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10篇

2018-07-22 05: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10篇

  《稻盛和夫的实学》是一本由稻盛和夫著作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1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一):作为人,何谓争取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作者真的是个耿直的boy!

  嗯,此处绝对没有任何亵渎意思,有的只是深深的钦佩!稻盛先生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思考经营会计,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无不透露出一个正直形象

  经营与会计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作者所言:不懂会计不能成为真正的经营者。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的阐述了作者关于会计的七个原则。第二部分是有些年轻企业家对于实际应用疑惑解答

  关于会计的七个原则,作者的出发点特别简单依据原理原则追求事务本质,以“作为人,何谓正确进行判断。追溯本质,把握初心。七个原则分别是:现金流经营原则、一一对应的原则、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完美主义的原则、双重确认的原则、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玻璃透明经营的原则。其实都是一些很简单很基础道理,无论是放在经营与会计上。亦或者是为人处事上,都很实用。但是这七条原则也恰恰是大家所容易忽略进而犯罪的原则。

  1、现金流经营原则

  从经营和会计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赚的钱在哪儿,以什么形式存在。因为会计上很容易造成有账无钱的状态,并不是说会计人员的记账错误导致,而是因为专业方面限制。明明账面是盈利的,可是要用钱的时候发现其实并没有。所以即时对应就很重要。有账无钱大多数是因为折旧啊、借款啊等原因,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的自有资本比例,这是衡量企业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2、一一对应的原则

  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原则,也是我们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时候老师说过的道理。简单的说,钱、物与票据要一一对应。可是现实工作中,这点也是最难保证的,不管是自身还是外在。自身来说,因为情况紧急就先拿东西后出票的情况屡见不鲜,或者先付了钱东西却没到也是很常见的。外在亦是如此。如果所有人都能紧紧的把握这条原则,账务一定不会乱。有据可依,有据可查,这个原则最简单也最容易忽略。

  3、筋肉紧实的经营原则

  这条原则跟现在当下流行的“断舍离”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为了建立筋肉坚实的企业,不能用友不良资产。所以,不能称之为资产的资产就要丢弃,当前用不上的就不要买。作者的陶瓷石块论和买一升原则,放在生活中也很实用。经常见到有朋友家里堆的乱七八糟收拾的时候扔这个不舍得,扔那个舍不得,可是堆在那儿几年都不会用,占据了大量的地方,落灰了还难打扫。这就是陶瓷石块论的实际应用,企业把估计卖不出去的陶瓷零件都真的当“石块”丢弃,所以说适当的断舍离是必要的。另外买一升原则就更好理解了,即买即用,及时一次买一斗便宜划算,也坚持只买当前需要的一升。买多了用起来反而大手大脚珍惜,所以并不会划算到哪儿去的。

  在这条原则里,作者还阐明了一个道理,不投机!只有自己额头流汗、辛勤工作赚来的钱,才能成为利润。因为投机是“零和游戏”。有人得利必有人牺牲。即使投机获利,也没有为社会创造出新的价值。真正的经济价值,即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价值,不可能通过投机活动增加

  4、完美主义的原则

  完美主义是指:不允许暧昧和妥协,所有工作都要追求完美,达至每个细节。虽然网上大家都在黑处女座的完美主义,但是这项原则真的是很重要的一项品德。真正实现完美主义很难,但是具备追求完美主义的态度,就能减少错误。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家都应该抱有完美主义的心态

  5、双重确认的原则

  双重确认意在互相监督,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不被信任表现。因为这个原则执行的出发点就是:不让一个人能够做完全程序。然而我认为,这个原则的实施,有助于人们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一个人做事难免有疏漏,可以双重确认一下,避免了很多问题产生。在抱有完美主义的心态为基础上,实施双重确认,那么,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岂不是更小了吗。

  6、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

  这个就是工作效率和企业的获益效率的基石。会计处理必须“正确、明确、迅速”。这点与作者的另外一本书的观点重复之处,总的来说就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方式方法

