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984》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1984》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7 18:55: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984》经典读后感有感

  《1984》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4》精选点评:

  ●好多是真事

  ●真可怕!翻译的不错。【这评论虽然不咸不淡但是的确很好看嗯

  ●有点灰暗,不适合午夜时分阅读

  ●没看完,好没意思

  ●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沉思

  ●恩,还是真理部好

  ●难懂,略深奥,要反复看

  ●“谁控制了过去,就等于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就等于控制了过去。”

  ●了解了个大概,印象不深。恩……我大概还没到能对这类读物产生体会的年纪。

  ●不寒而栗。

  《1984》读后感(一):老大哥在看着你呢

  目前看过的最恐怖的小说。

  你工作时老大哥在看着你呢,你在食堂吃饭老大哥也在看着你呢,你回家睡觉老大哥都在看着你呢,你以为把打到老大哥写在日记本里不会有人看到,并且聪明地在日记本上放一粒白色尘土,如果有人翻看日记本尘土自然会掉落,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你能想象思想警察看来了日记并且把那粒尘土还放回原位了吗,他们抓了你并没有立刻一枪崩了你,而是把你改造成功了,你在心里高喊着我爱老大哥的时候从背后给你一枪,你就消失了,就不从存在过了。

  对比奥威尔另一本集权主义作品动物农场,少了仅存的一丝黑色幽默,只有透不过气来的冰冷绝望,我一点都不怀疑奥威尔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这本书就是30年代苏联的写照,也是对几十年后中国的预言,它还是法国大革命,麦卡锡时代的美国,朝鲜,无论是什么现在过去和将来无论什么国家,书中的大洋国都存在过。

  《1984》读后感(二):1984

  最初听说这本书的名字是因为美国流行女歌手凯蒂佩里最新专辑的首支单曲《Chained to the rhythm》,她说激发她这首歌灵感之一就是《1984》这本书,因为对歌手的喜爱而想进一步了解这首歌和这本书,首先歌词里就有满满讽刺,拍摄的MV更是有许多隐晦之意,就是感觉看了很不舒服那种,感觉他们一个个像行尸走肉一般,然后是在忍不住想要看看这本书,刚看到第一章就一下子明白了我的那种不舒服的感觉到底是为了什么了,就是因为无尽的压制思想,束缚自由,人们不敢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了竟然就是犯罪,可怕的是所有人都要遵守这个制度,没有人敢打破,打破了就要终日活在惶恐之中。主人公温斯顿因为有和周围人不同的思想而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这是小说中的社会向人们灌输的思想,第一次看到这句话就浑身发冷,感觉很恐怖,政党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错的就要把事实抹掉,人们要无条件服从,同事之间没有有爱,甚至是亲人之间都充满了算计,可怕的是人们认为这是对的,而追求自由的人却被人们唾弃,被抓走,被虐待,被洗脑直到他的思想再无真理可言。温斯顿和他出轨的女人的行为是对这种束缚这种制度的抗争,然而他们失败了,看到书的最后整个人又陷入了无限的寒冷和恐惧之中,真本书值得重读。

  《1984》读后感(三):是人性助长了黑暗

  我熟知黑夜茫茫

  我曾雨中出外,雨中归程。

  我曾越过最远的灯光,我曾望向最愁闷的小径。

  我曾与巡逻中的守卫擦身而过,目光向下,不愿多加澄清。

  宣称时间是非无妨,我熟知黑夜茫茫。

  ——Robert Frost

  读完1984,我迟迟不敢下笔写书评,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一部压抑的作品。作者把黑暗描写得淋漓尽致,甚至连捧着这本书的我们,也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一、生活在不知年月的麻木年代

  我们常常喊着要自由,可是,自由到底是什么?学生认为自由是可以畅所欲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工人认为自由是赚足够花的钱,以及拥有休息的权利;农民认为自由是拥有自己的土地,没病没灾地活着。自由是抽象的,也是相对的,每个人要的自由都是不一样的。

  在1984里,自由是少数人拥有的权利。还记得文中有这么一段:“你能关上它!”“是呀,”奥勃良道。“我们能关上它。我们有这种权利。”温斯顿没有这种自由,所以他感到震惊,也在心里埋下对这种自由的向往。对他来说,自由就是可以关掉电子屏幕,与爱的人待在一起,在阳光下喝着咖啡。

  二、落日余晖带来的短暂温暖

  空气甜美,树叶翠绿,却叫我们胆怯心慌。这样的美好,是温斯顿和乔丽娅偷来的。连主角心里都没有光、没有希望,怎么让他的读者感受到温暖呢?

