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高原则》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高原则》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0-11-08 07:09: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高原则》经典观后感有感

  《最高原则》是一部由伊里·克列伊契克执导,亚娜·布赖霍娃 / 汉约·哈塞 / 伊凡·米斯科金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高原则》精选点评:

  ●上译配音版。反法西斯的上乘之作,这并非一部程式化的反法西斯电影,从本该是象牙塔的中学校园出发,一位年迈的拉丁文老教授,一群血气方刚本该前途光明的年轻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探求人生与社会的真理,同时也惶惑于象牙塔外动荡不安的时局,一开始每个人都像是被动求生的鸵鸟,在法西斯无休止的白色恐怖中,他们逐渐走向觉醒,导火索就是仨青年才俊的无辜鲜血。人物立体可信,片中有贫富阶层,有投机的师生,有告密的家长,甚至出现了青葱美好的初恋,而那个貌似斯文儒雅富有同情心实则心狠手辣的特务头子更是独特,一下拆穿了纳粹伪善的真面目。从老教授推荐的塔西佗那本《编年史》,即可窥见影片的整体精神,拿凯撒类比法西斯,而从影片故事来看,捍卫人道人权人性,拒绝压迫暴政,都应是“最高原则”的应有之义。

  ●3+

  ●由王寅那首名作《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篇名》找来看的。

  ●anti-Nazi film with Chinese audio, no special highlight, but no obvious flaw either, to say the least

  ●杀死所有年轻一代和反抗者,独裁万岁!更高原则,这片名感觉实在有点别扭。不屈服的原则,或者原则先生的坚持,或者原则的抗争,等等一大堆,反正觉得这直译的片名很别扭...

  ●信仰电影 “即使是处于暴力的压制之下 如果屈服了同样可耻 应该维持天赋予地位 人的地位 ” “法律对你与对别人没有差别” “当法制不存在时 所有人即使是奴隶 也有权掌握自己的生命 ” -“根本不存在任何法制” -“他们至少也应该有一个起码的道义上的原则” “谋杀暴君 不算犯罪”

  ●3.5 那些在暴力的统治下仍能坚持为人的尊严,挺身反抗的人难能可贵。

  ●极权统治下的恐怖与压抑,展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叙述冷静克制,点到为止,台词中引用的古罗马著作片段非常精彩,几个学生都很美~

  ●~In Stock~

  ●从尼禄暴政的古罗马到纳粹横行的摩拉维亚(以至不久之后的苏共时期),虽纵横千年,人们抗争极权和追求自由的原则却恒久不变。影片把校园生活反映得真实自然,人物情感渲染动人但不煽情。因为时代背景剧本不可避免地使善恶两极化,但刻画盖世太保头子时加入的人性化细节让情节更客观。PS:主角很美!

  《最高原则》观后感(一):《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

  想起一部捷克电影想不起片名

  王寅

  鹅卵石街道湿漉漉的

  布拉格湿漉漉的

  公园拐角上姑娘吻了你

  你的眼睛一眨不眨

  后来面对枪口也是这样

  党卫军雨衣反穿

  像光亮的皮大衣

  三轮摩托驶过

  你和朋友们倒下的时候

  雨还在下

  我看见一滴雨水和另一滴雨水

  在电线上追逐

  最后掉到鹅卵石上

  我想起你

  嘴唇动了动

  没有人看见

  《最高原则》观后感(二):三天

  第一天 学校里,闹哄哄,同学们要参加毕业考试,教授们一如往常。收音机里,播出刚刚处决的坏分子名单。律师的女儿爱上了洗衣妇的儿子,肖像玩偶剧引来了一点麻烦,随之,烟消云散。

  第二天 考场上,忽然抓走了三个同学,老师也没有心思监考,朋友更是如坐针毡。只有拉丁文老师一丝不苟地为抄袭生气。JANA为了所爱哀求父亲无果,拉丁文老师一边说着“恐惧会毁了最好的人”,一边相信德国头目的答复“一切都搞定了”。结果是收音机里传来三个孩子的名字,教授崩溃了,三十五年教学生涯遇到的唯一语言天才夭折了;洗衣妇崩溃了,唯一的孩子和希望殒落了,也许只有被射杀才能有个平静的夜晚。

  第三天,教授走上讲台,告诉同学们,暴君从来不会被定罪,但是道德的更高原则,会让那些无辜纯洁的血倾泻在凶手的头颅。

  看完片子,去卫生间擦干眼泪,心情沉重到意识不到时间。

  在这样紧凑的节奏下,故事情节极其自然地推进。平静的小镇生活无声无响,收音机的大喇叭和军队的汽车却极其喧嚣。

  小小的人物,小小的生活,梦还没怎么做,就被杀死了。人世间,无故被剥夺生命,这完全违反了更高原则。没有一本历史书,真正教给人类宽容和原则,每一本历史书,都在试图这样做。

  世上的英雄少之又少,只有超脱了凡俗生活的人,才有勇气遵循更高的道德原则。不是吗,MALKE老师不就是个独居的英雄。我们的社会关系是否就是滋生纵容独裁暴政的营养基呢?

  VALASTA这样英俊沉着聪慧勇敢的年轻人,不就是暴政最想剿除的吗?历史的车轮下多少这样的稚嫩的尸体?