  7、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

  现在企业,大多数信息都保密,其实这是很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只有小部分知道公司的情况,大家目标不明确,干活的积极性就会收到打击。任何人都需要在更大的集体中互相支持、互存共荣。所以透明经营是很必要的。无论是对一般员工还是对投资人公开信息未必会造成强大恐慌,大家目标一致努力奋斗,企业才会越来越好。

  看完本书,最直观感受是:实事求是。稻盛先生不愧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他的七个原则,抛开经营,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让我获益良多。

  《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二):经营与会计

  这本书是我读的稻盛和夫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书是《阿米巴管理》。两本书都是公司里一个大牛的同事推荐给我的。读过了第一本书,我觉得受益良多,所以自行挖掘出了第二本以及后面的《活法》套书。

  我读的所有管理类和经济类的书籍都是带着极大功利性去阅读的。因为我本人相对与管理和经济的热爱,并没有像对于我钟爱的文学那般富有激情兴趣。就像我之前写的那样,我读书是极为偏僻的。所以我很少都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不过从今年开始我做的读书计划中有努力修正我的读书方向。凡是对我好的书籍,我都应该去涉猎。而不是一味的只是读自己喜欢的一类书。于是,再我的大牛同事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要完成任务的及对我自己的工作有极大益处的心去阅读。事实证明,所有带有功利性目的去学习的东西,都真的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收获,因为目的性强,所以专注力集中,既然花费时间来看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东西,那么就必须找到有用的。于是,我有了很多平时读自己喜欢的书所没有的极大的有用的收获。

  我的公司的组织形式应该是阿米巴组织的变形,所以对于理解数据的处理意义以及对于企业经营来说,老板所最为关注的点。对于我很有启发影响最为深的是思考两个字。

  因为稻盛和夫先生,从一开始并不懂得经营是什么,也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只是凭着善于思考的心,而成为了日本经济管理之父。他能够从各种复杂事情中,抽离出最核心的东西,并且做正确的判断,这点简直太让人佩服了。

  其实我开始思考和动脑子大概也就是近两年才有的事情,之前的我一直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所以可以这么理解,我几乎是傻逼呵呵的过了20年。从来不为任何事情,任何人耗费我的一点心力,因为觉得麻烦,我过的是极为简单粗放的生活。是彻底贯彻不求甚解的忠实践行者。于是,这个傻逼呵呵的我,一直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复杂。明明是这个行为,但是却含着别的意味。明明是这句话,却怎么还有别的意思。这样的状况太多了,导致于我觉得我可能在理解上对于别人的判断大概就没有准确过。我感觉不到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含蓄对于我来说,就是不能理解。直到最近的几年我才意识到,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是我根本就不去关心事物的本质,我不会去深入的思考。换句话说,我是个傻逼呵呵的浅薄的人。

  于是,当我这个浅薄之人,读到了如此厚重善于思考之人的思想结晶的时候,深深的是佩服和惭愧。会计上,经营上的东西,他告诉我的,正是我工作中急需要的。我也找到了对于我工作中,我应该去更加深邃思考的方向。这对于我来说是抛砖引玉效果。于是我忽然认识到,对于年初我改变自己今后的读书方向上来,是一个正确的判断。至少我可以找到更快的进步的方法。虽然功利,但是需要。

  《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三):写给经营外行的入门书

  我虽不是学会计,但因为家里有个热爱工作又好为人师的注会母上,从小就爱跟我聊工作,而我好死不死初中就在班上管钱,开始跟我妈学着记账,定期去给班主任看账本。后来有阵子在一个小作坊式公司工作,每个项目都是自己做预算结算,“自负盈亏”,而我每次最后都得让我妈帮我重新整理一次表格不然钱没挣到还得倒贴。今年过年回家要妈妈教我看财报,第一天她拿出一套报表跟我讲了遍基础知识,我说算了吧,你这样教不行,我不需要知道怎么做报表,我要知道的是怎样读懂它,从财报中看出我想知道的公司信息。

