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自由》读后感摘抄
《论出版自由》是一本由[英] 约翰·弥尔顿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28,页数: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出版自由》精选点评:
●一口气读完,也没在书里找到意见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这一表述,是我眼花看得不仔细还是这一概念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作为一部讲稿,层次方面略有不清,另外PDF也看得我头晕对于整体论述的框架把握不到位,只觉得引经据典到了一定程度,然后我都对各种典故一无所知,看了注解也仍然一知半解,所以说需要补圣经故事、希腊神话等等。啊,思想是危险的,这书不知道会不会被禁……
●“一个人在信仰真理的时候是可能成为异教徒的。如果他仅仅因为牧师对他作了某种解说,或是宗教裁判所作了某项决定,就不问缘由地相信一个事物,那么纵使他相信的是真理,这个真理也会变成他自己的异端。”
●四百年前,弥尔顿在英国国会宣读了自己的长文《论出版自由》,争取出版自由。四百年后,我在一片漆黑的停电寝室读完了这本书,没有然后。
●为什么要捍卫出版自由与言论自由?不在于真理多么可贵 而在于不能容忍她被少数人任意篡改!
●如果某个人大代表把这本书中关于宗教的部分修改一下。然后整体润色一遍以后当成提案交上去会有什么后果呢?
●真是讨厌这种几百年前的书呢虽然观点同意但是看到那堆关于宗教的冗长纠缠就烦不打一处来了...
●清教徒论言论自由,归根结底是:你到底信不信上帝?不信上帝?哼,那你不配享有言论自由……
●因为最近的余英时才看这本书,名著带来的多是失望。研习这些作品还是需要神学做底子
●我感觉得你们新闻界还要学习,你们非常熟悉西方的一套理论。
●一个朴素而却很大众容易被忽略又容易为当权者压制的观点;两百年后,我们还在为这个观点争论而非去实践,的确是太可惜了。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一):当你所讲即是你信仰
四百多年过去了,真理仍然未被普遍认知,自由仍然不为人民所有,呼唤仍然热切却回声空洞,只有高贵的信仰随著作如涓涓细流在时间的河床上默默流淌,有受者尝到了这甘甜,也尝到了理想无从比照现实的苦涩。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二):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最近正在看这本书,刚开始看了不多久,知道书中的很多思想在当今仍然很有借鉴意义。同时也很想知道一些名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书评往往也是会很精彩的吧,只是,在网上搜不到,书里也没有看到。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三):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领袖当年说过,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言论、出版审查从封建时期的定本制度发展如今的广电、出版总署独大的新闻审查制,中间也历经了民国时期短暂的春天,这一套手法并非我朝专利,早在15世纪中叶印刷术传入西方,以英国为首创的“皇家特许出版制”大行其道,若是这样的特许制延续至今,便不会出现文艺复兴、近代启蒙运动,也不可能会有西方工业文明的诞生,法治、宪政、民主,所有现代化的秩序都得建立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之上。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四):对弥尔顿先生的反驳意见
“ 如果我们想要通过管制印刷事业来移风易俗,那我们就必须同样管制快人心意的娱乐活动。”——OK。
“ 上帝赋给亚当理智就是叫他有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智就是选择。不然的话他就会变成一个做作的亚当,木偶戏中的亚当。”——上帝死了。
“象这样的工作(内容审核)加在任何珍惜时间与学术,或稍为有品评能力的人头上,我万难相信他们能忍受得了。只有那些希图挣一个叫对的薪水的人才愿意去干。那么我们就很容易预测出将来的许可制检查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了。他们不是骄傲专横而又疏忽怠慢,便是卑鄙地贪图金钱。”——So what?
“(出版许可制)法令对于学术和学者是一个最大的打击和侮辱。”——So what?
《论出版自由》读后感(五):甲申年说出的常识
四万字的演讲,充满巴洛克式的繁复变形,雄辩滔滔,有时候甚至让人感到啰嗦。当然,令人稍感厌烦的一个原因是作者所讲的道理,在今天已成常识——虽然未必都成为现实。
360多年过去了,真是步履蹒跚啊。
此文成于1644年。那一年的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呢?下面摘的是刘亚洲的一段文字:
1644年,中国有四个皇帝:顺治(其实是多尔衮)、崇祯、李自成、张献忠。哪一个是合格的领袖?历史这个女人只对合格的领袖敞开怀抱。不合格者是为优胜者扫平道路的。如果把甲申年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历史的交媾的话,那么不妨可以这样比喻: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
甲申年,改朝换代,血雨腥风。300年后天才诗人郭沫若的一篇祭文,让熟读史书的毛拍案叫好。那时候,他们却都没有想起英伦岛上,甲申年的那篇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