的名而买,虽说有一定的名人效应,但看完此书后觉得倍感新鲜。鄢老在开卷中写“非虚构”“个人写作”是《白纸黑字》文本要求及特征,书中文章无一不符合此要求。其他相似文本读物内容均划分为几大类,大致也可分为“虚构”“非虚构”,而《白纸黑字》提倡“私人写作”,以“温故昨天,书写在场”为准则,这样也算得上杂志书的一个改进或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说内容吧。

  书中大部分文章均在书写六十年代及七十年代的种种,对于我这个生于九十年代,长于九十年代的后辈来说,不可谓不新鲜。虽说个人有个人的记忆,回忆各不相同,但读多了此类文章,还是不免觉得重复。

  《我的“老左”朋友》的作者躬云山,虽说是“右”,但这篇文章绝对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描写他的“老左”朋友老Y。第一次知道左与右,还是中学历史书上的“陈独秀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过了这么多年,左与右也演变成网络上两边人的互相谩骂,毫无意义。虽左派与右派所持理念不同,但也不妨两边人的正常交往。本文作者与老Y便是如此。

  两边人争议最大的便是如何看待毛时代。左派当然是持肯定态度,如文中的老Y。而右派便是选择告别毛时代。无论如何,毛时代在时间上早已远去。在思想上走不出来的永远都是那些左派。说白了,左派与右派之争也无非是保守与自由之争。窃以为,社会在不断发展,一味的保守无益于国家的发展,但盲目的自由也可能适得其反。其实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先不清算历史好吗?我们彼此尊重对方的历史观好吗?”

  书中赵亮文章《毛片里的“她”》,对第一次得到毛片光盘的兴奋与激动,对第一次关上房门一干人等排排坐看毛片时感觉描写的恰到好处。想起自己第一次看片时导致生殖器勃起充血,然后上厕所,却发现干握着生殖器就是尿不出来以至于纳闷了好久。

  无论是哪一代的青少年,他们的性启蒙均从毛片中来。若要往前推个几十年,没有光碟没有录放机的时代,黄色小说无疑是按捺不住饥渴的青少年的最好选择。我们的性启蒙落到如此地步,不得不说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关。封建伦理道德的压制,当代畸形的性教育无一不是罪魁祸首。虽说当今性自由,但也仅仅局限于***、约炮。青少年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性知识需要矫正及正常的充实。但愿毛片以后只是正常青年及成人学习临摹姿势的教育片,而不再是饥渴难耐的少年悄悄关上门小心翼翼的按下play键所播放的活塞运动的镜头。

  再说书中光影栏目,夹在书中间且用类似画册的方式展现着实令我耳目一新。光影所刊张晓及颜长江作品,由于他二人作品我已在他处见过,所以不陌生。对张二驴作品印象极深刻的便是他的《海岸线》,而颜长江则是杂志中所刊的《纸人山海经》。

  由于本书的封面是白色,且不光滑,极易沾染上灰尘。上课看时将其夹在传播学教材之间,就这样还是不能避免的沾染上一些手指弹不掉的灰。花了两天时间读完此书,除了上面所写几篇之外,书中所有文章都如清茶一样令人未入口便感到沁人心脾。

  的确,这本杂志使人阅读趣味更浓。正如书封面上所写“留得下来的文字”,毋庸置疑,这本杂志的任何一字都是留得下来的文字。希望它期期出的顺利。

  20120512。

  《白纸黑字 NO.1》读后感(四):要让读者有免于筛选的自由

  《白纸黑字》的副标题是“留得下来的文字”,笔者斗胆给它再加一个:免于筛选的文字。

  这本集子的购买与阅读都颇有一些渊源:去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鄢烈山老师在蓉城一个商业实体书店举办了一次小讲座,并签售《白纸黑字》,笔者慕名前去并有幸得到与先生交流的机会,关于先生的鹤骨,笔者已经有过一些槽糠文字,这里就不多回忆;但当时手头尚有未完成的读书计划,因此就没有立刻一览而尽,加上期末将近,书也就被搁置了;昨天出于对英语作业的恼火,无奈采取破罐破摔态度,翻找书架,《白纸黑字》于是再入我手;选读了几篇,甚觉好味,随即手不释卷,并延续至今日;上午本来有英语课,凑巧在上课之前读到几篇个人蛮钟情的文章,不愿终止,加上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忌惮,索性翘了英语课不说,顺便翘掉了中午饭和下午的专业课,期间以茶水果腹,伏案小憩,再无其他。