  如果可以,我想给《1984》重新写一个结局,让一切停留在太阳西斜的那个黄昏,温斯顿与乔丽亚在自己的小家里,喝着咖啡,哼着歌谣,墙上也没有电子屏幕在监视他们。

  三、在黑暗中滋生绝望

  他已经尽力去反抗了,然而一切丝毫没有因他而改变。这还是个没有自由的年代,这还是个被集团绝对控制的世界。你连幻想自由的权利都没有,因为世界之外,还是这样的世界。

  结局写道,战争结束了。是的,战争结束了,温斯顿最终输给了人性,在危难面前,你没那么勇敢,只要受苦的不是自己就够了。

  四、向人性还是向专制屈服

  温斯顿和我们都无力改变这个压抑的大环境,大部分人开始糊涂地过着每一天,只要有饭吃,有干净的衣服穿,不被欺负,其他的,又与我们何干呢?

  在这样黑暗的年代里,似乎缄默不言就是最大的智慧。

  可是,再黑暗的年代都会被推翻的。那为什么我们看这部作品的时候还是压抑呢?因为我们要对抗的不只是黑暗的统治,还有人性。或许我们不是与专制对抗,而是与人性的贪婪、控制欲相斗争。打倒温斯顿的,不仅是黑暗的制度,还有人性的自私。

  集团的专制并没有赢,人们不过是输给了自己身上的贪欲和自私。

  《1984》读后感(四):一九八四没有发生,或者说已经成为过去

  对于《1984》是久闻大名,毕竟乔治·奥威尔是一个绕不过的名字。以前读过他的《动物庄园》,同一类型的书,个人更喜欢《1984》,可读性更强,前者我时常缺乏读下去的兴趣,是逼迫着自己读完的。

  《1984》有很多中译本,在多看阅读平台上就有九种译本的电子书。之前我读过一点戴锦华译本,是盗版的,后来多看限免本书(富强 译),领取后我便转而读本书。相比于戴本中加入的《作者简介》和《<1984>与世纪记忆》等文章,我更喜欢富本的简洁,没有署名的前言,没有后记,就单纯呈现奥威尔所写的故事给我们,实际连前言都不必有。《1984》本是一本有很强的倾向性的书,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政治认识便读是最好的,不必知道作者是谁,他的思想是什么,他的作品表达了什么。当我们知道它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的时候,阅读时便戴上了有色眼镜。不过本书实在太有名了,在阅读前很难对它没有了解,若没有一点点了解可能也不会有兴趣读它。

  通过对大洋国的结构,在奥威尔的描绘中,政党的领导人不再如皇帝那般谋求子孙世袭,而是以中心党的永世存续为奋斗目标,他们的追求就是单纯的权力,获取权力就是为了保有权力,保有权力为获取权力服务。中心党不会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后争取无产者的力量,因为如此不过是陷入中等人推翻上等人奴役下等人的历史循环中而已,他们想实现的是永保上等人地位,为中心党,为中心党成员,为中心党成员组成的中心党。在这样的体制中,最享受的是中心党成员,最受苦不是下层的无产者,反而是15%左右的外围党成员——他们的思想被控制着,说白了,中心党通过阻断外围党永远断绝了中等人推翻上等人的路径。无产者不必限制太多,只要他们受的教育不够,没有中等人鼓动,他们永远会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我们都是从学生成长起来的,接受学校教育,最开始我们也崇拜党,到了大学可能觉得他一无是处,我也是这样。上一段文字是我被洗脑的证明吗,如温斯顿那般?显然不是。如今党确在通过反腐的方式加强权力控制,我们的社会也不存在“兄弟会”那样的组织。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发生的一切我们都可以看到,进步在不断发生,没有谁去阻止这样的进程发生,反而存在众多推动力量。

  我想我们读《1984》不是读过之后觉得社会黑暗,觉得自己正在受苦,它最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反乌托邦,我们不要奢望绝对的美好快速达到,人民公社时期我们在这一点上吃过亏。我们要警惕不让“1984”写入现实,这是必须要做的,然后好好奋斗,自由平等我们已经获得,接下来是追求更好的生活,获取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