  《最高原则》观后感(三):年轻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

  偶然的机会看了这样的一部电影,上译厂的配音为本片增色不少。

  至今也看过不少反法西斯的电影,而《最高原则》并不属于充满程式化套路的那一种,切入点也不是枪林弹雨中的抗争,而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让故事发生在本该是象牙塔的中学校园里,处处弥漫着青春的气息。一位年迈的拉丁文老教授,一群血气方刚本该前途光明的中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探求人生与社会的真理,同时也惶惑于象牙塔外动荡不安的时局,一开始每个人都像是对一切无动于衷的鸵鸟,把头深深埋在与世无争的书本里,而在法西斯无休止的屠杀与“白色恐怖”中,他们逐渐从青春的沉睡走向了反抗的觉醒,这催醒剂就是那三位青年才俊的无辜鲜血。

  故事的起因是党卫军头子遇刺,然后小城里刮起了“白色恐怖”的旋风,盖世太保“杀一儆百”,一些奇葩的“法律”被制定出来,比如“支持刺客的人要枪毙,知情不报者也要枪毙”。每天都有一批人因为各种原因被枪毙,也许只是因为多说了一句公道话。被枪毙的人员名单还要在每天的广播里循环播放。

  接着,中学生因给报上登载的党卫军头子遗相画上了几笔,就被逮捕然后直接枪毙,告密的竟然还是自己的同班同学。这位告密的同学素来就不是什么好鸟,他不光四门功课不及格,还喜欢寻衅斗殴,这次他除了告密那位画漫画的同学,还顺便借机陷害平时就看不顺眼的其它几位同学,让他们统统吃枪子。让我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年轻人当中也是有叛徒的。”告密者的父亲更邪门,他不光是偷税漏税的奸商一枚,与党卫军的女秘书私通,还是盖世太保安插在民间的探子,专事告密领赏。可以说这父子俩都不是省油的灯,属于战时的投机分子。

  三个无辜的年轻人被滥杀的一幕,可说是本片的高潮。他们不是像刘胡兰那样正义凛然地从容走向铡刀,而是临场表现出了一些人的本能,三个人里有的被即将来临的死亡吓哭了,有的惶惑不安又充满愤怒,有的只是强装坚强地走向刑场……但他们都知道,这一切太荒谬太丑恶了,仅仅因为一幅漫画就匆匆屈死实在不值得!假如不是因为战争,假如不是生错了年月,他们本该前程远大并且幸福活下去的。

  在那个灭绝人性无法无天的年月,年轻的生命被刽子手无情扼杀,美好的青春死于法西斯的暴政,殷红的鲜血映衬出时局的黑暗。当闻听儿子的死讯,年轻人的母亲悲痛欲绝,一路跑到监狱门口控诉,亦被党卫军乱枪打死。这一切人间悲剧都由法西斯一手造就,诚如老教授在最后的致辞上所说,“无辜者的鲜血终会洒在暴君的头上。”

  本片之所以给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人物立体可信,充满了人性的矛盾与生活的真实质感,绝非一些反战片里扁平化的政治符号可比。除了那三个被滥杀的年轻人,片中其它出场人物也都有棱有角,比如那位见风使舵的老师,他一边指手划脚使劲埋怨学生愚蠢,一边赶紧写好向盖世太保效忠的保证书;比如那位遇害年轻人的女朋友,她不顾阶级的阻碍爱上了穷小子,当她那有地位的律师父亲见死不救的时候,她骂父亲是“胆小鬼”,又赶紧去寻找老师帮忙,始终表现出一位痴心少女对爱人的那份挚爱;又比如那位拉丁文老教授,如果没有战争,他也就是一个学生眼里的“老古板”,可在法西斯“白色恐怖”的时期,他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选取古罗马经典《编年史》中借古讽今的段落当试题,对法西斯的蔑视和对正义的坚持不言而喻,当自己钟爱的学生被逮捕,他孤身一人找到党卫军头目谈话,冒死去拯救年轻的生命。

  而那个新上任的党卫军头目更为独特,他总是扮出一副与人为善的嘴脸,不像一般的纳粹分子,他喜欢用捷克语和当地人热情交流,然后说自己是奥地利求过学的,装成一个儒雅又富有同情心的文化人,连杀一条鱼都舍不得,好让被奴役的人们放松警惕,面对老教授的求情,他满口答应放过三个年轻人,但转过身去便又迅速下达屠杀命令,瞬间变成心狠手辣的盖世太保头子。这一红一黑的两张脸,一下就让观众见识了纳粹伪善的真面目。

  从拉丁文教授用来作试题的那本古罗马名著《编年史》里,即可窥见影片的整体精神。在那个法西斯统治占领的时期,连画一幅调侃漫画都会被枪毙,人人自危噤若寒蝉不敢发出自由的正义之声,于是教授选取《编年史》中凯撒遇刺一事让学生们思考,专制的暴君遇刺死去,支持刺客的人统统被处死,但暴政掩盖不住事实,正义永远不会消亡。《编年史》作者塔西佗说过,“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上的心向。”而片尾教授对学生们说的那番肺腑之言,正是对三位死去年轻生命的声援,他说从“最高原则”来看,反抗暴政是正义之举。

  电影名为《最高原则》,却始终也未给出“最高原则”的确切含义,我们只能从拉丁文教授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出这大概是从人道主义出发,法律或者道德范畴领域的一个抽象概念。而无论怎么看,坚守人道捍卫人权,反抗法西斯暴政和压迫,都是“最高原则”的应有之义。我们有理由相信,正义也许迟来却从不会缺席,只要能唤醒人们对压迫的反抗,只要暴政最终被推翻,年轻的鲜血就不会白流。因为历史已经或者正在证明这一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