  作为一本出版艰难的杂志书(第二期至今难见),一如鄢老师所说,收录文章的质量还行,其中有几篇甚至让笔者产生了久违的触动(也有长久不看纸质短文的原因),以至于懒于疏于动笔的此人也有想画蛇添足的意思。这里小赞一篇躬云山的《我的“老左”朋友》,抛砖引玉罢。

  如笔者这个年纪(20左右)、环境(华东二三流城市)、教育(本科在读)、经历(未受迫害)的人,成长的轨迹顺着经济的腾飞,所目睹的都是这个国家在不同阶段取得的傲世成就,“中国奇迹”,媒介与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多元的价值观,浪费了许多时间,眼界也相对开阔,信息渠道日新月异。在上大学之前,笔者就没有碰到过身边的同学“变左”(当然,由于教育的关系,“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曾左过”,因此强调的是“变左”),更别说像本文“老Y”一样能与自由派成为好朋友的理想主义毛左派了,到是常见网络上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实则受利益驱动的五毛,统治阶层的御用文人学者(但好歹有些干货),一些被逼无奈与体制共生共荣的附和者。我们的中学老师有好几个都不是教科书的追随者,而会独立于课本之外传授一些“不能写在试卷上”的知识予学生,这已经不是特例,不是“地下”形式,只不过尚未进化到体制;有些不说的,也是“迂腐地”出于保护学生的目的(虽然已经不必敏感于流毒,但是还有高考横亘在眼前)。这些老师和互联网共同担负了“启蒙”的重任,同学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厌恶或远离政治的和有自由主义倾向的。

  进入大学之后,笔者并没有如传说中看到突然冒出的大量“愤青”在“觉醒”,实际上,这个过程可能提前了;除了从高中带来的自由主义,更多的人接近于犬儒。跟笔者同级的同学中,只有一个例外。这位来自北方某钢铁城市的同学,性格非常和善,待人友好,群而不党,独立思考,也读过不少“闲书”;但他在一次需要做present的作业中,表现出了相当直白、理想的爱国主义,确实让人吃惊。尽管他的观点还有很多笔者可以质疑的漏洞(那是在入学仅几个月时,笔者没有自矜的意思),但同样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至于当时笔者心情激动,差点当堂与其辩论。可以从他身上看出那种非洗脑式的、理想主义的爱国信念,神似本文的“老Y”。笔者的这位同学与“老Y”还有一些共同点,譬如政见归政见、私情归私情,并没有因为倾向的不同而影响我们的正常交往。这很可贵(但本来应该很正常),与鱼龙混杂的网络上伪毛左们动辄就用“汉奸”和“狗”来贴标签显然不同。同样地,笔者更不能认同一些自由派的无礼行为。

  多说一句倾向性的话,毛左尚有真诚者,自由者总不能以“自由”之名而葬送了自己的自由吧?

  除了躬云山此文之外,笑蜀的《爱荷华,那忧郁的夕阳——聂华苓访问记》曾让我在读到艾青一段时一度哽咽,这是多长久没有过的感情啊;金雁的《我的1960》就像贾樟柯的电影,用风趣的笔调陈述一段令读者笑中带泪的过往;赵亮《毛片里的“她”》真诚细致,甚能引起一代少年的共鸣……

  这是一本好“杂志”,鄢烈山老师尽他所能为你确保了对文字免于筛选的自由,郑重推荐给如我一样的年轻读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