  关于会计的书,我断断续续也读过好几本,通俗大众版如《牛角包一样的会计》《财报像本故事书》,专业版如CPA《会计》《审计》教材,甚至当初还找来ACCA的教材想看看国外教材是不是会好懂一点,一圈看下来,知道了些基本术语,其它几乎依旧一无所知

  稻盛和夫的这本书是目前我读过的最通俗易懂、又最有针对性的一本会计书。大概因为这位经营之神也是从外行着手来学习经营,绕过了科班的那套标准内容,因此能拎出在经营中最核心本质的会计要点。我一边读一边回忆着所有经手过的公家私人的记账处理,有种一个个淋巴结被按摩疏通的舒爽。

  稻盛和夫的会计理念完全是基于真实经营中的实际情况,为了能最真实地反映出经营状况,这点让我很佩服日本人的严谨。我不清楚中国的会计制度,所以我也不知道国内的账目可不可以这样处理。比如序章中提出来的资产折旧年限,法定折旧年限是十二年,而实际他根据生产判断,即使维护再好,也只能用五六年。于是他在会计上要求按真实年限折旧,这意味着当期费用增加,实际利减少;但是计税时必须按照法定折旧年限计算,即计税利润是要高于实际利润,也就是多交了税。好奇国外没有“合理避税”这一说法吗?

  用卖香蕉的故事来解释为生产所投入材料到底算资产还是费用,他是基于分析这些材料在未来还有没有使用价值,而非该材料本身价值去评判。有使用价值则为资产,无使用价值就是当期费用。包括他的“陶瓷石块论”,把定制却剩余产品库存计为零而不作为资产,从账上消除,这个简单的理论可以在生活中指导断舍离。比如一枚前男友戒指,作为物品本身它是有价值的,但它有没有使用价值呢?没有,很少有人会去买二手戒指——除非购买者不知道之前的使用者是谁,放着不用使用价值也为零。所以这个物品在会计中就可以作为零价值计入费用丢掉了。

  “一一对应原则”,钱、物和票据的流动必须一一对应,在公司报销过的人应该都被这样要求过,被财务要求的时候真是挺烦的,但当自己记账时,无法对应的时候也真是很崩溃,人不能靠回忆活,因为靠也靠不住,记账更加如是。尤其当有涉及到许多人的财务交易,“一一对应”也是避免出现道德错误”的基本保障,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在进入到一个“钱是衡量一切的指标”的世界,最公平起见的做法还是把其它的人和感情都物化,我们只谈钱。

  标题既为《经营与会计》,则除了会计,还有经营。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中,最核心的就是一条大白话:“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其实也是最基础的道理,但在我这没有经营经验人心里,常常会忽略了这一点,在销售额持续增长的时候,忘了依然要想办法降低费用支出,尤其是降低固定费用支出;以及他的“在土表正中相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防范于未然,维持好稳定的现金流,在人还处于中场的时候就要发力求胜,而不是被逼到竞技边缘了再殊死一搏乞求绝地反击。另有一个原则是关于京瓷开创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而对应的会计经营法则,我得先去了解阿米巴模式才能理解。

  但是书中有些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基于自己实际情况去判断。比如他的“即买即用”原则,每次采购原材料都只按每月需求量甚至每天需求量,他的观点是这样员工会珍惜使用,并节约库存管理和利息成本。我不懂京瓷已经是这么大一家企业,产销应该都是基本稳定的,为什么不是一次性大量采购原材料以降低成本,当然也有可能作为长期合作供应商,给他们零售也是批发价……还有他的不借贷原则,这也是要依行业特征和经营模式来权衡。

  我之前总结过,美国的企管书有种精英味和标准范儿,日本的企管书则爱说“道”,严谨、务实,谈人格理想。这本书很典型的日本风格,但穿过它“说道”的外衣,里面是一本值得经常翻一翻、指导实践的特别接地气的经营书。

  附稻盛和夫的七个原则:

  一、现金流经营原则

  二、一一对应原则

  三、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

  四、完美主义的原则

  五、双重确认的原则

  六、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阿米巴)

  七、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

  《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四):稻盛和夫精妙的管理会计思维

  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初知稻盛和夫,是从听说阿米巴开始,稍微了解了一下,就觉得阿米巴经营挺有意思,但对稻盛和夫这个人却颇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出了一大堆谈“哲学”的书,又热衷于搞各种思想传播大会,总有点教主的范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然而,随着逐渐扩展的阅读,我对这个日本老头越发钦佩起来,他对会计的理解,对经营的认知,对人性的洞察,无不精辟入里,非常值得学习,他的思想也远不止阿米巴那么简单。在《经营与会计》这本书中,稻盛和夫详述了他的会计七原则,值得复述一遍:现金流经营原则;钱、物、票一一对应原则;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完美主义的原则;双重确认的原则;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稻盛和夫做为一名非财务出身的经营者,轻轻拨去了笼罩在会计之上的那层迷雾,露出了会计的本质:简单,有效,利于经营。稻盛和夫用一种近乎山寨的小店主思维,牢牢把握着几个关键点:企业有要足够多的现金,尽可能少的贷款;财务信息流要和实物流动一致;能省所有可以省的钱,只买马上就必须要用的东西;制度设计上尽可能透明,预防腐败;利润来自合理的定价和持续降低的成本。在对待库存的态度上,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同大野耐一是完全一致的,认为那是最大的浪费,而在对待利润来源和费用控制上,稻盛和夫又和高德拉特所见略同,认为唯有降低费用,才能提高利润。另外,稻盛和夫还是一个邓小平式的实用主义者,他一方面推行敬天爱人的京瓷哲学,宣导“作为人,何为正确”,一方面又在企业管理制度上严格推行两人以上确认,如果用王岐山的话来形容就是:前者让人不愿贪,后者让人不能贪。

  《稻盛和夫的实学》读后感(五):经营与会计20140828

  1,”懂“经营的人与会经营的人相比,数量之多,不知其几万倍也。懂——知道理论;会——做得好。

  2,所以这种教人“懂”的书没用么?以前我是这么想的,但现在我不再这么认为。有无数的秀才才有状元,有无数的士兵才有将军——尽管不尽是这样——有更多的人“懂”经营,才更有可能孕育出会经营的实学家。

  3,稻盛和夫的实学阿米巴,我理解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独立核算,化一个发动机(老板)为多个发动机(事业部领导),这个模式的基础就是在员工中有更加多的经营人才,在经营者中有更普遍地经营意识。当然,知1000不如做1,学以致用才是“懂”到会的正确道路。

  4,有许多高深的道理其实非常浅显;有很多哲理就像是废话。但是在实际中,让“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往往是抛到脑后的不起眼的一句废话。

  5,这本书对我的会计水平提高(在薄弱基础上)起不到一厘米作用——还赶不上它的厚度。它主要是强化了一种“正”的理念,序言里就提到的追求做人的正确原则。另外多少拧了几下旋钮,让一片漆黑的视野,出现了虚化的光亮——让我对会计、尤其是会计在企业中作用的了解更近了一步。

  6,要敢于打破拘泥,用一颗实事求是的心,还原常识,还原“常识”成立所需要的条件,并重新审视这些条件当前是否依然成立。

  7,做成一件事,必须在心底有强烈地意愿和坚强的意志P37,下一步,让这个意志成为公司各员工的意志P157,这需要“玻璃般透明”P122,需要经营者亲自盘点P63,需要领导能够代替工作P77等等。

  8,并不是有了好的核算制度,效益就会提升,而是现场的员工想要提升效益时,效益才会提升P117。

  9,制度。预算制度到最后往往是支出落实了,业绩无法落实。要适用的制度,不要概念。

  10,制度。双重确认制度,帮助员工没机会犯错的制度。

  11,制度。一一对应制度。严格执行的制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